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部->通典州郡典卷八至十四
通典 州郡典 通典卷第一百七十八
州郡八
古冀州上今置郡府二十二 县一百二十七
河内怀五县河内 脩武 获嘉 武德 武陟
汲郡卫五县汲 卫 新乡 共城 黎阳
邺郡相十一县安阳 尧城 洹水 滏阳 内黄 邺 林虑 临河 汤阴 成安 临漳
广平洺十县永年 鸡泽 曲周 清漳 邯郸 临洺 武安 洺水 肥乡 平恩
钜鹿邢九县龙岗 南和 平乡 钜鹿 沙河 任 内丘 青山 尧山
信都冀九县信都 南宫 堂阳 武强 下博 枣强 衡水 阜城 武邑
赵郡赵九县平棘 元氏 昭庆 栾城 赞皇 高邑 柏乡 临城 宁晋
常山镇九县真定 鹿泉 井陉 灵寿 稿城 九门 石邑 房山 行唐
博陵定十一县安喜 北平 鼓城 恒阳 新乐 义丰 望都 无极 唐昌 深泽 陉邑
河间瀛六县河间 博野 束城 乐寿 高阳 平舒
文安莫六县鄚 清苑 任丘 文安 长丰 唐兴
饶阳深四县饶阳 安平 鹿城 陆泽
上谷易八县易 遂城 涞水 容城 满城 五回 楼亭 阪城
范阳幽十一县蓟 归义 范阳 安次 固安 昌平 潞 永清 良乡 武清 广宁
顺义顺一县宾义
归化分顺州置一县怀柔
归德燕一县辽西
妫川妫二县怀戎 妫川
渔阳蓟二县渔阳 三河
密云檀二县密云 燕乐
北平平三县卢龙 石城 马城
柳城营一县柳城
古冀州
禹贡曰:“冀州既载,载,始也。冀州,尧都,故禹理水自此而始也。以唐虞之都不言封略,余州所至,即是其境矣。壶口、雷首,至于太岳。壶口山,在今文城郡吉昌县。太岳,在今平阳郡霍邑县,即霍山也。雷首在今河东郡河东县,此山凡有八名,即历山、首阳山、薄山、襄山、甘枣山、中条山、渠猪山、独山等名是也。既脩太原,至于岳阳。太原,今太原府。岳阳即霍山也,亦曰太岳。覃怀厎绩,至于衡漳,覃怀,近河地名,今河内郡也。厎,致也。绩,功也。衡漳,谓漳水横流而入河,在今广平郡西北肥乡县界也。厥土惟白壤。柔土曰壤。恒卫既从,大陆既作。恒、卫,二水名也。恒水出恒山,在今博陵郡恒阳县界。卫水在今常山郡灵寿县西山所出。大陆泽,郑玄云:“在钜鹿北。”言水徙故道,可以耕作。今赵郡象城县界。岛夷皮服。海曲曰岛。居岛夷而衣其皮。夹右碣石入于河。”碣石,海边山名,在今北平郡卢龙县也。言禹夹行此山之右。入河逆上也。舜以冀州南北阔大,分卫水为并州,燕以北为幽州,并置牧。周礼职方曰:“河内曰冀州,山曰霍,薮曰杨纡,尔雅云“秦有杨纡”,而此以为冀州薮,未详其义及所在也。川曰漳,浸曰汾、潞。漳水出今上党郡长子县界。汾水出今楼烦郡静乐县山。潞水出今密云郡密云县也。其利松柏。人五男三女。畜宜牛羊,谷宜黍稷。”其地险易,帝王所都,乱则冀安,弱则冀强,荒则冀丰,故曰冀州。其在天官,昴、毕则赵之分野,汉之赵国,北有信都、真定、常山、中山,涿郡之高阳、鄚、州乡;东有广平、钜鹿、清河、河间,渤海之东平舒、中邑、文安、束州、成平、章武,河以北也;南至浮水、繁阳、内黄、斥丘;西有太原、定襄、云中、五原、上党:皆其分也。今邺郡、广平、钜鹿、信都、赵郡、常山、博陵、河间、文安、饶阳、高平、上党、乐平、阳城、太原、定襄、云中单于,雁门之西南境,楼烦之南境,西河之东境,皆是也。尾、箕则燕之分野,汉之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上谷、代郡、雁门,涿郡之易、容城、范阳、北新城、故安、□县、良乡、新昌及渤海之安次,皆其分也。今上谷、范阳、顺义、归化、归德、妫川、渔阳、密云、北平、柳城、马邑、安边,雁门之东北境,楼烦之北境,皆是也。兼得秦、魏、卫之交。汉之西河,今昌化之北境,西河之西境,宜属秦。汉之高陵以东,尽河东、河内,今河东,平阳,文城,大宁,昌化之南境,绛郡,陕郡之河北地,河内之西境,并宜属魏。汉之河内野王、朝歌,今河内之东境、汲郡,皆宜属卫矣。秦平天下,置郡为钜鹿、今常山、信都,赵郡之东北境,博陵郡之西境,钜鹿之北境,饶阳之南境,兼兖州之域景城之南境,皆是也。邯郸、今广平、邺郡,钜鹿之南境,赵郡之西南境,皆是也。上谷、今上谷、范阳、文安、河间、妫川、归化、顺义、归德,饶阳之北境,赵、博陵之东境,及兖州之域景城之北境,皆是也。渔阳、今渔阳、密云郡地皆是也。右北平、今北平郡。辽西、今柳城及北平郡之东境皆是也。河东、今河东、绛郡,陕郡之北境,平阳、大宁、文城等郡,皆是也。上党、今上党、高平、乐平、阳城等郡皆是也。太原、今太原、西河、昌化、定襄及雁门之南境、楼烦等郡地,皆是也。代郡、今安边及马邑之北境皆是也。雁门、今马邑之南境,雁门之北境,皆是也。云中今云中、单于府是也。及三川郡之北境。今河内郡。汉武置十三州,此为冀州、领郡国九。幽州、领郡国十。并州。领郡九。古冀州西境则属司隶,今河东、绛郡、平阳、河内、汲郡。后汉并因前代,为冀州、理于鄗。鄗,今赵郡高邑县。袁绍、曹公理邺。邺,今郡县。鄗,呼各反。幽州、理蓟,今范阳郡县。并州。理晋阳,今太原府。魏并因之。晋置冀州、领郡国十三,理房子,今赵郡县。幽州、领郡国七,理涿,今范阳郡是也。并州。领郡国六。惠帝之后,其地沦没于刘元海、石勒、慕容俊,又为苻坚所陷。坚败,慕容垂据之。后属后魏。自此分割,不可详焉。大唐分置十五部,此为河北道、范阳、汲郡、邺郡、广平、饶阳、河间、常山、博陵、信都、赵郡、钜鹿、文安、上谷、北平、密云、妫川、渔阳、柳城、归德、顺义、归化等郡。河东道,河东、绛郡、北平、平阳、太原、上党、西河、高平、大宁、昌化、文城、阳城、定襄、乐平、雁门、楼烦、安边、云中、马邑等郡。兼分入都畿、河内郡。关内道。单于。
河内郡东至汲郡二百六十里。南至……西至河南府济阴县七十三里。北至高平郡一百四十里。东南到荥阳郡一百五十里。西南到河南府一百四十里。西北到河南府界一百七十里。东北到汲郡二百六十里。去西京九百八十里,去东京一百四十里。户五万四千一百,口三十一万五千三百七十。
怀州今理河内县。禹贡覃怀之地,禹贡曰“覃怀厎绩”。大行山在焉。周为畿内及卫、邘、雍三国。邘音于。春秋时又属晋。左传,襄王赐文公“阳樊、温、原、櫕茆之田,晋于是始启南阳”。杜注云:“晋山之南,河之北,故曰南阳也。”又云武王克商,苏忿生以温为司寇,其田有隤、怀是也。隤,徒回反。战国时,为魏、卫二国之境。秦始皇灭卫,其君角徙居野王,阻其山保之。胡亥废角为庶人,以其地属三川郡。项羽立司马卬为殷王,王河内。汉高帝初为殷国,寻更名河内郡。后汉因之。晋为河内、汲二郡地。后魏置怀州,兼置河内郡。隋初郡废,而怀州如故;炀帝初州废,复置河内郡。大唐因之,亦为东畿内之郡。领县五:
河内汉野王县。有沁水,自河南府济源界流入。
脩武本殷宁邑,韩诗外传曰:“武王伐纣,勒兵于宁,故曰脩武。”有古南阳城,汉山阳县故城,在今县西北。有浊鹿城,汉献帝为山阳公,居于此矣。
获嘉汉武幸缑氏,至汲县之新中乡,得南越相吕嘉首,因立获嘉县。后周置修武郡,隋置殷州是也。
武德周司寇苏忿生之邑。东魏置武德郡。汉射犬故城在今城北。又有汉平皋县故城,在今县西。
武陟汉怀县地故城,在今县西。
汲郡东至灵昌郡一百十里。南至灵昌郡酸枣县七十五里。西至河内郡二百六里。北至邺郡一百九十里。东南到灵昌郡一百三十里。西南到河内郡二百六十里。西北到高平郡陆山县四十里。东北到邺郡临河县一百六十里。去西京一千七百九十里,去东京三百九十里。户四万六千九百八十,口二十万七千九百八十。
卫州今理汲县。殷之旧都。周既灭殷,以殷余人封康叔为卫君,居河、淇之间,故商墟也。其后卫为翟人所灭,齐桓更封卫于河南楚丘,而河内殷墟复属于晋。战国时属卫。秦并天下,为东郡、三川二郡之地。二汉为河内、魏二郡地。魏置朝歌郡。晋改置汲郡。后魏亦为汲郡。东魏置义州。后周为卫州,又分置脩武郡。隋初郡废,炀帝初州废,复为汲、河内二郡地。大唐为汲郡。领县五:
汲汉旧县。牧野之地,即纣都近郊三十里,即此也。
卫汉朝歌县。古殷朝歌城在今县西,纣都,有鹿台,谓之殷墟上宫台,诗曰“要我乎上宫”,即此也。今县西北有黑山、苏门山,孙登隐处。淇水出共山东,至今县界入河,谓之淇水口。汉建安中,曹公于水口下大枋木以成堰,遏淇水东入白沟,以通漕运,故时人号其处为枋头。晋大将军桓温为慕容暐将慕容垂所败于枋头,即此也。枋音方。淇音其。
新乡县西南三十二里有鄘城,即鄘国。
共城古共伯国故城,在县东。汉共县。
黎阳汉旧县。魏置黎州及黎阳。有白马津,即郦生所云“杜白马之津”是也。后魏改为黎阳津。又有枉人山,古凡伯国在北。有大岯山,今名黎阳东山,又名青檀山,在县南七里。其张揖云“成皋山是大岯山”,谬也。
邺郡东至魏郡二百十里。南至汲郡一百九十里。西至上党郡三百里。北至广平郡一百八十里。东南到汲郡黎阳县一百六十里。西南到高平郡三百二十里。西北到上党郡黎城县三百里。东北到广平郡肥乡县一百四十里。去西京一千四百二十五里,去东京五百六十里。户十万九千四百五十,口五十九万一百九十六。
相州今理安阳县。殷王河□甲居相,即其地也。春秋时属晋。战国时属魏,后属赵。秦兼天下,为邯郸郡地。汉为魏郡,后汉因之。魏武王建都于此。魏氏都在邺县。晋亦为魏郡。后赵石季龙、前燕慕容俊并都之。皆都于邺。冉闵为慕容俊所灭,慕容暐为苻坚所灭也。后魏道武置相州,取河□甲居相之义。东魏静帝初迁都于此,改置魏尹及置司州牧。北齐又都焉,改为清都郡,置尹。后周武帝平高纬也。后周置相州及魏郡。自故邺移居安阳城也。隋初郡废,炀帝初州废,复置魏郡。自北齐之灭,衣冠士人多迁关内,唯技巧商贩及乐户移实郡郭,由是人情险诐,至今好为诉讼也。大唐为相州,或为邺郡。领县十一:
安阳汉魏郡城在今县东北。有韩陵山,即高欢破尔朱兆之所。又有丹蓝嵯山。
尧城有丹朱陵,又有羛阳聚故城,在今县东。左传云“晋荀盈卒于戏阳”,注云“内黄县戏阳城”。戏与羛同,许宜反。
洹水有洹水,音恒。
滏阳有漳河、滏水。隋置慈州。滏音父。
内黄汉旧县。有繁河。汉繁阳县故城,在今县西北。
邺后汉末,冀州刺史尝理于此。有魏武帝、文帝、甄后等三陵台。东魏、北齐皆都于此。后周置相州,后徙相州于安阳,山漳水在县西。晋史曰:“石勒诸将佐,议欲都于邺,将攻三台。张宾进曰:‘三台险固,攻守未可卒下。’于是进据襄国。”
林虑汉为隆虑。后汉避殇帝讳,改为林虑。
临河有王莽河,古淇河□颛顼陵在焉。
汤阴古羑里城,纣拘周文王之所。汉荡阴县。荡音汤也。
成安汉斥丘县故城在东南。地斥卤,故名焉。
临漳
广平郡东至清河郡临清县一百二十里。南至邺郡一百八十里。西至上党郡涉县界二百五十里。北至钜鹿郡南和县五十里。东南到魏郡魏县界九十里。西南到邺郡滏阳县界七十里。西北到钜鹿郡沙河县界六十里。东北到清河郡宗城县百十里。去西京一千五百八十里,去东京七百六十里。户八万九千二百九十,口六十六万二千八百一十。
洺州今理永年县。禹贡“覃怀厎绩,至于衡漳”。衡漳在今郡南肥乡县界。春秋时,赤狄之地,晋荀林父败赤狄于曲梁,即此。其后属晋。七国时,赵所都。秦并天下,属邯郸郡。汉初置广平国,武帝改为平干国,宣帝复为广平国。后汉光武省广平,入钜鹿郡,后为魏郡之西部。魏改为广平郡,晋因之。后魏为广平郡。后周置洺州。隋炀帝初置武安郡。大唐初,刘黑闼都之,克平,置洺州,或为广平郡。领县十:
永年汉曲梁县地。又汉广平县故城,在今县北。隋以炀帝讳,改曰永年。
鸡泽有沙河。
曲周汉旧县,故城在今县西南。纣钜桥仓亦在于此。
清漳南近漳水。
邯郸战国时赵国所都,自敬侯始都之。有丛台、洪波台。亦汉旧县。邯,山名。郸,尽也。汉赵王如意温明殿在此焉。
临洺汉易阳县。北齐置襄郡。
武安汉旧县。有武安城,赵奢与秦军战,鼓噪,武安屋瓦皆震,即此也。
洺水有衡漳渎。或云禹贡曰“覃怀厎绩,至于衡漳”,即此也。
肥乡汉列人县故城在今县东北。有漳水。
平恩汉旧县。
钜鹿郡东至清河郡二百三十里。南至广平郡临洺县六十五里。西至乐平郡县二百四十里。北至赵郡一百七十里。东南到广平郡曲周县一百十里。西南到广平郡武安县一百二十里。西北到太原府乐平县五十里。东北到信都郡二百六十里。去西京一千六百七十里,去东京八百五十里。户六万七千六百六十,口四十六万二千七百八十。
邢州今理龙岗县。古祖乙迁于邢,即此地,亦邢国也。春秋时,卫侯灭邢;鲁僖公时,晋伐卫取邢,其地遂属晋。七国时,属赵。秦为钜鹿、邯郸二郡地。项羽分赵,立张耳为常山王,居信都,更名信都曰襄国,即其地也。汉属钜鹿、常山二郡及赵、广平二国地。后汉因之。晋为钜鹿、赵二国。石勒都于此。张宾进说曰:“襄国因山凭险,形胜之国,可都之。”后魏为钜鹿郡。隋置邢州,炀帝初置襄国郡。大唐为邢州,或为钜鹿郡。领县九:
龙岗秦为信都县,项羽改为襄国。汉至隋始改为龙岗。夷仪岭在县北百五十里,左传云“邢迁于夷仪”,即此。
南和汉旧县。后周置南和郡。
平乡亦汉旧县地。或云秦置钜鹿郡于此,即古大鹿之野。有沙丘之台,纣所筑,即始皇死处。
钜鹿汉南栾县地。汉钜鹿县,今平乡县地。
沙河汉襄国县地,隋置。
任汉张县地。
内丘汉曰中丘,隋以国讳改之。
青山隋置。
尧山
信都郡东至平原郡二百十里。南至清河郡百三十里。西至赵郡百六十里。北至河间郡二百三十里。东南到博平郡三百里。西南到钜鹿郡二百六十里。西北到饶阳郡百三十里。东北到景城郡三百五十里。去西京一千九百五十里,去东京一千一百里。户十一万一千八百八十,口八十二万六千七百七十。
今之冀州理信都县。古冀、兖二州之域。禹导河自大坯山北过洚水,至于大陆。按地理志,洚水南自清河郡,经城县界入当郡南宫县界,又东北入信都县界。水经云:“洚故渎又东北经辟阳亭北,又经信都城东,散入泽渚。按:辟阳亭在今郡理东南三十五里,今县乃汉信都国城,则郡理东入兖州之域,郡理西入冀州之域焉。春秋时晋地,战国时属赵。秦为钜鹿郡地。汉高帝置为信都国,景帝改为广川国,宣帝复为信都国。后汉明帝更名乐成国,安帝更名安平国,汉末兼置冀州。领郡国九,理于此。晋亦然。后魏为长乐郡,兼置冀州。北齐、后周皆因之。隋初郡废,而冀州如故;炀帝初州废,复置信都郡。大唐为冀州,龙朔二年改为魏州,咸亨三年复旧,或为信都郡。郡今理,即汉信都国城。领县九:
信都汉旧县。禹导河北过洚水,即此。亦曰枯洚渠,西南自南宫县界入。汉昌城县故城在今县北。又有汉扶柳县故城,在今县西。
南宫汉旧县。汉吕后封张敖子偃为南宫侯,即此。洚水故渎南自清河郡经城县界入。
堂阳汉旧县。在堂水之阳。
武强汉武隧县。
下博汉旧县。
枣强汉旧县。又有汉广川县故城,在今县东北。
衡水有衡漳故渎。
阜城汉旧县。
武邑汉旧县。洚水西南自衡水县界,而东北经县城西北。
赵郡东至信都郡一百六十里。南至钜鹿郡一百七十九里。西至太原府五百五十九里。北至常山郡一百里。东南到信都,隔河相去一百六十五里。西北到常山郡一百七十里。西南到钜鹿郡一百九十五里。东北到博陵郡三百十七里。去西京一千八百五十里,去东京一千三百十里。户六万一千一百六十三,口三十七万四千七百十二。
赵州今理平棘县。春秋时晋地,战国时属赵。秦为邯郸、钜鹿二郡地。后汉属常山国、钜鹿郡地,兼置冀州。领郡国九,理鄗,今高邑县。晋为赵国,亦置冀州。领郡国十三,理房子,今县。后魏为赵郡,明帝兼置殷州。北齐改殷州为赵州,郡仍旧。隋改置栾州,炀帝改为赵州,寻复为赵郡。大唐为赵州,或为赵郡。领县九:
平棘汉南平棘县故城在今县南。又有汉宋子县故城,在今县北。有槐水。
元氏汉旧县。汉常山郡故城在今县西。后汉光武征彭宠,阴后生明帝于此。
昭庆汉广阿县。后魏置殷州及南钜鹿郡,后改为南赵郡。隋为大陆县,有大陆泽。旧是象城,天宝中改焉。
栾城汉之关县地。
赞皇有赞皇山。
高邑汉之鄗县。光武即位,更名高邑。鄗音呼各反。
柏乡汉鄗县地。汉光武即位坛在此。汉南□县故城在今县东北。
临城汉旧县也。有泜水。旧是房子,天宝中改焉。
宁晋汉瘿陶县。
常山郡东至博陵郡一百二十四里。南至赵郡一百里。西至太原府五百十六里。北至安边郡四百九十里。东南到博陵郡鼓城县一百九十里。西南到太原府乐平县三百二十里。西北到雁门郡五百四十里。东北到博陵郡一百二十里。去西京一千七百七十里,去东京一千一百三十里。户五万三千五百十,口三十一万七千七百十七。
镇州今理真定县。春秋时鲜虞国之地。左传曰:“晋荀吴以上军伐鲜虞。”注云:“中山新市县也。”战国时属赵。赵之东恒邑也。秦属钜鹿郡。汉高帝置恒山郡,后避文帝讳,改曰常山郡,亦属真定国。后汉属常山国。晋复为常山郡,后魏因之。后周置恒州,领常山郡。隋初废,炀帝初州废,复置常山郡。大唐武德元年复置恒州,或为常山郡。天宝十五载改为平山郡,元和十五年改为镇州。领县九:
真定汉中山国之东恒邑,亦汉旧县。汉新市县故城在东北也。
鹿泉井陉口在此,今谓之土门。汉韩信破赵军,杀陈余于此。
井陉汉旧县,古井陉。武德初置井州,今县城实中,甚固。
灵寿本中山国之都也。汉旧县,故城在今西北。卫水在今西山东北,入滹沱河。滹音乎,沱音陀。
稿城后周置钜鹿郡。隋置廉州。汉稿县故城在今县西。肥垒,故肥子国,汉以为县,亦在今县西南。
九门汉旧县。
石邑汉旧县。井陉山甚险固,故李左车说陈余曰:“井陉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请守之。”不从。故城 在今县西北,俗谓之人文城。有卑山,卑音蔽。今名抱犊山,西面危绝,山顶有二泉。后魏葛荣乱,百姓抱犊上山,因名焉。
房山汉蒲吾县。房山在县西北,俗名曰王母山,上有西王母祠。
行唐汉旧县。滋水所出。
博陵郡东至河间郡二百八里。南至赵郡三百十七里。西至常山郡一百二十四里。北至安边郡四百九十里。东南到饶阳郡一百七十里。西南到常山郡一百二十里。西北到常山郡行唐县七十里。东北到文安郡二百五十里。去西京二千一百里,去东京一千二百里。户七万六千六百,口四十七万七千二百六。
定州今理安喜县。帝尧始封唐国之地。战国初为中山国,后为魏所并,后又属赵。秦为上谷、钜鹿二郡之地。汉高帝置中山郡,中山记曰:“城中有山,故曰中山。”景帝改为中山国。后汉因之,晋亦不改。后燕慕容垂移都于此,都中山,置中山尹。至慕容宝,为后魏所陷。北岳常山在焉。后魏为中山郡,兼置安州,道武帝改为定州。后周置总管府,领鲜虞郡。隋初郡废,炀帝初置博陵郡,后改为高阳郡。大唐为定州,或为博陵郡。领县十一:
安喜古中山鲜虞地。汉卢奴县。有卢水,水黑曰卢,不流曰奴,因名焉。
北平秦曲逆县,汉为蒲阴县。蒲水所出,在今县西北。
鼓城春秋鼓子国也。汉临平县故城在东南。又有汉下曲阳县在西。
恒阳汉上曲阳县也。常山在县北一百四十里,常水所出。
新乐春秋时鲜虞国,汉新市县地,盖尧帝始封之唐国也。
义丰汉安国县。又有汉解渎亭,在今县东北。
望都汉旧县。尧始封于此。尧山在北。尧母庆都山在南。有中人亭、左人亭,即今县城也。倒马故关在县西北,极险要也。
无极汉旧县。
唐昌汉苦陉县。又有中山故城,在县东北。有汉石臼河。又西北有故关邑城,即汉关县。
深泽汉南深泽县。
陉邑
河间郡东至景城郡二百里。南至信都郡二百三十里。西至博陵郡二百八里。北至文安郡一百八里。东南到景城郡弓高县一百四十七里。西南到饶阳郡一百五十里。西北到上谷郡二百十里。东北到景城郡鲁城县二百五十七里。去西京二千二百里,去东京一千三百四十里。户九万五千二百四十,口六十四万二千五百六十二。
瀛州今理河间县。春秋时属晋,七国时属赵。秦上谷郡之地。汉属涿郡,后为河间国。后汉及晋因之。后魏为河间郡,孝文帝分置瀛州。隋初废河间郡,置瀛州;炀帝初州废,复置河间郡。大唐因之。领县六:
河间汉州乡县,后汉改武垣县。汉武帝得钩弋夫人于此。
博野汉博陵郡,后徙安平。又有汉蠡吾县故城,在今县西。蠡音礼。
束城汉旧县。后魏置束州。
乐寿汉曰乐城县,故城在今县西北。汉又曰中水县,居两河之间,故曰中水。
高阳汉旧县。后置高阳郡。有易水。
平舒晋置章武郡。
文安郡东至……南至河间郡一百八里。西至上谷郡露山一百七十里。北至范阳郡二百八十里。东南到景城郡二百六十里。西南到博陵郡二百五十里。西北到上谷郡一百八十里。东北到北平郡八百里。去西京二千三百十里,去东京一千四百四十四里。户五万五百十,口三十二万六千四百五十。
莫州今理鄚县。其地历代所属与瀛州同。大唐景云二年,分瀛州置鄚州。开元十年,改鄚为莫。其后或为文安郡。领县六:
鄚汉旧县。
清苑汉乐乡县。汉高帝过赵,封乐毅之后乐巨叔于此。
任丘有狐狸淀。淀,堂练反。
文安汉旧县,故城在东北。
长丰
唐兴
饶阳郡东至景城郡三百十五里。南至魏郡五百里。西至常山郡一百八十里。北至上谷郡三百里。东南到信都郡一百三十里。西南到赵郡一百九十里。西北到博陵郡一百七十里。东北到河间郡一百五十里。去西京二千五十里,去东京一千二百五十里。户四万八千八百五十八,口三十四万六千四百七十二。
深州今理陆泽县。战国时属赵。秦为上谷、钜鹿二郡地。汉为涿郡地。后汉属安平国,桓帝以后为博陵郡。晋为博陵国。后魏为博陵郡,北齐亦同。隋初郡废,置深州;炀帝初州废,以其地分入博陵、河间二郡。大唐复置深卅,或为饶阳郡。领县四:
饶阳汉旧县。有芜蒌亭在此。又有古博陵城、饶阳城。滹沱河旧在县南,即光武所渡。魏武王因饶河故渎,决令北注新沟,所以在今县北。蒌,力俱反。
安平汉旧县。
鹿城汉贳县故城在西南。又有汉鄡城在东。衡漳水,今名卫水,亦名苦水,西南自赵郡宁晋县界流入。贳音时夜反。鄡音苦尧反。
陆泽禹贡大陆泽,亦在此。
上谷郡东至范阳郡二百十四里。南至文安郡一百八十里。西至安边郡飞狐县一百四十里。北至妫川郡怀戎县南界废固城镇……东南到文安郡一百八十里。西南到博陵郡北平县一百四十里。西北到安边郡三百二十里。东北到范阳郡良乡县界八十里。去西京二千二百九十七里,去东京一千四百六十二里。户四万四千九百十二,口二十四万五千八百七。
易州今理易县。春秋至战国属燕。秦置上谷郡。晋书曰:“在谷之上头,故曰上谷。”汉属涿郡,后汉因之。晋为范阳国。后魏亦为上谷郡。隋初置昌黎郡,后兼置易州。炀帝初州废,置上谷郡。大唐因之。领县八:
易汉故安县故城在今县南。有涞、易二水。有燕台,昭王求仙处。又有汉范阳县故城,在县东南。
遂城古武遂也。秦筑长城之所起。
涞水汉之遒县。遒,即由反。
容城汉旧县。
满城
五回
楼亭
阪城
范阳郡东至渔阳郡二百十里。南至文安郡二百八十里。西至上谷郡二百十四里。北至妫川郡二百十里。东南到……西南到……西北到……东北到归化郡八十里。去西京二千五百二十三里,去东京一千六百八十里。户七万九百六,口三十九万五百八十五。
幽州今理蓟县。古之幽州,盖舜分冀州为之,置十二牧,则其一也。言北方太阴,故以幽冥为号。幽州,因幽都山以为名也。山海经有幽都山,今列北荒矣。昔颛顼都于帝丘,其地北至幽陵,即此。殷复省幽州入冀州。周礼职方曰:“东北曰幽州,其山曰医无闾,山在辽东,今于柳城郡东置祠遥礼。薮曰貕养,貕养泽,在今东莱郡昌阳县界。川曰河、泲,河在景城郡无棣县界。旧泲合在今北海郡博昌县界。今无泲,即济水。浸曰灾、时。灾在今淄川郡淄川县界。时在今北海郡临淄县界。其利鱼盐。民一男三女。畜宜四扰,马、牛、羊、豕也。谷宜三种。”黍、稷、稻。初武王定殷,封召公奭于燕。及秦灭燕,以其地为渔阳、上谷、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汉高帝分上谷郡置涿郡。武帝置十三州,此为幽州,领郡国十。其后开东边,置玄菟、乐浪等郡,亦皆属焉。玄菟、乐浪等郡,并今辽水之东,宜在禹贡青州之域。后改燕国曰广阳郡。后汉置幽州,并因前代。理于蓟,今县。晋亦置幽州。领郡国七,理于涿,今范阳郡。晋乱,陷于石勒、慕容俊、苻坚,后入于魏,其后分割不可详也。今之幽州,谓范阳郡。古涿鹿也。应劭曰“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是也。即燕国之都焉,谓之渤碣之间,亦一都会也。蓟县,燕之所都。渤,渤海。碣,碣石也。秦为上谷郡之地。汉高帝分置燕国,后又分燕置涿郡及广阳国,有独鹿、鸣泽。独鹿,山名。鸣泽,泽名。皆在于此。后汉为涿、广阳二郡地。魏更名范阳郡。晋为燕、范阳二国,兼置幽州。领郡国七,理于此。慕容俊尝都之。后魏置幽州。北齐置东北道行台。后周置燕、范阳二郡。隋初并废,炀帝初并置涿郡。大唐为幽州,或为范阳郡。领县十一:
蓟燕国都,碣石宫。汉为蓟县。旧置燕都。有桑干水。慕容俊都于此也。
归义汉易县也。公孙瓒于此筑城,名曰易京。后汉史曰:“
瓒修营垒楼观,临易河,通辽海,以铁为门。乃曰:‘兵法云“百楼不攻”,今吾诸营,楼橹千重,积谷三百万斛,足以待天下之变。’为袁绍所破。”后石季龙征慕容皝,回,恶其固而毁之,在今县南十八里。又有巨马水。
范阳汉涿县。在范水之阳。汉涿郡故城亦在此。又有汉广阳国城,亦在西南。有督亢陂,溉田膏腴,荆轲献图于秦。
安次汉旧县。
固安汉方城县地也。
昌平汉旧县,故城在今县东南。古居庸关在县西北,北齐改为纳款。淮南子云“天下九塞”,居庸是其一也。旧置东燕州。
潞汉旧县。有潞河。汉平谷县故城在今县北。又有汉安乐县故城,在西北。
永清旧是会昌,天宝中改焉。
良乡汉旧县。
武清
广宁
顺义郡置在范阳郡城内,去西京及四至八到并与范阳郡同。户五千七百十八,口一万八千一百五十。
顺州理宾义县。在范阳郡城。大唐天宝初置,寻又改为顺义、归化二郡。领县一:
宾义
归化郡东至渔阳郡二百十五里。南至范阳郡八十里。西至妫川郡二百里。北至密云郡七十里。东南到渔阳郡 二百十里。西南到范阳郡八十里。西北到……东北到密云郡七十里。去西京二千七百里,去东京一千八百五十里。户八百七十七,口三千三百六十九。
顺州之北境。理怀柔县。天宝初,置归化郡与顺义郡。领县一:
怀柔
归德郡东至密云郡八十里。南至范阳郡九十里。西至范阳郡昌平县五十里。北至山五里。东南到后魏废易京城四十里。西南到芹城五里。西北到干河山五里。东北到宋城镇二十五里。去西京二千一百六十三里,去东京一千八百七十六里。户二千二百四十六,口一万一千五百九十一。
燕州 秦上谷郡地,历代土地与范阳郡同。隋文帝时,粟末靺鞨有厥稽部渠长,率数千人,举部落内附,处之柳城、燕郡之北。炀帝为置辽西郡,以取秦汉辽西之名也,统辽西、怀远、垆河三县。大唐为燕州,或为归德郡。领县一:
辽西
妫川郡东至密云郡二百十里。南至范阳郡二百里。西至安边郡二百二十九里。北至张说新筑长城九十里。东南到范阳郡一百五十里。西南到安边郡四百四十里。西北到新长城为界一百八十里。东北到长城界九十八里。 去西京二千九百五十里,去东京一千九百里。户二千三百五十,口一万五百四十。
妫州今理怀戎县。春秋、战国并属燕。秦为上谷郡地,二汉因之。晋属广宁郡。后魏孝明帝废。北齐置北燕郡。隋属涿郡。大唐武德七年,讨平高开道,后置北燕州。贞观八年,改为妫州。其后或为妫川郡。领县二:
怀戎汉潘县地。汉上谷郡城在此。有涿鹿山及蚩尤城、阪泉地及涿水、羹颉山、涿泉。鸣鸡山本名磨笄山,赵襄子灭代,其姊磨笄自杀,因为名。代人怜之,立祠,有群鸡鸣于祠上,故名鸣鸡山。史记云:“燕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造阳即此。汉武破匈奴,取河南地,弃上谷之斗僻县造阳地以与胡。韦昭云“在上谷”。晋太康地志又云“在五原塞之北”。疑太康志误。
妫川
渔阳郡东至北平郡三百里。南至三会海口一百八十里,西至范阳郡二百十里。北至庆长城塞二百三十五里。东南到北平郡石城县一百八十五里。西南到范阳郡雍奴县界一百二十五里。西北到密云郡二百十七里。东北到北平郡石城县界废卢龙戍二百里。去西京二千八百二十里,去东京二千二十里。户四千八百二十九,口二万五千四百八十七。
蓟州今理渔阳县。战国时属燕。秦置渔阳郡,二汉因之。隋文帝徙玄州于此,并立总管府;炀帝初废,置渔阳郡。大唐属幽州。开元十八年,析幽州置蓟州,或为渔阳郡。领县三:
渔阳汉旧县。有鲍丘水,又名潞水。古北戎无终子国也。一名山戎,凡三名。七国时属燕。燕后,以为右北平郡。
三河
玉田
密云郡东至渔阳郡二百十七里。南至范阳郡潞县界五十五里。西至范阳郡昌平县界一百三十里。北至长城四十五里。东南到渔阳郡三河县七十五里。西南到范阳郡昌平县七十里。西北到长浓水镇四十五里。东北到长城障塞一百十里。去西京二千六百八十里,去东京一千八百四十五里。户六千一百三十八,口三万一千六百三十七。
