中华周易研究会
中国城镇体系 - 中国早期城市特征
四、中国早期城市特征

概括我国早期城市其形成与发展,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1.城市分布范围不广,数量不多

据不完全统计(根据传说、考古和文字记载),直到商代末期,我国计有早期城市可得而言者共26座。就其地域分布范围来看,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及淮河上游地区。其中以晋南、豫北和豫东最为集中(图2-2)。仅在河南省范围内即有沫(今淇县境内)、牧(今汲县境内)、封父(今封丘境内)、历(今禹州市境内)、洛(今洛阳东)、杞(今杞县境内)、蔡(今上蔡境内)等城市,约占当时城市总数的一半左右。

2.城市规模较小,职能比较单一

据作者综合现有考古资料表明,我国早期城市用地规模一般都不大,但从其发展看,有逐步增大的趋势,表现为商城大于夏城,都城大于地方城市的总特征,同时还可以看出,在同一时期内,各地城市规模差异很小。例如夏城王城岗城址和章丘城子崖城址的城市范围分别为0.2平方公里和0.18平方公里;早商都城郑州城址和晚商都城安阳殷墟的城市范围,也分别为24平方公里和25平方公里(表2-2)。总的说来,我国早期城市职能比较单一,即以政治职能为主。殷墟是商代后期全国的政治统治中心,而其它商城一般也都是地方政治中心。这种以政治职能为主的早期城市,一直延续到以后几千年的城市发展之中,成为中国城市区别于其他国家城市的最显著特征之一。

3.城市之间联系不多,城址迁移频繁

我国早期的城市由于其职能类似,还谈不上相互之间的分工与协作,且其时交通条件很差,城市之间联系不多,若有联系,也只是它们之间在层次关系上的上、下变化;而且这种联系始终是以血缘纽带相联结,以氏族贵族统治为特征的。城市之间不存在密切的联系和频繁的交往,只是依靠那种若即若离的血缘纽带关系贯串其中,使其维系、联络而融为一体。

另一方面,夏、商两代由于统治阶级内部纷争强烈,而且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薄弱,城址迁徙相当频繁。如在夏代,夏后氏都城即发生十迁(表2-3)。至于商代则更“不常厥邑”。据统计自成汤至帝

辛的商王朝,共历600余年,城址迁徙即达6次之多①,仅仲丁以后到盘庚迁殷前100多年中,虽持续五世九王,却曾5次迁都(表2-4)。

总之,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形成于商代末期的中国早期城市,由于数量不多,职能单一,缺乏明显的城市等级——规模关系,核心城市屡有迁徙,而且实际联系不甚密切,虽然作为中国城镇体系的物质要素——城市以及环境已经形成,但仍不具备有机整体的体系形态。

① 即“汤始居亳”,“从先王居”,“帝仲丁迁于隞”,“河亶甲居相”,“祖乙迁于邢”,“南庚迁奄”,“盘庚迁于殷”。这6个都城,除河南安阳小屯一带早已证明为“盘庚迁于殷”的都城遗址外,其余5个都城均未得到考古发掘证实。


Top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