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门名的文化含蕴
第八节门名的文化含蕴
1.门名与方位
古城多城门。就说北京,如今城墙已无,但城门的影子却保存于地名中。有个故事讲,明代修建京城,所依蓝图为“八臂哪咤城”。正阳门居中,是哪咤的头;瓮城东西开门,是哪咤的耳朵;正阳门里两眼井,是哪咤的眼睛;东城的崇文门、东便门、朝阳门、东直门,是哪咤半边身子的四臂;西城的宣武门、西便门、阜成门和西直门,是另半面身子的四臂;安定门、德胜门是哪咤的两只脚。这无疑是缘于空间布局的联想。
其实,从整体把握这些门,那相互呼应的门名,不妨说是将一种治理天下的理想写在大地上。
中国古代以地支标方位。这被门名所包容。如开封,据《历代宅京记》,五代时后周世宗帝曾命名城门,以方位取名:在寅者叫“寅宾门”,在辰者叫“延春门”,在巳者叫“朱明门”,在午者为“景风门”,在未叫“畏景门”,在申者名“迎秋门”,在戌者名“肃政门”,在亥者叫“玄德门”,在子者叫“长景门”。以上所列一组城门名称,涉及地支十项,门名的意义分别与方位、四季、五行、色彩等观念相关。例如,申在西方,故称“迎秋”。寅在东,“寅宾”又有迎接旭日的含意。亥在北,北色黑,所以叫“玄德”。
十二地支配上十二种动物为属相,形成绚丽多彩的生肖文化。与此相关的门名,有个“铁牛门”,见脉乐大典》三五二七卷:
《宣城志》:铁牛门在府治东北城内。前志双牛冶铁为之。俗传郡无丑山,故象大武以为厌镇。谚云:“丑上无山置铁牛。”自五代林仁肇更筑罗城,旧门关皆改革。今惟一牛存。里人即其地为司土神庙,号铁牛坊云。
十二地支标示方位,子午纵南北,卯西横东西,东北为丑位。十二生肖丑属牛。“俗传郡无丑山,故象大武以为厌镇”,大武即牛,在城的东北方位处铸铁牛,用来弥补丑位无山这一风水上的缺憾。城门采录之,就有了“铁牛门”。这门名颇具中国古代文化特色。
汉代长安城东出南头第一门叫霸城门,又叫青门。据《三辅黄图),“民见门色青,名曰青城门,或日青门”。《汉书·王莽传》:“天风三年七月辛酉,霸城门灾,民间所谓青门也。”又据《述异记》,“景帝元年,有青雀群飞于霸城门,乃改为青雀门;更修饰刻木为绮寮,雀去,因名青绮门”。汉长安城的这座霸城门几个别称,青门、青城门、青雀门、青绮门,所以总离不开“青”——“门色青、青雀群飞”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这是城东面的门。五行五方五色的搭配模式,东方色青。
《牡丹亭》第六出“下看甲子海门开”,据屈大均《广东新语》:“甲子门,距海丰二百五十里,为甲子港口,有石六十,应甲子之数。”甲子门之名,也是颇具中华文化特色的。
有些门名虽并未标出方位,但却是取诸方位的,如北京的崇文门、宣武门。
北京内城南面三城门,正阳门居中,东边有崇文门,西边有宣武门。东崇文而西宣武,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方位观念。古人认为,东主长育万物,四时东为春,文武东为文;西方主肃杀,属秋,主武事。这种观念源远流长,影响广泛,以至对于文相武将,也有“关东出相,关西出将”的俗谚。《太平广记》引《续玄怪录》故事,讲唐朝的开国功臣李靖未能正式拜相的原因,说是李靖逐鹿,迷途而入龙宫,代龙行雨后,主人以两奴相赠,可选一个,也可两个都要。书中描写“一奴从东廊出,仪貌和悦,恰恰然;一奴从西廊出,愤气勃然,拗怒而立”。李靖选了出自西廊的那一个。书中写道:李靖“以兵权静寇难,功盖天下,而终不及于相,岂非取奴之不得乎?……向使二奴皆取,即极将相矣。”这故事编得很有趣。李靖如果既取出自东廊文质彬彬的那一个,又取出自西廊武气赳赳的那一个,那么,他的命运便会“文”“武”兼备,兼任将、相了。这宣扬的虽是宿命论,但故事的构思借助于传统的方位观念,因此不失文化色彩。
崇文宣武两门名,取名于方位,包含着丰厚的文化蕴藏。
2.《南史》中“白门”故事
古代的城门名称,选取哪些词藻,回避哪些字眼,往往被弄得很神秘。《南史·宋本纪下》有段“白门”故事,堪称典型:
宣阳门谓之白门,上以白门不详,讳之。尚书右丞江谧尝误犯,上变色曰:“白汝家门!”