檀州今理密云县。春秋及战国并为燕地。秦汉并属渔阳郡。后魏置密云郡,兼置安州。后周改安州为玄州。隋徙玄州于渔阳,今渔阳郡。寻复于今郡置檀州;炀帝初,置安乐郡。大唐为檀州,或为密云郡。领县二:
密云有潞水,自塞外流入。
燕乐后魏置广阳郡。有长城。
北平郡东至柳城郡七百里。南至海二百里。西至渔阳郡三百里。北至上洽口八十里。东南到临榆关一百八十里。西南到马城县一百八十里。西北到石城县一百四十里。东北到柳城郡七百里。去西京四千三百二十里,去东京三千五百二十里。户三千三十一,口一万三千七百七十五。
平州今理卢龙县。殷时孤竹国。春秋山戎、肥子二国地也。今卢龙县。有古孤竹城,伯夷、叔齐之国也。战国时属燕。秦为右北平及辽西二郡之境,二汉因之。晋属辽西郡。后魏亦曰辽西郡。隋初置平州,炀帝初州废,复置北平郡。大唐因之。领县三:
卢龙汉肥如县。有碣石山,碣然而立在海旁,故名之。晋太康地志云:“秦筑长城,所起自碣石,在今高丽旧界,非此碣石也。”汉辽西郡故城在今郡东。又有汉令支县城。临闾关今名临榆关,在县城东一百八十里。卢龙塞在城西北二百里。
石城汉旧县。
马城
柳城郡东至辽河四百八十里。南至海二百六十里。西至北平郡七百里。北至契丹界五十里。东南到安东府二百七十里。西南到北平郡七百里。西北到契丹界七十里。东北到契丹界九十里,契丹衙帐四百里。去西京五 千里,去东京四千一百十里。户八百七十四,口三千。
营州今理柳城县。殷时为孤竹国地。汉徒河县之青山,在郡城东百九十里。棘城即颛顼之墟,在郡城东南一百七十里。春秋时,地属山戎。战国时属燕。秦并天下,属辽西郡。二汉及晋皆因之。慕容皝以柳城之北,龙山之南,所谓福德之地也,乃营制宫庙,改柳城为龙城,遂迁都龙城,号新宫曰和龙宫。皝时有黑龙白龙各一,斗于龙山,皝率属僚观之,祭以太牢,二龙交首嬉戏,解角而去。皝大悦,号曰和龙宫。后燕慕容宝、北燕冯跋,相继都之。至慕容云,为冯跋所灭;至冯弘,为后魏所灭也。后魏置营卅。后周武帝平齐,其地犹为高宝宁所据。隋文帝时讨平宝宁,复以其地为营州;炀帝初州废,置辽西郡。大唐复为营州,或为柳城郡。领县一:
柳城有龙山、鲜卑山,在县东南二百里,棘城之东塞外亦有鲜卑山,在辽西之北一百里,未详孰是。青山、石门山、白狼山、白狼水。又有汉扶黎县故城,在东南。其龙山,即慕容皝祭龙所也。有饶乐水、汉故徒河县城、和龙城。室韦、靺鞨诸部并在东北,远者六千里,近者二千余里,西北与奚接,北与契丹相接。
通典卷第一百七十九
州郡九
古冀州下今置郡府十九 县一百三
河东蒲八县河东 桑泉 猗氏 安邑 解 虞乡 宝鼎 永乐
绛郡绛十一县正平 曲沃 翼城 绛 闻喜 垣 夏 龙门 稷山 万泉太平
平阳晋九县临汾 襄陵 霍邑 冀氏 汾西 洪洞 神山 赵城 岳阳
高平泽六县晋城 陵川 沁水 端氏 高平 阳城
上党潞十县上党 长子 潞城 壶关 铜鞮 武乡 屯留 黎城 涉 襄垣
乐平仪四县辽山 榆社 和顺 平城
阳城沁三县沁源 和川 绵上
大宁隰六县隰川 大宁 石楼 永和 温泉 蒲
文城慈五县吉昌 仵城 文城 吕香 昌宁
西河汾五县隰城 介休 灵石 孝义 平遥
太原并十三县太原 晋阳 文水 阳曲 乐平 清源 太谷 祁 榆次 盂 寿阳 广阳 交城
昌化石五县离石 定胡 平夷 临泉 方山
楼烦岚四县宜芳 合河 静乐 岚谷
雁门代五县雁门 五台 繁畤 崞 唐林
定襄忻二县秀容 定襄
安边蔚三县灵丘 飞狐 安边
马邑朔二县善阳 马邑
云中云一县云中
单于府一县金河
河东郡东至绛郡三百七十里。南至弘农郡一百七十里。西至冯翊郡八十里。北至绛郡二百七十里。东南到陕郡二百九十里。西南到华阴郡一百五十里。西北到冯翊郡韩城县一百四十里。东北到绛郡三百七十里。去西京三百六十里,去东京五百四十里。户七万二百七,口四十六万一千八十。
蒲州今理河东郡。唐虞所都蒲阪也。春秋时地属魏,及晋献公灭魏,以其地封大夫毕万。毕万,毕公高之后,魏犨祖父也。毕万之后,十代至文侯,列为诸侯,与韩赵三分晋,地属魏。至惠王,以安邑近秦,乃徙都大梁。秦兼天下,置河东郡,历两汉不改。博物志云:“有山泽近盐沃土之人,不才。汉兴,少有名人大衣冠,三代皆衰绝也。”魏晋亦然。后魏亦为河东郡,兼置雍州,及属秦州。后周改为蒲州,亦兼置河东郡。隋初郡废,炀帝初州废,复置河东郡。大唐初,为蒲州。开元九年五月,置中都,改为河中府,寻罢仍旧。时扬州功曹参军、丽正殿学士韩覃上疏曰:“臣闻礼记月令曰:‘孟夏之月,无起土功,无聚大众。’昔鲁夏城中丘,春秋书之,垂为后诫。今建国都,乃长久之大业也。犯天地之***,袭春秋之所书,夺人盛农之时,愚臣窃以为甚不可也。至若两都旧制,分官众多,费耗用度,尚以为损,岂况更建中都乎?夫河东者,国之股肱郡也。劲锐强兵,尽出于是。其地隘狭,今又置都,使十万之户将安投乎!且陋东都而幸西都,自西都而造中都,取乐一君之欲,以遗万人之患,务在都国之多,不恤危亡之变,悦在游幸之丽,不顾兆庶之困,非所以深根固蒂不拔之长策矣。昔汉帝感钟离之言,息事德阳之殿,赵主采续咸之谏,止造邺都之宫。臣愚诚愿下明诏,罢中都,则福履无疆,天下幸甚。”至六月三日,诏停。或为蒲州,或为河东郡。领县八:
河东汉蒲阪县。春秋秦晋战于河曲,即其地也。有蒲津关,后魏大统四年,造浮桥;九年,筑城为防。大唐开元十二年,河两岸开东西门,各造铁牛四,铁人四。其牛下并铁柱连腹,入地丈余,并前后铁柱十六。妫汭水,今有舜庙在焉,其庙周宇文护所造。又有雷首山,夷齐居其阳,所谓首阳山也。有风陵堆,与潼关相对。
桑泉有三疑山。汉解县故城,今县东南。
猗氏汉旧县,猗顿所居,古郇国也。有古令狐城,左传云晋文公从秦返国,“济河,围令狐”,即此。
安邑尧舜旧都。今县西有鸣条陌,汤与桀战于此。汉旧县。
解隋曰虞乡,武德元年改之。
虞乡汉解县地。后于虞乡城置解县,更于解西五十里别置虞乡县。
宝鼎汉汾阴县。有后土祠、汤庙。
永乐武德二年,分芮城县置。
绛郡东至高平郡四百五十里。南至陕郡二百二十里。西至冯翊郡四百十里。北至文城郡二百七十里。东南到河南府五百里。西南到河东郡三百七十里。西北到文城郡三百里。东北到平阳郡一百四十里。去西京五百二十里,去东京六百三十里。户八万二千二百,口五十一万七千三百十。
绛州今理正平县。春秋时为晋国,即故绛与新田之都也。后韩魏赵灭晋,其地属魏。秦属河东郡。秦末,甚地属魏豹。汉定魏地,还属河东郡,后汉因之。魏晋属河东、平阳二郡地。后魏置东雍州。其龙门、万泉即属秦州。西魏、后周以为重镇。后周改曰绛州,兼置正平郡。隋初郡废,炀帝初州废,复置绛郡。大唐为绛州,或为绛郡。领县十一:
正平汉临汾县地。有汾浍二水。有高齐故武平关,在今县西三十里,故家雀关在县南七里,并是镇处。
曲沃汉绛县地。春秋时晋曲沃地。台骀神祠在此。
翼城古晋之翼邑,汉绛县地。
绛春秋晋武公自曲沃徙此。汉闻喜县地。
闻喜亦故曲沃地,汉左邑县之桐乡也。汉武行幸至此,闻南越破,以为闻喜县。东北有董池陂,杨柳可为箭。高候原在县北,即十六国刘曜破石勒将石季龙处也。
垣汉旧县。东北有王屋山,沇水所出。有古皋落城,西魏于此置邵郡,以备东魏。
夏汉安邑县地。盖以夏禹所都为名。夏都安邑城,在今县北十五里。
龙门古耿国。有龙门山,即大禹所凿。三秦记云:“鱼鳖上之即为龙,否则点额而还。”汉皮氏县故城在今县南。今县则后魏秦州所理。
稷山汉闻喜县地。后魏龙关郡。后周勋州故城在今县西南十二里,即王思政所筑玉璧城,为周氏重镇,齐神武再攻围,皆不克。
万泉汉汾阴县。
太平汉临汾县。
平阳郡东至上党郡三百九十里。南至绛郡一百四十里。西至文城郡二百十五里。北至西河郡三百九十里。东南到高平郡四百十里。西南到文城郡二百十里。西北到大宁郡二百五十里。东北到阳城郡二百五十里。去西京七百五十里,去东京七百二十里。户六万四千八百,口四十二万一千八百八十。
晋州今理临汾县。亦尧舜之都,所谓平阳也。春秋时属晋,战国时属魏。秦为河东郡地,二汉因之。魏分置平阳郡,晋因之。刘元海称汉僭位,建都于此。后魏为平阳郡,兼置唐州,后改为晋州,后置总管府。东魏、北齐皆为重镇。隋初改平阳为平河郡,寻废;炀帝初,置临汾郡。大唐为晋州,或为平阳郡。领县九:
临汾汉平阳县有姑射山,又有故尧城县。
襄陵汉旧县。有赵襄子墓。又有晋襄公之陵,因以为名。后魏擒赫连昌,又分此县置擒昌县。
霍邑汉彘县。隋置今县。周厉王无道,周人流王于彘,即此地。有霍山,即职方冀州之镇,一名太岳山,禹贡所谓岳阳。
冀氏汉陭县地。后魏置冀氏县。陭音居义反。
汾西后魏置汾西郡。
洪洞春秋杨国,晋灭之为杨邑。汉为杨县也。故洪洞城在今县北,东魏、北齐镇也,四顾重复,控据要险。
神山武德二年置浮山县,后改焉。
赵城古造父邑。
岳阳汉谷远县地,隋改之。有千亩原,左传曰晋侯千亩之战,即此。
高平郡东至汲郡四百一十里。南至河内郡一百四十里。西至绛郡二百五十里。北至上党郡一百九十里。东南到河内郡武德县二百里。西南到河南府二百八十里。西北到平阳郡四百十里。东北到邺郡三百二十里。去西京一千四十里,去东京六百六十里。户二万七千五十,口十四万三千七百。
泽州今理晋城县。春秋时属晋,战国属韩,其后属赵。至秦,破赵于长平,坑卒四十万,即此地也。秦平天下,为上党郡地。汉属河东、上党二郡地,后汉因之,魏晋亦同。后魏以其地置建州及高都、长平、安平三郡。北齐亦为建州及置平阳、高都二郡。后周并二郡为高平郡。隋初郡废,置泽州;因濩泽水为名。炀帝初州废,置长平郡。大唐为泽州,或为高平郡。领县六:
晋城汉曰高都县,隋曰丹川。有天井关,在县南太行山上,关前有天井泉三所。
陵川汉泫氏县地。隋开皇中置。泫,胡畎反。
沁水后魏泰宁郡。
端氏七国时,韩魏赵分晋,封晋君于端氏也。汉为县,故城在今县西。
高平汉泫氏县。西北有泫谷水,故为名。头颅山,秦白起坑赵卒,筑台于垒中,因山为台。故光狼城,白起筑。
阳城汉曰濩泽县也。有嶕峣山、濩泽水、析城山,禹贡所谓“砥柱、析城”也。
上党郡东至邺郡三百里。南至高平郡一百九十里。西至平阳郡三百九十里。北至乐平郡四百七十里。东南到邺郡林虑县界一百四十里。西南到阳城郡沁源县界一百九十里。西北到太原府四百五十里。东北到广平郡武安县界二百四十里。去西京一千一百九十里,去东京四百六十里。户六万七千九百四十四,口三十七万二千三百六十。
潞州今理上党县。春秋时,初为黎国,后狄人夺其地。左传曰,晋伯宗数狄罪,曰夺黎氏地也。赤狄潞子婴儿为晋所灭,其地尽属焉。战国初,为韩之别都,以远韩近赵,后卒降赵。秦置上党郡,汉亦为上党郡,魏及晋不改。后魏亦为上党郡。后周置潞州。隋置韩州,炀帝初复置上党郡。大唐为潞州,或为上党郡。领县十:
上党古黎侯国,西伯戡黎,即此。汉为壶关县。
长子汉旧县。漳水所出。周史辛甲所封。左传曰“晋人执卫石买于长子”,即此。
潞城春秋潞子国。汉旧县。
壶关古黎国地。有羊肠阪,王莽命五威后关将军王嘉曰“羊头之阨,北当燕赵”。后魏移壶关县于此。有壶山。
铜鞮水名。汉县。春秋晋国铜鞮邑,羊舌赤为邑大夫。有阏与故城,汉韩信擒代相夏说于此。
武乡汉垣县地。
屯留汉旧县。又有汉徐吾故城,在今县西北。有鹿渎山,绛水所出。
黎城汉潞县地。隋改置之,因县东故黎城为名。有壶口故关。
涉汉旧县。有清漳水。
襄垣汉旧县。
乐平郡东至广平郡三百六十里。南至上党郡四百七十里。西至太原府三百四十里。北至太原府乐平县二百六十里。东南到上党郡九十里。西南到上党郡一百里。西北到太原府三百四十里。东北到钜鹿郡二百四十里。去西京一千三百九十里,去东京七百九十里。户九千五百六十,口五万二百九十六。
仪州今理辽山县。春秋时属晋。战国初属韩,后属赵。秦为上党郡,二汉因之。晋为乐平郡。后魏为辽阳郡。隋属太原郡。大唐武德三年,分并州之地置辽州;八年,改为箕州。先天元年,改为仪州,或为乐平郡。领县四:
辽山汉垣县地。晋为辽阳县。隋置今县。北有鬼谷。
榆社汉垣县地。晋于此置武乡县。石勒是此县人,有石勒沤麻池。
和顺汉沾县地,即韩之阏与邑。
平城汉垣县地。
阳城郡东至上党郡铜鞮县七十里。南至平阳郡冀氏县一百五十里。西至平阳郡二百五十里。北至西河郡二百八十里。东南到上党郡屯留县一百四十里。西南到平阳郡二百五十里。西北到西河郡二百八十里。东北到上党郡界九十里。去西京一千七十里,去东京六百四十里。户六千一百六十六,口三万三千三百九十。
沁州今理沁源县。春秋时属晋,后属韩,又属赵。秦、二汉为上党郡地,魏晋亦同。后魏属义宁郡。隋初置沁州,炀帝初州废,复为沁源县,属上党郡。大唐复置沁州,或为阳城郡。领县三:
沁源汉谷远县,后魏改为沁源。有沁水。
和川
绵上
大宁郡东至平阳郡二百五十里。南至文城郡二百里。西至延安郡三百九十里。北至昌化郡二百五十里。东南到平阳郡二百五十里。西南到文城郡二百里。西北到黄河为界一百八十里。东北到西河郡二百六十里。去西京九百十里,去东京八百八十里。户一万九千二百十,口十三万四千四百二十。
隰州今理隰川县。春秋时晋之蒲城也。七国时属魏。秦、二汉为河东郡地。魏晋属平阳郡。后魏、北齐为沁州。后周置沁州及龙泉郡。隋初郡废,后复置西汾州,寻又改为隰州;炀帝初州废,置龙泉郡。大唐为隰州,或为大宁郡。领县六:
隰川汉蒲子县。春秋时蒲城,晋重耳所居。
大宁汉北屈县地。
石楼有石楼山。汉土军县,后魏吐京郡。
永和汉狐讘县。后周临河郡。讘,章涉反。
温泉
蒲汉蒲子县地。
文城郡东至平阳郡二百十里。南至绛郡二百七十里。西至咸宁郡一百七十里。北至大宁郡二百里。东南到绛郡三百里。西南到冯翊郡韩城县界百七十里。西北到延安郡二百九十里。东北到西河郡五百里。去西京七百二十 里,去东京六百九十里。户一万一千五百六十,口六万六千三十。
慈州今理吉昌县。春秋时晋之屈邑。献公子夷吾所居。禹贡壶口之山在焉。战国时为魏地。秦、二汉属河东郡。魏晋属平阳郡。东魏置定阳郡及南汾州。北齐改南汾州为西汾州。后周改为汾州。隋初郡废,置耿州,居耿吉城。后复为汾州;炀帝初州废,置文城郡。大唐为慈州,或为文城郡。领县五:
吉昌汉北屈县。左传曰,晋有“屈产之乘”。此有骏马。有壶口山。故姚襄城在县西,即姚襄所筑,西临黄河,控带龙门、孟门之险,周、齐交争之处。
仵城汉北屈县地。后魏仵城郡。
文城有孟门山,与龙门相对。龙门之上古龙门,禹所凿。汉北屈县地。
吕香汉临汾县地。
昌宁汉临汾县地。后魏内阳郡。
西河郡东至上党郡四百四十里。南至平阳郡三百九十里。西至昌化郡一百六十里。北至太原府二百里。东南到阳城郡二百八十里。西南到大宁郡二百六十五里。西北到楼烦郡,中间有界相隔,山谷险隘。东北到太原府二百里。去西京一千二百六里,去东京九百三十里。户五万八千五十,口三十二万六千二百八十。
汾州今理隰城县。春秋时晋地。六国时属赵,秦属太原郡。二汉属太原、西河二郡地,魏因之。晋属太原郡、西河国地。后魏又为西河郡,兼置汾州。北齐置南朔州。后周改曰介州。隋置西河郡。大唐为汾州,或为西河郡。领县五:
隰城汉兹氏县。今有美稷乡,即汉美稷县地。又有汉京陵县,即晋赵文子与叔向观于九原之所。
介休有绵上山、介之推祠。汉旧县也。昭余祁,俗名邬城泊,职方并州之薮。
灵石有介山。汉介休县地。今县东南有高壁岭、雀鼠谷、汾水关,皆险固之处。
孝义汉中阳县。
平遥
太原府东至赵郡五百五十里。南至上党郡四百五十里。西至昌化郡三百九十里。北至定襄郡一百八十里。东南到乐平郡三百四十里。西南到西河郡二百里。西北到楼烦郡二百五十里。东北到雁门郡五百里。去西京一千三百里,去东京八百八十五里。户十二万六千一百九,口七十六万八千四百六十四。
并州今理晋阳、太原二县。古之并州,盖舜分冀州为之,置十二牧,则其一也。以其地在两谷之间,故为并州,亦曰在卫水、常水之间。常水在今博陵郡,卫水在今常山郡。注已具上卷。周礼职方曰:“正北曰并州,其山曰常,薮曰昭余祁,常山在今博陵郡常阳县界。昭余祁在今西河郡介休 县界。川曰呼池、呕夷,呼池发源在今雁门郡繁畤县界。呕夷在今安边郡灵丘县界。呼音呼。池音驼。□曰涞、易。涞水在今安边郡飞狐县界。易水发源在今上谷郡易县界。其利布帛。人二男三女。畜宜五扰,牛、马、羊、犬、豕。谷宜五种。”秦兼天下,为太原郡。汉武帝置十三州,此为并州。领郡九,兼得雍州之域,今上郡以北朔方、九原、榆林、新秦、银川之地。后汉并因之。理于晋阳,今府。灵帝时,羌胡大扰,定襄、云中等郡,并流徙分散。献帝时,省入冀州。魏文帝复置并州,自陉岭以北并弃之。今雁门郡及以北之地悉弃之。至晋,亦置并州。领郡国六,理晋阳。惠帝时,并州之地尽为刘元海所有。其后刘曜徙都长安,自平阳今平阳郡以东地,尽入石勒,及苻坚、姚兴、赫连勃勃,并于河东郡置并州,姚兴又分河东为并冀二州。及后魏以后,分坼不可详也。今之并州,为太原府。古唐国也。昔帝尧为唐侯所封之国,按今博陵郡界有尧城,为尧始封之国,当是徙于此也。后迁平阳。及夏禹所都之地,禹都或为今太原,或在今平阳,或在今河东郡安邑,或在今河南府阳翟也。亦高辛氏子实沈及金天氏子台骀之所居焉。左传云:“帝迁高辛氏子实沈于大夏,主参。金天氏之裔曰允格、台骀,以处太原。”注云:“大夏,太原晋阳县也。”周成王又封弟太叔虞于此,成王灭唐,而封太叔,故参为晋星是也。叔虞子燮改为晋侯。唐有晋水,故改为晋。中国曰太原,夷狄曰大卤。晋荀吴败狄于大卤,即太原晋阳县也。晋、大卤、太原、大夏、夏灵、晋阳六名,其实一也。春秋时为晋国,后为赵邑。智伯与韩、魏围晋阳岁余,引汾水灌城,不没者三板。晋灭,属赵。秦置太原郡,二汉因之,兼置并州。领郡九,理于此。曹公围袁尚于邺,时袁绍外生高干为并州刺史。牵招说干曰:“并州左有恒山之险,右有大河之固,北有强胡,速迎尚并力观变。”干不能用之。魏改为太原国,并州仍旧。晋因之。领郡国六,理于此。后魏为太原郡,兼置并州。北齐、后周皆因之。隋初废郡,置并州,又改为太原郡。大唐为并州,高祖匡隋室,起义兵。于长寿元年,置北都,后复为并州。开元十一年,改为太原府;天宝元年,加号为北京。领县十三:
太原汉晋阳县也。隋文帝移晋阳县于州城中,旧晋阳置今县。有晋水。
晋阳隋文帝新移。有龙山、蒙山。
文水汉大陵县。有文水、沁水。
阳曲汉狼孟县故城,在县东北。河千里,一曲当其阳,故曰阳曲。汉阳曲县,今定襄郡定襄县是也,后汉移置今县。有干烛谷,即羊肠阪也。
乐平旧乐平郡,隋置辽州。
清源汉榆次县地。隋于古梗阳城置今县。有清源水。
太谷县西有太谷。汉阳邑县地。
祁汉旧县。晋大夫祁奚之邑,晋灭祁氏,分为七县,以贾辛为祁大夫。后汉忠烈温序墓在西北。
榆次春秋晋魏榆地,石言于此。汉旧县。
盂汉旧县。有呼池水,自雁门郡界来。
寿阳晋旧县。
广阳汉上艾县,后魏改曰石艾,国家又改之。县东有故关,甚险固。
交城有羊肠山,隋炀帝改为深谷岭。
昌化郡东至西河郡一百六十里。南至大宁郡二百五十里。西至上郡二百三十里。北至楼烦郡二百三十里。东南到大宁郡二百五十里。西南到大宁郡石楼县一百五十里。西北到楼烦郡二百三十里。东北到太原府三百九十里。去西京一千二百三十里,去东京一千一百十里。户一万三千三百七十,口六万四千三百四十。
石州今理离石县。战国初,赵之离石邑,后为秦、魏二国之境。秦本纪云“秦昭王伐赵,取离石”是也。秦为太原郡地。二汉属西河郡南单于庭,即左国城。晋属西河国,刘元海起事于此,后石勒置永石郡。北齐置怀政郡,后改为离石郡,兼置西汾州。后周改西汾为石州。隋初郡废,而石州如故;炀帝初州废,置石郡。大唐为石州,或为昌化郡。领县五:
离石汉旧县。后南单于庭左国城在此。有离石水,一名赤洪水,高欢大破尔朱兆于赤洪岭,盖近此。
定胡汉离石县地。后周置定胡郡,在今县西。隋置孟门关,其地险固。
平夷
临泉
方山有赤洪水源,东流入离石县界。
楼烦郡东至定襄郡界二百四十里。南至昌化郡界二百三十里。西至榆林郡界一百八十里。北至马邑郡三百里。东南到太原府二百五十里。西南到银川郡三百里。西北到榆林郡九十里。东北到雁门郡三百里。去西京一千四百里,去东京一千二百二十里。户一万五千六百八十,口七万二千二百六。
岚州今理宜芳县。春秋晋国之分,晋灭之后为胡地,有楼烦王居焉。其后,赵惠文王破楼烦而取其地。其后,北境属燕。秦、二汉为太原郡地。晋末,陷刘元海。后魏末,于其地置岚州。隋炀帝置楼烦郡。大唐为岚州,或为楼烦郡。领县四:
宜芳有古秀容城,即汉汾阳县,属太原郡。积粟所在,谓之羊肠仓,石磴萦委,若羊肠焉。
合河汉汾阳县地。北齐置蔚汾县,合河关在北。
静乐汉汾阳县地。有隋炀帝汾阳宫。有管涔山,刘曜隐处,汾水所出。
岚谷
雁门郡东至安边郡二百六十里。南至太原府五百里。西至楼烦郡一百六十里。北至马邑郡一百四十里。 东南到常山郡五百四十里。西南到定襄郡二百五十里。西北到马邑郡二百二十里。东北到安边郡界三百十里。去西京一千六百四十里,去东京一千三百二十里。户二万一千二十,口十万一千四百五十。
代州今理雁门县。古唐国之地。春秋时晋国之分。及三卿分晋,其地属赵。赵襄子杀代王而取其地。赵武灵王破楼烦,而置云中、雁门、代郡。后北境属燕。秦为太原、雁门二郡之境,汉因之,后汉及晋亦同。后魏置梁城、繁畤二郡。后周置肆州。隋文帝改为代州;炀帝初州废,置雁门郡。大唐为代州,或为雁门郡。今郡城,后魏所置。郡南三十里有东陉关,甚险固。领县五:
雁门汉广武县故城在西南。又有故平县,后汉末平城县也。有夏屋山,赵襄子会代王,因杀之于此。有句注山,一名西陉山也。
五台汉虑虒县。隋改卢夷县为五台。有五台山。虑音庐,虒音夷。
繁畤汉旧县。有呼池河,源出县东南泒阜山。
崞汉旧县。又有汉楼烦郡故城,在今县东。东魏置廓州。崞音郭。
唐林
定襄郡东至雁门郡界九十里。南至太原府一百八十里。西至楼烦郡二百四十里。北至雁门郡二百五十里。 东南到太原府界一百二十里。西南到太原府及楼烦郡界一百二十里。西北到楼烦郡一百二十里。东北到雁门郡界二百五十里。去西京一千四百八十里,去东京一千六十里。户一万五千三十八,口七万七千九百三十。
忻州今理秀容县。战国属赵。秦为太原郡地,二汉因之。后魏置肆州。后周徙肆州于雁门郡。隋初置新兴郡及云州,后改新兴郡为忻州;因忻口为名。炀帝初,废云州及忻州,以其地属楼烦、定襄二郡。大唐复分置忻州,或为定襄郡。汉有定襄郡,在今马邑郡地。领县二:
秀容汉汾阳县。有岚水。
定襄汉阳曲县。有石岭关,甚险固。
安边郡东至上谷郡三百二十里。南至常山郡四百里。西至雁门郡二百六十里。北至蕃境,无郡。东南到博陵郡四百九十里。西南到雁门郡三百十里。西北到马邑郡四百六里。东北到妫川郡四百四十里。去西京九百里,去东京一千五百里。户四千六百十,口一万八千二百。
蔚州今理灵丘县。周礼并州川曰呕夷,□曰涞易。呕夷水在灵丘县界,涞水在飞狐县界。战国初属赵,后又属燕。秦、汉、晋属代郡。后魏置怀荒、御夷二镇。东魏置北灵丘郡。后周置蔚州。隋置上谷郡。大唐置蔚州,或为安边郡。领县三:
灵丘汉旧县。有赵武灵王陵。
飞狐汉广昌县地。飞狐口在县北,即汉之飞狐道,通妫川郡怀戎县。又有磨笄山,与妫川郡山相连。隋置今县。
安边
马邑郡东至安边郡四百六十里。南至雁门郡一百四十里。西至楼烦郡三百四十里。北至单于府三百五十里。东南到雁门郡一百二十里。西南到楼烦郡三百里。西北到单于府三百五十里。东北到故云州二百六十里。去西京一千七百七十里,去东京一千三百四十里。户六千三百,口二万五千八百。
朔州今理善阳县。战国属燕。秦属代、雁门二郡地。汉为定襄、雁门二郡地。后汉属云中、雁门二郡。汉末,因乱又置新兴郡。汉末大乱,匈奴侵边,自定襄以西,尽云中、雁门之间遂空。建安中,魏武王集荒郡之人,立新兴郡。晋怀帝时,刘琨表以鲜卑猗卢为大单于,封代公,徙马邑,即其地也。其后称魏,建都于今郡北,兼置怀朔镇。及迁洛后,遂于郡北三百余里置朔州,葛荣之乱又废。北齐复置朔州。隋初置总管府;炀帝初府废,置代郡,寻属马邑郡。后魏初,云中在今郡北三百余里定襄故城。北齐置朔州,在故都西南新城,一名平城也。后移于马邑,即今郡城也。大唐初为朔州,或为马邑郡。领县二:
善阳有秦马邑城武州塞,即此地。亦汉定襄县地,后魏桑干郡,北齐广安郡。有紫河发源于此。
马邑汉旧县。
云中郡东至桑干郡督宅一百五十里。南至雁门郡界一百六十里。西至东尖谷五十里。北至长城蕃界三百里。东南到榆林郡四百里。西南到神堆栅九十里。西北到却蕃栅一百六十里。东北到阳阿谷蕃界三百四十里。去西京二千七十里,去东京一千六百四十里。户三千一百六十,口七千九百三十。
云州今理云中县。战国属赵。秦置云中郡,二汉因之。晋属新兴郡。后魏道武帝自云中徙都平城,即此,云中,今马邑郡北。平城即今郡,隋云内县常安镇也。置代尹。自天兴元年都平城,至孝文帝太和十九年迁洛阳后,改代尹为万年尹。隋初属马邑郡。大唐置云州,或为云中郡。领县一:
云中汉旧县。隋曰云内县。白登山,白登台,汉高帝初,被匈奴围于此。有故高柳城、参合陂。后魏盛乐县亦在今郡界。单于台,在今县西北百余里。汉孝武元封元年,勒兵十八万骑,出长城,北登单于台。
单于府东至……南至榆林郡一百二十里。西至……北至……东南到马邑郡三百五十里。西南到……西北到……东北到……去西京二千二百五十里,去东京二千里。户二千一百,口一万三千。
单于大都护府,战国属赵,秦汉云中郡地也。大唐龙朔三年,置云中都护府,又移瀚海都护府于碛北,瀚海都护旧曰燕然都护府。二府以碛为界。麟德元年,改云中都护府为单于大都护府。领县一:
金河有长城。有金河,上承紫河及象水。又南流入河。李陵台、王昭君墓。
风俗
冀州,尧都所在,疆域尤广。梁州境宇虽遐远,而杂以夷獠。中夏唯冀州最大。山东之人,性缓尚儒,仗气任侠,太行、恒山之东。而邺郡,高齐国都,浮巧成俗。自北齐之灭衣冠,士人多迁关内,惟伎巧商贩及乐户移实郡郭,由是人情险诐,至今好为诉讼。山西土瘠,其人勤俭,而河东,魏晋以降,文学盛兴,魏丰乐侯杜君畿为河东守,开置学官,亲执经教授,郡中化之,自后河东特多儒者。闾井之间,习于程法。并州近狄,俗尚武艺,左右山河,古称重镇,韩信谓陈豨曰:“代,天下精兵处也。”后汉末,天下扰乱,高干为并州刺史,牵招说干曰:“并州左有恒山之险,右有大河之固,北有强胡,可以守也。”寄任之者,必文武兼资焉。
通典卷第一百八十
州郡十
古兖州今置郡府十 县七十一
灵昌滑七县白马 酸枣 胙城 灵昌 韦城 卫南 匡城
濮阳濮五县鄄城 雷泽 临濮 范 濮阳
济阳济五县卢 平阴 阳谷 东阿 长清
魏郡魏十县贵乡 元城 馆陶 临黄 莘 魏 顿丘 昌乐 朝城 冠氏
博平博六县聊城 博平 高唐 清平 堂邑 武水
东平郓五县须昌 钜野 寿张 郓城 宿城
平原德七县安德 安陵 平原 蓨 平昌 将陵 长河
乐安棣五县厌次 □河 阳信 渤海 蒲台
景城沧十二县清池 长芦 乐陵 盐山 景城 弓高 饶安 南皮 东光 临津 鲁城 无棣
清河贝九县清河 清阳 武城 漳南 临清 经城 夏津 宗城 历亭
古青州今置郡府七 县三十二
北海青七县益都 北海 临淄 寿光 千乘 博昌 临朐
济南齐八县历城 临济 章丘 丰齐 禹城 临邑 全节 亭山
淄川淄五县淄川 长山 邹平 高苑 济阳
高密密四县诸城 莒 高密 安丘
东莱莱四县掖 胶水 即墨 昌阳
东牟登四县蓬莱 文登 黄 牟平
安东府
古徐州今置郡府五 县三十三
彭城徐七县彭城 沛 蕲 滕 萧 丰 符离
临淮泗六县临淮 宿迁 下邳 涟水 虹 徐城
鲁郡兖十一县瑕丘 金乡 任城 邹 曲阜 泗水 干封 方与 中都 龚丘 莱芜
东海海四县朐山 东海 沭阳 怀仁
琅玡沂五县临沂 沂水 承 费 新太
古兖州
禹贡曰:“济河惟兖州,东南据济水,西北距河也。济水及河,并具注序目篇。九河既道,河水分为九,各从其道也。九河已具注序目。雷夏既泽,雍沮会同。雷夏,泽名,在今濮阳郡雷泽县。言此泽还复其故,而雍沮二水同会其中也。沮音千余反。厥土黑坟,色黑而坟起也。其草繇,其木条。繇,悦茂也。条,条畅也。繇音遥。浮于济漯,达于河。”浮,以舟渡也。济水已具注序目篇。漯水在汉水之东郡东武阳县,今魏郡莘县有东武阳城,无此水矣。因水入水曰达。漯音他合反。舜置十二牧,兖其一也。周礼职方曰:“河东曰兖州。其山岱,泰山,今鲁郡界。薮曰大野,一名钜野泽,在今东平郡钜野县。川曰河、泲,□曰卢、潍。卢水在济阳郡卢县。潍水在今高密郡莒县。与禹贡不同。潍音维。其利蒲、鱼。人二男三女。畜宜六扰,六扰,六畜。谷宜四种。”黍、稷、稻、麦。盖以兖水为名。又兖之为言端也,信也。端言阳精端端,故其气纤杀也。其在天文,营室、东壁则卫之分野,汉之东郡及魏郡之黎阳,皆其分野。今灵昌、濮阳之西北境,济阳之西北境,博平之西南境,皆是。兼得魏、宋、齐、赵之交。汉之酸枣县,今灵昌之西 境,宜属魏。汉之东平及东郡之须昌、寿张,今东平及濮阳之东南境,皆宜属宋。汉之泰山,渤海之高乐、高城、重合、阳信,平原,今济阳之东南境,平原、乐安、景城之南境,博平之东境,皆宜属齐。汉之信都、清河、渤海郡,南至浮水,今清河,博平之北境,景城之北境,皆宜属赵。秦平天下,置郡,此为东郡,今灵昌、濮阳、济阳、魏郡、博平皆是。砀郡之东北境,今东平郡。齐郡之北境,今平原、乐安郡。钜鹿、上谷二郡之东境。今清河、景城郡是。汉武置十三州,此为兖州。领郡国八。后汉并因前代。理昌邑,今鲁郡金乡县也。魏晋亦置兖州,领郡国八,理廪丘,今濮阳郡雷泽县。永嘉之后,陷于石勒。宋武平河南,又得其地,置兖州。领郡六,初理滑台,后理瑕丘。滑台,今灵昌郡。瑕丘,今鲁郡县。自二汉以后立兖州,非悉是古州疆域,所领郡国,东境兼入青州之地,西境则入荆河州之地。宋末,其地入后魏,自后分割不可详焉。大唐分置十五部,此为河南道。灵昌、濮阳、济阳、东平等郡皆是也。河北道,清河、魏郡、博平、平原、乐安、景城等郡是也。
