辑注类 -> 古文观止 -> 召公谏厉王止谤
辑注类 -> 古文观止 -> 召公谏厉王止谤
原文:
召公谏厉王止谤
国 语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
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蒙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
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原隰之有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大意:
(一)自“厉王虐”至“道路以目”
记叙厉王虐,国人莫敢言。
(二)自“王喜”至“乃不敢言”
记叙厉王喜民之不敢言。
(三)自“召公曰”至“是以事行而不悖”
记叙召公谏王之言(以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为民者宣之使言)。
(四)自“民之有口”至“其与能几何”
再叙召公谏王之言(以壅民之口即堵财用、民食,故民口不可壅也)。
(五)自“王弗听”至“乃流王于彘”
记叙王弗听,遂为国人流。主旨:说明民口不可壅,为政不可虐。(篇外)文体:形式为应用文(奏议);内容为记叙文。
原文:
召公谏厉王止谤
国 语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
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蒙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
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原隰之有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大意:
(一)自“厉王虐”至“道路以目”
记叙厉王虐,国人莫敢言。
(二)自“王喜”至“乃不敢言”
记叙厉王喜民之不敢言。
(三)自“召公曰”至“是以事行而不悖”
记叙召公谏王之言(以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为民者宣之使言)。
(四)自“民之有口”至“其与能几何”
再叙召公谏王之言(以壅民之口即堵财用、民食,故民口不可壅也)。
(五)自“王弗听”至“乃流王于彘”
记叙王弗听,遂为国人流。主旨:说明民口不可壅,为政不可虐。(篇外)文体:形式为应用文(奏议);内容为记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