南朝宋明帝“末年好鬼神,多忌讳”。他听到有人称宣阳门为“白门”,认为“白”字属于“祸败凶丧疑似之言”,不准用那个名称。有一次,右丞江谧误犯忌讳,出语“白门”,宋明帝勃然色变,喝斥道:“白你家的门!”
据宋代张敦颐《六朝事迹编类》,“白门”之称不是因为门色,大约同附近地名相关。江乘县有白石垒,“以其地带江山之胜,故为城于此,曰白下城,东门谓之白下,正其往路也。”因为城东的白石垒,这城东门也沾上“白”字。那位宋明帝讳“白”莫深,是大可不必的。
这里再说一个“鱼门”。汉景帝时的“七国之乱”,以吴王刘濞为首,吴、楚是七国中较强的势力。《汉书·五行志》记:
景帝三年十二月,吴二城门自倾,大船处覆。刘向以为近金囗木,木动也。先是,吴王濞以太子死于汉,称疾不朝,阴与楚王戊谋为道乱。城犹国也,其一门名曰楚门,一门曰鱼门。吴地以船为家,以鱼为食。天戒若日,与楚所谋,倾国覆家。吴王不寤,正月,与楚俱起兵,身死国亡。
城犹如国,城门自倾,被说成是天之戒。吴王刘濞所居之城,有两个城门,一个叫“楚门”,而另一叫“鱼门”——吴国水乡,以鱼为食,鱼门即是吴门,这是后来的解释。靠了这一解释,“七国之乱”被平息以后,有附会说,上天早就以城门自倾的方式警告过刘濞了,吴王没能明白“鱼门”即是“吴门”,联楚叛乱,结果像那自倾的城门一样,双双倒楣。
明清之际李明的《三垣笔记》“叹世事之来,必有其渐”,讲了几件所谓征兆之事,未一件是:
曹司礼化淳建卢沟桥城,题其一门曰“永昌”,一门曰“顺治”,即闯贼年号永昌,建州年号顺治之兆。
明末农民起义,李自成于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开始称王,建国号为“顺”,年号“永昌”。建州年号顺治,是指清世祖福临年号顺治,也改元于这一年。此前几十年,女真族的努尔哈赤统一了建州备部。
明代的曹化淳建城,命名城门时用了“永昌”和“顺治”。后来,出现了李自成进京,清兵入关,两者年号正与城门名称巧合。那门名,就被说成是谶语,是这些变故的征兆。
这类话题,还见于《清稗类抄》:
京师于元为上都,明与国朝因之。或于正东西三门之命名,作一解云:“日正阳,日崇文,日宣武,皆昔时旧称。而元之亡也,年号至正,则为正门之占验焉。明社之亡,年在崇祯。今者国祚之移,号曰宣统。盖崇祯时以文臣庸暗而亡,宣统时以发难于武人而亡也。
谶纬谬种,汉代流传已广,在封建社会里颇能蒙骗一些人。比如吧,某人写了许多诗,平素人们只是当诗读。待到他遇到了变故,从他那么多诗句中找出一句来,附会出种种神秘的说法,那诗句便成了“谶”。仿佛很能预见,也挺应验,其实纯粹是“马后炮”,全在事后的解释了。有时偏偏能找到一点巧合的材料,借以做文章,也就更有蛊惑力。北京内城南面三门,正阳门与元未的至正年号,崇文门与明末的崇祯年号,宣武门与末代皇帝的年号宣统,都被说成是城门名谶,仿佛元、明、清王朝的终结早就写在城门名称里了。
在城门名上大做诡秘文章,还有《吴越春秋》所记伍子胥设计建筑都城的故事。吴国欲破楚,就命名了一个“破楚门”,另有“立蛇门以制敌国”之类,将城廓设计与厌胜迷信融为一体。本书前已述及,此处不再赘言。
3.门名是文化的浓缩
廖廖几字的门名,可以是文化的浓缩。
《三辅黄图》记汉建章宫“正门曰阊阖”,唐代人注释:“阊阖,天门也。宫门名阊阖者,以象天门也”。皇宫正门取名阊阖,就如同皇城称“紫禁”一样,是有讲究的。