灵昌郡东至濮阳郡二百二十里。南至陈留郡二百二十里。西至汲郡一百一十里。北至汲郡一百六十里。东南到济阴郡二百五十里。西南到荥阳郡二百八十里。西北到汲郡一百三十里。东北到邺郡二百十里。去西京一千三百六十里,去东京五百二十六里。户六万八千三百八十,口三十九万七千六百七十。
滑州今理白马县。其地得豕韦氏之国。豕韦氏,彭姓之国,祝融之后陆终第三子。白翦封于彭。春秋时属卫,战国亦属卫,其西境属魏。秦、二汉置东郡。晋为陈留、濮阳二国。宋武平河南,置兖州,以为边镇。领郡六,理于此。自晋末武帝作相,平慕容超之后,尽得河南之北境,镇守在此。后属后魏,亦为东郡。其城古滑台城,甚固。宋文帝遣将王玄谟攻围之二百余日,不拔。隋初置杞州,后为滑州,又改为兖州,寻废兖州,置东郡。大唐复为滑州,或为灵昌郡。领县七:
白马汉旧县也。春秋时,卫国曹邑。左传云:“狄灭卫,立戴公,以庐于曹。”即此。至文公,迁于楚丘,又迁于帝丘。有瓠子堤。黎阳津,一名白马津,郦生云“守白马之津”是也。
酸枣秦拔魏,置县。汉因之,以其地多酸枣,因以为名。县东北有延津,袁绍渡处,津南立壁以拒曹公。绍将淳于琼宿乌巢,在县东,为曹公所袭破之于此。
胙城汉南燕县,古南燕国,姞姓,后曰东燕。左传曰“蒋、胙、邢、茅”,注云:“东燕西南有胙亭。”姞,其讫反。胙音祚。
灵昌汉南燕县。
韦城古豕韦国。
卫南卫文公自曹邑迁楚丘,即此城。
匡城汉长垣县,古匡邑,故城在今县南。匡人围孔子,即此。春秋“会于匡”,即此是也。又有汉长罗县故城,在今县东北。古蒲邑在北界,子路为之宰。 濮阳郡东至东平郡一百八十里。南至济阴郡一百七十里。西至灵昌郡二百二十里。北至魏郡一百六十里。东南到鲁郡三百六十里。西南到陈留郡三百十里。西北到邺郡三百三十里。东北到济阳郡二百四十里。去西京一千五百八十里,去东京七百三十五里。户五万七千五百,口三十九万二千六百二十。
濮州今理鄄城县。鄄音绢。颛顼及昆吾氏之墟也,故谓之帝丘。今濮阳县也。昆吾氏当夏后氏之代。春秋及战国初为卫国之都。春秋经曰:“卫迁于帝丘。”后为宋所侵,尽亡其邑,独有濮阳。秦灭濮阳,置东郡。二汉属东郡、济阴二郡地。晋分置济阴郡、濮阳国,兼置兖州。领郡国八,理于此。后魏为濮阳郡,后周因之。隋文帝初郡废,后置濮州;炀帝初州废,以其地分入东郡、东平、济北三郡。大唐复置濮州,或为濮阳郡。领县五:
鄄城汉旧县也。魏陈王植初封鄄城侯于此地。
雷泽汉成阳县。郭缘生述征记曰:“尧冢在县东南。”有雷夏泽。又汉廪丘县故城在今县北。亦古郕伯国也。
临濮有清丘,左传“宋人、晋人盟于清丘”是也。
范汉旧县。春秋时,晋大夫士会之邑。
濮阳汉旧县。即昆吾之墟,亦曰帝丘。卫自楚丘迁于此城。诗云:“爰有寒泉,在浚之下。”寒泉在县东南,浚城在。汉武帝塞河瓠子口,沈白马玉璧,将军以下皆负薪,在今县西。
济阳郡东至鲁郡三百八十里。南至东平郡一百二十里。西至博平郡五十里。北至博平郡七十里。东南到鲁郡三百里。西南到濮阳郡二百四十里。西北到博平郡五十四里。东北到济南郡二百六十里。去西京一千八百二十里,去东京九百八十里。户三万八千五百十,口二十一万六千九百七十。
济州今理卢县。战国初,齐、卫之境。秦属东郡。汉末,属东郡、泰山二郡地。后汉属东郡及济北国。晋为济北国。宋为济北郡。后魏因之。隋初置济州,炀帝初复为济北郡。大唐武德四年,平王充,改为济州,或为济阳郡。今郡理即古碻磝城。沈约宋书作“敲嚣”字。碻磝津有城,故以为名。郭缘生述征记云即汉茌平县也。水经注云:“宋元嘉七年,到彦之北征,拔之,后失。至二十七年,以王玄谟为宁朔将军,前先锋入河,平碻磝,守之。”后魏书,泰常八年,于此立济州中城。其外城,后魏正光中刺史刁宣所筑。后周武帝筑第二城,即碻磝故城也。碻,苦高反。磝,古老反,又磝音敖。茌音助淄反。领县五:
卢汉旧县。有长城,东至海。史记苏代说燕王曰:“齐有长城、巨防。”巨防即防门也。汉临邑县故城在今县东,即马防城也。有卢水。
平阴汉肥城县故城在今县东南。左传齐晋战鞍城,亦在县东。故长城首起县北。又有巫山,一名孝堂山,即郭巨葬母之所。
阳谷汉须昌县地。
东阿春秋时,齐之柯邑。汉旧县也。又有汉谷城县故城在东。有鱼山,一名吾山。汉武瓠子歌曰“吾山 平,钜野溢”,谓此山。有谷城山,张良葬黄石之地。
长清汉卢县地。春秋时,齐石窌邑。窌音力又反。
魏郡东至博平郡武水县一百三十里。南至濮阳郡一百六十里。西至邺郡二百十里。北至清河郡二百十里。东南到濮阳郡一百五十里。西南到邺郡内黄县界九十里。西北到广平郡平恩县界九十里。东北到去西京一千五百六十里,去东京七百五十里。户十四万九千七百二十,口六十万八千五百。
魏州今理贵乡、元城二县。夏观扈之国。春秋晋地。战国时属卫、魏。秦属东郡。二汉属魏、东二郡地。二汉、魏、晋之魏郡,皆今邺郡地。魏分置阳平郡,晋因之。宋文帝置东阳平郡,后魏因之。后周置魏州。隋改为武阳郡。大唐武德四年,讨平窦建德,改置魏州。龙朔二年,改为冀州,改冀州为魏州。仍置大都督府。其魏、贝、博、棣、沧、德六州并隶焉。寻复旧,开元二十八年九月,刺史卢晖移通济渠,自石灰窠引流至州城西,都注魏桥,夹州制楼百余间,以贮江淮之货。或为魏郡。领县十:
贵乡汉元城县地。有屯氏河。大河故渎,俗曰王莽河。
元城汉旧县。有沙麓山。又有马陵,即孙膑斫树杀庞涓之处。麓音鹿。膑,毗忍反。
馆陶汉旧县。
临黄汉观县地。有新台,卫宣公作新台于河上是也。
莘汉东武阳故城在今县南。又有阳平县,隋新置莘州也。
魏汉旧县。有白沟水,炀帝引通济渠,亦名御河。
顿丘汉旧县,在今县北阴安城是也。鲋鰅山,颛顼葬其阳,九嫔葬其阴,今名广阳山。有秋山,帝喾葬处。鲋音附,鰅音颙。
昌乐汉旧县。
朝城
冠氏
博平郡东至济南郡二百九十里。南至济阳郡七十里。西至魏郡冠氏县八十里。北至清河郡一百三十里。东南到济阳郡五十里。西南到魏郡冠氏县八十六里。西北到清河郡一百三十里。东北到平原郡及县界三百六十里。去西京一千七百七十里,去东京九百三十里。户五万一千二百二,口四十七万六百五十。
博州今理聊城县。春秋时齐之西界聊摄地也。战国时为卫、齐、赵三国之交。秦属东郡。汉为东郡、平原、清河三郡境。后汉属东郡、平原二郡地。晋属平原国。宋分置魏郡。后魏因之,其后置南冀州。隋初废,后置博州;炀帝初州废,以其地属武阳郡。大唐复置博州,或为博平郡。领县六:
聊城汉旧县。有台城。又有汉茌平县故城,在今县东。
博平齐之博陵邑也。有摄城。汉博平县故城在今县东界也。
高唐汉旧县。有乌犊河。
清平汉清阳县,隋置今县。
堂邑汉旧县。
武水汉阳平县地。隋改今县。
东平郡东至鲁郡二百里。南至济阴郡三百五十里。西至濮阳郡一百八十里。北至济阳郡一百二十里。东南到鲁郡一百九十里。西南到济阴郡四百里。西北到济阳郡东阿县四十里。东北到济阳郡平阴县界五十里。去西京一千七百六十里,去东京九百十里。户四万二千七百五,口二十六万七千三百十。
郓州今理须昌县。春秋时为鲁之附庸须句国也。左传云“伐邾取须句”是也。战国时属宋。秦属砀郡。汉属东郡、东平国地,后为东平国。晋、宋、后魏并因之。后周宣帝置鲁州,寻废。隋文帝置郓州,炀帝初为东平郡。州理古须句县。大唐为郓州,或为东平郡。领县五:
须昌古须昌国。有梁山。汉无盐县故城在今县东。又有汉东平国故城,并在今县东。有郈乡亭,左传云“季、郈之鸡斗”,即此。
钜野有大野泽,一名钜野泽,尔雅十薮,鲁有大野。春秋云西狩获麟,亦在此地。
寿张汉寿良县,光武叔父名良,故改之。有梁山,汉梁王武北猎梁山,有牛足出背上。
郓城左传云:“晋人执季文子于苕丘,还待于郓。”注云:“郓城也。”
宿城
平原郡东至乐安郡二百四十里。南至博平郡二百六十里。西至信都郡二百十里。北至景城郡二百三十里。东南到济南郡二百三十里。西南到清河郡二百六十里。西北到信都郡三百三十里。东北到景城郡二百三十里。去西京一千九百八十二里,去东京一千一百三十八里。户七万八千二百七十,口六十万七千五百三十。
德州今理安德县。春秋及战国皆属齐。秦置齐郡。汉高帝分置平原郡,后汉因之。晋为平原国。宋为平原郡。后魏、后周并为平原郡。隋初废,后置德州;炀帝初复为平原郡。大唐武德四年,平窦建德,复置德州,其后或为平原郡。领县七:
安德汉旧县。又有汉鬲县故城在西北。又有汉重平县故城,亦在西北。古马颊、覆□二河在此。
安陵汉脩县地。
平原汉旧县。又有汉鄃县故城,在今县西南。
蓨汉条县,周亚夫封为条侯。又有汉观津县故城,在今县东北。蓨音条。
平昌汉旧县。
将陵汉安德县地。
长河旧云广川县。
乐安郡东至海二百二十里。南至淄川郡二百十里。西至平原郡二百四十里。北至景城郡二百五十里。东南到北海郡三百十里。西南到济南郡二百四十里。西北到景城郡二百三十里。东北到海百九十里。去西京二千二百十里,去东京一千三百七十里。户三万九千一百五十,口二十三万八千一百五十。
棣州今理厌次县。春秋、战国属齐。秦为齐郡之地。汉属平原、渤海、千乘三郡地。后汉为平原郡、乐安国地。晋为乐安、乐陵二国地。宋为乐陵郡。后魏又为乐陵、乐安二郡地。隋属渤海郡。大唐武德四年,又分置棣州,或为乐安郡。领县五:
厌次汉旧县,又为富平县。
□河汉朸县。朸音力。□音商。
阳信汉旧县。
渤海
蒲台汉湿沃县。
景城郡东至海一百八十里。南至平原郡二百三十里。西至河间郡一百二十里。北至范阳郡五百七十里。东南到乐安郡二百三十里。西南到信都郡三百五十里。西北到文安郡二百六十里。东北到北平郡五百里。去西京二千三百十里,去东京一千三百八十里。户十一万八千六百七十八,口七十万二千三百。
沧州今理清池县。春秋、战国时为齐、赵二国之境。秦钜鹿、上谷二郡地。汉高帝置渤海郡,后汉因之,晋亦然。宋文帝置乐陵郡,孝武分置渤海郡。后魏因之,太武帝初,改渤海郡为沧水郡,孝文帝时复旧;至孝明帝,分瀛、冀二州,置沧州及浮阳、乐陵、安德三郡。隋初郡废,后以其地置棣州;炀帝改为沧州,寻为渤海郡。大唐为沧州,或为景城郡。领县十二:
清池汉浮阳县地。在浮水之阳。
长芦汉参户县地。
乐陵汉旧县,故城在今县东。又曰重合县。古钩盘河在县东南。
盐山春秋时齐无棣邑。汉高城县故城在南。
景城汉旧县。
弓高汉旧县。
饶安汉千童县。古鬲津河在此。
南皮汉旧县。章武有北皮亭,此故曰南皮。
东光汉旧县。古胡苏河在此。
临津
鲁城汉章武县。
无棣古齐境北至无棣,在此。汉阳信县地。隋文帝置县,取县南无棣沟为名。永徽元年,薛大鼎为刺史,其沟隋末填废,鼎奏开之,外引鱼盐于海。百姓歌曰:“新河得通舟楫利,直达沧海鱼盐至,昔日徒行今骋驷,美哉薛公德滂被。”周礼曰“川曰河”,谓此县界。
清河郡东至博平郡一百三十里。南至魏郡二百十里。西至钜鹿郡二百四十里。北至信都郡一百三十里。东南到博平郡一百三十里。西南到广平郡曲周县一百三十里。西北到信都郡九十里。东北到平原郡二百六十里。去西京一千八百十里,去东京九百九十里。户十一万六千一百三十,口八十三万二千五百。
贝州今理清河县。兖、冀二州之域。河自大岯山北过绛水,至于大陆。按检地志云:“枯绛渠在经城县界,北入信都郡界。”又按:经城县在郡理西北五十四里,今郡理乃在绛水之东,古兖州之域。其在绛水之西诸县,是古冀州之域,即此地界也。春秋时属齐,其后属晋。七国时属赵。秦为钜鹿郡,汉分置清河郡。后汉为清河国,晋因之。后魏、北齐并为清河郡。后周因之,兼置贝州。隋初郡废,炀帝初,复置清河郡而废州。大唐为贝州,或为清河郡。领县九:
清河汉旧县。后汉桓帝改为甘陵县,故城在今县西北。
清阳汉曰贝丘。汉应劭曰:“齐侯田于贝丘,即此。”梁刘昭又云:“在北海郡博昌县。”而未知孰是。亦汉清阳县。
武城汉曰东武城县。七国时,赵封平原君胜于此。盖定襄有武城,同属赵,故此加东界也。
漳南汉东阳县。有后魏故索卢城。
临清汉清泉县。
经城汉经县也。有枯绛渠,北入信都郡南宫县界。
夏津
宗城汉广宗县也。汉界桥在今县东,袁绍破公孙瓒在此地也。
历亭汉东阳县。
风俗
兖州旧疆界于河济,地非险固,风杂数国。卫、魏、宋、齐、赵五国之地。秦汉以降,政理混同,人掅朴厚,俗有儒学。及西晋之末,为战争之地,三百年间,伤夷偏甚。自宇内平一,又如近古之风焉。
古青州
禹贡曰:“海岱惟青州,孔安国以为东北据海,西南距岱。此则青州之界,东跨海矣。其界盖从岱山东历密州,东北经海曲莱州,越海分辽东乐浪三韩之地,西抵辽水也。嵎夷既略,潍、淄其道。嵎夷,地名,即旸谷所在也。略,言用功少也。潍、淄,二水名,皆复古道。潍水出今高密郡莒县潍山。淄水,今淄川县。厥土白坟,海濒广泻。濒,水涯也。泻,卤咸之地。濒音频,又音宾。泻音昔。莱夷作牧。莱山之夷地,宜畜牧。今东莱郡。浮于汶,达于济。”汶水出今鲁郡莱芜县界,言渡水西达于济。舜分青州为营州,皆置牧。郑玄云:“舜以青州越海分置营州。”其辽东之地安东府,宜禹贡青州之域也。周以徐州合青州,其土益大。周之青州兼有徐、兖二 州之分。周礼职方曰:“正东曰青州,其山曰沂,薮曰孟猪,沂山,在今琅玡郡沂水县,即沂水所出也。孟猪,泽名,今睢阳郡宋城县,即明猪属。禹贡荆河州与职方山薮不同也。川曰淮、泗,浸曰沂、沭。沭水出东海郡沭阳县。沭音述。其利蒲、鱼。人二男二女。畜宜鸡狗,谷宜稻麦。”盖以土居少阳,其色为青,故曰青州。在天官,虚、危则齐之分野。汉之淄川、东莱、琅玡、高密、胶东、济南,皆其分也。秦平天下,置郡,此为齐郡,今北海、济南、淄川、东莱、东牟等郡地是。琅玡之东境,今高密郡地也。辽东。今安东府。秦乱,项羽宰割天下,以其地为国,曰胶东、以田巿为王,理即墨,今东莱郡县。齐、以田都为王,理临淄,今北海郡县地也。济北。以田安为王,理博阳。谓之三齐。汉武置十三州,此亦为青州,领郡国有六。后汉因之。领郡国五,理临淄,今北海郡县是也。魏晋亦因之。领郡国六。晋又置平州,领郡国五,理昌黎,今安东府也。怀帝末,没于石勒、慕容皝。及慕容恪灭冉闵,克青州。至苻氏平燕,复有其地。及苻氏败后,刺史苻朗以州降晋,晋以为幽州。以辟闾浑为刺史,镇广固。安帝时,平州又陷于慕容垂。其青州又为慕容德所据,复改为青州,慕容超移青州于东莱。后为刘裕所克,复置青州。时以羊穆之为刺史,镇广固。平州自慕容垂后,又没于冯跋,旋为后魏所有。其青州,宋分为青、冀二州,青领郡九,理临淄。冀领郡九,理历城,今济南郡县。后入后魏。其后分析,不可具举。大唐分置十五部,此为河南道、北海、济南、淄川、东莱、高密。河北道。今安东府。
北海郡东至东莱郡界二百一十六里。南至高密郡三百四十五里。西至淄川郡一百二十里。北至乐安郡界二百四十八里。东南到高密郡三百一十九里。西南到淄川郡一百里。西北到乐安郡三百一十九里。东北到海一百八十八里。去西京二千四百六十里,去东京一千六百七里。户六万九千七百四十五,口四十二万一千二百。
今之青州理在益都县。少皞之代有爽鸠氏,虞、夏时有季荝,仕侧反。汤末有逢公伯陵,逢音蒲江反。殷末有蒲姑氏,皆为诸侯国于此地。周成王时,蒲姑氏与四国作乱,成王灭之,以封太公,是为齐国,所谓营丘,后徙都临淄,亦其地。今临淄县。秦属齐郡。汉置北海郡。晋为北海、乐安二国之地,兼置青州。领郡国五,理于此。永嘉末,陷于石勒。冉闵乱,段龛据之。慕容恪攻围数月而克。其后南燕慕容德建都于此。慕容德初议所都,尚书潘聪曰:“青齐沃壤,号曰‘东秦’。土方二千,四塞之固,负海之饶,可谓用武之国。广固者,曹嶷之所营,山川险峻,足为帝王之都。”从之。至慕容超,宋武帝来伐,超固守,攻围七月而拔之。宋置青州,领郡九。理于此。后入后魏,又置青州。宋将沈文秀为青州刺史,守东阳城,为后魏将慕容白曜攻围三年,无救而陷。后周置齐郡。隋文帝初郡废,炀帝初州废,置北海郡。大唐为青州,或为北海郡。领县七:
益都晋广固城在益都县西四里,则晋曹嶷所筑。有大涧甚广,因曰广固。城侧有五龙口,宋武帝围慕容超塞之,城中人多病,遂下之。检地志云:“东阳城即郡理东城是也。”晋时城,宋将竺夔守之,后魏攻围数月不拔。
北海汉平寿县也。后汉北海国在此。齐置北海。
临淄齐国都也。临淄一名营丘,为海岱之间一都会也。项羽封田都为齐王于此。汉旧县,后为营陵县。有葵丘,连称所戍。牛山、康浪水,宁戚所歌。有时水也。
寿光汉旧县也。有淄、渑二水。古纪国城在县西南,亦有寒浞国。又汉剧县故城在县南。
千乘汉旧县。有盐官。后汉又置乐安郡。柏寝台,齐景公与晏子游处。
博昌汉旧县。又有汉乐安国故城,在今县南。周礼曰“川曰泲”,为此县界也。有贝中聚,按后汉书博昌县有贝中聚,梁刘昭注云:“左传齐侯田于贝丘,杜氏注云今博昌南有贝丘是也。”而后汉应劭注汉书云“清河郡贝丘县即齐侯田于此”,今清河郡即贝丘县也。未知孰是。
临朐有伯氏骈邑。古东阳城,一名凡城。左传云“晏弱城东阳以逼莱”,齐境上邑。汉邑。汉都昌县故城在东北。朐音衢。
济南郡东至淄川郡二百里。南至鲁郡三百三十四里。西至博平郡二百九十八里。北至乐安郡三百五十三里。东南到鲁郡四百四十五里。西南到济阳郡三百六十六里。西北到平原郡二百四十五里。东北到乐安郡二百四十里。去西京二千一百八里,去东京一千三百四十五里。户六万二千四百三十七,口三十五万八千八。
齐州今理历城县。春秋、战国并属齐。秦属齐郡。汉韩信伐齐,至历下,即其地也。文帝分置济南国,景帝改为济南郡,后汉、晋因之。宋亦为济南郡,兼置冀州。领郡九,理于此。后魏改为齐州,兼置济南郡。后周亦为济南郡。隋初郡废,炀帝初置齐州。大唐复为齐州,或为临淄郡,复改为济南郡。领县八:
历城汉旧县。有华不注山,左传云:“晋师逐齐侯,三周华不注。”其山直上如□。
临济汉朝阳县。
章丘汉阳丘县地。有东陵山,盗跖死处。
丰齐汉茌县,天宝初改。
禹城汉高唐县故城在西。汉祝阿县,天宝初改。春秋时亦曰祝柯,犹古东柯后为东阿。
临邑汉济阴县故城在西。
全节春秋时谭国城在县西南。汉台县故城在今县北,则汉以来平陵县也。贞观中,都督齐王据州反,士人李君球据县不从,因改名全节。
亭山汉东平陵县也。
淄川郡东至北海郡一百二十里。南至鲁郡三百七十里。西至济南郡二百里。北至……东南到琅玡郡五百二十里。西南到济南郡二百里。西北到……东北到北海郡一百里。去西京二千三 百五里,去东京一千四百四十七里。户四万二千八百八,口二十四万一千三百。
淄州今理淄川县。禹贡曰“潍淄既道”,即其地也。春秋、战国皆齐地。秦属齐郡。汉属济南、乐安二国之地,又置淄川国。晋属乐安国。后魏置东清河郡,北齐废之。隋置淄州,炀帝初,并其地入齐郡。大唐复置淄州,或为淄川郡。领县五:
淄川汉般阳县。有淄水。汉莱芜县故城在东南。汉淄川国亦在此。古齐长城。
长山汉于陵县。又汉济南郡故城在今县西北。长白山,陈仲子夫妻所隐处。
邹平汉旧县。北齐平原郡。
高苑汉旧县。千乘国故城在今县北。又有被阳故城在西南。被音皮。
济阳
高密郡东至东莱郡三百七十里。南至东海郡四百七十二里。西至琅玡郡三百七十里。北至北海郡三百四十五里。东南到海一百八十里。西南到琅玡郡三百七十里。西北到北海郡三百三十二里。东北到东莱郡胶水县界一百六十里。去西京二千七百里,去东京一千八百六十九里。户二万六千九百八十,口十三万二千三百二十四。
密州今理诸城县。战国属齐。秦属琅玡郡。汉属琅玡郡、高密国、城阳国地。后汉属琅玡郡、北海国地。晋属城阳郡。后魏复置高密郡,后置胶州。隋初为密州,以密水为名。炀帝改为高密郡。大唐因之。领县四:
诸城汉东武县,乐府有东武吟。又汉诸县故城在今县西南。古齐长城东南自上大朱山起,尽州南界二百五十里。又有汉黔陬县故城在东北。琅玡山,秦始皇幸齐,遂登琅玡,作层台山上。
莒古莒国。战国时,燕将乐毅破齐,独莒不下。汉海曲县故城在今县东。王莽末,赤眉贼之始,吕母起于此。赤眉樊崇、谢禄等将兵十余万,围莒,数月不能下。又有姑幕县故城在今县东北,则古蒲姑氏之国。春秋向邑故城在今县南。潍水,源出县东北潍山也。
高密汉高密郡。古夷安故城,则今县外城。夷泽,灌田万顷。
安丘汉旧县。有渠丘亭。古昌安故城即今县外城。古淳于城在今县东北。汉故平昌县城在县南。
东莱郡东至东牟郡四百里。南至高密郡三百六十里。西至海二十九里。北至海五十里。东南到海二百五十里。西南到北海郡界二十九里。西北到海二十一里。东北到东牟郡四百里。去西京二千七百六里,去东京一千八百五十三里。户二万六千九百四十六,口十五万八千三百三。
莱州今理掖县。春秋莱子国也。禹贡曰“莱夷作牧”是也。齐侯迁莱子于郳,五奚反。在齐国之东,故曰东莱。战国属齐。秦属齐郡。两汉为东莱郡。晋为东莱国。宋为东莱郡。后魏复为东莱郡,后置光州。隋改为莱州,炀帝改为东莱郡。大唐为莱州,或为东莱郡。领县四:
掖汉旧县。掖,水名。又有汉曲城县故城在东北。有三山,史记封禅书云:祠三山,为阴主。万里沙,汉武帝元封元年,旱,祷之。
胶水汉胶东国地。
即墨汉旧县。又有汉不其县故城,在今县西。有乐毅城。又有沽水,左传云“沽尤以西”,即此也。今县东南有大劳山、小劳山,燕乐毅破齐,田单守,不下。又有汉壮武县故城,在其西也。
昌阳汉旧县。有貕养津,周礼曰,幽州其薮貕养。又有汉挺县故城,在其西北也。
东牟郡东至文登县东海四百九十里。南至东莱郡昌阳县二百一十里。西至海四里。北至海三里。东南到文登县东界海四百六十里。西南到东莱郡四百里。西北到海四里。东北到海五里。去西京三千一百二十五里,去东京三千三百七十里。户二万一百八十五,口十一万五千六百六十二。
登州今理蓬莱县。春秋牟子国也。战国属齐。秦属齐郡。汉以下并属东莱郡。大唐武太后分莱州,置登州,或为东牟郡。领县四:
蓬莱
文登汉腄县地。有文登山。又有之罘山,秦始皇立颂之所。有始皇石桥。罘音扶。
黄有莱山。汉旧县。
牟平汉旧县。
安东府东至越喜部落二千五百里。南至柳城郡界九十里。西至契丹界八十里。北至渤海一千九百五十里。东南到……西南到鱼胞栅五十里。西北到契丹衙帐一千里。东北到契丹界八十里。去西京五千三百二十里,去东京四千四百四十里。户……口
安东大都护府,舜分青州为营州,置牧,宜辽水之东是也。已具注序篇。春秋及战国并属燕。秦、二汉曰辽东郡,东通乐浪。乐浪本朝鲜国。汉元封三年,朝鲜人斩其王而降,以其地为乐浪、玄菟等郡,后又置带方郡,并在辽水之东。浪音郎。晋因之,兼置平州。领郡国五,州理于此。自后汉末公孙度自号平州牧,及其子康,康子文懿,并擅据辽东,东夷九种皆服事之。魏置东夷校尉,居襄平,而分辽东、昌黎、玄菟、带方、乐浪五郡为平州,后还合幽州。及文懿灭后,有护东校尉居襄平。晋咸宁二年,分昌黎、辽东、玄菟、带方、乐浪等郡国五置平州,以慕容廆为刺史,遂属永嘉之乱,为众所推。及其孙俊,移都于蓟。其后慕容垂子宝,又迁于和龙。廆,胡罪反。大唐置安东都护府,前上元中,移于所。今府于辽东城。
风俗
青州古齐,号称强国,凭负山海,擅利盐铁。管仲谓楚师曰:“
我齐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穆陵山在今琅玡郡沂水县界。无棣,今景城郡县。又燕王谓苏秦曰:“吾闻齐地,清济浊河,可以为固。长城、巨防,可以为塞。”今济阳郡卢县界有防门山,又有长城东至海。太公用之而富人,管仲资之而兴霸。人情变诈,好行机术,岂因轻重而为弊乎!固知导人之方,先务推以诚信。汉高帝詈娄敬曰:“齐虏以口舌得官。”又汲黯斥公孙弘云“齐人多诈”也。逮于汉氏,封立近戚。汉初,田肯说高帝曰:“齐,东有琅玡、即墨之饶,南有泰山之固,西有浊河之险,北有渤海之利。隔悬千里,齐得十二焉。故号东西秦,非亲子弟勿王。”武帝临极,儒雅盛兴。晋惠之后,沦没僭伪。慕容建国,二代而亡。今古风俗颇革,亦有文学。自国初立都督府,命亲王镇之。汉氏之制,信可取也。
古徐州
禹贡曰:“海岱及淮惟徐州,东至海,北至岱,南及淮。淮、沂其乂,蒙、羽其艺。淮、沂二水已理, 蒙、羽二山皆可种艺。蒙山在琅玡郡费县。羽山在东海郡朐山县。淮水出今淮安郡桐柏山。沂水出琅玡郡沂水县是也。厥土赤埴坟,草木渐苞。埴,黏土也。渐苞,言相渐及包裹而生。羽畎夏翟,峄阳孤桐。羽畎,羽山之谷也,出夏翟。翟雉之羽可为旌旄者也。峄山之阳,有特生之桐,可中琴瑟。峄山,在今鲁郡邹县也。浮于淮、泗,达于河。”渡二水而入于河也。亦舜十二牧之一。周并徐州属青州,今分入兖州之域。盖取舒缓之义。或云因徐丘以为名。在天文,奎、娄则鲁之分野,汉之东海南有泗水,至淮,得临淮之下相、睢陵、僮、取虑,皆其分也。今鲁郡之东南境及琅玡之南境,东海、临淮之北境,皆其地。虑音闾。兼得宋、齐、吴之交。汉之楚国、山阳,今彭城及鲁郡之西境,皆宜属宋。汉之琅玡、泰山,今琅玡之北境,鲁郡之北境,皆宜属齐。汉临淮之南境,宜属吴也。秦平天下,置郡,此为泗水、今临淮、彭城郡是也。琅玡之西境、今琅玡郡。薛郡。今鲁、东海等郡。汉又加置东海郡。汉武帝置十三州,还以其地为徐州。领郡国四。后汉并因前代。理于郯,今临淮郡下邳县。魏晋亦曰徐州。领郡国七,理彭城,今郡。自元帝渡江,徐州所得,唯半而已。余并没于石氏。宋初因之,领郡十三,理彭城。明帝初,地入于后魏,其后不可详焉。大唐分置十五部,此为河南道。彭城、临淮、鲁郡、东海、琅玡郡。
彭城郡东至临淮郡三百七十一里。南至淮水中流四百四十一里,与寿春郡寿春县为界。西至谯郡五百里。北至鲁郡三百四十里。东南到临淮郡三百六十里。西南到谯郡五百里。西北到鲁郡三百六十里。东北到琅玡郡三百五 十四里。去西京二千九百九里,去东京一千二百五十七里。户六万六百七十,口四十五万六百七十七。
今之徐州,理彭城县。古大彭之国。春秋、战国为宋地,春秋经曰围宋,彭城即本宋邑。后属楚,谓之西楚,项羽建都于此。秦属泗水郡。汉为楚国、沛郡地。后汉及晋并为彭城国。晋立徐州以为重镇。领郡国七,理于此也。宋因之,领郡十二,理于此。又为彭城、沛二郡地。文帝元嘉中,王玄谟上表曰:“彭城南□大淮,左右清汴,表里京甸,捍接边境,城隍峻整,襟卫周固。又自淮以西,襄阳以北,经涂三千,达于济、岱,六州之人,三十万户,常得安全,实由此镇。”后魏大将尉元上表曰:“彭城,宋之要藩,南师来侵,莫不因之,以陵诸夏。”舆地记云“郡城由来非攻所能拔”,言其险固也。后魏得之,置徐州,兼立东南道行台。后周立总管府。大将王轨破陈军于吕梁,擒吴明彻,悉降其众也。隋改彭城郡。大唐为徐州,或为彭城郡。领县七:
彭城古大彭国。有候水,一名汴水,自萧县界来。有梁项羽戏马台,宋武又戏马焉。
沛汉旧县,即广成故城。有沛宫,汉高帝置酒之所。有泗水亭。又有汉留县故城,在今县东南。微山,微子葬处。
蕲秦旧县。陈涉起蕲,即此地。有蕲水。蕲音其。
滕古小邾国。汉蕃县。又邾国之滥邑故城,在今县东南,即汉昌虑县也。左传“邾庶其以滥来奔”,即此地。又有汉薛县故城,在今县东。
萧古萧国。汉旧县。又有汉扶阳故城,在今县西北。
丰汉高帝大邑,亦汉旧县。
符离秦汉旧县。又有秦相县故城,在今县西北。项羽破汉军于灵壁东,睢水为之不流,即此县界也。
临淮郡东至淮阴郡一百九十里。南至淮一里,与淮阴郡盱眙县分界。西至钟离郡二百十里。北至东海郡五百四十里。东南到淮阴郡盱眙县,淮水中流为界。西南到钟离郡二百二十里。西北到琅玡郡六百七里。东北到东海郡界海口四百四十里。去西京二千三百八十八里,去东京一千五百四十五里。户三万九千四百四,口二十万七千三百八十八。
泗州今理临淮县。古徐国地。春秋为鲁国之地。战国鲁、宋、吴三国之境。秦属泗水郡。汉属临淮、东海、沛三郡地。后汉以其地合于下邳国,兼置徐州。领郡国四,理于此。宋为南彭城、下邳二郡地。后魏亦为下邳郡,兼置南徐州。东魏改为东楚州。后周改为泗州。隋改为下邳郡。大唐为泗州,或为临淮郡。领县六:
临淮新置。
宿迁春秋时,钟吾子国。东晋置宿迁郡。明帝太宁中,兖州刺史刘遐自彭城退屯泗口,即此。安帝义熙中,置城,在今县东南。东临泗水,南近淮水,自后常为重镇。又有汉僮县故城在西南。秦下相城在县西 北,项羽即下相人。
下邳夏时邳国。韩信为楚王,都下邳,即今县城。汉临淮郡在此。又有汉武原故县城,在今县北。又有汉睢陵县故城,在今县东南。又汉郯县故城,在其北。
涟水汉厹犹县。魏曰海安郡。萧齐尝置冀州,寄理于此,以为边镇。厹音仇。
虹汉夏丘县故城,即今县城也。
徐城古徐子国。汉以为县。有徐君墓,季札挂剑处。
鲁郡东至琅玡郡三百八十二里。南至彭城郡三百九十六里。西至东平郡二百里。北至济阳郡三百里。东南到彭城郡三百六十四里。西南到睢阳郡四百一十七里。西北到东平郡一百九十里。东北到济南郡三百五十里。去西京一千九百五十八里,去东京一千一百六十里。户八万五千三百四十五,口五十三万三千八百一十四。
今之兖州,理瑕丘县。始禹导兖水而为济,截河南渡东流,与荷泽、汶水会,又北东入于海。兖州在济河之间,因济水发源为名,今郡理乃非境也。至周置兖州,始县兼得今郡之地。而济水自王莽末入河,同流于海,则流河南之地无济水矣。自后所立,皆集旧名,兼有济南、济北、济阳、济阴郡国,盖建置之际,未之审详。古少皞之墟也。禹贡徐、兖二州之域。任城、龚丘县即兖州界,余并徐州域。春秋□战国并鲁国,亦邾国之境,邾国,黄帝之后,陆终之子曹姓所封也。今邹县也。今黄州亦邾国之地。陆终之后所封,盖陆终有六子,各为国也。 任国,太皞之后,风姓,今任城是也。后亦为宋、齐所侵,东岳泰山在焉。秦为薛郡。汉高后更为鲁郡□泰山、山阳郡地。后汉为任城国、山阳、泰山郡地,兼置兖州。领郡国人,理于此。晋改为鲁郡。宋为泰山、高平、鲁三郡地□兖州。领郡六,理于此。后魏亦为鲁郡。北齐改为任城郡。隋初置兖卅,炀帝改为鲁郡。大唐初,伪鲁徐圆朗都之,克平,复改为兖卅,后为鲁郡。领县十一:
瑕丘汉旧县。东北有檀乡。又有汉樊县故城,在今县西南。
金乡汉东缗县,左传云“齐侯伐宋围缗”,即此地。又有汉昌邑县故城也。
任城古任国,汉为县。又有汉亢父县故城,在今县南。
邹故邾国城在县东南,周回十四里,上冠山峰,下属岩壑,穷险因之。胜景有邹山、峄山。汉旧县地,又曰南平阳县。
曲阜故鲁国都也。委曲长七八里,故曰曲阜。孔子庙、旧宅,并在城中,背洙面泗,矍相圃之东北,又有汉鲁恭王殿,阶犹存。有沂水、孔子墓。汉鲁县也。
泗水汉卞县地,亦泗水国也。又有汉汶阳故城,在今县东南。有尼丘山、洙泗水。又有汉梁父县故城在北。有泮水也。
干封有泰山。
方与汉旧县。
中都古中都城也。
龚丘汉曰宁阳县。桃乡县故城在东北也。
莱芜汉旧县地。汶水所出,而流出沛。
东海郡东至东海县水路十九里。南至临淮郡五百四十里。西至临淮郡下邳县五百五里。北至高密郡四百七十二里。东南到临淮郡涟水县二百五十七里。西南到沭阳县百六十三里。西北到琅玡郡二百三十二里。东北到东海县界八十里。去西京二千五百八十七里,去东京一千七百六十九里。户二万七千五百三十二,口十七万三千七百二十四。
海州今理朐山县。春秋及战国为鲁之东境,后属秦,为薛郡地,后分薛郡为郯郡。汉改郯为东海郡,后汉及晋因而不改。宋亦然,兼侨立青、冀二州。梁置南北二青州。后入后魏。东魏改为海州。隋改为东海郡。大唐为海州,或为东海郡。领县四:
朐山有羽山,殛鲧处。东北有琅玡山。汉朐县故城在今县西南。秦始皇立石以为东门,即此地。萧齐置青州于此。
东海田横所保郁州,亦曰郁州。汉赣榆县也。宋明帝泰始以后,青冀二州侨立于此。后东魏于此置临海镇。赣音古滥反。
沭阳汉厚丘县地。梁置潼阳郡。有沭水。沭音述。
怀仁东魏置义塘郡。有夹山,即夹谷,齐鲁会处。
琅玡郡东至东海郡二百三十二里。南至临淮郡六百里。西至鲁郡三百八十二里。北至北海郡四百五十一里。东南到东海郡二百三十二里。西南到彭城郡三百五十四里。西北到淄川郡五百三十里。东北到高密郡三百七十里。去西京二千二百五十一里,去东京一千四百三十五里。户三万二千三百五十二,口十八万五千三百八十四。
沂州今理临沂县。春秋时,齐、鲁二国之地。战国属齐、鲁二国之境。秦琅玡郡。汉为东海、琅玡二郡地,后置琅玡国。魏晋亦置琅玡国。宋为琅玡郡。齐不得其地。后魏置北徐州。后周改为沂州。隋复为琅玡郡。大唐为沂州,或为琅玡郡。领县五:
临沂汉即丘县故城在今县东南,左传云祝丘是也。又有汉开阳县及襄贲县故城在今县南。贲音肥。
沂水有穆陵山。沂山,沂水所出。左传曰“南至于穆陵”。汉都阳县故城,在今县南。北界有大岘,即齐地南面险固处。晋安帝时,宋武帝伐慕容超,超大将公孙五楼请据大岘,超不从,故败。
承汉兰陵县故城,在今县东是也。
费古鲁费邑,后为季氏邑。有蒙山。又有东蒙山,在蒙山之东,故名焉。又有颛臾城。又有汉南武阳县故城,在今县西。又有古武城,子游为宰即此。
新太汉蒙阴县故城在今县东南。具山、堂阜,今县东也。
风俗
徐方邹鲁旧国,汉兴犹有儒风。自五胡乱华,天下分裂,分居二境,尤被伤残。彭城要害,藩捍南国,必争之地,常置重兵。数百年中,无复讲诵。况今去圣久远,人情迁荡。大抵徐兖,其俗略同。
通典卷第一百八十一
州郡十一
古扬州上今置郡府十二 县五十九
广陵扬七县江都 江阳 海陵 高邮 *** 扬子 天长
淮阴楚五县山阳 盐城 盱眙 淮阴 安宜
钟离濠三县钟离 定远 招义
寿春寿五县寿春 安丰 霍丘 盛唐 霍山
永阳滁三县清流 全椒 永阳
历阳和三县历阳 乌江 含山
庐江庐五县合肥 慎 巢 庐江 舒城
同安舒五县怀宁 宿松 望江 太湖 桐城
蕲春蕲四县蕲春 黄梅 蕲水 广济
弋阳光五县定城 光山 固始 仙居 殷城
宣城宣十县宣城 当涂 泾 溧水 溧阳 南陵 绥安 宁国 太平 青阳
秋浦池四县分宣州置郡 青阳 秋浦 至德 石埭
古扬州
禹贡曰:“淮海惟扬州,北据淮,东南距海。旧曰南距海,今改为东南。具注序目篇。彭蠡既潴,阳鸟攸居。彭蠡,泽名,今在浔阳郡彭泽县。水所停曰潴。阳鸟,随阳之鸟也。言彭蠡之水既见蓄聚,则阳鸟所共居之。阳鸟,鸿雁之属。三江既入,震泽厎定。三江,谓北江、中江、南江也。震泽,吴南太湖名,今吴兴郡界。厎,致也。篠簜既敷,篠,竹箭。簜,大竹也。敷,谓布地而生。草夭木乔。夭,盛貌。乔,高也。夭音于骄反。厥土涂泥。地泉湿。岛夷卉服。海曲谓之岛。岛夷,海中之夷。卉服,絺葛之属也。卉,许贵反。沿于江海,达于淮、泗。”顺流而下曰沿。沿江入海,自海入淮,自淮入泗。舜置十二牧,扬州其一。周礼职方曰:“东南曰扬州。其山曰会稽,今在会稽郡山阴县。薮曰具区,川曰三江,浸曰五湖。川,水之通流者也。五湖,在吴郡、吴兴、晋陵三郡。其利金锡竹箭。民二男五女。畜宜鸟兽,鸟,孔雀、翡翠之属。兽,犀、象之属。谷宜稻。”扬州,以为江南之气躁劲,厥性轻扬。亦曰州界多水,水波扬也。在于天官,斗则吴之分野,汉之会稽、九江、丹阳、章郡、庐江、广陵、六安、临淮,皆其分也。今广陵、 淮阴、钟离、寿春、永阳、历阳、庐江、同安、宣城、丹阳、晋陵、吴郡、吴兴、余杭、新定、新安、会稽、余姚、临海、缙云、永嘉、东阳、信安、鄱阳、浔阳、章郡、临川、庐陵、宜春、南康、建安、长乐、清源、漳浦、临汀等郡地也。按吴国之分,虽强盛之时,殊不全得扬州之地。今配星次,且约汉书。其历代所属,则各具于诸郡。兼得楚及南越之交。汉之江夏、汝南地,今蕲春、弋阳宜属楚。汉之南海之地,今潮阳宜属越之地。亦古荒服之国。春秋时属吴、越二国。越灭吴,尽并其地。战国时属楚。秦兼天下,置郡,此为九江、今广陵、淮阴、钟离、寿春、永阳、历阳、庐江、同安、蕲春、弋阳、鄱阳、章郡、临川、庐陵、南康、宜春等郡是。障、今宣城、新安、新定、丹阳郡之西境及吴兴郡之西境皆是。会稽、今丹阳郡之东境,晋陵、吴郡、余杭、会稽、余姚、东阳、信安、缙云、临海、永嘉,吴兴郡之东境,皆是。闽中、今建安、长乐、清源、漳浦、临汀等郡皆是。南海郡之东境。今潮阳郡是。汉改九江曰淮南国,及封皇子长为淮南王,封刘濞为吴王,二国尽得扬州之地。武帝置十三州,此为扬州。领郡六。后汉因之。理历阳。汉末移理寿春。刘繇又移理曲阿。历阳、寿春并今郡县。曲阿今丹阳郡丹阳县。濞,疋备反。三国时,淮南属魏,而江南属吴也。魏晋亦置扬州。理寿春。平吴,领郡十八,理建业,今丹阳郡江宁县。元帝渡江,扬州遂为王畿,领江东、浙江地。宋孝武分浙江东为东扬州。后罢扬州,以其地为王畿,而东扬州直云扬州,寻复旧。领郡十八,理建康,即建业。顺帝改刺史曰牧。又分置南兖州、领郡九,理广陵。南徐州、领郡十七,理京口,今丹阳郡。南荆河州领郡十三,理历阳。江州。领县九,理浔阳,今郡。齐并因前代,唯徙置荆河州、领郡,理寿春。北兖州、领郡七,理淮阴,今郡。北徐州。领郡五, 理钟离,今郡。梁陈分裂不可详焉。大唐分置十五部,此为淮南道、广陵、庐江、蕲春、同安、永阳、钟离、寿春、淮阴、历阳、弋阳。江南道、丹阳、晋陵、吴郡、余杭、会稽、余姚、东阳、新定、信安、吴兴、缙云、临海、永嘉、新安、长乐、清源、建安、临汀、漳浦、潮阳。江南西道。宣城、章郡、鄱阳、南康、临川、庐陵、浔阳、宜春。
广陵郡东至海五百六里。南至丹阳六十三里。西至永阳三百里。北至淮阴三百里。东南到海四百六里,无郡县。西南到历阳三百六十里。西北到淮阴郡盱眙县二百五十里。东北到淮阴郡盐城县三百六十里。去西京二千五百六十七里,去东京千七百四十九里。户七万三千三百八十一,口四十六万九千五百九十四。
今之扬州,理江都、江阳二县。春秋时属吴,故左传云“吴城邗,邗音寒。沟通江淮”是也。吴灭属越,越灭属楚。秦灭楚,属九江郡。汉为广陵国,后属荆国,后更属吴;景帝更名江都国,武帝更名广陵国。后汉为广陵郡。魏为重镇,文帝黄初六年,征吴,幸广陵故城,临江观兵,见江涛,叹曰:“天所以限南北也。”使张辽乘舟,与曹休至海陵。是岁,辽薨于江都。后属吴。孙亮建兴二年,使卫尉冯朝城广陵。晋亦为广陵郡。东晋末,以广陵控接三齐,故青、兖二州刺史皆镇于此。宋亦置广陵郡,文帝兼置南兖州。领郡九,理于此。齐并因之。梁亦曰南兖州。北齐改为东广州,复曰南兖州。后周改为吴州。隋初为扬州,置总管府;炀帝初府废,又为江都郡,后帝徙都而丧国焉。炀帝制。江都太守秩与京尹同。大唐初为兖州,后改为邗州,后又改为扬州,为大都督府,其后或为广陵郡。领县七:
江都秦广陵县。
江阳高齐曰广陵,隋改之。
海陵汉旧县。
高邮汉旧县。
***楚棠邑,伍尚为棠邑大夫,即此也。汉曰棠邑县。晋安帝置秦郡。北齐置秦州。后周改为方州。有瓜步山、石梁溪。
扬子
天长梁于石梁置泾州。
淮阴郡东至海二百十五里。南至广陵郡三百里。西至临淮郡一百九十里。北至临淮郡涟水县淮水七十五里。东南到广陵郡海陵县八十五里。西南到钟离郡招义县四百二十里。西北到临淮郡二百六十三里。东北到淮口入海水路一百七十九里。去西京二千五百一里,去东京千六百六十里。户二万六千一百一十八,口一十四万二千九十。
楚州今理山阳县。春秋时属吴,吴将伐齐,自广陵掘江通淮,即此也。战国时属楚。秦属九江郡。汉属临淮郡。后汉属广陵郡、下邳国。晋属临淮、广陵二郡地。东晋为重镇,元帝 以刘隗屯守。隗,午最反。穆帝时,中郎将荀羡北征诗序云:“淮阴旧镇,地形都要,水陆交通,易以观衅。沃野有开殖之利,方舟运漕,无地屯兵,及营立城池焉。”安帝时,立山阳郡。宋因之。北对清、泗,临淮守险,有阳平石鳖,田稻丰饶。其后侨立兖州。入齐,因以兖州为重镇。梁初得之,后入后魏。隋初废山阳郡,后置楚州;炀帝初州废,并入江都郡。大唐武德四年,为东楚,八年改为楚州,或为淮阴郡。领县五:
山阳汉射阳县地。晋立山阳郡。或云:汉吴王濞反于广陵,山阳王率众于此拒之,因以山阳为名。
盐城汉盐渎县。晋安帝更名为盐城。
盱眙秦东阳县城在县东,陈婴为东阳令史,即此。项羽立楚怀王,都盱眙。至汉,以为县。晋安帝立盱眙郡。有都梁山。宋文帝时,后魏太武帝南侵,臧质守盱眙,魏师以数十万众攻围三旬,不拔而退,即今县城。
淮阴
安宜汉平安县地。魏邓艾筑石鳖城,在今县西八十里,以营田也。
钟离郡东至淮阴郡四百二十里。南至庐江郡三百三十里。西至彭城郡界九十五里。北至临淮郡二百二十里。东南到永阳郡二百二十六里。西南到寿春郡二百二十里。西北到彭城郡四百五十八里。东北到临淮郡二百一十里。去西京二千一百五十里,去东京千三百一十三里。户二万五百五十三,口十三万八千三百六十一。
濠州今理钟离县。春秋末钟离子之国。昔禹会诸侯于涂山,即其地也。今钟离县西百里有涂山是也。左传注曰:“涂山在寿春县东北。”太康地记云:“涂山,古当涂国。”应劭曰“禹所娶涂山侯国”,即此也。旧有当涂县,晋安帝立马头郡,北齐因之,隋改为涂山县。今废。鲁成公时,叔孙侨如会吴于钟离。昭公时,楚子为舟师以略吴疆,吴遂灭巢及钟离而还。楚平王时,吴之边邑卑梁女子,与楚边邑钟离小僮争桑,两家交怒相攻,遂灭卑梁人。卑梁大夫怒,发邑兵攻钟离。楚王闻之,怒,发国兵灭卑梁。吴王大怒,亦发兵,使公子光攻楚,遂灭钟离、居巢,楚恐而城郢。则钟离互为吴、楚之边邑。战国时属楚。秦属九江郡,二汉因之。晋初属淮南郡,后侨置徐州;安帝时,置钟离郡。宋齐因之,兼置徐州,领郡理于此。亦为重镇。明帝时,频为后魏攻围,徐州刺史萧惠休、萧坦守,不下而退。梁因之。北齐改钟离郡为西楚州。隋改曰濠州,因濠水为名。濠音豪。炀帝复置钟离郡。大唐武德八年,为濠州,或为钟离郡。领县三:
钟离汉旧县。县东四里有古钟离城,即鲁昭公四年楚城钟离,至二十四年为吴所灭是也。又县东一里有废小东城,宋书云:泰始二年,筑之,以镇濠口。又郡东有公路城,即袁术所筑。有梁荆山堰城,在郡城西百一十二里。梁武帝天监十三年,魏降人王足陈计,求堰淮水以灌寿阳,足引北方童谣曰:“荆山为上格,浮山为下格,潼泡为激沟,并灌钜野泽。”潼音同。泡,浦包反。武帝遂发徐扬人,率二十户取五丁以筑之。令太子右卫率康绚护堰之作,役人及战士,有众二十万。于钟离南起浮山,北抵巉石,依岸以筑土,合脊于中流。至十四 年四月,堰将合,淮水漂疾,辄复决溃,众患之。或谓江淮多有蛟龙,能飞风雨,决坏崖岸。其性恶铁,因是引东西二冶故铁器,大则釜鬲,小则鋘锄,数千万斤,沈于堰所,犹不能合。乃伐树为井干,填以巨石,加土其上。缘淮百里内,冈陵木石,无巨细必尽。负担者肩上皆穿,夏日疾疫,死者相枕,蝇虫昼夜声相合。是冬又寒甚,淮泗尽冻,死亡者十七八。十五年四月,堰乃成。其长九里,下阔百四十丈,上广四十五丈,高三十丈,深十九丈五尺。夹之以堤,并树杞柳。军人安堵,列居于上。其水清洁。俯视居人坟墓,了然皆在其下。或人谓绚曰:“四渎,天所以节宣其气,不可久塞。”而水之所及,夹淮方数百里地。魏寿阳城戌,移顿于八公山。此南居人,散就冈垄。至秋八月,淮水暴长,堰果悉坏决,奔流于海。有濠水,即庄、惠观鱼之处。
定远汉曲阳县,在淮曲之阳,故名之,其故城在今县西。又有秦汉东城县,在今县东南,逐项羽之处,梁置临濠郡。有古阴陵城,即项羽奔至阴陵失道之所,王莽改为阳陵。
招义汉淮陵县也,宋侨置济阴郡于此。
寿春郡东至钟离郡二百二十里。南至同安郡八百里。西至汝阴郡二百五十八里。北至汝阴郡下蔡县二百九里。东南到庐江郡三百里。西南到弋阳郡四百六十三里。西北到汝阴郡二百五十八里。东北到钟离郡二百二十里。去西京二千一百一十九里,去东京千三百九十里。户二万九千七百十七,口十五万三千一百九十二。
寿州今理寿春县。战国时楚地。秦兵击楚,楚考烈王东徙都寿春,命曰郢,即此地也。今郡 罗城,即考烈王所筑。今郡子城,即宋武帝所筑。秦灭楚,虏王负刍,其地为九江郡。江自庐江分为九道。后项羽封英布为九江王,都六,即此也。汉高帝更名淮南国,武帝复为九江郡。后汉因之,兼置扬州。领郡六,理于此。袁术为曹公所击败,奔九江,后遂僭号,以九江太守为淮南尹。魏曰淮南郡,仍旧扬州,为重镇。毌丘俭、诸葛诞为刺史,皆镇于此。三国时,江淮为战争之地,其闲数百里,无复人居。晋平吴,其人各还本故,复立为淮南郡,兼置扬州。领郡十八,理于此。其后中原乱,胡寇屡南侵,又以苏峻、祖约之乱,淮南人渡江者转多,乃于江南侨立淮南郡及当涂、逡遒等县。逡七循反。遒音秋。东晋亦为重镇。明帝时,祖约屯守,后陷石勒。季龙死后,复理之。今郡西十五里,即谢玄破苻融之处。晋伏滔云:“彼寿春者,南引汝颍之利,东连三吴之富。北接梁宋,平涂不过七百;西接陈许,水陆不出千里。外有江湖之阻,内保淮、淝之固。龙泉之陂,良田万顷;舒六之贡,利尽蛮越也。”宋属淮南郡。初,晋元帝永昌中,荆河州刺史祖约镇于此,后或理江北,或理江南,无定所也。至宋义熙十二年,刘义庆又镇此,以抚边荒,捍御疆埸。齐因之,兼置荆河州,领郡理于此。为重镇。齐高帝初,遣垣崇祖镇寿阳,谓之曰:“我新有天下,后魏必送刘昶为辞。寿春贼之所冲,深为之备。”俄而魏大将军王肃送刘昶,兵二十万掩至而败还。后魏曰扬州。萧齐东昏永元初,守将裴叔业,以城叛降后魏。梁置南荆河州。武帝普通七年克之,擒魏将李宪,寻改为南荆河州。后周曰扬州。隋文帝改曰寿州,炀帝初,复为郡。大唐为寿州,或为寿春郡。领县五。
寿春汉旧县。东晋以郑皇后讳,改为寿阳,宜春曰宜阳,富春曰富阳,凡名“春”,悉改之。今县东四十 余里,宋殷琰筑四垒于此。此郡在齐梁闲有淮南、梁郡、北谯、汝阴等郡,隋初并废。有八公山。
安丰春秋时六国,昔皋繇所封,葬于此。有汉六安郡故城在南。梁置陈留、安丰二郡。有芍陂,楚孙叔敖所起,崔寔月令曰“叔敖作期思陂”,即此。后汉王景为庐江太守,重修起之,境内丰给。其陂径百里,灌田万顷。齐梁帝立屯田,无复输运。芍音鹊。
霍丘汉松滋县。梁置安丰郡,即今县城。魏毋丘俭败,安丰津都尉部人斩之,即城北津是也。
盛唐汉霍山县,天宝中改焉。晋永和中,谢尚镇马头城,即今县北也。
霍山天宝中,割盛唐县置,汉潜县是也。
永阳郡东至广陵郡三百里。南至历阳郡一百九十八里。西至钟离郡二百六十里。北至淮阴郡一百六十二里。东南到历阳郡乌江县一百六十一里。西南到庐江郡慎县界一百六十二里。西北到钟离郡一百二十六里。东北到淮阴郡盱眙县二百四十四里。去西京二千五百六十四里,去东京千五百八十七里。户二万六千二百一十一,口十四万一千二百二十七。
滁州今理清流县。战国时属楚。秦及二汉,九江郡之地。晋属淮南郡。宋属新昌郡。齐置南谯郡。梁属南谯州。梁末属北齐,兼置新昌郡,又徙南谯州于新昌,即今郡是也。隋初废新昌郡,改南谯为滁州;炀帝初州废,并其地入江都郡。大唐复置滁州,或为永阳郡。领县三:
清流汉全椒县地。旧曰顿丘,隋改名。
全椒汉旧县也。梁置北谯郡,北齐改为临滁郡,后周复曰北谯。隋为滁县,大业初为全椒。有汉阜陵县故城,在今县之南也。
永阳
历阳郡东至宣城郡二百五十六里。南至宣城郡二百五十六里。西至庐江郡二百九十五里。北至永阳郡一百九十八里。东南到宣城郡二百五十六里。西南到庐江郡三百八十五里。西北到庐江郡三百二十三里。东北到广陵郡三百六十里。去西京二千六百五十二里,去东京千八百一十里。户二万二千一百三十二,口十一万六千一十六。
和州今理历阳县。战国时楚地。秦属九江郡。二汉因之,汉末兼置扬州。领郡六。自寿春徙理于此。吴为重镇。建安十七年,筑濡须坞,吕蒙、周泰皆为守将。二十一年,曹公自来攻围。吴黄武二年,魏军又攻,不拔。晋为淮南郡地,东晋为历阳郡。宋因之,兼置南荆河州。领郡十三,理于此。齐梁并因之。梁末属北齐,置和州及历阳郡。隋炀帝初州废,而历阳郡如故。大唐复为和州,或为历阳郡。领县三:
历阳汉旧县。后汉扬州刺史所理。西南百八十里有濡须水,孙权筑坞于此,以拒曹公。
乌江本乌江亭,汉东城县也。梁置江都郡,北齐改为密江郡,陈改为临江郡,后周改为乌江郡,隋为乌江县。
含山
庐江郡东至历阳郡二百九十五里。南至同安郡四百里。西至寿春郡界二百一十五里。北至钟离郡三百三十里。东南到栅口三百八十四里。西南到同安郡四百七十六里。西北到寿春郡三百里。东北到永阳郡全椒县一百四十五里。去西京二千三百八十七里,去东京千五百六十九里。户三万八千三百二十九,口十七万七千九百三十四。
庐州今理合肥县。古庐子国也。春秋舒国之地。昔成汤放桀,芮伯命巢,左传曰“自庐以往”,又云“徐人取舒”,舒国,今舒城县。皆此地也。战国时属楚地。秦属九江郡。汉为九江、庐江二郡,后汉亦然。魏为重镇,建安二十年,张辽守之。吴主孙权率十万众攻围,辽以八百人破之。明帝时,以满宠都督扬州诸军,镇于此。满宠上表,请合肥县西北三十里,有奇险可依,更立城名新城。吴主孙权自出,欲围新城,以其远水,积二十日,不敢下船而退。后诸葛恪围新城,亦不克。晋为淮南、庐江二郡地。梁置汝阴郡及南荆河州,寻改为合州,为重镇。隋初改为庐江州,炀帝初州废,置庐江郡。大唐为庐州,或为庐江郡。领县五:
合肥汉旧县,故城在北。夏水出城父东南,至此与肥水合,故曰合肥。有濡须水。梁曰汝阴县。北齐分置 北陈郡。古巢湖在今县东南。
慎汉逡遒县故城在东南。魏置平梁郡。
巢汉居巢县也。古巢伯之国。汤放桀于南巢,即此也。曹公末年,使夏侯惇屯于此。楚范增墓在县东。
庐江梁置相州。汉龙舒县故城在西。故汉庐江郡亦在此。
舒城古舒国也。
同安郡东至宣城郡八百五十里。南至浔阳郡五百七十二里。西至蕲春郡四百里。北至庐江郡四百里。东南到浔阳郡五百七十二里。西南到蕲春郡三百七十二里。西北到寿春郡八百里。东北到庐江郡四百七十六里。去西京二千八百六十一里,去东京千八百九十三里。户三万五千五百二十四,口十六万一千四十。
舒州今理怀宁县。古皖国也,春秋时有皖国。史记曰,皖,夏姓,皋繇之后。皖音患。亦舒国之地。舒国说在庐江郡。战国时属楚。秦属九江郡。二汉属庐江郡。献帝时,吴克皖城,遂为重镇。赤乌四年,诸葛恪屯之。晋安帝置晋熙郡,宋齐皆因之。梁置荆河州,后改为晋州。北齐改曰江州。陈又曰晋州。隋初曰熙州,炀帝置同安郡。大唐为舒州,或为同安郡。领县五:
怀宁汉皖县。有灊山,一名天柱山。有皖水。灊音潜。
宿松汉皖县地。梁置高塘。有雷水。江水自鄂陵分为九派,会于此县界洲上,三百余里合流,谓之九江口。东得武林洲,即桑落洲之下尾。
望江汉皖县地。晋大雷戍在此。陈置大雷郡。
太湖汉皖县地。隋曰晋熙。
桐城
蕲春郡东至同安郡四百里。南至江夏郡永兴县界四百二十里。西至齐安郡二百三十里。北至寿春郡霍丘县界四百五十里。东南到浔阳郡二百五十里。西南到江夏郡五百里。西北到弋阳郡殷城县界三百九十五里。东北到同安郡三百七十二里。去西京二千五百六十里,去东京千八百二十四里。户二万五千六百二十,口十七万一百九十八。
蕲州今理蕲春县。春秋以来皆楚地。秦属九江郡。二汉属江夏郡。吴为蕲春郡,晋省而属弋阳郡。北齐置雍州,后周改曰蕲州。隋炀帝初州废,置蕲春郡。大唐复为蕲州,或为蕲春郡。领县四:
蕲春汉旧县。北齐置齐昌郡。
黄梅汉蕲春县地。有黄梅山。宋置南新蔡郡。隋以为黄梅县。
蕲水有蕲水也。
广济蔡山出大龟,尚书云“九江纳锡大龟”,即此。
弋阳郡东至寿春郡霍丘县界二百一十里。南至齐安郡三百五十里。西至义阳郡二百二十里。北至汝南郡褒信县,淮水中流分界六十七里。东南到寿春郡霍山县界三百二十八里。西南到齐安郡三百五十里。西北到义阳郡二百四十七里。东北到寿春郡四百六十三里。去西京一千八百六十五里,去东京九百七十五里。户三万七百七十,口十四万七千二百二十九。
光州今理定城县。春秋时黄国也,亦弦国之地。鲁僖公五年,楚人灭弦。弦在弋阳轪县。轪,徒计反。秦属九江郡。二汉属汝南、江夏二郡。魏分置弋阳郡,晋、宋、齐皆因之。梁末,置光州。后魏置弋阳郡。北齐为南郢州。后周为淮南郡。隋炀帝初,为弋阳郡。大唐为光州,或为弋阳郡。领县五:
定城春秋黄国也。汉有弋阳县,故城在今县西。
光山春秋弦国之地。汉西阳县也。晋为光城县。
固始春秋时寝县。寝或为沈。楚封孙叔敖之子在此。有叔敖祠。北齐置北建州,寻废州,置新蔡郡。后周置浍州。
仙居汉轪县也。今县北四十里,有古轪县城。今县东有弦亭。
殷城汉期思县地。梁以项城为殷城,以镇流人。大苏山,在今县东南四十里,出石斛。
宣城郡东至吴兴郡三百八十七里。南至新安郡三百八十三里。西至庐江郡六百四十三里。北至丹阳郡四百五十里。东南到余杭郡四百九十六里。西南到浔阳郡一千八里。西北到历阳郡二百五十六里。东北到晋陵郡五百里。去西京二千九百五十里,去东京二千四百二十里。户十一万七千一百九十五,口八十七万九千四百四十四。
宣州今理宣城县。春秋时属吴,后属越,越灭属楚。秦属障郡。二汉为丹阳郡。吴为重镇。孙皓时,以何植为牛渚督。晋师来伐,遣王浑向牛渚。晋武帝分置宣城郡。丹阳郡移于建康是也。宋齐梁陈皆因之。陈以为重镇。隋平陈,郡废,置宣州;炀帝改为宣城郡。大唐为宣州,或为宣城郡。领县十:
宣城汉宛陵县。有敬亭山。
当涂有芜湖。牛渚圻亦谓之采石,险固可守处。姑熟浦。汉芜湖县故城在今县东南。隋平陈,韩擒虎袭陷之,遂灭陈。今县城即晋姑熟城也。又于湖故城在县南。
泾汉旧县,故城在今县东,有泾水、陵阳山。
溧水水名。
溧阳汉旧县,伍子胥奔吴,乞食,即此。有溧水也。
南陵汉宣城县故城在东。又有汉当涂县故城,在东南。梁置南陵郡,陈置北江州。有战鸟圻,孤在江中,本名孤圻,昔晋桓温举兵东下,住此。圻中宵鸟惊,温谓官军围之,既而定,群鸟惊噪,俗因曰战鸟。有鹊洲,左传云“昭公五年,楚败吴于鹊岸”,即此也。
绥安梁末置大梁郡,又改为陈留郡。有汉广德故城。
宁国
太平
青阳
秋浦郡东至……南至……西至……北至……东南到……西南到……西北到……东北到……去西京去东京……户一万九千……口八万七千九百六十七。
池州今理秋浦县,分宣州置。历代土地与宣州同。领县四:
青阳
秋浦
至德
石埭
通典卷第一百八十二
州郡十二
古扬州下今置郡府二十七 县一百三十七
丹阳润六县丹徒 丹阳 句容 江宁 延陵 金坛
晋陵常五县武进 晋陵 义兴 无锡 江阴
吴郡苏七县吴 长洲 常熟 嘉兴 海盐 华亭 昆山
吴兴湖五县乌程 武康 安吉 德清 长城
余杭杭九县钱塘 富阳 临安 于潜 唐山 紫溪 盐官 新城 余杭
新定睦六县建德 寿昌 桐庐 分水 遂安 还淳
新安歙四县歙 休宁 黟
婺源
会稽越六县会稽 山阴 剡 萧山 余姚 诸暨
余姚明四县鄮 奉化 慈溪 翁山
临海台六县临海 始丰 乐安 宁海 黄岩 象山
缙云处五县苍 松阳 缙云 遂昌 青田
永嘉温四县永嘉 横阳 安固 乐城
东阳婺六县金华 义乌 永康 武义 东阳 兰溪
信安衢六县信安 须江 龙丘 常山 盈川 玉山
鄱阳饶五县鄱阳 余干 乐平 浮梁 弋阳
浔阳江三县浔阳 彭泽 都昌
章郡洪六县南昌 高安 丰城 新吴 武宁 建昌
临川抚四县临川 南城 崇仁 南丰
庐陵吉五县庐陵 太和 安福 新淦 永新
宜春袁三县宜春 萍乡 新喻
南康虔六县赣 雩都 虔化 大庾 信丰 南康 近置安远
建安建六县建安 浦城 邵武 建阳 将乐 沙
长乐福八县闽 侯官 福唐 长乐 连江 长溪 古田 尤溪 近置永泰
清源泉四县晋江 南安 莆田 仙游
漳浦漳三县漳浦 龙溪 龙岩近置
临汀汀三县长汀 龙岩近为沙县 宁化
潮阳潮三县海阳 潮阳 程乡
丹阳郡东至晋陵郡一百七十五里。南至宣城郡四百五十里。西至广陵郡***县四百五十三里。北至广陵郡六十三里。东南到晋陵郡一百九十六里。西南到宣城郡界四百五十里。西北到广陵郡六十三里。东北到广陵郡界四十五里。去西京二千六百四十三里,去东京一千七百九十八里。户十万三千三百六十四,口六十八万七千三百。
润州今理丹徒县。春秋时属吴,战国属越,后属楚。秦为会稽、鄣二郡之境。自句容以西属鄣郡,以东属会稽郡。汉初为荆国,荆王刘贾墓在今郡城内。吴王濞反,濞,披义反。后属江都国。武帝分属丹阳、会稽二郡地。后汉为丹阳、吴二郡之地。吴主孙权初镇丹徒,谓之京城,后都于秣陵,改为建业。至孙皓,为晋将王浚所灭。晋平吴,为毗陵、丹阳二郡地,兼置扬州。领郡十八,理于建业,即江宁县。元帝渡江,都建业,改丹阳太守为丹阳尹。尔雅曰“绝高为京”。其城因山为垒,缘江为境,似河内郡,内镇优重。宋置南东海郡及南徐州,领郡十七,理于此。而扬州如旧。齐梁以后并因之,以至于陈,京口常为重镇。隋大将贺若弼自广陵来袭,陷之,遂灭陈。隋平陈,郡废,于石头城置蒋州,又废南□州为延陵镇,后又分置润州于镇城。州东有润浦。炀帝初,卅废。延陵、曲阿、句容等县悉属江都郡,而江宁县则属丹阳郡地。大唐初,辅公祏据之。克平,合旧丹阳、南徐之地,并为润州,或曰丹阳郡。领县六:
丹徒古朱方,后名谷阳。春秋时,齐庆封奔吴,与之朱方,即此也。秦时有瞻气者,云其地有天子气,使赭衣徒三千人凿南坑,以败其势,故云丹徒。吴嘉禾三年,改丹徒曰武进。晋太康三年,复曰丹徒。隋曰延陵。有句骊山,黄鹤山,北固山,京岘山亦曰京口,谯山戍。
丹阳古云阳也。秦始皇改曰曲阿,汉因之。汉丹阳郡所领丹阳县,非今县也。梁改为兰陵郡,大唐天宝初,改为丹阳。有练湖,亦曰后湖。
句容汉旧县。有茅山,一名句容山,言其山形如句字之曲,县名取其义。有下蜀戍。
江宁本名金陵,秦始皇改为秣陵。汉丹阳县在此。建安十六年,吴改为建业。晋武平吴,还为秣陵,又分秣陵立临江县。二年,改临江为江宁。三年,分秣陵水北立建业,避愍帝讳,改为建康。后又分置同夏县。隋平陈,并三县,置江宁县,又置蒋州,后废。大唐初,复为蒋州,寻废为江宁县。有钟山、蒋山、石头城、玄武湖、石头镇。
延陵晋太康二年,分曲阿之延陵乡立之。有季札庙。非古之延陵,古之延陵今晋陵县是。又非隋之延陵, 今丹徒县即其地。
金坛有长塘湖。
晋陵郡东至吴郡二百里。南至吴兴郡三百三十二里。西至丹阳郡一百八十里。北至广陵郡三百四十八里。东南到吴郡二百里。西南到宣城郡五百里。西北到丹阳郡一百九十六里。东北到吴郡屈曲三百六十一里。去西京二千八百三十三里,去东京一千九百八十三里。户十万二千三百一十九,口六十五万一千七百三十八。
常州今理晋陵、武进二县。春秋时吴地。战国时属越,后属楚。秦汉会稽郡之地。后汉顺帝以后属吴郡。吴分吴郡、无锡以西为屯田,置典农校尉。晋武帝省校尉,以属毗陵郡。其后东海王越嫡子毗封于毗陵,元帝以毗讳改为晋陵郡。宋齐因之。隋平陈,废晋陵郡,置常州。或曰常州置于常熟县,故以为名。炀帝初州废,又置毗陵郡。大唐为常州,或为晋陵郡。领县五:
武进晋太康二年,分丹徒、曲阿立武进县,即今县是。
晋陵本名延陵,汉改曰毗陵,后与郡俱改为晋陵。季札所居也。北浦在东,北入于海。季札墓在今县北七十里,申浦之西。
义兴汉阳羡县故城在南。晋以周□行义讨石冰,割吴兴之阳羡并长城之北乡为义兴郡,以表□功。隋平 陈,废郡为义兴县。有太湖、滆湖、洮湖。荆溪,周处斩蛟于此。有君山、章山、国山。滆音核。
无锡汉旧县。史记曰“太伯始居吴”,即此地也。亦楚春申君之邑。有九龙山。
江阴晋曰既阳。有芙蓉湖,一名上湖。
吴郡东至海三百六里。南至吴兴郡三百一十里。西至晋陵郡义兴县界一百三十三里。北至晋陵郡二百里。东南到东海钊山四百五里。西南到吴兴郡二百二十二里。西北到晋陵郡一百九十五里。东北到常熟县界三百二十九里。去西京三千九百九十九里,去东京二千二百二十一里。户七万六千一百四十七,口六十二万四千四百一十三。
苏州今理吴、长洲二县。春秋吴国之都也。自阖闾以后,并都于此。其南百四十里,与越分境。昔吴伐越,越子御之于檇李,檇音醉。则今嘉兴县之地。檇李城在今嘉兴县南三十七里。战国时属越,后属楚,秦置会稽郡。项羽初起,杀会稽太守殷通,即此,汉亦为会稽郡,后顺帝分置吴郡。晋宋亦为吴郡,与吴兴、丹阳为三吴。齐因之。陈置吴州。隋平陈,改曰苏州;因姑苏山为名。炀帝初,复曰吴州,寻为吴郡。大唐为苏州,或曰吴郡。领县七:
吴汉旧县。有太湖、洞庭山,左传吴师伐越,败之于夫椒,即太湖中椒山。有松江。太伯祠,后汉桓帝时,太守麋豹所建。后至晋内史虞潭改理焉。阖闾墓即虎丘寺。要离墓在今县西。梁鸿墓在要离墓之北。
长洲有吴之长洲苑,因以为名。
常熟汉吴县司盐都尉署。吴平,割属既阳县。晋立南沙县。隋改为常熟县。
嘉兴春秋时,地名长水。秦为由拳县,汉因之,吴时有嘉禾生,改为禾兴县。后以孙皓父名和,又改为嘉兴。
海盐本名武原乡,秦以为海盐县。
华亭天宝中置,地有华亭谷,因以为名。吴陆机、陆云宅,即此。
昆山汉娄县地。本因吴之娄门为名。
吴兴郡东至吴郡三百一十里。南至余杭郡一百九十里。西至宣城郡三百八十七里。北至吴郡二百一十里。东南到余杭郡盐官县界一百七十二里。西南到宣城郡界二百六十一里。西北到晋陵郡三百三十二里。东北到吴郡二百二十二里。去西京三千三百四十一里,去东京二千二十四里。户六万八千五百八十一,口四十六万一千四百七十九。
湖州今理乌程县。春秋时属吴,吴灭属越,越灭属楚,兼得古之防风国焉。史记曰:“汪罔氏之君守封禺之山。”汪罔氏即防风国。罔音忙。秦为会稽、鄣二郡之境,汉亦同。后汉属吴郡。吴分吴、丹阳二郡,置吴兴郡。晋、宋、齐因之。梁末改为震州,后复为吴兴郡。隋平陈,郡废,后置湖州。其名震州、湖州,皆因州东有太湖,一名震泽故也。震泽亦名具区泽。炀帝初,废湖州,分其地入余杭及吴二郡。大唐复置湖州,或为吴兴郡。领县五:
乌程秦汉旧县。隋废,东迁县入。南有衡山,左传云“吴伐越,至于衡山”,即此是也。
武康古防风国。舆地志曰:“汉乌程县之余不乡地。汉末童谣云,天子当兴东南三余之闲,吴乃改会稽之余暨为永兴,分余不为永安,以协谣言。晋以平阳已有永安县,故改此永安为武康。”有前溪、封山、禺山、青山。
安吉故鄣县地。吴兴记曰:“汉张角之乱,此郡独守险助国,汉朝嘉之,故灵帝分县南乡置安吉县。”
德清旧名临溪。有吴光山,余不溪,孔愉放龟于此。
长城有卞山、若溪,吴王阖闾使弟夫概居此,筑城狭而长。晋武帝置县,因以为名。县西八十里鄣郡故城,即秦鄣郡县城也,今号为府头是也。
余杭郡东至吴郡三百九十里。南至会稽郡一百三十里。西至新安郡四百十六里。北至吴兴郡百九十里。东南到洛思山,至会稽郡,总一百七十二里。西南到新定郡一百九十里。西北到宣城郡四百九十六里。东北到吴郡三百六十九里。去西京三千五百五十六里,去东京二千七百一十九里。户八万六千四百五十四,口五十七万八千九十五。
杭州今理钱塘县。春秋越国之西境,越国西北至语儿,在今吴郡嘉兴县南,与吴分界。后属楚。按周显王四十六年,楚威王伐越,破之,杀其王无疆,尽取其地,至于浙江之北。秦汉并属会稽郡。后汉顺帝以后属吴郡。晋属吴兴、吴二郡地。宋、齐、梁因之。陈以为钱塘郡。隋平陈,置杭州;炀帝初州废,置余杭郡。大唐为杭州,或为余杭郡。领县九:
钱塘汉旧县。钱塘郡记云:“昔郡功曹华信议立此塘,以防海水。始开募有能致土石一斛,与钱一千。旬日之闲,来者云集。塘未成,谲不复取,皆弃土石而去,塘以之遂成。”有石膏山,药用为最。
富阳汉曰富春。吴置东安郡。晋孝武改曰富阳。西有孙洲。
临安吴置临水县,晋武更名。
于潜汉旧县。有天目山、桐溪。
唐山
紫溪
盐官临平湖。
新城浙江西南名曰桐溪,吴立为新城。
余杭
新定郡东至余杭郡三百十五里。南至东阳郡一百五十五里。西至新安郡三百七十三里。北至余杭郡界二百七十五里。东南到东阳郡一百八十里。西南到信安郡三百一十里。西北到新安郡三百七十里。东北到余杭郡三百十五 里。去西京三千六百五十九里,去东京三千里。户五万四千七百四,口三十六万二千三百八十九。
睦州今理建德县。春秋时属吴,后属越,又属楚。秦为鄣郡地。汉为丹阳郡地。后汉以后并属吴郡。梁陈为新安郡。隋平陈,废郡,后置睦州;以俗阜人和、内外辑睦为义。炀帝置遂安郡。有仙坛山。大唐置睦州,或为新定郡。领县六:
建德汉富春县地。有七里濑。
寿昌汉富春县地。
桐庐汉富春县地。有严子陵钓台。
分水
遂安汉旧置新定县,晋太康新改。
还淳
新安郡东至余杭郡四百七十九里。南至新定郡遂安县二百四十六里。西至宣城郡秋浦县四百九十六里。北至宣城郡泾县二百九十三里。东南到新定郡三百七十里。西南到鄱阳郡七百九十五里。西北到宣城郡泾县界二百八十五里。东北到宣城郡三百八十三里。去西京三千六百六十七里,去东京二千八百四十六里。户三万九千七百五十七,口二十六万四千三十二。
歙州今理歙县。春秋时属吴,后属越,后又属楚。秦属鄣郡。二汉属丹阳郡。吴孙权分丹阳立新都郡。晋平吴,改曰新安,宋齐并因之。隋平陈,置歙州;炀帝初州废,置新安郡。大唐为歙州,或为新安郡。领县四:
歙汉旧县。
休宁晋海宁县,隋改名。
黟汉旧县。林历山,四面峻险,吴时山越所保,贺齐破于此。黟音伊。
婺源
会稽郡东至海四百九十八里。南至东阳郡四百八十里。西至余杭郡一百三十里。北至海四十里。东南到临海郡五百里。西南到东阳郡四百八十里。西北到余杭郡一百三十里。东北到浃江海际三百九十八里。去西京三千七百二十里,去东京二千八百七十里。户八万八千三百三十七,口五十二万九千六百七十四。
越州今理会稽、山阴二县。春秋时越国之都,至周显王时,为楚所破。其浙江南之地,越犹保之,而臣服于楚。秦属会稽郡,汉因之。后汉顺帝徙置会稽郡。时阳羡人周喜上书,分浙江以西为吴郡,以东为会稽郡。顺帝永和五年,马臻为太守,创立镜湖。在会稽、山阴两县界,筑塘蓄水,水高丈余,田又高海丈余。若水少则泄湖灌田,如水多则闭湖泄田中水入海,所以无凶年。其堤塘,周回三百一十里,都溉田九 千余顷。会稽记云:“创湖之始,多淹□宅,有千余人怨诉臻,遂被刑于巿。及遣使按履,总不见人籍,皆是先死亡者。”晋为会稽国。宋为会稽郡,尝置东扬州,理于此。寻罢州。齐因之。梁又加置东扬州。隋平陈,改东扬州为吴州,置总管府;炀帝初府废,置越州,寻复为会稽郡。大唐为越州,或为会稽郡。领县六:
会稽汉旧县。禹葬会稽,即此地也。有会稽山、禹穴、镜湖、若耶溪、雷门。
山阴汉旧县。越绝书曰句践小城,山阴是也。兰亭,王羲之曲水序,于此作。
剡汉旧县。武德四年,平李子通,置嵊州。六年废。有天姥山、剡溪。嵊,时证反。
萧山国家初置永兴县,后改焉。
余姚汉旧县。又有汉上虞县故城,在西。有四明山。
诸暨汉旧县。越王允常居。
余姚郡东至海中黄公山,水行二百八十里。南至临海郡宁海县,水行一百八十里。西至会稽郡余姚县界一百七十里。北至会稽郡余姚县界海际,水行一百八十里。东南到海中锯门山四百里,与临海郡象山县分界。西南到睦昭岭一百七十里,与会稽郡剡县分界。西北到会稽郡界一百七十里。东北到大海浃口七十里,从海际浃口往海行七百五十里,至海中检山。去西京四千一百里,去东京三千二百五十里。户四万一千六百三十,口十七万 七千五百六十。
明州今理鄮县。本会稽郡之鄮县,鄮,莫侯反。大唐开元中,分置明州,或为余姚郡,以境内四明山为名,领县四:
鄮汉句章县故城在今县西,鄞县故城在今县东南。越王句践平吴,徙夫差于甬东。韦昭曰:“即句章东浃口外洲。”鄞音银,亦汉鄮县地。
奉化
慈溪
翁山
临海郡东至海际一百八十里。南至永嘉郡百五里。西至缙云郡四百里。北至会稽郡五百里。东南到大海二百九十三里。西南到括苍山足七十里,极大山。西北到东阳郡六百一十二里。东北到当郡象山县东锯门山四百六十里,极大海。去西京四千三百四十六里,去东京三千三百二十里。户五万五千六百五十八,口三十二万四千九百六十一。
台州今理临海县。春秋及战国时属越。秦汉属会稽郡,亦东瓯之境。武帝时,闽越围东瓯,徙国于江淮之闲。其地属会稽郡东部都尉。理于此。后汉亦属会稽郡。吴置临海郡。晋宋齐梁皆因之。隋平陈,郡废,属永嘉郡。大唐武德四年,平李子通,置海州;五年,改为台州。因天台山为名。或为临海郡。领县六:
临海汉回浦县地,后为章安县。吴分章安置临海县。
始丰吴初置始平县,晋太康元年更名始丰。有天台山。
乐安晋永和三年分始平南乡置。
宁海晋置。
黄岩
象山
缙云郡东至临海郡四百里。南无处可至。西至……北至东阳郡二百五十八里。东南到永嘉郡三百里。西南到……西北到信安郡一百六十六里。东北到……去西京四千三百里,去东京三千五百里。户四万二千二百,口二十五万二千。
处州今理苍县。春秋、战国时并属越。秦汉属会稽郡,亦瓯越之地。晋分置永嘉郡,宋齐因之。隋平陈,改为处州;后炀帝初,复置永嘉郡。大唐改为处州,或为缙云郡。因山为名。领县五:
苍有苍山、恶溪、石门山、瀑布水。
松阳吴旧县。
缙云有缙云山。
遂昌
青田
永嘉郡东至大海八十六里。南至长乐郡,水陆相乘千五百二十里。西至缙云郡二百六十七里。北至临海郡五百里。东南到横阳县界将军岭,去县二百十五里。西南到建安郡界桐檐山,去横阳县三百五十里。西北到缙云郡三百里。东北到临海郡泛海行五百里。去西京四千七百三十七里,去东京三千九百三十七里。户四万二千二十八,口二十万五千三百十四。
温州今理永嘉县。春秋、战国时并属越。秦、二汉为会稽郡之东境。晋为临海郡地,明帝分属永嘉郡,宋以后因之。隋平陈,废永嘉郡,炀帝初又属永嘉郡。大唐前上元二年,分置温州,或为永嘉郡。领县四:
永嘉汉冶县地,后汉改为章安,后又以章安东瓯乡为永宁县。初汉惠帝立越东海王摇于东瓯,即此。隋改名。
横阳旧曰始阳。
安固吴曰罗阳,后曰安阳,晋改名。
乐城晋孝武帝置。
东阳郡东至会稽郡四百八十里。南至缙云郡二百五十八里。西至信安郡一百九十二里。北至新定郡一百八十里。东南到临海郡六百一十二里。西南到缙云郡松阳县界一百五十五里。西北到新定郡一百八十里。东北到会稽郡四百八十里。去西京三千九百五十里,去东京三千三十五里。户十四万三千八百八十三,口七十万七千四百二十七。
婺州今理金华县。春秋、战国时并越地。秦属会稽郡。二汉置会稽西部都尉。理于此。吴置东阳郡,晋、宋、齐皆因之。梁、陈置金华郡。隋平陈,置婺州,以当天文婺女之分为名也。炀帝初州废,置东阳郡。大唐为婺州,或为东阳郡。领县六:
金华汉乌伤县地。后汉末,分为长山县。有长山、金华山、龙山、赤松涧。
义乌汉乌伤县。
永康汉乌伤县地。
武义吴赤乌八年,置武义县。
东阳有东阳山。
兰溪
信安郡东至东阳郡一百九十二里。南至缙云郡三百五十六里。西至鄱阳郡九百九十二里。北至新定郡三百一十里。东南到缙云郡一百六十六里。西南到建安郡千一百里。西北到鄱阳郡界二百一十九里。东北到新定郡三百一十里。去西京三千八百四里,去东京二千九百九十里。户六万七千三百二十九,口四十二万九千一百六十二。
衢州今理信安县。本婺州地,大唐武德四年,平李子通,分置衢州;州西有三衢山。七年,平辅公祏,废之。垂拱二年,复置衢州,或为信安郡。领县六:
信安汉太末县地。后汉末,分置新安县。晋改名石桥山。晋王质烂柯处。有泉岭山,在县南二百里。汉朱买臣云:“东越王居保泉山,一人守险,千人不得上。”即今建安郡北界也。
须江江郎山,发地如□,有三峰。
龙丘秦汉太末县也。
常山
盈川
玉山有玉山岭。
鄱阳郡东至信安郡九百九十二里。南至临川郡四百二十里。西至章郡担石湖,中流为界,一百七十里。北至浔阳郡三百七十四里。东南到信安郡须江县青草洲七百八十五里。西南到章郡章县城子桥中百六十里。西北到浔阳郡三百七十四里。东北到新安郡七百九十五里。去西京三千二百六十三里,去东京二千四百一十三里。户四万三千一百四十九,口二十三万九千三百八十八。
饶州今理鄱阳县。春秋时楚之东境,后属吴。楚昭王时,吴伐楚取番,是也。战国时属楚。秦属九江郡。二汉属章郡。吴主孙权分置鄱阳郡。初理鄱阳县,后徒理吴芮故城。晋、宋、齐因之。梁置吴州,陈废。隋置饶州,以其产物丰饶。炀帝初,置鄱阳郡。大唐复为饶州,或为鄱阳郡。领县五:
鄱阳秦番县。有番江,又有汉鄱阳县故城在东。
余干汉余汗县。汗音干,越王句践之西界,所谓干越也。
乐平吴旧乐安县。
浮梁
弋阳吴旧葛阳县,隋改为弋阳。有弋水。
浔阳郡东至宣城郡一千八里。南至章郡三百二十五里。西至江夏郡五百九十三里。北至蕲春郡五百九十三里。东南到鄱阳郡三百七十四里。西南到江夏郡六百里。西北到蕲春郡二百五十里。东北到同安郡五百七十二里。去西京二千九百四十八里,去东京二千一百九十七里。户二万六千五十八,口十四万八千九百二十七。
江州今理浔阳县。禹贡荆扬二州之境。禹贡扬州曰“彭蠡既潴”,荆州曰“九江孔殷”。今彭蠡湖在郡之东南,五十二里。九江在郡之西北。今九江在郡镇之北,彭蠡在其东也。江水西自江夏郡永兴县流入。尚书禹贡曰“九江孔殷”,孔安国注云:“江分为九道,甚得地势之中。”按张须九江图云:“九江参差,随水势而分。其闲有洲,或长或短,百里至五十里。始别于鄂陵,终会于江口。一云白乌江,二云白蚌江,三云乌土江,四云嘉靡江,五云圳江,六云三里江,七云菌洲江,八云沙堤江,九云廪江。”浔阳记云:“九江在浔阳郡北,五里名曰乌江,远则百余里,是大禹所疏,桑落洲上下三百余里合流。”则彭蠡以东为扬州,九江以西为荆州。春秋属楚。秦属九江郡。二汉属庐江、章二郡地。晋初属庐江、武昌二郡,后割荆扬二州而置江州,初理章郡,后理于此。后又置浔阳郡。宋齐亦为浔阳郡,皆置江州。领郡九,理于此。中流襟带,常为重镇。隋置九江郡。大唐改为江州,或为浔阳郡。领县三:
浔阳浔,水名也。汉旧县在江北,今蕲春郡界,晋温峤移于此。隋改为彭蠡县,又改为湓城县。有湓水、浪井、彭蠡湖、云庐山。今县南楚城驿,即旧柴桑县也。又有蒲塘驿,即汉历陵县也。王莽改为蒲亭。今驿前有敷浅原,原西数十里有博阳山。宋武帝大破卢循于左里,即彭蠡湖口也。
彭泽汉旧县,梁置太原郡,领晋阳等四县。隋并废之,置龙城县,寻即改为彭泽。有马当山、杨叶洲。
都昌汉彭泽县地。有石壁。有桑落洲,晋将刘毅为卢循所败之处。
章郡东至信安郡界一千四里。南至庐陵郡五百三十里。西至长沙郡一千二百里。北至宣城郡千七百里。东南到临川郡二百里。西南到宜春郡五百二十五里。西北到浔阳郡三百三十五里。东北到鄱阳郡四百四十里。去西京三千九十三里,去东京二千二百十一里。户五万五千七百一十七,口三十六万一千二百二十。
洪州今理南昌县。春秋、战国时并属楚。秦属九江郡。汉改九江郡为淮南国。汉高帝分淮南国置章郡,今南康、庐陵、宜春、鄱阳、浔阳、临川、章郡地,尽属汉章郡。吴芮为长沙王,兼得其地。后汉亦为章郡。晋因之。东晋尝置江州。理于此。宋齐以后并为章郡。隋平陈,废郡,置洪州;炀帝初废州,置章郡。大唐为洪州,或为章郡。领县六:
南昌汉旧县。隋改为章县。有钟陵、龙沙。
高安汉建成县。
丰城汉南昌县地。吴分置富城县,晋太康元年,改为丰城。晋张华于此得古剑。
新吴汉灵帝置。
武宁吴置新安县,晋更名宁县,今曰武宁。
建昌汉曰海昏,昌邑王废后迁于此,故城见在。有杨柳津、上辽津,后汉艾县也。
临川郡东至鄱阳郡余干县三百二十里。南至南康郡一千一十里。西至庐陵郡五百二十五里。北至章郡二百四十里。东南到建安郡八百三十七里。西南到庐陵郡五百二十五里。西北到章郡二百四十里。东北到鄱阳郡四百二十里。去西京三千三百一十二里,去东京二千五百三十里。户二万八千五百七,口十七万一千九百二十。
抚州今理临川县。战国时属楚。秦属九江郡。二汉属章郡。吴分置临川郡,晋宋齐梁陈皆因之,隋平陈,置抚州;炀帝时州废,置临川郡。大唐为抚州,或为临川郡。领县四:
临川后汉临汝县,隋改为临川。
南城汉旧县。有五章山。
崇仁梁置巴山郡。
南丰
庐陵郡东至临川郡五百二十五里。南至南康郡四百二十四里。西至衡阳郡一千二百五十里。北至章郡五百三十里。东南无路可到。西南到桂阳郡九百里。西北到宜春郡三百一十里。东北到临川郡五百二十五里。去西京三千六百三十里,去东京二千八百四十三里。户三万九千六百五十一,口二十二万九千七百九十五。
吉州今理庐陵县。战国时属楚。秦属九江郡。二汉属章郡。孙策分置庐陵郡,晋宋齐梁陈皆因之。隋平陈,置吉州;炀帝初州废,置庐陵郡。大唐为吉州,或为庐陵郡。领县五:
庐陵汉旧县。有吉阳水。
太和旧东昌、西昌二县地。
安福吴置安城郡在此。隋废郡,改为安福。
新淦汉旧县。淦,沽滥反。
永新
宜春郡东至章郡水路七百四十里。南至庐陵郡三百一十里。西至长沙郡五百二十六里。北至章郡五百二十五里。东南到庐陵郡三百十一里。西南到长沙郡界二百三十里。西北到长沙郡五百二十六里。东北到章郡五百二十五里。去西京三千五百八十里,去东京二千五百六十八里。户二万九千三百九十一,口十五万三千八百二。
袁州今理宜春县。战国时属楚。秦属九江郡。二汉属章郡。吴分置安成郡,晋宋齐以下皆因之。隋平陈,置袁州;炀帝初州废,置宜春郡。大唐为袁州,或为宜春郡。领县三:
宜春汉旧县。晋改曰宜阳,隋复旧。
萍乡汉宜春县地。萍,浦丁反。
新喻汉宜春县地。
南康郡东至建安郡隔绝黄土岭一千八百二十里。南至海丰郡隔越参溪岭一千五百里。西至桂阳郡一千一十二里。北至庐陵郡四百二十里。东南到潮阳郡界一千五百六十五里。西南到始兴郡隔大庾岭七百里。西北到桂阳郡一千四十四里。东北到临川郡一千一十里。去西京四千二百十六里,去东京三千四百里。户三万七千九百八十二,口二十万七千九百九十二。
虔州今理赣县。赣,姑滥反。战国时属楚。秦属九江郡。二汉属章郡。吴属庐陵郡。及晋平吴,置南康郡。宋为南康国。齐、梁、陈皆为南康郡。隋平陈,置虔州;炀帝初州废,置南康郡。大唐为虔州,或为南康郡。领县六:
赣汉旧县。有章水、贡水合流,故曰赣。
雩都汉旧县地。
虔化汉赣县地。昔汉闽越反,汉使诸校屯梅岭,即今县界。
大庾有大庾岭,一名塞上岭,即五岭之一。昔汉时吕嘉反,汉军伐之。监军姓庾,城于此,故谓之大庾岭,刘嗣之南康记云:“
昔汉杨仆讨吕嘉,出章郡,下横浦,即今县西南,故横浦废关见在此。”
信丰
南康汉曰南野县。
建安郡东至缙云郡九百七十六里。南至长乐郡七百二十里。西至临川郡八百三十七里。北至信安郡千一百里。东南到长乐郡七百二十里。西南到临川郡二千四百里。西北到鄱阳郡二千三十里。东北到信安郡一千一百里。去西京四千九百三十五里,去东京四千一百三十五里。户二万一千四百五十九,口十四万二千一百六十四。
建州今理建安县。本闽越地。秦属闽中郡。汉属会稽郡。后汉因之。吴分置建安郡,晋、宋、齐、梁并因之。陈属闽州,后又属丰州。隋平陈,属泉州;炀帝初,属闽州,寻置建安郡而属焉。大唐武德四年,置建州,以建溪为名,或为建安郡。领县六:
建安汉冶县地。吴置建安县。有武夷山。
浦城
邵武
建阳
将乐
沙
长乐郡东至山六十六里,外至海。南至海二百里。西至山八十里,山外虔州雩都县界。北至山四十里,山外至永嘉郡界。东南水路到海一百六十四里。西南到清源郡五百里。西北到建安郡七百二十里。东北到永嘉郡水路千四百七十八里。去西京五千七百三十三里,去东京四千九百三十三里。户三万九千五百二十七,口二十一万七千八百七十七。
福州今理闽县。亦闽越地。秦为闽中郡。汉高帝立无诸为闽越王,都于此。□武帝时,闽越反,灭之,徙其人于江淮闲,尽虚其地。后有遁逃山谷者颇出,立为冶县地,盖以越王冶铸为名。属会稽郡,又名其地为东冶县。后汉改为侯官都尉,属会稽郡。后分冶地为会稽东南二部都尉,此为南部都尉。东部今临海郡是也。晋置晋安郡,宋、齐因之。陈置闽州,后又改为丰州。隋平陈,改为泉州;炀帝初州废,复改为建安郡。大唐初为建州,后此置泉州,移建州于建安县置。后此复为闽州。移泉州于晋江县。开元十三年,改为福州,或为长乐郡。领县八:
闽闽越王无诸都东冶,即此。汉东冶县,后改曰东候官。
候官
福唐
长乐
连江
长溪
古田
尤溪
清源郡东至海一百二十里。南至海一百八十里。西至棉田村二百八十五里。北至仙游县一百五十里。东南到海四十里。西南到漳浦郡六百里。西北到皂洋村一百里。东北到长乐郡五百里。去西京六千二百一十六里,去东京五千四百十三里。户二万四千五百八十六,口一十五万四千九。
泉州今理晋江县。秦汉土地与长乐郡同。晋为晋安郡,宋齐以后因之。自隋以来属泉州。大唐神龙以后,始移置泉州于此,或为清源郡。领县四:
晋江
南安吴置晋安县,晋置晋安郡在此。
莆田莆音蒲。
仙游
漳浦郡东至大海一百五十里。南至大海一百六十里。西至潮阳郡五百六十里。北至建安郡二千四百里。东南到黄如江一百里。西南到废怀恩县界一百里。西北到石□溪一百五十里。东北到清源郡六百里。去西京七千三百一十三里,去东京六千五百一十里。户二千六百三十二,口六千五百三十六。
漳州今理漳浦县。历代土地与长乐郡同。大唐分其地置漳州,或为漳浦郡。领县三:
漳浦
龙溪
龙岩近置。
临汀郡东至清源郡龙溪县一千四百五十里。南至潮阳郡程乡县界一千里。西至南康郡雩都县九百里。北至临川郡南丰县一千六百里。东南到漳浦郡废怀恩县界一千五百里。西南到潮阳郡程乡县界八百里。西北到临川郡南丰县一千六百里。东北到长乐郡一千三百六十里。去西京六千四百七十三里,去东京五千三百七十里。户五千三百三十,口一万五千九百九十五。
汀州今理长汀县。历代土地旧与长乐郡同。大唐开元二十六年,分置汀州,或为临汀郡。领县三:
长汀
龙岩近为沙县。
宁化
潮阳郡东至大海一百二十七里。南至大海八十五里。西至海丰郡海丰县五百七十里。北至南康郡一千五百六十七里。东南到大海六十九里。西南到潮阳县二百七十里。西北到郡内程乡县五百七十五里。东北到漳浦郡五百六十里。去西京七千六百六十七里,去东京六千七百七十五里。户一万三百二十四,口五万一千六百七十四。
潮州今理海阳县。亦古闽越地。秦属南海郡,秦末属尉佗。汉初属南越,后亦属南海郡。后汉因之。晋置东官郡,又分置义安郡。宋齐因之。梁置东扬州,后改为瀛州,及陈而废。隋平陈,置潮州;炀帝初,置义安郡。大唐复为潮州,或为潮阳郡。汉揭阳县地。领县三:
海阳
潮阳
程乡
风俗
扬州人性轻扬,而尚鬼好祀。每王纲解纽,宇内分崩,江淮滨海,地非形势,得之与失,未必轻重,故不暇先争。然长淮、大江,皆可拒守。吴、晋、宋、齐、梁、陈皆缘江淮要害之地置兵。闽越遐阻,僻在一隅,凭山负海,难以德抚。汉武帝时,东越王数反。朱买臣上言曰:“故东越王居泉山之上,一人守险,千人不得上。”永嘉之后,帝室东迁,衣冠避难,多所萃止,艺文儒术,斯之为盛。今虽闾阎贱品,处力役之际,吟咏不辍,盖因颜、谢、徐、庾之风扇焉。
通典卷第一百八十三
州郡十三
古荆州今置郡府三十三 县一百三十一
江陵荆七县江陵 枝江 松滋 当阳 公安 长林 石首
夷陵峡五县夷陵 宜都 远安 长阳 巴山
巴东归三县秭归 巴东 兴山
竟陵复三县监利 沔阳 竟陵
富水郢三县长寿 京山 富水
安陆安六县安陆 吉阳 应山 应城 云梦 孝昌
齐安黄三县黄冈 黄陂 麻城
汉阳沔二县汉阳 □川
江夏鄂五县江夏 永兴 武昌 蒲圻 唐年
义阳申三县义阳 罗山 钟山
长沙潭六县长沙 衡山 湘乡 益阳 浏阳 醴陵
巴陵岳五县巴陵 沅江 湘阴 华容 昌江
衡阳衡六县衡阳 湘潭 耒阳 攸 常宁 荼陵
零陵永三县零陵 湘源 祁阳
江华道四县营道 延唐 江华 永明
桂阳郴八县郴 高亭 蓝山 义昌 资兴 义章 南平 临武
连山连三县桂阳 阳山 连山
邵阳邵二县邵阳 武冈
武陵朗二县武陵 龙阳
澧阳澧四县澧阳 慈利 石门 安乡
黔中黔六县彭水 黔江 洪杜 洋水 信宁 都濡
宁夷思四县务川 宁夷 思印 思王
卢溪辰五县沅陵 溆浦 辰溪 卢溪 麻阳
卢阳锦五县卢阳 洛浦 招喻 常丰 渭阳
灵溪溪二县大乡 三亭
潭阳巫三县龙标 朗溪 潭阳
清江施二县清江 建始
涪川费四县涪川 多田 扶阳 城乐
夜郎珍四县营德 夜郎 丽皋 乐源
播川播四县播川 遵义 芙蓉 □川
义泉夷五县绥阳 义泉 都上 洋川 宜林
龙标业二县峨山 渭溪
溱溪溱二县荣懿 扶欢
古荆州
禹贡曰:“荆□衡阳惟荆州,北据荆山南□衡山之阳也。荆山在今襄阳郡南漳县。衡山在今衡阳郡湘潭 县。江汉同归于海,江汉二水归入于海。九江孔殷,孔,甚也。殷,中也。言江于此州界分为九道,甚得地势之中。今浔阳郡西北。沱潜既道,云土梦作乂。沱、潜,二水名。自江出为沱,自汉出为潜。云梦,泽名也。在今安陆郡。言二水既从其道,则云梦之土可为耕作畎亩之治。浮于江、沱、潜、汉,逾于洛至于南河。”逾,越也。言渡四水而越洛,乃至南河也。南河即在冀州南。舜置十二牧,荆州其一。周礼职方曰:“正南曰荆州,尔雅曰:“汉南曰荆州。”其山曰衡,薮曰云梦,川曰江汉,浸曰颍湛。衡山在湘南。云梦在华容。颍水出阳城干山,宜属荆河州,在此非也。湛,未详。其利丹银齿革。民一男二女。畜及谷宜与扬州同。荆,强也,言其气躁强;亦言荆,惊也。或取名于荆山焉。盖蛮夷之国,槃瓠之种,昔高辛氏有畜犬,曰槃瓠,帝妻以少女。其子孙滋蔓,号曰蛮夷,今长沙武陵蛮是也。诗人所谓蛮荆也。夏商以来,最为边患。周宣王中兴,乃命方叔南伐蛮方,故诗曰“蛮方来威”,又曰“蠢尔蛮荆,大邦为雠”。春秋至战国时,并为楚地。其在天文,翼、轸则楚之分野,汉之南郡、江夏、零陵、桂阳、武陵、长沙,皆其分也。今夷陵、巴东、江陵、竟陵、富水、义阳之东境、安陆、齐安、汉阳、江夏、巴陵、长沙、衡阳、零陵、江华、桂阳、连山、邵阳、武陵、澧阳、黔中、宁夷、卢溪、卢阳、灵溪、潭阳、清江等郡地是也。兼得韩秦之交。汉之南阳之地,今宜阳之西境,宜属韩。汉牂牁之地,今播川、义泉、涪川、夜郎、溱溪宜属秦。秦平天下,置郡,此为南郡、今江陵、夷陵、巴东、竟陵、富水、安陆、齐安、汉阳、江夏、清江等郡地皆是。黔中、今武陵、澧阳、黔中、宁夷、卢溪、卢阳、灵溪、潭阳等郡地皆是也。汉改秦黔中郡为武陵郡,即今武陵郡是。长沙、今长沙、巴陵、衡阳、零陵、江华、桂阳、连山、邵阳等郡是。南阳之东境。今义阳、汉东等郡是。汉武置十三州,此为荆州。领郡国八。其五溪中地,归汉以后,历代开拓,今播川、涪川、夜郎、义泉、龙标、溱溪等郡地。后汉并因之。初理武陵郡汉寿县,今武陵郡武陵县地,后理南郡,今江陵郡是。汉末,曹公赤壁败后,遂与吴蜀三分其地。北境属魏,西境属蜀,东境南境属吴。及刘备殁后,所分之地悉复属吴,而荆州南北双立。魏荆州理宛,今南阳郡。吴荆州理江陵,今郡也。晋亦置荆州。领郡十九。初理襄阳,平吴,理南郡,今江陵郡。王敦为刺史,理武昌,今江夏郡县也。其后迁徙无常处。自王抗以后,复理江陵,不复移改。宋分置荆州、领郡十二,理南郡。司州、领郡四,理义阳,今郡。郢州、领郡六,理南郡。雍州、领郡十七,理襄阳,今郡地。刺史所理则在古荆河州境,其统领郡县则古荆州之境。湘州。领郡十,理长沙,今郡。齐并因之。州境之内,含带蛮蜑,音但。土地辽落,称为殷旷。江左大镇,莫过荆扬,故谓荆州为陕西也。以比周邵分陕之义。其后割裂不可详也。大唐分置十五部,此为山南东道、江陵、竟陵、富水、夷陵、巴东、武陵、澧阳等郡地是也。江南西道、长沙、零陵、桂阳、江夏、江华、衡阳、巴陵、邵阳是也。黔中道,黔中、卢溪、卢阳、宁夷、清江、潭阳、龙标、义泉、灵溪、涪川、溱溪、播川、夜郎。兼分入淮南道安陆、义阳。及岭南道。连山。