皇帝贵为真龙天子,出入的门叫“阊阖”仿佛恰如其分。可是,宫中却有门取了蝗虫的名字,是不是太践了呢?明代刘若愚《明宫史》讲到了这个门名——螽斯门:
说者曰:祖宗为圣子神孙,长育深宫,阿保为侣,或不知生育继嗣为重,而宠注一人,未能溥贯鱼之泽,是以养猫养鸽,复以螽斯、千婴、百子名其门者。无非欲借此感触生机,广胤嗣耳。
传一姓之天下,“生育继嗣为重”。明代宫里养猫养鸽,为着向未晓人道的小男儿做出提示;又将其日常经过的门,命名为“螽斯”、“千婴”、“百子”。螽斯是蝗虫的一种,古人传说它一次能生九十九子。以螽斯为喻,祝人多子多孙,是古老的风俗,《诗经》中有此一篇:“螽斯羽,洗洗兮,宜尔子孙,振振兮。螽斯羽,薨薨兮,宜尔子孙,绳绳兮。螽斯羽,揖揖兮,宜尔子孙,蛰蛰兮。”螽斯振翅飞,后面跟着一大群,拥拥挤挤,闹闹嚷嚷,“宜尔子孙”——如此大家族,正“千缨”“百子”之谓。这是门名的妙用。在故宫,螽斯门、百子门在一条街上南北呼应。
在故宫中轴线上,御花园里有座天一门。天一生水。门名“天一”,是在呼唤克火之水。这名称的得来,在明嘉靖年内几次大火后,重修钦安殿时嘉靖皇帝题此,以命名南墙门,而钦安殿里供奉的则是玄武神。玄武是掌水之神。天一、玄武,都在祈求祝融远远地走开。
4.改门名
门额标识门名,门名具有含蕴。改门名,有时被认为是关系重大的事。
篡汉的王莽曾为长安城门改换名称。唐代《三辅黄图》说:长安城东三门,霸城门改为仁寿门无疆亭,清明门改为宣德门布恩亭,宣平门改叫春三门正月亭;城南三门,覆盎门更名永清门长茂亭,日安门改称光礼门显乐亭,西安门改为信平门诚正亭;西三门,章城门改叫万秋门亿年亭,西直门改叫直道门端路亭,雍门改叫章义门著义亭;北三门,洛城门改为进和门临水亭,厨城门改为建子门广世亭,横门改叫朔都门左幽亭。
王莽的独出心裁,在于“门”、“亭”合用,两者间相对或相关,如“仁寿”“无疆”组对,“万秋”“亿年”相配,“春王”“正月”呼应,等等。王莽是个政治家,他改城门名的动机并不只是附庸风雅。他的这一番改动,“新桃换旧符”,同他的改朝换代是互为表里的。
据《历代宅京记》,唐朝末年皇帝迁于东都洛阳。昭宣帝天祐二年,对洛阳的建筑一通改名,个中缘由不仅是因“法驾迁都之始,洛京再造之初”,还由于“妖星既出于雍分”,说是“宜改旧门之名,以壮卜年之永”。延喜门改叫宣仁门,宣政门改称敷政门,积庆门改为兴善门,乾化门改呼乾元门,等等,共有十四座门换了新名称。结果如何呢?“天祐”用到第四年,李唐王朝便再无年号延续了。
宋初仍改门名。据《宋朝会要》,太平兴国四年九月,诏改京城内外门名三十有二,如南薰门、宣化门等。
《明史·舆服志》记载一段宫门遭灾改匾额的故事。嘉靖“三十六年,三殿门楼灾,帝以殿名奉天,非题扁所宜用,敕礼部议之。”礼部官员会议的结果是,开国之初,“名曰奉天者,昭揭以示虔尔。既以名,则是吴天监临,俨然在上,监御之际,坐以视朝,似未安也。今乃修复之始,宜更定,以答天麻”。转年重建奉天门,更名为大朝门。这以后,殿、搂、门的匾额,改名许多。好像匾额“奉天”,老天爷便真的会接受奉请似的;皇帝御朝之际,头顶上有个老天爷在监视,这怎么能安安稳稳地听政颁诏呢?有了礼部官员们的如此一番联想,于是,改名——奉天门易为大朝门。这样一来,皇帝坐龙椅时,心里该踏实了吧。
以上的门名更改,说起理由,均是振振有词。但真正该为城门改名的,却是下面要说的这个。可是,偏偏又是该改而未改,闹了笑话,事见《新五代史》。时在五代十国,当时军阀割据,唐末的(或五代的)节度使纷纷称帝。南汉刘囗也当了皇帝。他“把天南郊,大赦境内,改国号汉”,像模像样的一通折腾,却忘了把城门楼上的匾额改一改。《南汉世家》记:
刘囗初欲僭号,惮王定保不从,遣定保使荆南,及还,惧其非已,使倪曙劳之,告以建国。定保曰:“建国当有制度,吾入南门,清海军额犹在,四方其不取笑乎!”囗笑曰:“吾备定保久矣,而不思此,宜其讥也!”
刘囗原是五代后梁的清海军节度使。要称帝,似乎又有些心虚,怕手下的王定保不从,就将其支开。南汉建立、刘囗称帝以后,王定保归来,刘囗挺策略地做其的工作。王定保的反应是出乎预料的,只是说:国虽已立,可是南门上“清海军”的匾额却仍在,岂不是要被四方取笑!
王定保的表态,卖了个乖,出言倒也在理:既然“改国号汉”,是一朝天子了,南门上的“清海军”门额仍挂在那里,成何体统?请不要忽略,这说的是南门之名。南门是正门。
城门名称要改,这改说起来也容易,换个匾额而已;若说难,也确不容易改。因为,城门名不仅被用来称谓城门,它还被纳入地名之中,并像地名一样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明代《长安客话》的一则材料,反映了这种情况:
都城九门,正南日正阳,南之左曰崇文,右曰宣武,北之东曰安定,西曰德胜,东之北曰东直,南曰朝阳,西之北曰西直,南曰阜城。今京师人呼崇文门曰海岱,宣武门曰顺承,朝阳门曰齐化,阜城门曰平则,皆元之旧名,相沿数百年,竟不能改。
明取代元,新桃换旧符,北京的城门改了名,如“海岱”改“崇文”、“顺承”改“宣武”,等等。然而,居京的人们仍习惯于叫元代的旧名,相沿数百年而不能改。这便体现了城门名称的稳定性。
古城门名称能够顽强地保留在地名之中。据奉宽《燕京旧城考》的调查,北京城辽代时城池在今城区之西,“鹅房营,有上城角,作曲尺式,幸存未铲;有豁口俗呼凤凰嘴,当因辽城丹凤门得名”。辽代时有座城门名叫丹凤门,城门早已不复存在,那么一个豁口,一代代人口口相传,称为“凤凰嘴”。豁口,北京地名的一种结构元素,例如现今仍叫得颇响的“十条豁口”。嘴、豁口、门,在这里,此三者所示略同,即门户的出入口意义。由此,可以讲“凤凰嘴”就是“丹凤门”余音,近千年而袅袅不绝的。丹凤城门虽已无,但“凤”仍在;早先的门洞门扇全没有了,成了豁口,过过往往的人叫它“嘴”——以“凤凰”冠之,“丹凤”的门名未曾丢。
1.门名与方位
古城多城门。就说北京,如今城墙已无,但城门的影子却保存于地名中。有个故事讲,明代修建京城,所依蓝图为“八臂哪咤城”。正阳门居中,是哪咤的头;瓮城东西开门,是哪咤的耳朵;正阳门里两眼井,是哪咤的眼睛;东城的崇文门、东便门、朝阳门、东直门,是哪咤半边身子的四臂;西城的宣武门、西便门、阜成门和西直门,是另半面身子的四臂;安定门、德胜门是哪咤的两只脚。这无疑是缘于空间布局的联想。
其实,从整体把握这些门,那相互呼应的门名,不妨说是将一种治理天下的理想写在大地上。
中国古代以地支标方位。这被门名所包容。如开封,据《历代宅京记》,五代时后周世宗帝曾命名城门,以方位取名:在寅者叫“寅宾门”,在辰者叫“延春门”,在巳者叫“朱明门”,在午者为“景风门”,在未叫“畏景门”,在申者名“迎秋门”,在戌者名“肃政门”,在亥者叫“玄德门”,在子者叫“长景门”。以上所列一组城门名称,涉及地支十项,门名的意义分别与方位、四季、五行、色彩等观念相关。例如,申在西方,故称“迎秋”。寅在东,“寅宾”又有迎接旭日的含意。亥在北,北色黑,所以叫“玄德”。
十二地支配上十二种动物为属相,形成绚丽多彩的生肖文化。与此相关的门名,有个“铁牛门”,见脉乐大典》三五二七卷:
《宣城志》:铁牛门在府治东北城内。前志双牛冶铁为之。俗传郡无丑山,故象大武以为厌镇。谚云:“丑上无山置铁牛。”自五代林仁肇更筑罗城,旧门关皆改革。今惟一牛存。里人即其地为司土神庙,号铁牛坊云。
十二地支标示方位,子午纵南北,卯西横东西,东北为丑位。十二生肖丑属牛。“俗传郡无丑山,故象大武以为厌镇”,大武即牛,在城的东北方位处铸铁牛,用来弥补丑位无山这一风水上的缺憾。城门采录之,就有了“铁牛门”。这门名颇具中国古代文化特色。
汉代长安城东出南头第一门叫霸城门,又叫青门。据《三辅黄图),“民见门色青,名曰青城门,或日青门”。《汉书·王莽传》:“天风三年七月辛酉,霸城门灾,民间所谓青门也。”又据《述异记》,“景帝元年,有青雀群飞于霸城门,乃改为青雀门;更修饰刻木为绮寮,雀去,因名青绮门”。汉长安城的这座霸城门几个别称,青门、青城门、青雀门、青绮门,所以总离不开“青”——“门色青、青雀群飞”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这是城东面的门。五行五方五色的搭配模式,东方色青。
《牡丹亭》第六出“下看甲子海门开”,据屈大均《广东新语》:“甲子门,距海丰二百五十里,为甲子港口,有石六十,应甲子之数。”甲子门之名,也是颇具中华文化特色的。
有些门名虽并未标出方位,但却是取诸方位的,如北京的崇文门、宣武门。
北京内城南面三城门,正阳门居中,东边有崇文门,西边有宣武门。东崇文而西宣武,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方位观念。古人认为,东主长育万物,四时东为春,文武东为文;西方主肃杀,属秋,主武事。这种观念源远流长,影响广泛,以至对于文相武将,也有“关东出相,关西出将”的俗谚。《太平广记》引《续玄怪录》故事,讲唐朝的开国功臣李靖未能正式拜相的原因,说是李靖逐鹿,迷途而入龙宫,代龙行雨后,主人以两奴相赠,可选一个,也可两个都要。书中描写“一奴从东廊出,仪貌和悦,恰恰然;一奴从西廊出,愤气勃然,拗怒而立”。李靖选了出自西廊的那一个。书中写道:李靖“以兵权静寇难,功盖天下,而终不及于相,岂非取奴之不得乎?……向使二奴皆取,即极将相矣。”这故事编得很有趣。李靖如果既取出自东廊文质彬彬的那一个,又取出自西廊武气赳赳的那一个,那么,他的命运便会“文”“武”兼备,兼任将、相了。这宣扬的虽是宿命论,但故事的构思借助于传统的方位观念,因此不失文化色彩。
崇文宣武两门名,取名于方位,包含着丰厚的文化蕴藏。
2.《南史》中“白门”故事
古代的城门名称,选取哪些词藻,回避哪些字眼,往往被弄得很神秘。《南史·宋本纪下》有段“白门”故事,堪称典型:
宣阳门谓之白门,上以白门不详,讳之。尚书右丞江谧尝误犯,上变色曰:“白汝家门!”
南朝宋明帝“末年好鬼神,多忌讳”。他听到有人称宣阳门为“白门”,认为“白”字属于“祸败凶丧疑似之言”,不准用那个名称。有一次,右丞江谧误犯忌讳,出语“白门”,宋明帝勃然色变,喝斥道:“白你家的门!”
据宋代张敦颐《六朝事迹编类》,“白门”之称不是因为门色,大约同附近地名相关。江乘县有白石垒,“以其地带江山之胜,故为城于此,曰白下城,东门谓之白下,正其往路也。”因为城东的白石垒,这城东门也沾上“白”字。那位宋明帝讳“白”莫深,是大可不必的。
这里再说一个“鱼门”。汉景帝时的“七国之乱”,以吴王刘濞为首,吴、楚是七国中较强的势力。《汉书·五行志》记:
景帝三年十二月,吴二城门自倾,大船处覆。刘向以为近金囗木,木动也。先是,吴王濞以太子死于汉,称疾不朝,阴与楚王戊谋为道乱。城犹国也,其一门名曰楚门,一门曰鱼门。吴地以船为家,以鱼为食。天戒若日,与楚所谋,倾国覆家。吴王不寤,正月,与楚俱起兵,身死国亡。
城犹如国,城门自倾,被说成是天之戒。吴王刘濞所居之城,有两个城门,一个叫“楚门”,而另一叫“鱼门”——吴国水乡,以鱼为食,鱼门即是吴门,这是后来的解释。靠了这一解释,“七国之乱”被平息以后,有附会说,上天早就以城门自倾的方式警告过刘濞了,吴王没能明白“鱼门”即是“吴门”,联楚叛乱,结果像那自倾的城门一样,双双倒楣。
明清之际李明的《三垣笔记》“叹世事之来,必有其渐”,讲了几件所谓征兆之事,未一件是:
曹司礼化淳建卢沟桥城,题其一门曰“永昌”,一门曰“顺治”,即闯贼年号永昌,建州年号顺治之兆。
明末农民起义,李自成于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开始称王,建国号为“顺”,年号“永昌”。建州年号顺治,是指清世祖福临年号顺治,也改元于这一年。此前几十年,女真族的努尔哈赤统一了建州备部。
明代的曹化淳建城,命名城门时用了“永昌”和“顺治”。后来,出现了李自成进京,清兵入关,两者年号正与城门名称巧合。那门名,就被说成是谶语,是这些变故的征兆。
这类话题,还见于《清稗类抄》:
京师于元为上都,明与国朝因之。或于正东西三门之命名,作一解云:“日正阳,日崇文,日宣武,皆昔时旧称。而元之亡也,年号至正,则为正门之占验焉。明社之亡,年在崇祯。今者国祚之移,号曰宣统。盖崇祯时以文臣庸暗而亡,宣统时以发难于武人而亡也。
谶纬谬种,汉代流传已广,在封建社会里颇能蒙骗一些人。比如吧,某人写了许多诗,平素人们只是当诗读。待到他遇到了变故,从他那么多诗句中找出一句来,附会出种种神秘的说法,那诗句便成了“谶”。仿佛很能预见,也挺应验,其实纯粹是“马后炮”,全在事后的解释了。有时偏偏能找到一点巧合的材料,借以做文章,也就更有蛊惑力。北京内城南面三门,正阳门与元未的至正年号,崇文门与明末的崇祯年号,宣武门与末代皇帝的年号宣统,都被说成是城门名谶,仿佛元、明、清王朝的终结早就写在城门名称里了。
在城门名上大做诡秘文章,还有《吴越春秋》所记伍子胥设计建筑都城的故事。吴国欲破楚,就命名了一个“破楚门”,另有“立蛇门以制敌国”之类,将城廓设计与厌胜迷信融为一体。本书前已述及,此处不再赘言。
3.门名是文化的浓缩
廖廖几字的门名,可以是文化的浓缩。
《三辅黄图》记汉建章宫“正门曰阊阖”,唐代人注释:“阊阖,天门也。宫门名阊阖者,以象天门也”。皇宫正门取名阊阖,就如同皇城称“紫禁”一样,是有讲究的。
皇帝贵为真龙天子,出入的门叫“阊阖”仿佛恰如其分。可是,宫中却有门取了蝗虫的名字,是不是太践了呢?明代刘若愚《明宫史》讲到了这个门名——螽斯门:
说者曰:祖宗为圣子神孙,长育深宫,阿保为侣,或不知生育继嗣为重,而宠注一人,未能溥贯鱼之泽,是以养猫养鸽,复以螽斯、千婴、百子名其门者。无非欲借此感触生机,广胤嗣耳。
传一姓之天下,“生育继嗣为重”。明代宫里养猫养鸽,为着向未晓人道的小男儿做出提示;又将其日常经过的门,命名为“螽斯”、“千婴”、“百子”。螽斯是蝗虫的一种,古人传说它一次能生九十九子。以螽斯为喻,祝人多子多孙,是古老的风俗,《诗经》中有此一篇:“螽斯羽,洗洗兮,宜尔子孙,振振兮。螽斯羽,薨薨兮,宜尔子孙,绳绳兮。螽斯羽,揖揖兮,宜尔子孙,蛰蛰兮。”螽斯振翅飞,后面跟着一大群,拥拥挤挤,闹闹嚷嚷,“宜尔子孙”——如此大家族,正“千缨”“百子”之谓。这是门名的妙用。在故宫,螽斯门、百子门在一条街上南北呼应。
在故宫中轴线上,御花园里有座天一门。天一生水。门名“天一”,是在呼唤克火之水。这名称的得来,在明嘉靖年内几次大火后,重修钦安殿时嘉靖皇帝题此,以命名南墙门,而钦安殿里供奉的则是玄武神。玄武是掌水之神。天一、玄武,都在祈求祝融远远地走开。
4.改门名
门额标识门名,门名具有含蕴。改门名,有时被认为是关系重大的事。
篡汉的王莽曾为长安城门改换名称。唐代《三辅黄图》说:长安城东三门,霸城门改为仁寿门无疆亭,清明门改为宣德门布恩亭,宣平门改叫春三门正月亭;城南三门,覆盎门更名永清门长茂亭,日安门改称光礼门显乐亭,西安门改为信平门诚正亭;西三门,章城门改叫万秋门亿年亭,西直门改叫直道门端路亭,雍门改叫章义门著义亭;北三门,洛城门改为进和门临水亭,厨城门改为建子门广世亭,横门改叫朔都门左幽亭。
王莽的独出心裁,在于“门”、“亭”合用,两者间相对或相关,如“仁寿”“无疆”组对,“万秋”“亿年”相配,“春王”“正月”呼应,等等。王莽是个政治家,他改城门名的动机并不只是附庸风雅。他的这一番改动,“新桃换旧符”,同他的改朝换代是互为表里的。
据《历代宅京记》,唐朝末年皇帝迁于东都洛阳。昭宣帝天祐二年,对洛阳的建筑一通改名,个中缘由不仅是因“法驾迁都之始,洛京再造之初”,还由于“妖星既出于雍分”,说是“宜改旧门之名,以壮卜年之永”。延喜门改叫宣仁门,宣政门改称敷政门,积庆门改为兴善门,乾化门改呼乾元门,等等,共有十四座门换了新名称。结果如何呢?“天祐”用到第四年,李唐王朝便再无年号延续了。
宋初仍改门名。据《宋朝会要》,太平兴国四年九月,诏改京城内外门名三十有二,如南薰门、宣化门等。
《明史·舆服志》记载一段宫门遭灾改匾额的故事。嘉靖“三十六年,三殿门楼灾,帝以殿名奉天,非题扁所宜用,敕礼部议之。”礼部官员会议的结果是,开国之初,“名曰奉天者,昭揭以示虔尔。既以名,则是吴天监临,俨然在上,监御之际,坐以视朝,似未安也。今乃修复之始,宜更定,以答天麻”。转年重建奉天门,更名为大朝门。这以后,殿、搂、门的匾额,改名许多。好像匾额“奉天”,老天爷便真的会接受奉请似的;皇帝御朝之际,头顶上有个老天爷在监视,这怎么能安安稳稳地听政颁诏呢?有了礼部官员们的如此一番联想,于是,改名——奉天门易为大朝门。这样一来,皇帝坐龙椅时,心里该踏实了吧。
以上的门名更改,说起理由,均是振振有词。但真正该为城门改名的,却是下面要说的这个。可是,偏偏又是该改而未改,闹了笑话,事见《新五代史》。时在五代十国,当时军阀割据,唐末的(或五代的)节度使纷纷称帝。南汉刘囗也当了皇帝。他“把天南郊,大赦境内,改国号汉”,像模像样的一通折腾,却忘了把城门楼上的匾额改一改。《南汉世家》记:
刘囗初欲僭号,惮王定保不从,遣定保使荆南,及还,惧其非已,使倪曙劳之,告以建国。定保曰:“建国当有制度,吾入南门,清海军额犹在,四方其不取笑乎!”囗笑曰:“吾备定保久矣,而不思此,宜其讥也!”
刘囗原是五代后梁的清海军节度使。要称帝,似乎又有些心虚,怕手下的王定保不从,就将其支开。南汉建立、刘囗称帝以后,王定保归来,刘囗挺策略地做其的工作。王定保的反应是出乎预料的,只是说:国虽已立,可是南门上“清海军”的匾额却仍在,岂不是要被四方取笑!
王定保的表态,卖了个乖,出言倒也在理:既然“改国号汉”,是一朝天子了,南门上的“清海军”门额仍挂在那里,成何体统?请不要忽略,这说的是南门之名。南门是正门。
城门名称要改,这改说起来也容易,换个匾额而已;若说难,也确不容易改。因为,城门名不仅被用来称谓城门,它还被纳入地名之中,并像地名一样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明代《长安客话》的一则材料,反映了这种情况:
都城九门,正南日正阳,南之左曰崇文,右曰宣武,北之东曰安定,西曰德胜,东之北曰东直,南曰朝阳,西之北曰西直,南曰阜城。今京师人呼崇文门曰海岱,宣武门曰顺承,朝阳门曰齐化,阜城门曰平则,皆元之旧名,相沿数百年,竟不能改。
明取代元,新桃换旧符,北京的城门改了名,如“海岱”改“崇文”、“顺承”改“宣武”,等等。然而,居京的人们仍习惯于叫元代的旧名,相沿数百年而不能改。这便体现了城门名称的稳定性。
古城门名称能够顽强地保留在地名之中。据奉宽《燕京旧城考》的调查,北京城辽代时城池在今城区之西,“鹅房营,有上城角,作曲尺式,幸存未铲;有豁口俗呼凤凰嘴,当因辽城丹凤门得名”。辽代时有座城门名叫丹凤门,城门早已不复存在,那么一个豁口,一代代人口口相传,称为“凤凰嘴”。豁口,北京地名的一种结构元素,例如现今仍叫得颇响的“十条豁口”。嘴、豁口、门,在这里,此三者所示略同,即门户的出入口意义。由此,可以讲“凤凰嘴”就是“丹凤门”余音,近千年而袅袅不绝的。丹凤城门虽已无,但“凤”仍在;早先的门洞门扇全没有了,成了豁口,过过往往的人叫它“嘴”——以“凤凰”冠之,“丹凤”的门名未曾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