江陵郡东至竟陵郡四百八十里。南至澧阳郡三百里。西至夷陵郡三百四十里。北至襄阳郡四百五十里。东南到巴陵郡五百七十五里。西南到澧阳郡二百六十五里。西北到夷陵郡远安县界三百五里。东北到富水郡二百二 十里。去西京一千七百七十三里,去东京一千三百一十二里。户二万八千九百三十二,口十三万七千五十四。
今之荆州,理于江陵县。春秋以来,楚国之都,谓之郢都,西通巫巴,东接云梦,亦一都会也。秦置南郡。汉高帝改为临江郡,景帝改为临江国,后复故。后汉因之。其地居洛阳正南。章帝徙钜鹿王恭为江陵王,三公上言,江陵在京师正南,不可以封,乃徙为六安王。蜀先主得之,以麋芳为南郡太守。后属吴,麋芳以郡来降,关羽因此遂败。常为重镇。吴师来伐,当阳侯杜元凯向江陵,斩其督伍延。晋平吴,置南郡及荆州。领郡十九,理于此。东晋以为重镇,桓冲屯上明,使刘波守江陵。宋齐并因之。宋领郡十二,齐领郡十。梁元帝都之,为西魏所陷,大将于谨平之。迁后梁居之,为藩国,又置江陵总管府。隋并梁,置江陵总管府如故,后改为荆州;炀帝初,复为南郡。大唐为荆州,或为江陵郡。领县七:
江陵故楚之郢地,秦分郢置江陵县,今县界有故郢城。有枚回洲。有夏水口,左传所云“沈尹戍奔命于夏汭”也。有荒谷,即莫敖所缢荒谷。西北有野父城。又有纪南城,楚渚宫。汉津乡故城在今县东也。
枝江古之罗国。汉旧县。楚文王自丹阳徙都,亦曰丹阳。其旧丹阳,在今巴东郡。
松滋东晋孝武时,荆州刺史桓冲以苻坚强盛,自襄阳退屯之,上疏曰:“孱陵县界,地名上明。在吴时,乐乡城以上四十余里地,北枕大江,西接三峡,田土膏良,可以资业军人。”遂为重镇。今县西有废上明城,即冲所筑。亦汉高城县地。有巴山。其乐乡城,即吴陆抗所筑。孱,士连反。
当阳汉旧县。又汉临沮侯国故城,在今县北。有绿林山,王莽末,贼所起。有漳沮二水,左传曰楚庄王“师于漳澨”,即此也。沮,七余反。澨音筮。
公安汉作唐县故城在西,亦二汉孱陵县地。后汉末,刘备为荆州牧,镇油口,即此。马头故城在今县西北,陆抗所屯,以御羊祜。陈亦为重镇,及隋军来伐,遣将陈纪守之。
长林有章山及云梦泽,郭璞曰:“云梦泽,湖丘。”是。
石首武德四年置。有石首山,因以为名。即汉华容县。
夷陵郡东至江陵郡三百四十里。南至江陵郡水路三百三十七里。西至巴东郡一百九十里。北至襄阳郡五百七十里。东南到江陵郡界四百四十一里。西南到清江郡九百里。西北到巴东郡界二百三十里。东北到江陵郡界九十里。去西京一千七百里,去东京一千六百四十里。户七千三百一十七,口四万二千六百六十八。
峡州今理夷陵县。春秋、战国时,并楚地。秦将白起攻楚,烧夷陵,即其地也。秦二汉并为南郡地。魏武平荆州,置临江郡。后刘备改为宜都郡。吴改夷陵为西陵,常为重镇。陆逊上疏曰:“夷陵要害,国之关限。若失之,非损一郡,则荆州可忧也。”晋、宋、齐并为宜都郡。梁改置宜州。西魏改曰拓州。后周改为峡州。陈尝得之,为重镇。隋开皇中,伐陈。陈人守荆门、狼尾滩,并宜都县界;安蜀城,夷陵县界也。大唐为峡州,或为夷陵郡,郡城即陆抗攻步阐,拒晋师之垒。以扼三峡之口,故为峡州,西通蜀江。领县五:
夷陵汉旧县也。吴之西陵。有黄牛山,高崖闲有石,色如人牵牛,人黑牛黄,故名之。湍险纡回,行者歌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有夷陵山。故城在西北。今县西有温泉。
宜都汉夷道县故城在今县西。有荆门山,后汉岑彭破田戎于此。公孙述又遣将任满拒吴汉,将作浮桥处,在今县西北五十里。水经云:“江水束楚荆门、虎牙之闲。”荆门山在南,上合下开,若门。虎牙山在北,石壁危江闲,有白文,类牙,故以为名也。荆门、虎牙二山,即楚之西塞狼尾滩。
远安汉临沮县。
长阳汉佷山县。孟康云:“佷音恒,出药草恒山。”古直城在今县西北五十四里,四面险绝,有林木池水。
巴山古捍关,楚肃王拒蜀处。今县北有山,曲折似巴字,因以为名。武落钟山有石穴,即廪君掷剑处。又有夷水,即廪君乘土船所也。
巴东郡东至夷陵郡一百九十里。南至清江郡五百五十里。西至云安郡三百三十二里。北至房陵郡五百里。东南到夷陵郡界一百二十二里。西南到云安郡三百三十二里。西北到云安郡界一百三十六里。东北到夷陵郡界三百十七里。去西京二千二百六十八里,去东京一千八百三十三里。户四千三百六十四,口二万一千五百三十四。
归州今理秭归县。历代土地与云安郡同,唯秦时属南郡,二汉为南郡。吴置建平郡,以为重镇。其地险固。孙皓末,晋将王浚自蜀沿流伐吴。吴之守将吾彦表谓皓曰:“请建平增兵,若建平不下,晋师终不敢过。”皓不从。即秭归县界。秭音姊。晋亦为建平郡,宋齐皆因之。隋属巴东郡。大唐武德二年,分□州秭归、巴东二县置归州,或云因归国为名。后为巴东郡。古□子国城在郡东二十里。领县三:
秭归汉旧县也。屈原此县人,既被流放,忽然暂归,其姊亦来,因名其地为姊归。空舲峡山。昔周成王封楚熊绎,初都丹阳,今东南故城是也。后移枝江,亦曰丹阳。后又移都郢,在江陵。后又移都寿春,亦曰郢。吴置建平郡,在此。太清镇在县东南八十五里,吴置以备蜀,居三峡要冲,塞山蛮之路、寇掠之道。
巴东汉巫县地。有石门山,陆逊追刘备处。
兴山初吴主孙休置,后废。武德中,又分秭归置。汉王嫱即此人。
竟陵郡东至汉阳郡五百里。南至巴陵郡五百五十里。西至江陵郡四百八十里。北至富水郡四百里。东南到蜀江水中流为界七百四十里。西南到赤岸港界三百五十七里。西北到乞火山界三百五十四里。东北到安陆郡三百四十里。去西京一千七百九十里,去东京一千五百一十八里。户七千六百九十,口三万六千九百九十九。
复州今理沔阳县。自春秋以来为楚地。秦属南郡。二汉南郡、江夏二郡地。晋分置竟陵郡,宋齐因之。后周以其地置郢、复二州。隋炀帝初州废,于旧郢州置竟陵郡。今富水郡 地。于旧复州置沔阳郡。大唐改为复州,或为竟陵郡。领县三:
监利汉华容县。干溪水涌出。春秋时,楚章华台在城内。陶朱公□在华容县西,碑见在。又有荆台是也。
沔阳汉云杜县故城在县西北。又有石城,在县东南三百里。有夏水、沔水。晋镇南将军杜元凯为荆州刺史,开阳口,达巴陵,径千余里,内避长江之险,外通零桂之漕,即此也。
竟陵汉旧县。又有汉邾县故城,在今县东。
富水郡东至安陆郡三百二十九里。南至竟陵郡四百里。西至江陵郡二百八十里。北至襄阳郡三百一十六里。东南到竟陵郡界百五十六里。西南到江陵郡界八十里。西北到襄阳郡界三百一十六里。东北到汉东郡四百六十里。去西京一千四百三十五里,去东京一千三百九里。户一万一千七百二,口五万五百九十。
郢州今理长寿县。历代所属与竟陵郡同。二汉属江夏郡。晋、宋以来竟陵郡地。梁南司、北新二州之境。西魏分属安州。后周分置石城郡,后于石城置郢州。隋炀帝初州废,置竟陵、安陆二郡。大唐并二郡为温州,后为郢州,或为富水郡。领县三:
长寿汉竟陵县故城在今县南。晋宋以来为长寿县。
京山晋宋以来曰新阳。梁置新州。西魏置温州。
富水后汉新巿县故城在今县东北。
安陆郡东至齐安郡三百一十二里。南至汉阳郡三百一十里。西至富水郡三百二十九里。北至义阳郡二百五十里。东南到汉阳郡三百一十里。西南到竟陵郡三百四十里。西北到汉东郡一百五十五里。东北到弋阳郡四百五十三里。去西京二千七百里,去东京一千二百九十九里。户二万一千八百三十五,口十三万二千一百四十九。
安州今理安陆县。春秋□子之国,□或作“郧”。□、郧、涢,皆音云。云梦之泽在焉。后楚灭□,封斗辛为郧公,即其地也。秦属南郡。二汉属江夏郡。晋初亦属江夏郡,后分置安陆郡。宋、齐因之。梁置南司州。西魏置安州总管府。后周置涢州及安陆郡。隋初废,炀帝初复为安陆郡。大唐为安州,或为安陆郡。郡城临涢水。领县六:
安陆汉旧县。有涢水,亦谓之涢口。有横山,即古陪尾山也。云梦泽在焉。
吉阳梁置汝南郡。
应山梁置应州及县。北有石龙山。
应城宋置。古蒲骚城在此。骚音萧。
云梦汉江夏郡故城在今县东南。
孝昌西魏置岳州及岳山郡。
齐安郡东至蕲春郡二百三十里。南至江夏郡二百八十五里。西至安陆郡三百十二里。北至弋阳郡三百五十里。东南到浔阳郡五百五十七里。西南到汉阳郡二百三十五里。西北到义阳郡五百六十里。东北到寿春郡五百八十四里。去西京二千二百五十五里,去东京一千四百七十里。户一万四千七百八十七,口八万四千一百八十二。
黄州今理黄冈县。春秋时邾国之地,今郡东南百二十里临江与武昌相对。有邾城,史记曰:“黄帝之末孙有陆终者,产六子,第五别为曹姓,历代不绝。至武王代纣之后,封其裔子挟于邾,为诸侯。”即此也。后为黄国之境,战国时属楚。秦属南郡。二汉为江夏郡。魏亦为重镇。魏文帝黄初中,吴扬声欲猎江北,荆河州刺史满宠度必袭西阳,而为之备,孙权闻之而退。吴后得邾城。孙权赤乌中,使陆逊攻邾,常以三万兵守之。晋为西阳国。宋为西阳郡。齐又分置齐安郡。北齐置衡州,领齐安一郡。陈废衡州。后周又置衡州及黄州。隋初改衡州为黄州;炀帝初州废,置永安郡。大唐为黄州,或为齐安郡。领县三:
黄冈汉西阳县地。齐曰南安。北齐置巴州。后周置弋州。
黄陂北齐置南司州,后周置黄州。武湖在县东,宋谢晦为檀道济所攻,败走,被武湖戍主执,即此。
麻城
汉阳郡东至江夏大江中流为界三里。南至竟陵郡八百里。西至竟陵郡五百里。北至齐安郡二百三十五里。东南到江夏郡七十里。西南到竟陵水路七百里。西北到安陆郡三百一十里。东北到江夏郡界七里。去西京二千三百八十四里,去东京一千五百二十九里。户六千二百五十二,口三万八千一百二十九。
沔州今理汉阳县。春秋郧国之地。战国时属楚。秦属南郡。二汉属江夏郡。魏初有之,为重镇。曹公定荆州后,以文聘为江夏太守,守沔口,止石梵,吴军来攻,不克。后属吴,亦为重镇。孙权嘉禾中,陆逊屯江夏、沔口。晋宋以来,并属江夏郡。后周置复州。隋炀帝初改为沔州,寻改为沔阳郡,则通有今竟陵郡之地。大唐武德中,讨平朱粲,析为沔州,或为汉阳郡。领县二:
汉阳汉安陆县地。隋初置汉津县,后改为汉阳。有汉水,一名沔水。又有沌水、滠水、鲁山。沌音屯。滠音摄。
□川汉安陆县地。后魏为□川郡,后废郡为县也。□音□。
江夏郡东至浔阳郡六百里。南至巴陵郡七百里。西至汉阳郡渡江二里。北至齐安郡二百八十五里。东南到章郡一千九百三十八里。西南到汉阳界七里。西北到汉阳北界渡江四里。东北到蕲春郡五百里。去西京二千三百四十六里,去东京一千五百三十里。户一万九千四百一十七,口十一万三千。
鄂州今理江夏县。自春秋以来皆属楚,有江汉二水。在州西合。秦属南郡。汉高祖置江夏郡。应劭曰:“沔水自江别至南郡华容为夏水,过郡入江,故曰江夏。”后汉因之,荆州牧刘表将黄祖守在此。按吴志孙策表曰:“臣到沙羡县祖屯处,破之。”吴分江夏,孙权初城江夏。更置武昌郡,孙权尝都之,孙皓又徙都之,常为重镇。孙权甘露初,城武昌,陆逊、诸葛恪、滕牧皆屯焉。及晋伐吴,使王戎袭武昌,胡奋袭江夏。历代亦为兵冲,其地亦曰夏口,东晋孝武时,桓石仁屯守。亦曰鲁口。以对鲁山岸为名也。晋宋并为江夏、武昌二郡。宋兼置郢州。领郡六,理于此。齐因之,亦为重镇。刘怀珍言于高帝曰:“夏口兵冲要地,宜得其人。”遂令柳崇镇兵。其后梁武帝自襄阳起兵东下,攻围二百余日,方降。梁末,北齐得之,遣慕容俨守。陈霸先将侯瑱攻围六月余,不下。后二国和通,乃归梁。瑱,他甸反。梁分置北新州,寻分北新置土、富、洄、泉、豪五州。隋平陈,改置鄂州;炀帝初州废,置江夏郡。大唐武德中,平萧铣,改为鄂州,或为江夏郡。领县五:
江夏汉以来沙羡县也。晋武改为沙阳,东晋侨置汝南郡,此为汝南县。有黄鹤山。
永兴汉鄂县。
武昌故东鄂也。孙权改为武昌,遂建都于此。东晋时,谢尚、庾翼并屯守于此。有樊山,谢眺诗曰“樊山开广宴”,即此。有峥嵘洲,晋将刘毅破桓玄处。
蒲圻汉沙羡县地,后置沙州。后汉建安中,吴王孙权破曹公军于赤壁,即今县界。并具巴陵郡篇目。
唐年
义阳郡东至弋阳郡二百二十里。南至安陆郡二百五十七里。西至淮安郡二百五十七里。北至汝南郡二百六十八里。东南到弋阳郡二百四十七里。西南到汉东郡二百四十四里。西北到淮安郡二百一十六里。东北到弋阳郡二百二十里。去西京一千七百九十六里,去东京九百四十二里。户二万五千六百三十,口十三万九千六百二十九。
申州今理义阳县。春秋时申国之地,或曰申国在今南阳郡南阳县。其后属楚。秦属南阳郡。二汉为南阳、江夏二郡。魏分南阳置义阳郡。晋宋并因之,宋又置司州。领郡四,理于此。齐并因之。有三关之隘,今义阳县界有故平靖关,其武阳、黄岘二关,在安陆郡应山县界也。北接陈、汝,控带许、洛。宋齐以来,常为边镇。梁曰北司州,后复置司州。梁天监二年,为魏将元英所陷。后魏改为郢州。后周改为申州。隋炀帝改为义州,寻为义阳郡。大唐为申州,或为义阳郡。领县三:
义阳汉平氏县。有浉水。浉音师。
罗山汉郢县。
钟山汉鄳县地。齐置齐安郡。又有汉钟武故城,在今县西南。石城山在今县东南,春秋之九塞,此即一也。晋于山上置义阳郡城。
长沙郡东至章郡一千二百二里。南至衡阳郡四百五十里。西至卢溪郡一千一百二十五里。北至巴陵水路五百五十里。东南到宜春屈曲五百二十六里。西南到邵阳郡五百三十四里。西北到武陵郡四百里。东北到巴陵郡七百里。去西京二千五百一十九里,去东京二千四百里。户三万二千二百二十六,口十四万六千六百。
潭州今理长沙县。古三苗国之地。自春秋以来,为黔中地,楚国之南境。秦为长沙郡。有万里沙祠,故曰长沙。汉为长沙国,初封番君吴芮为长沙王;都于此。及景帝,封子发又为长沙王。诸王朝宴,帝令迭舞,长沙王但张袖而已,帝怪问之,对曰:“臣国小地狭,不足以回旋。”帝悦,增以桂阳、武陵二郡。后汉复为长沙郡。晋因之。宋长沙国兼置湘州,领郡十,理于此。齐因之,又为长沙郡。夫湘川之奥,人丰土辟,南通岭峤,唇齿荆雍,亦为重镇。梁陈以来,皆因而不改。隋平陈,置潭州;取昭潭为名。炀帝初州废,置长沙郡。大唐为潭州,或为长沙郡。领县六:
长沙古青阳地。秦始皇时,荆王献青阳以西,即此也。汉改为临湘县。有湘水。贾谊宅,井仍存。
衡山汉湘南县,后置衡阳郡。
湘乡汉湘南县之湘乡也。长沙王子昌封湘乡侯。
益阳汉旧县。在益水之阳。故城在今县东。
浏阳汉旧县。浏音刘。
醴陵后汉旧县。有漉水,又名渌水,出县东漉山。
巴陵郡东至江夏郡七百里。南至长沙郡五百五十里。西至醴阳郡四百八里。北至竟陵郡五百五十里。东南到章郡一千八百五十六里。西南到武陵郡六百里。西北到江陵郡五百七十五里。东北到江夏郡七百里。去西京二千一百四十里,去东京一千八百一十六里。户一万一千六百七十六,口四万七千三十二。
岳州今理巴陵县。古苍梧之野,苍梧野不止于此郡界,侧近之地皆是。亦三苗国之地,亦古麇子国;春秋文公十一年,楚子伐麇,即此地也。凡今长沙、衡阳诸郡,皆古三苗之地。青草、洞庭湖在焉。二湖相连,青草在南,洞庭在北。春秋、战国时,并属楚,亦古罗国之地,楚辞之言汨罗是也。罗县北有汨水。汨音□。秦属长沙郡,二汉皆因之。吴因之,为重镇。建安中,孙权使鲁肃,孙皓时滕牧、万彧皆屯于此。晋因之,东晋亦为重镇。使陶侃镇守此。宋分置巴陵郡。齐因之。梁置巴州,湘东王遣陆法和等据赤亭,擒侯景将任约于此。今郡西华容界有赤亭城是也。城近赤亭湖,因以为名。隋平陈,改为岳州。炀帝初,改为罗州,寻为巴陵郡。郡人董景珍等,以罗县令萧铣为主,起兵于此。大唐武德四年,平萧铣,复为岳州,或为巴陵郡。领县五:
巴陵汉下隽县地。隽音词兖反。古巴丘也。有君山、洞庭湖、巴丘湖、青草湖。检地志云:“巴丘湖中有曹由洲,即曹公为孙权所败烧舡处,在今县南四十里。”又云:“今鄂州之蒲圻县,有赤壁山,即曹公败处。”按三国志云:“刘表卒,其子琮代屯襄阳。刘备屯樊。琮降曹公,备遂南走。曹公恐备先据江陵,将精骑急追,及于当阳之 长阪。备与数十骑走,斜趋汉津,济沔,到夏口。曹公进军江陵,得刘琮水军舡步数十万,自江陵征备,至巴丘,遂至赤壁。孙权遣周瑜水军数万,与备并力逆之。曹公泊江北岸。瑜部将黄盖诈降,战舰数千艘,因风放火。曹公大败,从华容道步归,退保南郡,备瑜等复追之。曹公留曹仁守江陵城,自径北归。”而汉阳郡图经云:“
赤壁城一名乌林,在郡西北二百二十里,在□川县西八十里,跨□南北。”此大误也。曹公既从江陵水军沿流,已至巴丘,则今巴陵郡赤壁只在巴陵郡之下,军败引还南郡,刘备、周瑜水军追蹑,并是大江之中,与□川西殊为乖角。今据检地志为是,当在巴陵、江夏二郡界。其汉阳郡图经及俗说,悉皆讹谬,所以备录国志,以为证据尔。
沅江汉益阳县地。因以沅水为名。梁置重华县,隋废之。又有重华城,亦谓之虞舜古城。
湘阴本罗子国,秦为罗县。梁置岳阳郡。隋置玉州。有玉笥山、湘水,又有地名黄陵,即舜二妃所葬之地。县北有汨水,即屈原怀沙自沈之处,俗谓之罗江。又有屈原□,今有石碑,文曰“楚放臣屈大夫之碑”,其余字灭矣。汉罗县故城在今县东北。
华容汉孱陵县也。隋置此县。古华容在竟陵郡。
昌江
衡阳郡东至庐陵郡九百里。南至零陵郡五百八十里。西至邵阳郡三百里。北至长沙郡四百五十里。东南 到桂阳郡三百里。西南到零陵郡三百七十里。西北到长沙郡湘潭县五百八十里。东北到庐陵郡九百里。去西京三千一百里,去东京二千七百六十八里。户三万四千三百三十,口十九万七千五百三十。
衡州今理衡阳县。春秋以来属楚。秦属长沙郡。汉属长沙国、桂阳郡地。后汉属长沙、桂阳二郡地。吴以其地置衡阳、湘东二郡,晋因之。宋为衡阳国及湘东郡,齐以下皆因之。齐常改衡阳国为郡。隋平陈,省湘东、衡阳二郡,置衡州;炀帝初州废,置衡山郡。大唐为衡州,或为衡阳郡。领县六:
衡阳汉酃县地。有酃水湖,酿酒醇美,所谓酃酒。晋武帝平吴,始荐酃酒于太庙,谓此。有蒸水。酃音灵。
湘潭有南岳衡山。汉阳山县。
耒阳汉旧县。有耒水。
攸
常宁
荼陵汉旧县。荼,弋奢反。
零陵郡东至江华郡三百里。南至平乐郡六百三十九里。西至邵阳郡武冈县界二百二十里。北至衡阳郡五百八 十里。东南到江华郡三百里。西南到始安郡五百五十里。西北到邵阳郡三百一十里。东北到衡阳郡五百七十里。去西京三千二百七十四里,去东京三千五十五里。户二万九千一十三,口十七万二千八百五十七。
永州今理零陵县。春秋楚国之南境。秦属长沙郡。汉武帝置零陵郡,后汉及晋皆因之。宋为零陵国。齐为零陵郡,梁、陈皆然。隋平陈,郡废,置永州;炀帝初州废,置零陵郡。大唐为永州,或为零陵郡。领县三:
零陵汉泉陵县故城在今县北。
湘源汉洮阳县故城在今县西北。
祁阳汉泉陵县地。吴置今县。
江华郡东至桂阳郡六百里。南至临贺郡四百里。西至平乐郡四百里。北至零陵郡三百里。东南到桂阳郡六百里。西南到永山,险峻无路。西北到零陵郡三百里。东北到始安郡五百里。去西京三千九百三十里,去东京三千五百八十里。户二万七千四百四十二,口一十六万三千二百。
道州今理营道县。舜封象有鼻国,即此也。春秋时楚地。秦属长沙郡。汉初属长沙国,后属零陵郡。后汉、魏及晋皆因之。宋齐为营阳郡。梁改营阳为永阳郡。隋平陈,郡废,悉并其地置永州;炀帝初州废,并属零陵郡。大唐既平萧铣,复割其地置营州。武德五年,改为南营州。贞观八年,改为道州,或为江华郡。有都庞岭,今谓之永明,有甿渚岭,今谓之白芒,即五岭之二也。领县四:
营道汉旧县。有营山,因以为名。
延唐汉泠道县,属零陵郡。有舂陵乡,元帝徙于南阳郡蔡阳县。国初置唐兴县。有九疑山,其山九溪皆相似,故名之,舜所葬。
江华
永明有永明岭。
桂阳郡东至庐陵郡一千二百五十里。南至始兴郡五百里。西至江华郡六百里。北至衡阳郡三百里。东南到南康郡千一十里。西南到连山郡三百九十里。西北到衡阳郡三百里。东北到庐陵郡界五百一十里。去西京三千三百里,去东京三千五十七里。户二万七千九百九十,口十七万四千一百三十。
郴州今理郴县。春秋、战国时皆楚地。秦属长沙郡。项羽徙义帝于长沙,都郴,即此地也。汉初以其地为桂阳郡。即长沙之南境。后汉、晋、宋、齐皆因之。陈以其地为桂阳、卢阳二郡。隋平陈,废二郡,置郴州;炀帝初州废,复置桂阳郡。大唐为郴州,或为桂阳郡。有骑田岭,今谓之腊岭,即五岭之一。领县八:
郴汉旧县。
高亭
蓝山
义昌
资兴
义章县北临章水。亦汉郴县地。
南平
临武有武溪。汉旧县。
连山郡东至桂阳郡南平县二百一十里。南至南海郡九百里。西至临贺郡二百六十九里。北至桂阳郡蓝山县二百五里。东南到始兴郡五百一十里。西南到临封郡六百三十里。西北到江华郡五百七十里。东北到桂阳郡三百九十二里。去西京三千八百五里,去东京三千五百八十九里。户一万一千一百八十,口五万六百二十九。
连州今理桂阳县。春秋时楚地。秦属长沙郡之南境。二汉属桂阳郡。吴属始兴郡。晋因之。宋明帝置宋安郡,后省宋安属广兴郡。宋改始兴为广兴,今始兴郡也。齐复属始兴郡。梁又分为阳山郡。隋平陈,郡废,炀帝初置熙平郡。大唐改为连州,或为连山郡。领县三:
桂阳汉旧县。在桂水之阳,前有洭水。有乳穴三十七,桂岭,贞女硖。有湟水,汉伏波将军路博德讨南越,出桂阳,下湟水,即此地。洭音匡。湟音皇。
阳山有乳穴十九。
连山
邵阳郡东至衡阳郡三百里。南至零陵郡三百里。西至卢溪郡八百里。北至长沙郡二百四十里。东南到零陵郡三百十二里。西南到潭阳郡屈曲一千八百六十里。西北到卢溪郡八百里。东北到长沙郡五百三十四里。去西京二千八百八十三里,去东京二千五百六十七里。户一万二千三百二十三,口八万九千一百五十四。
邵州今理邵阳县。春秋、战国时皆属楚。秦属长沙郡。汉属长沙国、零陵郡地。后汉属长沙、零陵二郡地。吴置邵陵郡,分零陵北部都尉置。晋因之。宋齐邵陵郡,梁陈亦然。隋平陈,废邵陵郡,并入长沙郡。大唐复分置邵州,或为邵阳郡。领县二:
邵阳汉昭陵县。
武冈汉都梁县之地。汉夫夷县故城在东北。
武陵郡东至巴陵郡六百里。南至长沙郡界一百一十里。西至卢溪郡四百六十五里。北至澧阳郡百八十里。东南到长沙郡四百里。西南到卢溪郡沅陵县三百九十六里。西北到澧阳郡石门县界一百里。东北到澧阳郡安乡县界一百二十八里。去西京二千五百二十一里,去东京一千八百五十八里。户七千七百二十二,口三万九千一十七。
朗州今理武陵县。春秋、战国时皆属楚地。秦昭王置黔中郡。汉高更名武陵郡,后汉、魏至晋皆因之。晋赵廞问潘京云:“贵州何以名武陵?”京曰:“鄙郡本名义陵郡,在辰阳县界,与夷相接,数为所攻,光武时移东出,共议易号。传曰止戈为武,诗称高平曰陵。”武陵记桃花源,即此地也。宋齐亦曰武陵郡。梁置武州,后改曰沅州。隋平陈,改为朗州;炀帝初州废,置武陵郡。大唐为朗州,或为武陵郡。领县二:
武陵汉临沅、汉寿二县地。有沅水,至长沙,入洞庭湖。有纯纪陂,今名白马陂,隋开皇中有刺史乔难陀修,其利不减郑白二渠。
龙阳吴时置。沅水入龙阳界,历凡洲,洲长二十里,即李衡种甘所。
澧阳郡东至巴陵郡二百里。南至武陵郡一百八十里。西至黔中郡二千里。北至江陵郡三百里。东南到武陵郡龙阳县界四百五十五里。西南到卢溪郡一千三十八里。西北到夷陵郡七百五十九里。东北到江陵郡公安县五百七十五里。去西京二千四里,去东京一千五百十八里。户一万六千一百九十,口八万二千二百四十六。
澧州今理澧阳县。春秋时楚地。秦属黔中郡。二汉属武陵郡,兼治荆州。领郡八,理于此。吴分置天门郡,晋、宋、齐皆因之。隋平陈,置松州,寻改为澧州;炀帝初为澧阳郡。大唐为澧州,或为澧阳郡。领县四:
澧阳汉零阳县地。有澧水。有崇山,即放欢兜之所。
慈利汉零阳县地。
石门汉零阳县地。吴时置天门郡。有溇水。
安乡汉孱陵县地,亦后汉汉寿县地。南朝置义阳郡。
黔中郡东至澧阳郡二千里。南至义泉郡六百里。西至涪陵郡三百六十里。北至南宾郡六百五十里。东南到宁夷郡三百一十里。西南到义泉郡三百五十里。西北到涪陵郡三百六十里。东北到清江郡五百五十里。去西京三千五百六十里,去东京三千二百七十七里。户四万一百八十五,口二十万三千三百五十七。
黔州今理彭水县。古蛮夷之国,春秋、战国皆楚地。秦惠王欲楚黔中地,以武关外易之,即此是也,通谓之五溪。五溪谓酉、辰、巫、武、沅等五溪也。古老相传云,楚子灭巴,巴子兄弟五人流入黔中,各为一溪之长。一说云,五溪蛮皆槃瓠子孙,自为统长,非巴子也。秦属黔中郡。汉属武陵郡,后汉因之,晋、宋、齐亦然。后周武帝时,蛮帅以其地归附,遂置奉州,复改为黔州。隋初亦置黔州,炀帝初为黔安郡。大唐复为黔州,或为黔中郡。领县六:
彭水汉酉阳县。
黔江
洪杜
洋水
信宁
都濡
宁夷郡东至灵溪郡三百里。南至涪川郡五百里。西至义泉郡六百里。北至黔中郡二百八十七里。东南到卢溪郡一千六百里。西南到义泉郡五百四十里。西北到黔中郡三百里。东北到黔中郡黔江县一百九十里。去西京三千九百五十里,去东京三千五百九十三里。户一千五百二十八,口八千一百。
思州今理务川县。历代土地与黔中郡同。隋属清江郡。大唐武德元年,以当牂牁之冲要,遂置务州。贞观八年,改为思州,或为宁夷郡。领县四:
务川汉酉阳县地。
宁夷
思印思印,水名。
思王
卢溪郡东至武陵郡四百六十五里。南至潭阳郡五百四十八里。西至卢阳郡六百七十里。北至灵溪郡三百六十八里。东南到邵阳郡八百里。西南到卢阳郡水路三百六十八里。西北到灵溪郡大乡县界一百九十里。东北到武陵郡界沅水路二百十九里。去西京三千五百二十八里,去东京三千二百九十里。户四千一百五十,口二万七千二百七十。
辰州今理沅陵县。古蛮夷之地,春秋楚国之境。秦属黔中郡。汉属长沙、武陵二郡地。后汉发南郡人入武溪,击诸蛮,不克。后马援至临沅而击破诸蛮,此其地也。后亦属武陵郡。晋、宋、齐并为武陵郡地。隋分置辰州,炀帝初为沅陵郡。大唐为辰州,或为卢溪郡。领县五:
沅陵汉下隽县也。有壶头山在东,武陵记云:“神仙多游集焉,后汉马援军渡处。”隽音字兖反。
溆浦汉义陵县。
辰溪汉曰辰阳县。即五溪之一。
卢溪有武溪水。县西有武山,武陵记云:“高可万仞,上有石窟,中有一石如狗形,云是槃瓠。”汉沅 陵县地。
麻阳
卢阳郡东至卢溪郡六百七十里。南至龙标郡渭溪县界一百五十里。西至渭阳县界百五十里。北至当郡招喻县界五十里。东南到潭阳郡三百里。西南到渭阳水路一百五十里。西北到当郡常丰县水路二百里。东北到卢溪郡麻阳县界水路三百里。去西京三千五百里,去东京三千三百里。户三千一百三十,口一万四千六百九十。
锦州今理卢阳县。历代土地与辰州同。大唐为锦州,或为卢阳郡。领县五:
卢阳
洛浦
招喻
常丰
渭阳
灵溪郡东至卢溪郡三百六十八里。南至卢阳郡五百六十里。西至宁夷郡三百里。北至澧阳郡二百五十里。东南到卢溪郡沅陵县界一百七十里。西南到当郡三亭县界二百里。西北到卢溪郡二百五十里。东北到澧阳郡慈利 县二百五十里。去西京二千八百九十三里,去东京二千六百九十六里。户二千六十七,口一万三千五百九十四。
溪州今理大乡县。历代土地与辰州同。大唐为溪州,或为灵溪郡。领县二:
大乡汉沅陵、零阳二县地。梁置今县。
三亭汉零阳县地。贞观初置今县。
潭阳郡东至卢溪郡五百三十八里。南至邵阳郡一千一百四十四里。西至乐古郡二千一百一十七里。北至卢溪郡九百里。东南到邵阳郡一千八百六十里。西南到溯沅口入朗八百里。西北到溯巫溪入卢溪郡九百里。东北到邵阳郡一千八百六十里。去西京三千一百五十八里,去东京三千八百三十三里。户五千三百六十一,口二万一千八百二十六。
巫州今理龙标县。古蛮夷之境,楚国黔中之地。秦属黔中郡。二汉属武陵郡,在巫水之阳。隋属沅陵郡。大唐为巫州。天授中,以巫山不在州界,遂改为沅州。开元十二年,复为巫州,或为潭阳郡。领县三:
龙标汉无阳县。
朗溪汉镡城县地。有沅溪水。
潭阳
清江郡东至夷陵郡九百里。南至黔中郡七百里。西至南浦郡六百八十里。北至云安郡五百里。东南到夷陵郡界三百里。西南到黔中郡界五百五十里。西北到云安郡界三百五十里。东北到巴东郡五百里。去西京二千七百九里,去东京二千八百十里。户三千八百十五,口二万五千三百八十。
施州今理清江县。春秋巴国之境。七国时,楚国巫郡之地。秦属南郡,二汉因之。后周置亭州及业州。隋炀帝初,并置庸州,寻废,置清江郡。大唐为施州,或为清江郡。领县二:
清江汉巫县地。今县西有都亭,夷水所出,一名清江,廪君乘土船于此。
建始汉巫县地。
涪川郡东至安南獠界二百三十五里。南至宁夷郡思王县界二十七里。西至当郡城乐县界二百四十里。北至宁夷郡五百里。东南到……西南到……西北到……东北到去西京四千三百里,去东京三千五百里。户二千,口一万一千。
费州今理涪川县。古蛮夷之国,汉属牂牁郡。山川险阻,为俚獠所居,多不宾附。至后周,始置为费州。因水为名。大唐初属务州,贞观初复置费州,或为涪川郡。领县四:
涪川
多田
扶阳在扶水北。
城乐
夜郎郡东无路。南至……西至……北至……东南到西南到……北到……东北到……去西京四千四百五十里,去东京四千九百六十里。户二千六百,口一万二千。
珍州今理营德县。古蛮夷之地。大唐贞观七年,置珍州,或为夜郎郡。领县四:
营德
夜郎
丽皋
乐源
播川郡东至义泉郡三百里。南至……西至……北至……东南到……西南到……西北到……东北到……去西京四千四百里,去东京四千九十里。户四千七百,口二万三千。
播州今理播川县。古蛮夷之域,黔中郡地,夜郎国之东南隅也。汉属牂牁,其后无闻。大唐置播州,或为播川郡。领县四:
播川
遵义
芙蓉
□川
义泉郡东至宁夷郡六百里。南至涪川郡五百二十三里。西至播川郡三百里。北至黔中郡六百里。东南到宁夷郡五百八十里。西南到……西北到……东北到宁夷郡……去西京四千三百八十七里,去东京三千九百七十五里。户千二百二十七,口六千三百五十二。
夷州今理绥阳县。徼外蛮夷之地。汉属牂牁郡。历代恃险,不闻臣附。隋炀帝时,始属明阳郡。大唐武德中,属义州。贞观中开南蛮地,置夷州,与费州同置。或为义泉郡。领县五:
绥阳
义泉
都上
洋川
宜林
龙标郡东至潭阳郡七百里。南至羁縻充州梓●县界四百里。西至涪川郡五百里。北至卢阳郡二百八十里。东南到潭阳郡界五百九十里。西南到充州梓●县界四百里。西北到卢阳郡界一百八十里。东北到涪川郡多田县界五百三十里。去西京四千一百九十七里,去东京三千九百里。户一千四百二十三,口七千三百。
业州今理峨山县。古蛮夷之地。大唐置业州,或为龙标郡。领县二:
峨山
渭溪
溱溪郡东至……南至……西至……北至……东南到……西南到……西北到……东北到……去西京三千四百八十里, 去东京四千二百里。户二千一百,口九千二百。
溱州今理荣懿县。古蛮夷之地。大唐置溱州,或为溱溪郡。领县二:
荣懿
扶欢
风俗
荆楚风俗,略同扬州,杂以蛮左,率多劲悍。南朝鼎立,皆为重镇。然兵强财富,地逼势危,称兵跋扈,无代不有。晋王敦、陶侃、桓温、桓玄、宋谢晦、南郡王义宣、袁顗、沈攸之、桂阳王休范,齐陈显达,梁武帝,陈王琳、华皎,皆自上流拥兵东下。是以上游之寄,必详择其人焉。
通典卷第一百八十四
州郡十四
古南越今置郡府七十一 计县二百九十四
南海广十二县南海 番禺 增城 □洭 东官 清远 怀集 浈阳 永固 化蒙 宝安 四会
始兴韶六县始兴 曲江 仁化 浈昌 翁源 乐昌
义宁冈二县新会 义宁
海丰循六县归善 海丰 兴宁 博罗 河源 雷乡
恩平恩三县阳江 恩平 杜陵
南陵春二县阳春 罗水
临贺贺六县临贺 桂岭 冯乘 荡山 富川 封阳
高要端二县高要 平兴
感义藤三县镡津 感义 安昌
晋康康四县端溪 晋康 悦城 都城
临封封二县封川 开建
开阳泷五县泷水 开阳 建水 永宁 正义
高凉高三县良德 电白 保定
连城义三县岑溪 永业 连城
新兴新三县新兴 永顺 索卢
铜陵勤二县富林 铜陵
怀德窦四县信义 怀德 潭峨 特亮
始安桂十县临桂 灵川 阳朔 □浦 建陵 永丰 永福 理定 全义 纯化
平乐昭三县平乐 永平 恭城
蒙山蒙三县立山 纯义 东区
开江富三县龙平 开江 思勤
苍梧梧三县苍梧 戎城 孟陵
浔江浔三县桂平 皇化 大宾
临江龚六县平南 武林 隋建 大同 阳川 宁风
郁林郁林五县石南 郁林 兴业 兴德 潭栗
平琴平琴四县容山 怀义 福阳 古符
安城宾三县岭方 琅玡 保城
贺水澄四县上林 止戈 无虞 贺水
常林绣三县常林 阿林 罗绣
象郡象三县武化 阳寿 武仙
龙城柳五县马平 龙城 洛封 洛容 象
融水融三县融水 黄水 武阳
朗宁邕七县宣化 朗宁 思龙 如和 武缘 封陵 晋兴
怀泽贵四县郁平 怀泽 义山 潮水
宁仁党四县善劳 抚安 善文 宁仁
宁浦横三县宁浦 淳风 乐山
横山田五县都救 惠佳 武龙 横山 如赖
脩德严三县来宾 脩德 归化
龙池山二县龙池 盆山
永定峦三县永定 武罗 灵竹
招义罗五县石城 吴川 南河 招义 零绿
南潘潘三县茂名 南巴 潘水
普宁容六县北流 普宁 陵城 渭龙 罗窦 欣道
陵水辩三县石龙 陵罗 龙化
南昌白五县博白 建宁 周罗 龙豪 南昌
定川牢三县南流 定川 宕川
宁越钦五县钦江 灵山 遵化 内亭 保京
安南府七县宋平 朱鸢 龙编 太平 交趾 武平 平道
武峨武峨五县如马 武劳 武缘 梁山 武峨
龙水粤四县龙水 崖山 东玺 天河
忻城芝一县忻城
九真爱六县九真 安顺 崇平 日南 无编 军宁
福禄福禄二县柔远 唐林
文阳长四县铜蔡 长山 其常 文阳
日南欢四县九德 越裳 怀欢 浦阳
承化峰五县嘉宁 承化 新昌 嵩山 珠绿
玉山陆三县乌雷 宁海 华清
合浦廉四县合浦 封山 蔡龙 大廉
安乐岩四县常乐 思封 高城 石岩
海康雷三县海康 遂溪 徐闻
温水禺四县峨石 温水 陆川 扶桑
汤泉汤三县汤泉 绿水 罗韶
临潭瀼四县临江 波零 鹄山 弘远
扶南笼七县武勒 武礼 罗龙 扶南 龙赖 武观 武江
正平环八县正平 福零 龙源 饶勉 思恩 武石 歌良 蒙都
乐古古三县乐古 古书 乐兴
珠崖崖四县舍城 澄迈 文昌 临高
昌化儋五县义伦 昌化 感恩 洛场 富罗
延德振五县宁远 延德 吉阳 临川 落屯
琼山琼五县琼山 曾口 容琼 乐会 颜罗
万安万安四县万安 陵水 富云 博辽
古南越
自岭而南,当唐、虞、三代为蛮夷之国,是百越之地,亦谓之南越,或云南越之君,亦夏禹之后。按瓯越、闽越,禹后少康之庶子所封之地。即南越,非其种也,故舆地志云东南有二越,其义详矣。或曰自交趾至于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故不得尽云少康之后。古谓之雕题,谓雕题刻其额也。礼记王制曰:“南方曰雕题。”非禹贡九州之域,又非周礼职方之限。晋书、隋书并谓交广之地为禹贡扬州之域。今稽其封略,考其镇薮,则禹贡、职方皆不及此,故列于九州之外。在天文,牵牛、婺女则越之分野,谓汉之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 真、南海、日南,皆其分也。今南海、义宁、海丰、恩平、南陵、招义、临贺、高要、浔江、感义、临江、扶南、晋康、临封、开阳、高凉、始安之南境、平乐、蒙山、正平、开江、连城、郁林、平琴、安城、贺水、常林、象郡、龙城、融水、朗宁、南潘、怀泽、宁仁、新兴、普宁、陵水、南昌、宁越、定川、宁浦、横山、脩德、龙池、安南、武峨、龙水、忻城、九真、福禄、文阳、日南、承化、铜陵、永定、玉山、合浦、安乐、海康、苍梧、怀德、临潭、乐古、温水、汤泉等郡是也。兼得楚之交。汉零陵、桂阳,今始安之北境及始兴,皆宜属楚。秦始皇略定扬越,谪戍五方,南守五岭。自北徂南,入越之道,必由岭峤,时有五处。塞上岭一也,今南康郡大庾岭是。骑田岭二也,今桂阳郡腊岭是。都庞岭三也,今江华郡永明岭是。甿渚岭四也,亦江华界白芒岭是。越城岭五也,今始安郡北,零陵郡南,临源岭是。西自衡山之南,东穷于海,一山之限也。后遣任嚣攻取陆梁之地,遂平南越,置郡,此为南海、今南海、始兴、义宁、海丰、恩平、南陵、临贺、高要、感义、晋康、临封、开阳、高凉、连城、新兴、铜陵、怀德等郡是。桂林、今始安、平乐、蒙山、开江、浔江、苍梧、临江、郁林、平琴、安城、贺水、常林、象郡、龙城、融水、朗宁、怀泽、宁浦、横山、脩德、龙池、永定等郡是。象,今招义、南潘、普宁、陵水、南昌、定川、宁越、安南、武峨、龙水、忻城、九真、福禄、文阳、日南、承化、玉山、合浦、安乐、海康、温水、汤泉等郡是。置南海尉以典之,所谓东南一尉者也。任嚣病且死,召赵佗谓曰:“番禺负山险阻,南北东西数千里,可以为国。”遂以赵佗为南海尉。秦末,赵佗遂王其地,汉因封之。佗后数代,其相吕嘉反;武帝使伏波将军路博德讨平之。分秦南海、桂林、象郡,置苍梧、郁林、合浦、日南、九真、交趾,并旧九郡是。元封初,又遣军自合浦徐闻入南海,至大洲,方千里,略得之。置儋耳、珠崖二郡。至元帝时,以其数反,罢弃之。后兼置交趾刺史。领七郡。其余土宇,自汉以后,历代开拓。今临潭、扶南、正平、乐古、珠崖、昌化、延德、琼山、万安等郡是。后汉建武中,交趾女子征侧、妹征贰反,于是九真、日南、合浦蛮俚皆应之,自立为交趾帝。使马援平定交部,始调立城郭,置井邑。至献帝,乃立为交州。领郡七。时张津为交趾刺史,士燮为交趾太守,其上表请立为卅,置牧,初理龙编县,即今安南府县也。乃置交州牧,徙理苍梧广信县,即今郡苍梧县也。建安十六年。又徙理南海番禺县,即今郡县也。寻又移理龙编。其边州,诏使持节给鼓吹,以重威镇,加九锡六佾之舞。汉末,其地并属吴,仍分为广州。领郡三,理番禺。后蜀以建宁太守遥领交州。晋平蜀,亦然。及平吴,仍旧交广二州。并因前代,交领郡七,广领郡十。宋分为广州、领郡十七,理番禺。交州、领郡五,理龙编。越州。领郡三,理临漳,今合浦郡。齐并因之。广州领郡二十三,交州领郡九,越州领郡二十。梁陈以来,废置混杂,不能悉举。大唐分为十五部,此为岭南道。所领郡尽得古南越之地,并如其目,不复重出也。
南海郡东至海丰郡四百里。南至恩平郡五百里。西至高要郡二百四十里。北至始兴郡八百里。东南到恩平郡四百里。西南到高要郡界二百三十里。西北到连山郡九百里。东北到海丰郡界三百五十里。去西京五千四百四十七里,去东京四千九百里。户五万八千八百四十,口二十万一千五百。
广州今理南海、番禺二县。秦置南海郡。二汉因之,兼置交州。领郡七。后汉末理于此。吴因之,分置广州。领郡三,理于此。晋、宋、齐皆因之。晋领郡十,宋领郡十七,齐领郡二十三,皆理于此。梁陈并置都督府。隋平陈,置总管府,后又置番州;炀帝初,复置南海郡。大唐改为广州,或为南海郡。领县十二:
南海有玉山,菖蒲涧。天井冈,俗云越王井也。石门水,一名贪泉,即吴隐之所酌赋诗处。
番禺秦汉旧县。有禺山,尉佗葬于此。
增城汉番禺县地。吴置东官郡于此。有增江。
□洭汉旧县也。□音含,洭音匡。
东官
清远汉中宿县地。县北陨山,尉佗于此山上立万人城。浈阳硖,在县南。
怀集汉四会县地。
浈阳汉旧县。浈音贞。
永固
化蒙
宝安
四会汉旧县。宋置绥建郡于此。
始兴郡东至南康郡界七百里。南至南海郡八百里。西至桂阳郡五百里。北至仁化县三百二十里,重山无路。东南到南海郡界七百里。西南到桂阳郡师子冈界四百二十里。西北到南陵郡界二百二十里。东北到仁化县三百二十里。去西京四千九百三十二里,去东京四千一百四十二里。户二万四千二百,口十六万八千九十。
韶州今理曲江县。春秋、战国时,皆楚地。秦属南海郡。二汉属桂阳郡。吴分置始兴郡,晋因之。宋改为广兴郡。齐又为始兴郡。隋平陈,废始兴郡,并其地属南海郡。大唐置韶州,或为始兴郡。领县六:
始兴梁置安远郡。
曲江有玉山。汉旧县。
仁化
浈昌
翁源陈清远郡。
乐昌
义宁郡东无路。南……西……北……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去西京六千三百五里。去东京……户五千六百五十。无口数。
冈州今理新会县。秦、二汉并属南海郡地。东晋末,分置新会郡,宋齐梁陈并因之。隋平陈,郡废,置封州,后又改为允州,后又改为冈州。炀帝初,州废,并入南海郡。大唐复置冈州,或为义宁郡。领县二:
新会有桂山,山出翡翠、孔雀、玄猿。
义宁汉番禺县地。宋置。
海丰郡东至潮阳郡五百一十七里。南至南海郡四百里。西至南海郡增城县界……北至南康郡隔山岭一千六百五十里。东南到潮阳郡界八百里。西南……西北到南海郡增城县界百五十七里。东北去西京五千六百里,去东京四千八百里。户九千五百二十。无口数。
循州今理归善县。秦、二汉南海郡地,晋亦然。宋属南海、东官、永平三郡地,齐因之。隋平陈,置循州;炀帝初州废,置龙川郡。大唐复为循州,或为海丰郡。领县六:
归善秦汉龙川县地。有罗、浮二山。
海丰汉旧县。
兴宁汉龙川县地。
博罗汉旧县。
河源
雷乡
恩平郡东……南……西……北……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去西京六千五百里,去东京五千六百里。户九千。无口数。
恩州今理恩平县。秦属南海郡。二汉为合浦郡地。大唐贞观中置恩州,或为恩平郡。领县三:
阳江
恩平
杜陵
南陵郡东至南海郡六百四十二里。南至恩平郡九十三里。西至高凉郡三百三十里。北至铜陵郡百二十三里。东 南到恩平郡百三十里。西南到高凉郡三百三十里。西北到开阳郡界……东北到新兴郡二百六里。去西京五千六百四十里,去东京五千四百五十里。户七百四十,口二千八百。
春州今理阳春县。秦属南海郡。二汉属合浦郡地。隋属高凉郡。大唐武德四年,平萧铣,置春州,或为南陵郡。领县二:
阳春汉高凉县地。
罗水天宝后置。
临贺郡东至连山郡二百六十里。南至临封郡三百六十六里。西至苍梧郡,山岭重叠,不知里数。北至江华郡四百里。东南到南海郡八百七十六里。西南到苍梧郡四百二十二里。西北到开江郡三百二十里。东北到零陵郡山岭,无里数。去西京……去东京……户……无口数。
贺州今理临贺县。秦属南海郡。二汉属苍梧郡。吴分置临贺郡,晋因之。宋文帝改为临庆国。齐复为临贺郡,陈因之。隋平陈;置贺州;因贺水为名。炀帝初,废为县,属始安、熙平二郡。大唐复置贺州,或为临贺郡。领县六:
临贺汉旧县。有贺水。
桂岭汉临贺县地。
冯乘汉旧县。
荡山
富川汉旧县。
封阳汉旧县。
高要郡东至南海郡二百四十里。南至新兴郡一百四十里。西至晋康郡一百六十里。北至南海郡清远县一百二十四里。东南到南海郡二百里。西南到新兴郡一百三十里。西北到晋康郡一百二十四里。东北到南海郡一百二十里。去西京四千九百三十五里,去东京四千九百一十三里。户九千五百五十三,口二万一百二十。
端州今理高要县。秦属南海郡。两汉并属苍梧郡,晋亦然。宋齐并属南海郡。陈置高要郡。隋平陈,郡废,置端州;炀帝初州废,置信安郡。大唐为端州,或为高要郡。领县二:
高要汉旧县。
平兴汉高要县地。
感义郡东至连城郡二百五十里。南至连城郡二百里。西至临江郡百四十九里。北至苍梧郡九十七里。东南到苍梧郡一百九十八里。西南到普宁郡二百五十一里。西北到临江郡一百四十九里。东北到苍梧郡一百九十八 里。去西京五千五百九十六里,去东京五千二百里。户三千九百八十,口
藤州今理镡津县。秦属南海郡。二汉并属苍梧郡。晋属永平郡。隋平陈,置藤卅;炀帝初州废,后置永平郡。大唐复为藤州,或为感义郡。领县三:
镡津有瘴江。汉猛陵县地。
感义
安昌
晋康郡东至高要郡百六十里。南至开阳郡二百三十里。西至临封郡百三十里。北至临封郡百三十里。东南到新兴郡二百七十里。西南到苍梧郡二百八十四里。西北到临封郡百三十里。东北到南海郡三百四十里。去西京五千七百五十里,去东京五千一百五十里。户五千一百,口一万七千二百一十。
康州今理端溪县。秦属南海郡。二汉属苍梧郡。晋分置晋康郡,宋齐以下因之。隋平陈,废晋康,并入信安郡。今高要郡也。大唐复为康州,或为晋康郡。领县四:
端溪汉旧县。
晋康
悦城
都城汉端溪县地。
临封郡东至晋康郡百三十里。南至晋康郡百三十里。西至苍梧郡八十里。北至临贺郡三百六十六里。东南到晋康郡百三十里。西南到晋康郡界百三十里。西北到苍梧郡五十五里。东北到南海郡九十五里。去西京四千八百八十里,去东京四千五百一十里。户三千九百十,口八千九百二十。
封州今理封川县。晋以前土地与晋康郡同。梁置梁信郡,兼置成州。隋平陈,废梁信郡,改成州为封州;炀帝初,州废为封川县,属苍梧郡。大唐复置封州,或为临封郡。领县二:
封川
开建汉封阳县地。
开阳郡东至晋康郡三百三十里。南至南陵郡三百八十六里。西至高凉郡百八十里。北至连城郡二百七十七里。东南到铜陵郡二百六十里。西南到怀德郡百八十里。西北到思麻岭四十七里。东北到晋康郡二百三十里。去西京六千一百二里,去东京五千四百里。户七百十,口一千八百三十。
泷州今理泷水县。泷,数江反。秦、二汉土地与晋康郡同。梁置泷州。隋炀帝初,州废,泷州置永熙郡。大唐复置泷州,或为开阳郡。领县五:
泷水汉端溪县地。
开阳
建水
永宁
正义
高凉郡东至南陵郡三百三十里。南至南潘郡九十里。西至……北至开阳郡三百五十里。东南到南潘郡九十里。西南到……西北到怀德郡九十二里。东北到开阳郡界三百五十里。去西京六千二百六十二里,去东京五千五百二十里。户五千八百五十,口一万八千一百四十。
高州今理良德县。秦以前土地与晋康郡同。二汉属合浦郡。吴置高凉郡,晋因之。初吴又立高兴郡;晋亦有之,其后悉并于高凉郡。齐亦为高凉郡。梁兼置高州。隋平陈,郡废,而高州如故;炀帝初州废;属高凉、永熙二郡地。大唐复为高州,或为高凉郡。领县三:
良德
电白梁置电白郡。
保定旧保安县,后改为保定。
连城郡东至苍梧郡嶂岭一百七十里。南至怀德郡三百三十里。西至普宁郡九十里。北至感义郡二百里。东南到怀德郡一百七十六里。西南到普宁郡二百里。西北到感义郡二百里。东北到开阳郡二百九十里。去西京去东京……户一千一百一十,口七千三百三。
义州今理岑溪县。秦属南海郡。二汉属苍梧郡。大唐武德四年,置南义州。贞观元年废,以其地属南建州;二年,复置义州。其后或为连城郡。领县三:
岑溪
永业
连城汉端溪县地。
新兴郡东至义宁郡界四十一里。南至恩平郡界八十二里。西至晋康郡二百七十二里。北至高要郡一百四十里。东南到义宁郡三十四里。西南到铜陵郡一百七十里。西北到晋康郡二百七十二里。东北到高要郡一百四十里。去西京五千五十三里,去东京五千里。户四千五十,口九万一百五十。
新州今理新兴县。秦属南海郡。二汉属合浦郡。晋分置新宁郡,宋齐因之。梁置新州。隋属信安郡。大唐亦为新州,或为新兴郡。领县三:
新兴
永顺
索卢
铜陵郡东至新兴郡百七十五里。南至铜陵县八十五里。西至开阳郡二百六十里。北至晋康郡界五十里。东南到新兴郡三十五里。西南到南海郡六百三十五里。西北到晋康郡二百七十三里。东北到新兴郡百七十五里。去西京五千三百九十里,去东京五千三百六十里。户六百八十二,口一千九百三十三。
勤州今理富林县。秦属南海郡。二汉属合浦郡。隋属信安郡。大唐置勤州,或为铜陵郡。领县二:
富林
铜陵
怀德郡东至开阳郡百八十里。南至南潘郡百五十里。西至普宁郡二百里。北至连城郡二百三十里。东南到高凉郡九十二里。西南到温水郡百九十里。西北到连城郡百七十六里。东北到开阳郡一百八十里。去西京六千一百二里,去东京五千四百里。户一千三百九十,口七千三百三十。
窦州今理信义县。秦属南海郡。二汉属苍梧郡。隋属永熙郡。大唐武德五年,置南扶州。贞观八年,改为窦州,或为怀德郡。领县四:
信义
怀德
潭峨
特亮并汉端溪县地。
始安郡东至江华郡五百里。南至平乐郡二百一十里。西至融水郡四百九十三里。北至邵阳郡六百八十五里。东南到临贺郡五百三十里。西南到龙城郡八百里。西北到潭阳郡界百五十里。东北到零陵郡五百五十里。去西京四千七百六十里,去东京四千四十里。户一万二千七百七十,口七万一千一十八。
桂州今理临桂县。战国时楚国及越之交。秦为桂林郡地。二汉属零陵、苍梧二郡。吴分置始安郡,晋因之。宋改始安为始建国。齐复为始安郡。梁置桂州。隋平陈,置总管府;炀帝初府废,复置始安郡。大唐为桂州,或为始安郡。有越城岭,今谓之临源岭,即五岭之一。领县十:
临桂汉始安县。有漓水,一名桂江。又有□水,亦曰□江。其源多桂,不生杂树。
灵川
阳朔
□浦汉旧县。
建陵
永丰
永福汉始安县地。
理定汉始安县地。隋曰兴安,近改。
全义
纯化
平乐郡东至临贺郡界百五十四里。南至开江郡百六十六里。西至始安郡二百二十里。北至零陵郡六百三十九里。东南到开江郡界六十二里。西南到始安郡界一百里。西北到始安郡二百里。东北到江华郡四百里。去西京四千四百三十里,去东京四千二百一十里。户二千三百三十四,口二万一千四百一十九。
昭州今理平乐县。秦桂林郡地。二汉属苍梧郡,晋因之。宋属始建国。齐属始安郡,隋亦然。大唐武德四年,置乐州。贞观八年,改为昭州,取昭潭为名。长沙郡本潭州,亦取昭潭为名, 则彼此皆有昭潭。郡北有昭冈潭,只在江中,盖因冈为名。或为平乐郡。领县三:
平乐
永平
恭城有目岩山,其岩如人目瞳子,黑白分明。有荣山,山多目容。
蒙山郡东至开江郡九十七里。南至始安郡二百四十九里。西至始安郡建陵县九十里。北至始安郡□浦县四十里。东南到废博劳县界九十二里。西南到象郡百七十六里。西北到始安郡五十里。东北到开江郡界三十六里。去西京水陆五千一百里,去东京四千七百里。户一千一百一十六,口五千九百三十三。
蒙州今理立山县。秦桂林郡地。二汉属苍梧郡。隋为始安郡。大唐置蒙州,或为蒙山郡。郡东有蒙山,山下有水名蒙水,山下居人亦皆姓蒙。领县三:
立山
纯义
东区音欧。并汉□浦县地。
开江郡东至临贺郡三百二十里。南至苍梧郡二百二十八里。西至蒙山郡九十七里。北至平乐郡百六十六里。 东南到苍梧郡顿岭九十里。西南到临江郡古槎山百五十里。西北到始安郡大阵山八十里。东北到临贺郡北都洞二百里。去西京五千一百三十里,去东京四千八百五十里。户一千四百六十,口八千五百八十。
富州今理龙平县。秦桂林郡地。二汉属苍梧郡地。梁为开江、武成二郡地,陈置静州,改开江、武成二郡为逍遥郡。隋平陈,并废为县,属始安郡。大唐又置静州,贞观八年改为富州,因富水为名。或为开江郡。领县三:
龙平
开江
思勤并汉临贺县地。
苍梧郡东至临封郡八十里。南至……西至感义郡百九十里。北至开江郡界……东南到临封郡五十五里。西南到……西北到开江郡六十里。东北到临贺郡四百十里。去西京五千五百里,去东京五千一百里。户一千一百,口六千二百七十。
梧州今理苍梧县。秦属桂林郡。二汉为苍梧郡,兼置交州,领郡七,理于此。晋以后并因之。梁属成州。隋平陈,改为封州;炀帝初州废,属苍梧、永平二郡地。大唐为梧州,或为苍梧郡。领县三:
苍梧汉广信县城,即此地。
戎城
孟陵汉猛陵县。
浔江郡东至临江郡百三十里。南至常林郡二百五十里。西至怀泽郡百五十里。北至蒙山郡三百六十里。东南到常林郡界百二十里。西南到郁林郡界二百三十里。西北到象郡三百六十里。东北到临江郡界百二十里。去西京五千九百六十里,去东京五千七百里。户一千九百三十,口六千八百三十。
浔州今理桂平县。秦属桂林郡。二汉以后并属郁林郡。隋属永平、郁林二郡地。大唐置浔州,或为浔江郡。领县三:
桂平汉布山县地。
皇化汉阿林县地。
大宾汉布山县地。
临江郡东至感义郡百四十九里。南至常林郡九十五里。西至浔江郡百三十里。北至蒙山郡二百四十九里。东南到感义郡界八十三里。西南到浔江郡……西北到蒙山郡八十四里。东北到开江郡……去西京五千七 百二十一里,去东京五千三百六十一里。户五千,口二万一千。
龚州今理平南县。秦属桂林郡。二汉属苍梧、郁林二郡地。晋因之。大唐置龚州,或为临江郡。领县六:
平南
武林汉猛陵县地。
隋建汉猛陵县地。
大同汉布山县地。
阳川
宁风
郁林郡东至平琴郡九十里。南至定川郡一百一十里。西至安乐郡百一十六里。北至怀泽郡百五十里。东南到定川郡百一十里。西南到安乐郡百一十里。西北到怀泽郡百五十里。东北到宁仁郡七十五里。去西京五千五百七里,去东京五千一百六十八里。户九千一百十,口九万六百九十。
郁林州今理石南县。秦属桂林郡,汉改为郁林郡,后汉亦同。梁置定州,后改为南定州。隋平陈,改为尹州;炀帝初为郁州,寻改为郁林郡。大唐为郁林州,或为郁林郡。领县五:
石南陈置石南郡于此。
郁林
兴业
兴德
潭栗
平琴郡东至宁仁郡二十二里。南至定川郡一百里。西至郁林郡九十里。北至常林郡九十二里。东南到定川郡百一十里。西南到……西北到怀泽郡百五十里。东北到宁仁郡……去西京六千四百八十里,去东京五千八百三十里。户七百四十,口三千九百九十。
平琴州今理容山县。旧郁林郡地。大唐置平琴州,或为平琴郡。领县四:
容山
怀义
福阳
古符
安城郡东至怀泽郡界九十七里。南至永定郡二百五十里。西至贺水郡百六十五里。北至象郡界百二十里。东南到怀泽郡百七十里。西南到朗宁郡二百五十七里。西北到贺水郡百二十里。东北到象郡三百二十里。去西京四千五百里,去东京四千一百里。户一千三百六十,口八千五百八十。
宾州今理岭方县。秦属桂林郡。二汉为郁林郡,晋、宋、齐因之。隋属郁林郡。大唐置宾州,或为安城郡。领县三:
岭方汉旧县。
琅玡
保城梁置安城县于此。后改为保城。
贺水郡东至安城郡百六十五里。南至朗宁郡三百里。西至乐古郡五百七十九里。北至脩德郡四百三十五里。东南到安城郡百二十里。西南到……西北到……东北到……去西京四千六百里,去东京四千三百里。户一千八百,口二千三百三十。
澄州今理上林县。土地与宾州同。大唐置澄州,或为贺水郡。领县四:
上林汉岭方县地。
止戈汉岭方县地。
无虞汉岭方县地。
贺水汉潭中县地。
常林郡东至……南至宁仁郡五十里。西至怀泽郡百里。北至怀泽郡百里。东南到西南到……西北到……东北到……去西京六千二百里,去东京五千四百里。户一千七百二十,口一万二百三十。
绣州今理常林县。秦属桂林郡。二汉属郁林郡,晋以后因之。隋属郁林郡。大唐平萧铣,置绣州,或为常林郡。领县三:
常林
阿林汉旧县。
罗绣
象郡东至蒙山郡百七十六里。南至怀泽郡三百里。西至龙城郡二百里。北至始安郡四百七十里。东南到浔江郡三百六十里。西南到脩德郡二百九十里。西北到龙城郡二百里。东北到龙城郡界二百二十里。去西京四千九百八十九里,去东京四千六百八十里。户二千九百七十,口一万八千九十。
象州今理武化县。秦属桂林郡。二汉属郁林郡地。吴又分置桂林郡,晋、宋、齐皆因之。隋平陈,置象州,因象山为名。炀帝废入始安郡。大唐复置象州,或为象郡。秦之象郡,今合浦郡是也,非今象郡。领县三:
武化
阳寿
武仙并汉中留县地。
龙城郡东至始安郡四百七里。南至归化州百二十里。西至龙水郡二百九里。北至融水郡三十里。东南到象郡二百里。西南到脩德郡百八十里。西北到龙水郡二百四十里。东北到始安郡八百里。去西京五千四百七十里,去东京五千六百里。户一千四百四十二,口万五百五十。
柳州今理马平县。秦土地与象郡同。晋以后属桂林郡。隋属始安郡。大唐平萧铣,置昆州,贞观八年改为柳州,或为龙城郡。领县五:
马平
龙城
洛封
洛容
象并汉潭中县地。
融水郡东至始安郡四百九十三里。南至龙城郡三十里。西至武陵山二百里。北至潭阳郡三百八十五里。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去西京五千二百七十里,去东京四千四百七十里。户一千二百三十,口七千五百。
融州今理融水县。土地与龙城郡同。大唐置融州,或为融水郡。领县三:
融水
黄水
武阳
朗宁郡东至永定郡三百里。南至临潭郡二百八十二里。西至横山郡六百四十二里。北至贺水郡三百里。东南到宁越郡三百五十里。西南到羁縻左州五百里。西北到思恩州四百九十里。东北到安城郡二百五十七里。去西京五千六百里,去东京五千三百二十七里。户二千八百九十,口七千三百。
邕州今理宣化县。秦属桂林郡。二汉以后属郁林郡。大唐武德四年,置南晋州,贞观五年改为邕州,或为朗宁郡。领县七:
宣化汉岭方县地。
朗宁
思龙
如和
武缘汉岭方县地。
封陵
晋兴
怀泽郡东至常林郡一百里。南至郁林郡百五十里。西至宁浦郡二百里。北至象郡三百里。东南到郁林郡百五十里。西南到安城郡九十四里。西北到安城郡百七十里。东北到浔江郡百五十里。去西京五千三百八十里,去东京五千一百二十里。户三千二十六,口九千三百。
贵州今理郁平县。古西瓯、骆越之地。秦属桂林郡,徙谪人居之。自汉以下,与郁林郡同。大唐置贵州,或为怀泽郡。领县四:
郁平
怀泽
义山
潮水汉广郁县地。
宁仁郡东至常林郡八十里。南至定川郡百里。西至平琴郡二十二里。北至常林郡五十里。东南到普宁郡百五十里。西南到平琴郡五十五里。西北到常林郡百里。东北到常林郡三十五里。去西京六千四百三十八里,去东京五千七百里。户一千三百,口六千二百二十。
党州今理善劳县。秦桂林郡地。大唐置党州,或为宁仁郡。领县四:
善劳
抚安
善文
宁仁
宁浦郡东至怀泽郡二百里。南至宁越郡三百五十里。西至永定郡百五十里。北至安城郡二百六十里。东南到乐山县百七十里。西南到宁越郡百四十五里。西北到永定郡百五十七里。东北到当郡宁浦县百五十五里。去 西京五千五百三十五里,去东京四千七百里。户一千九百二十,口八千三百四十。
横州今理宁浦县。秦桂林郡。二汉郁林、合浦二郡地。吴置宁浦郡,晋因之,宋齐不改。梁又分置简阳郡。隋平陈,二郡并废,置简州,后又为缘州;炀帝废州,属郁林郡。大唐割为横州,或为宁浦郡。领县三:
宁浦汉广郁县地。
淳风汉高淳县地。
乐山汉高凉县地。
横山郡东、南、西、北、东南、西南、西北、东北以上疆境与朗宁郡同。去西京五千二百里,去东京四千八百六十里。户四千一百六十,口一万七百二十。
田州今理都救县。土地与朗宁郡同。大唐为田州,或为横山郡。领县五:
都救
惠佳
武龙
横山
如赖
脩德郡东至象郡阳寿县百三十里。南至象郡武化县百一十里。西至怀泽郡九十三里。北至归化州百五十里。东南到象郡界百八十里。西南到怀泽郡百三十里。西北到贺水郡八十五里。东北到龙城郡二百四十里。去西京五千三百二十七里,去东京四千八百九十三里。户一千八百一十,口七千五十。
严州今理来宾县。秦桂林郡地。大唐干封三年,置严州,或为脩德郡。领县三:
来宾
脩德
归化
龙池郡东……南……西……北……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去西京五千八百里,去东京四千三百里。户一千三百,口五千二百。
山州今理龙池县。土地与白州同。大唐为山州,或为龙池郡。领县二:
龙池
盆山
永定郡东至宁浦郡百五十里。南至宁浦郡百四十里。西至朗宁郡三百里。北至安城郡二百五十五里。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去西京五千三百里,去东京四千九百里。户七百七十,口三千八百。
峦州今理永定县。秦属象郡。大唐置淳州,天宝元年改为永定郡,干元元年复为淳州,永贞元年改为峦州。领县三:
永定
武罗
灵竹
招义郡东至当郡吴川县大海一百四十里。南至海康郡二百五十里。西至合浦郡二百五十里。北至陵水郡一百五十里。东南到海康郡一百七里。西南到零绿县一百二十里,至大海。西北到南昌郡二百三十里。东北到陵水郡百五十里。去西京七千四百十五里,去东京五千七百五里。户一千二百六十八,口九千四百一十。
罗州今理石城县。秦属象郡。二汉属合浦郡地。宋属高凉郡,齐因之。梁陈置罗州因宋 置罗县为名。及高兴郡。隋平陈,郡废,罗州如故;炀帝初州废,并其地入高凉郡。大唐复为罗州,或为招义郡。领县五:
石城
吴川
南河
招义
零绿
南潘郡东至高凉郡九十里。南至大海百五十六里。西至陵水郡百二十二里。北至怀德郡百五十里。东南到大海百六十里。西南到陵水郡百里。西北到温水郡百十五里。东北到高凉郡九十里。去西京七千百八十七里,去东京六千三百八十九里。户二千九百五十,口八千九百六十。
潘州今理茂名县。秦属象郡。二汉属合浦郡。大唐武德四年置南宕州,宕,徒浪反。八年改为潘州,或为南潘郡。领县三:
茂名
南巴
潘水
普宁郡东至感义郡二百五十九里。南至怀德郡二百里。西至温水郡九十五里。北至临江郡百九十里。东南到感义郡二百五十里。西南到宁仁郡百五十里。西北到隋建县三百六十里。东北到连城郡百里。去西京五千九百十里,去东京五千四百八十里。户四千九十,口一万七千八十。
容州今理北流县。秦属象郡。二汉属合浦郡。隋为合浦、永平二郡地。大唐平萧铣后,置铜州,贞观八年改铜州为容州,州有容山。或为普宁郡。州南去三十余里,有两石相对,状若关门,阔三十步,俗号鬼门关。汉伏波将军马援讨林邑蛮,路由于此。立碑,石龟尚在。昔时往交趾,皆由此关。其南尤多瘴疠,去者罕得生还,谚云:“
鬼门关,十人去,九不还。”领县六:
北流
普宁
陵城
渭龙
罗窦
欣道
陵水郡东至南海郡千一百四十四里。南至招义郡界五十五里。西至南昌郡二百三十里。北至温水郡三百八十二里。东南到南潘郡四十里。西南到招义郡百五十里。西北到南昌郡三百里。东北到……去西京五千七百十八里,去东京五千三百七十里。户一千六百二十,口五千三百二十。
辩州今理石龙县。秦属象郡。二汉属合浦郡。大唐置辩州,或为陵水郡。领县三:
石龙
陵罗
龙化并汉高凉县地。
南昌郡东至陵水郡三百里。南至招义郡三百三十里。西至朗平山八十里。北至定川郡一百里。东南到招义郡二百三十里。西南到合浦郡二百里。西北到定川郡七十五里。东北到温水郡二百里。去西京六千一百七十五里,去东京五千九百一十九里。户二千五百二十,口九千四百九十。
白州今理***。秦属象郡。二汉属合浦郡。隋属合浦郡。大唐平萧铣,于此置南州,寻改为白州,或为南昌郡。领县五:
博白
建宁
周罗
龙豪
南昌并汉合浦县地。
定川郡东至普宁郡百二十五里。南至南昌郡百里。西至郁林郡百一十里。北至宁仁郡百里。东南到南昌郡……西南到……西北到郁林郡百里。东北到……去西京六千一百五里,去东京五千八百三十六里。户一千六百四十,口一万一千七百五十。
牢州今理南流县。秦属象郡地。二汉属日南郡。吴省。晋平吴,复置。宋分置南流郡。齐梁曰定川郡。隋属合浦郡。大唐置义州,后改为智州,又改为牢州,或为定川郡。领县三:
南流
定川
宕川
宁越郡东至安乐郡四百里。南至大海二百五十里。西至临潭郡六百三十里。北至宁浦郡三百五十里。东南到合浦郡七百里。西南到玉山郡六百里。西北到朗宁郡三百五十里。东北到怀泽郡四百六十里。去西京五千二百五十里,去东京四千二百里。户二千三百四十,口一万四千四十。
钦州今理钦江县。晋以前与白州同。宋齐以来置宋寿郡。梁又置安州。隋平陈,郡废而安州如故,后改安州为钦州;炀帝初州废,置宁越郡。大唐为钦州,或为宁越郡。领县五:
钦江
灵山
遵化
内亭
保京并汉合浦县地。
安南都护府东至朱鸢县界水路五百里。南至朱鸢县界阿劳江口水路百四十九里。西至九真郡界水路四百一十六里。北至武平县界江源二百五十里。东南到朱鸢县界五百里。西南到文阳郡水路一百五十里。西北到承化郡嘉宁县江镇一百五十里。东北到交趾县十里。去西京七千二百五十三里,去东京七千二百二十五里。户二万四千七百三十,口九万九千六百五十。
安南府今理宋平县。秦属象郡。汉交趾、日南二郡界,今南方夷人,其足大指开广,若并足而立,其趾则交,故名交趾。后汉因之,兼置交州。领郡七,理于此。晋、宋、齐并因之。晋领郡七,宋领郡八,齐领郡九,皆理于此。宋又置宋平郡,齐因之,亦为交趾郡地。梁、陈因之。隋平陈,郡废,置交州;炀帝初州废,置交趾郡。大唐为交州,后改曰安南都护府。领县七:
宋平宋置宋平郡在此。
朱鸢吴军平县地。旧置武平郡。鸢,以专反。
龙编汉旧县。
太平
交趾汉龙编县地。
武平吴旧县。
平道齐置昌国县。
武峨郡东……南……西……北……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去西京七千三百里,去东京六千八百里。户一千八百五十,口五千三百二十。
武峨州理武峨县。土地与安南府同。大唐置武峨州,或为武峨郡。领县五:
如马
武劳
武缘
梁山
武峨
龙水郡东……南……西……北……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去西京……去东京户一千二百二十,口三千二百三十。
粤州理龙水县。土地与安南府同。大唐为粤州,或为龙水郡。领县四:
龙水
崖山
东玺
天河
忻城郡东……南……西……北……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去西京……去东京户一千二百,口五千三百。
芝州理忻城县。土地与安南府同。大唐为芝州,或为忻城郡。领县一:
忻城
九真郡东至安南府……南至日南郡界……西……北……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去西京八千八百里,去东京八千一百里。户四万七百,口十三万五千三十。
爱州今理九真县。秦象郡地。汉武置九真郡,后汉同。晋亦属九真郡,宋齐因之。梁置爱州。隋为九真郡。大唐为爱州,或为九真郡。领县六:
九真
安顺
崇平
日南并汉居风县地。
无编汉旧县。又有汉西于县故城,在今县东。
军宁
福禄郡东……南……西……北……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去西京……去东京户……口
福禄州理安远县。土地与九真郡同。大唐为福禄州,或为福禄郡。领县二:
柔远
唐林
文阳郡东……南……西……北……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去西京……去东京户六百三十,口三千四十。
长州理文阳县。土地与九真郡同。大唐为长州,或为文阳郡。领县四:
铜蔡
长山
其常
文阳
日南郡东至福禄郡界一百里。南至罗伏郡界一百五十里。西至环王国界八百里。北至九真郡界六百里。东南到海百五十里。西南到当郡界四百里。西北到灵跋江四百七十里。东北到陵水郡五百里。去西京陆路一万二千四百五十里,水路一万七千里。去东京陆路一万五百九十五里,水路一万七千二百二十里。户九千六百一十九,口五万三千八百一十八。
欢州今理九德县。古越裳氏国,重九译者也。秦属象郡。二汉属九真郡。吴分置九德郡,晋、宋、齐因之。隋置欢州,后为日南郡。大唐为欢州,或为日南郡。领县四:
九德晋旧县。
越裳吴旧县。
怀欢音欢。
浦阳晋旧县。
承化郡东……南……西……北……东南到安南府西南……西北……东北……去西京七千七百一十里,去东京户一千九百二十,口五千一百一十。
峰州今理嘉宁县。古文朗国,有文朗水。亦陆梁地。秦属象郡。二汉属交趾郡。吴分置新兴郡。晋武改为新昌郡,宋齐因之。陈兼置兴卅。隋平陈,郡废,改为峰州;炀帝初州废,并入交趾郡。大唐复置峰州,或为承化郡。领县五:
嘉宁
承化
新昌并汉麊泠县地。麊音麋。
嵩山
珠绿
玉山郡东至合浦郡界三百里。南至大海,不知里数。西至武安州三百七十里。北至恩平郡七百五十里。东南到海,不知里数。西南到当郡宁海县二百四十里。西北到苏茂郡一百三十里。东北到宁越郡六百 里。去西京七千二十里,去东京七千四百二十里。户四百九十,口二千七百一十。
陆州今理乌雷县。秦象郡地。汉以来属交趾郡。梁分置黄州及宁海郡。隋平陈,郡废,改黄州为玉州;炀帝初州废,并其地入宁越郡。大唐复置玉州,上元二年改为陆州,州界有陆水。或为玉山郡。领县三:
乌雷
宁海
华清
合浦郡东至南昌郡二百里。南至招义郡三百五十里。西至宁越郡五百里。北至怀泽郡一百里。东南到南昌郡三百五十里。西南到招义郡五百七十里。西北到安南都护府一千里。东北到宁越郡七百里。去西京六千五百四十里,去东京五千八百三十里。户三千一十,口一万三千二十。
廉州今理合浦县。秦象郡地,汉置合浦郡,后汉同。吴改为珠官。晋又为合浦郡。宋因之,兼置临瘴郡及越州。领郡三,理于此。时西江督护陈伯绍请置,遂以为刺史,始立州镇,穿山为城门,威服俚獠。齐又因之。炀帝改为禄州,寻改为合州,又废州置合浦郡。大唐置廉州,州界有瘴江。或为合浦郡。领县四:
合浦
封山
蔡龙
大廉并汉合浦县。
安乐郡东……南……西……北……东南西南…… 西北……东北……去西京……去东京户一千一百一十,口五千一百三十。
岩州理安乐县。土地与合浦郡同。大唐为岩州,或为安乐郡。领县四:
常乐
思封
高城
石岩
海康郡东至大海二十里。南至珠崖郡四百三十里。西至大海二百里。北至招义郡二百五十里。东南到大海十 五里。西南到大海一百里。西北到招义郡一百六十里。东北到招义郡界二百五十里。去西京六千五百一十里,去东京五千九百三十里。户四千三百三十,口二万五百七十。
雷州今理海康县。秦象郡地。二汉以后并属合浦郡地。梁分置合州,大同末,以合肥为合州,以此为南合州。隋平陈,又为合州;炀帝初州废,以属合浦郡。大唐置雷州,或为海康郡。领县三:
海康
遂溪
徐闻
温水郡东至连城郡一百九十里。南至陵水郡三百里。西至南昌郡二百里。北至普宁郡一百十里。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去西京五千三百五里,去东京五千里。户三千一百八十,口一万二百二十。
禺州今理峨石县。秦属象郡。大唐置宕州,后改为东峨州,又改为禺州,或为温水郡。领县四:
峨石
温水
陆川
扶桑
汤泉郡东……南……西……北……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去西京六千八百三十里,去东京六千四百二十里。户一千三百,口五千二百二十。
汤州今理汤泉县。秦属象郡。大唐置汤州,或为汤泉郡。领县三:
汤泉
绿水
罗韶
临潭郡东至宁越郡六百三十里。南至……西至……北至朗宁郡二百八十二里。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去西京去东京…………户一千六百六十,口五千三百二十。
瀼州今理临江县。瀼音而章反。隋大将军刘方始开此路,置镇守,寻废不通。大唐贞观中,清平公李弘节寻刘方故道,开置瀼州,以达交趾。今州在郁林之西南,交趾之东北。州界有瀼水。其后或为临潭郡。领县四:
临江
波零
鹄山
弘远
扶南郡东……南……西……北……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去西京……去东京户三千六百六十,口一万二百。
笼州今理武勒县。大唐使清平公李弘节招降,置笼州,或为扶南郡。领县七:
武勒
武礼
罗龙
扶南
龙赖
武观
武江
正平郡东……南……西……北……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去西京……去东京户……口
环州今理正平县。大唐李弘节招降,置环州,或为正平郡。领县八:
正平
福零
龙源
饶勉
思恩
武石
歌良
蒙都
乐古郡东……南……西……北……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去西京六千七百里,去东京六千三百里。户二百六十,口一千三百。
古州今理乐古县。土地与临潭郡同。大唐置古州,或为乐古郡。领县三:
乐古
古书
乐兴
珠崖郡东……南……西……北……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去西京七千四百里,去东京六千七百里。户二千五百,口一万二千。
崖州今理舍城县。海中之洲也。其洲方千里。汉武置珠崖、儋耳二郡;昭帝省儋耳,并珠崖;元帝又罢珠崖郡,以其阻绝数反,故罢弃之。与今海康郡之徐闻县对,自徐闻径度,便风扬帆,一日一夕即至。梁置崖州。隋置珠崖郡。大唐为崖州,或为珠崖郡。领县四:
舍城
澄迈
文昌
临高
昌化郡东至延德郡四百里。南……西……北……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去西京七千四百四十二里。去东京户一千三百九,口七千三百。
儋州今理义伦县。土地与珠崖郡同。汉置儋耳郡。大唐置儋州,或为昌化郡。领县五:
义伦汉儋耳县城即此。
昌化
感恩
洛场
富罗隋毗善县,武德五年改置。
延德郡东至万安郡百六十里。南至大海七里。西至昌化郡四百二十里。北至琼山郡四百五十里。东南到大海二十七里。西南到大海十里。西北到延德县九十里。东北到琼山郡四百五十里。去西京八千六百六里,去东京七千七百九十七里。户八百一十五,口二千八百二十。
振州今理宁远县。土地与珠崖郡同。隋置临振郡。大唐置振州,或为延德郡。领县五:
宁远
延德
吉阳
临川
落屯
琼山郡东……南至延德郡四百五十里。西……北……东南西南到延德郡四百五十里。西北……东北……去西京八千六百里,去东京七千二百里。户六百四十,口一千六百八十。
琼州今理琼山县。土地与珠崖郡同。大唐割崖州置琼州,或为琼山郡。领县五:
琼山
曾口
容琼
乐会
颜罗
万安郡东……南……西至延德郡界……北……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去西京八千六百里,去东京七千七百九十里。户七百二十,口一千六百。
万安州今理万安县。土地与珠崖郡同。大唐置万安州,或为万安郡。领县四:
万安
陵水
富云
博辽
风俗
五岭之南,人杂夷獠,不知教义,以富为雄。父子别业,父贫乃有质身于子者。其富豪并铸铜为大鼓,初成,悬于庭中,置酒以招同类。又多构雠怨,欲相攻击,则鸣此鼓,到者如云。有鼓者号为都老,群情推服。本之旧事,尉佗于汉,自称蛮夷大长老夫臣佗,故俚人呼其所尊为倒老也。言讹故又称都老云。珠崖环海,尤难宾服,是以汉室尝罢弃之。汉元帝时,珠崖数反叛,贾捐之上书,言不可烦中国师徒,请罢弃。帝从之。大抵南方遐阻,人强吏懦,豪富兼并,役属贫弱,俘掠不忌,古今是同。其性轻悍,易兴迷节。自尉佗、征侧之后,无代不有扰乱,故萧齐志云:“凭恃险远,隐伏岩障,恣行寇盗,略无编户。”爰自前代,及于国朝,多委旧德重臣,抚宁其地也。
州郡八
古冀州上今置郡府二十二 县一百二十七
河内怀五县河内 脩武 获嘉 武德 武陟
汲郡卫五县汲 卫 新乡 共城 黎阳
邺郡相十一县安阳 尧城 洹水 滏阳 内黄 邺 林虑 临河 汤阴 成安 临漳
广平洺十县永年 鸡泽 曲周 清漳 邯郸 临洺 武安 洺水 肥乡 平恩
钜鹿邢九县龙岗 南和 平乡 钜鹿 沙河 任 内丘 青山 尧山
信都冀九县信都 南宫 堂阳 武强 下博 枣强 衡水 阜城 武邑
赵郡赵九县平棘 元氏 昭庆 栾城 赞皇 高邑 柏乡 临城 宁晋
常山镇九县真定 鹿泉 井陉 灵寿 稿城 九门 石邑 房山 行唐
博陵定十一县安喜 北平 鼓城 恒阳 新乐 义丰 望都 无极 唐昌 深泽 陉邑
河间瀛六县河间 博野 束城 乐寿 高阳 平舒
文安莫六县鄚 清苑 任丘 文安 长丰 唐兴
饶阳深四县饶阳 安平 鹿城 陆泽
上谷易八县易 遂城 涞水 容城 满城 五回 楼亭 阪城
范阳幽十一县蓟 归义 范阳 安次 固安 昌平 潞 永清 良乡 武清 广宁
顺义顺一县宾义
归化分顺州置一县怀柔
归德燕一县辽西
妫川妫二县怀戎 妫川
渔阳蓟二县渔阳 三河
密云檀二县密云 燕乐
北平平三县卢龙 石城 马城
柳城营一县柳城
古冀州
禹贡曰:“冀州既载,载,始也。冀州,尧都,故禹理水自此而始也。以唐虞之都不言封略,余州所至,即是其境矣。壶口、雷首,至于太岳。壶口山,在今文城郡吉昌县。太岳,在今平阳郡霍邑县,即霍山也。雷首在今河东郡河东县,此山凡有八名,即历山、首阳山、薄山、襄山、甘枣山、中条山、渠猪山、独山等名是也。既脩太原,至于岳阳。太原,今太原府。岳阳即霍山也,亦曰太岳。覃怀厎绩,至于衡漳,覃怀,近河地名,今河内郡也。厎,致也。绩,功也。衡漳,谓漳水横流而入河,在今广平郡西北肥乡县界也。厥土惟白壤。柔土曰壤。恒卫既从,大陆既作。恒、卫,二水名也。恒水出恒山,在今博陵郡恒阳县界。卫水在今常山郡灵寿县西山所出。大陆泽,郑玄云:“在钜鹿北。”言水徙故道,可以耕作。今赵郡象城县界。岛夷皮服。海曲曰岛。居岛夷而衣其皮。夹右碣石入于河。”碣石,海边山名,在今北平郡卢龙县也。言禹夹行此山之右。入河逆上也。舜以冀州南北阔大,分卫水为并州,燕以北为幽州,并置牧。周礼职方曰:“河内曰冀州,山曰霍,薮曰杨纡,尔雅云“秦有杨纡”,而此以为冀州薮,未详其义及所在也。川曰漳,浸曰汾、潞。漳水出今上党郡长子县界。汾水出今楼烦郡静乐县山。潞水出今密云郡密云县也。其利松柏。人五男三女。畜宜牛羊,谷宜黍稷。”其地险易,帝王所都,乱则冀安,弱则冀强,荒则冀丰,故曰冀州。其在天官,昴、毕则赵之分野,汉之赵国,北有信都、真定、常山、中山,涿郡之高阳、鄚、州乡;东有广平、钜鹿、清河、河间,渤海之东平舒、中邑、文安、束州、成平、章武,河以北也;南至浮水、繁阳、内黄、斥丘;西有太原、定襄、云中、五原、上党:皆其分也。今邺郡、广平、钜鹿、信都、赵郡、常山、博陵、河间、文安、饶阳、高平、上党、乐平、阳城、太原、定襄、云中单于,雁门之西南境,楼烦之南境,西河之东境,皆是也。尾、箕则燕之分野,汉之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上谷、代郡、雁门,涿郡之易、容城、范阳、北新城、故安、□县、良乡、新昌及渤海之安次,皆其分也。今上谷、范阳、顺义、归化、归德、妫川、渔阳、密云、北平、柳城、马邑、安边,雁门之东北境,楼烦之北境,皆是也。兼得秦、魏、卫之交。汉之西河,今昌化之北境,西河之西境,宜属秦。汉之高陵以东,尽河东、河内,今河东,平阳,文城,大宁,昌化之南境,绛郡,陕郡之河北地,河内之西境,并宜属魏。汉之河内野王、朝歌,今河内之东境、汲郡,皆宜属卫矣。秦平天下,置郡为钜鹿、今常山、信都,赵郡之东北境,博陵郡之西境,钜鹿之北境,饶阳之南境,兼兖州之域景城之南境,皆是也。邯郸、今广平、邺郡,钜鹿之南境,赵郡之西南境,皆是也。上谷、今上谷、范阳、文安、河间、妫川、归化、顺义、归德,饶阳之北境,赵、博陵之东境,及兖州之域景城之北境,皆是也。渔阳、今渔阳、密云郡地皆是也。右北平、今北平郡。辽西、今柳城及北平郡之东境皆是也。河东、今河东、绛郡,陕郡之北境,平阳、大宁、文城等郡,皆是也。上党、今上党、高平、乐平、阳城等郡皆是也。太原、今太原、西河、昌化、定襄及雁门之南境、楼烦等郡地,皆是也。代郡、今安边及马邑之北境皆是也。雁门、今马邑之南境,雁门之北境,皆是也。云中今云中、单于府是也。及三川郡之北境。今河内郡。汉武置十三州,此为冀州、领郡国九。幽州、领郡国十。并州。领郡九。古冀州西境则属司隶,今河东、绛郡、平阳、河内、汲郡。后汉并因前代,为冀州、理于鄗。鄗,今赵郡高邑县。袁绍、曹公理邺。邺,今郡县。鄗,呼各反。幽州、理蓟,今范阳郡县。并州。理晋阳,今太原府。魏并因之。晋置冀州、领郡国十三,理房子,今赵郡县。幽州、领郡国七,理涿,今范阳郡是也。并州。领郡国六。惠帝之后,其地沦没于刘元海、石勒、慕容俊,又为苻坚所陷。坚败,慕容垂据之。后属后魏。自此分割,不可详焉。大唐分置十五部,此为河北道、范阳、汲郡、邺郡、广平、饶阳、河间、常山、博陵、信都、赵郡、钜鹿、文安、上谷、北平、密云、妫川、渔阳、柳城、归德、顺义、归化等郡。河东道,河东、绛郡、北平、平阳、太原、上党、西河、高平、大宁、昌化、文城、阳城、定襄、乐平、雁门、楼烦、安边、云中、马邑等郡。兼分入都畿、河内郡。关内道。单于。
河内郡东至汲郡二百六十里。南至……西至河南府济阴县七十三里。北至高平郡一百四十里。东南到荥阳郡一百五十里。西南到河南府一百四十里。西北到河南府界一百七十里。东北到汲郡二百六十里。去西京九百八十里,去东京一百四十里。户五万四千一百,口三十一万五千三百七十。
怀州今理河内县。禹贡覃怀之地,禹贡曰“覃怀厎绩”。大行山在焉。周为畿内及卫、邘、雍三国。邘音于。春秋时又属晋。左传,襄王赐文公“阳樊、温、原、櫕茆之田,晋于是始启南阳”。杜注云:“晋山之南,河之北,故曰南阳也。”又云武王克商,苏忿生以温为司寇,其田有隤、怀是也。隤,徒回反。战国时,为魏、卫二国之境。秦始皇灭卫,其君角徙居野王,阻其山保之。胡亥废角为庶人,以其地属三川郡。项羽立司马卬为殷王,王河内。汉高帝初为殷国,寻更名河内郡。后汉因之。晋为河内、汲二郡地。后魏置怀州,兼置河内郡。隋初郡废,而怀州如故;炀帝初州废,复置河内郡。大唐因之,亦为东畿内之郡。领县五:
河内汉野王县。有沁水,自河南府济源界流入。
脩武本殷宁邑,韩诗外传曰:“武王伐纣,勒兵于宁,故曰脩武。”有古南阳城,汉山阳县故城,在今县西北。有浊鹿城,汉献帝为山阳公,居于此矣。
获嘉汉武幸缑氏,至汲县之新中乡,得南越相吕嘉首,因立获嘉县。后周置修武郡,隋置殷州是也。
武德周司寇苏忿生之邑。东魏置武德郡。汉射犬故城在今城北。又有汉平皋县故城,在今县西。
武陟汉怀县地故城,在今县西。
汲郡东至灵昌郡一百十里。南至灵昌郡酸枣县七十五里。西至河内郡二百六里。北至邺郡一百九十里。东南到灵昌郡一百三十里。西南到河内郡二百六十里。西北到高平郡陆山县四十里。东北到邺郡临河县一百六十里。去西京一千七百九十里,去东京三百九十里。户四万六千九百八十,口二十万七千九百八十。
卫州今理汲县。殷之旧都。周既灭殷,以殷余人封康叔为卫君,居河、淇之间,故商墟也。其后卫为翟人所灭,齐桓更封卫于河南楚丘,而河内殷墟复属于晋。战国时属卫。秦并天下,为东郡、三川二郡之地。二汉为河内、魏二郡地。魏置朝歌郡。晋改置汲郡。后魏亦为汲郡。东魏置义州。后周为卫州,又分置脩武郡。隋初郡废,炀帝初州废,复为汲、河内二郡地。大唐为汲郡。领县五:
汲汉旧县。牧野之地,即纣都近郊三十里,即此也。
卫汉朝歌县。古殷朝歌城在今县西,纣都,有鹿台,谓之殷墟上宫台,诗曰“要我乎上宫”,即此也。今县西北有黑山、苏门山,孙登隐处。淇水出共山东,至今县界入河,谓之淇水口。汉建安中,曹公于水口下大枋木以成堰,遏淇水东入白沟,以通漕运,故时人号其处为枋头。晋大将军桓温为慕容暐将慕容垂所败于枋头,即此也。枋音方。淇音其。
新乡县西南三十二里有鄘城,即鄘国。
共城古共伯国故城,在县东。汉共县。
黎阳汉旧县。魏置黎州及黎阳。有白马津,即郦生所云“杜白马之津”是也。后魏改为黎阳津。又有枉人山,古凡伯国在北。有大岯山,今名黎阳东山,又名青檀山,在县南七里。其张揖云“成皋山是大岯山”,谬也。
邺郡东至魏郡二百十里。南至汲郡一百九十里。西至上党郡三百里。北至广平郡一百八十里。东南到汲郡黎阳县一百六十里。西南到高平郡三百二十里。西北到上党郡黎城县三百里。东北到广平郡肥乡县一百四十里。去西京一千四百二十五里,去东京五百六十里。户十万九千四百五十,口五十九万一百九十六。
相州今理安阳县。殷王河□甲居相,即其地也。春秋时属晋。战国时属魏,后属赵。秦兼天下,为邯郸郡地。汉为魏郡,后汉因之。魏武王建都于此。魏氏都在邺县。晋亦为魏郡。后赵石季龙、前燕慕容俊并都之。皆都于邺。冉闵为慕容俊所灭,慕容暐为苻坚所灭也。后魏道武置相州,取河□甲居相之义。东魏静帝初迁都于此,改置魏尹及置司州牧。北齐又都焉,改为清都郡,置尹。后周武帝平高纬也。后周置相州及魏郡。自故邺移居安阳城也。隋初郡废,炀帝初州废,复置魏郡。自北齐之灭,衣冠士人多迁关内,唯技巧商贩及乐户移实郡郭,由是人情险诐,至今好为诉讼也。大唐为相州,或为邺郡。领县十一:
安阳汉魏郡城在今县东北。有韩陵山,即高欢破尔朱兆之所。又有丹蓝嵯山。
尧城有丹朱陵,又有羛阳聚故城,在今县东。左传云“晋荀盈卒于戏阳”,注云“内黄县戏阳城”。戏与羛同,许宜反。
洹水有洹水,音恒。
滏阳有漳河、滏水。隋置慈州。滏音父。
内黄汉旧县。有繁河。汉繁阳县故城,在今县西北。
邺后汉末,冀州刺史尝理于此。有魏武帝、文帝、甄后等三陵台。东魏、北齐皆都于此。后周置相州,后徙相州于安阳,山漳水在县西。晋史曰:“石勒诸将佐,议欲都于邺,将攻三台。张宾进曰:‘三台险固,攻守未可卒下。’于是进据襄国。”
林虑汉为隆虑。后汉避殇帝讳,改为林虑。
临河有王莽河,古淇河□颛顼陵在焉。
汤阴古羑里城,纣拘周文王之所。汉荡阴县。荡音汤也。
成安汉斥丘县故城在东南。地斥卤,故名焉。
临漳
广平郡东至清河郡临清县一百二十里。南至邺郡一百八十里。西至上党郡涉县界二百五十里。北至钜鹿郡南和县五十里。东南到魏郡魏县界九十里。西南到邺郡滏阳县界七十里。西北到钜鹿郡沙河县界六十里。东北到清河郡宗城县百十里。去西京一千五百八十里,去东京七百六十里。户八万九千二百九十,口六十六万二千八百一十。
洺州今理永年县。禹贡“覃怀厎绩,至于衡漳”。衡漳在今郡南肥乡县界。春秋时,赤狄之地,晋荀林父败赤狄于曲梁,即此。其后属晋。七国时,赵所都。秦并天下,属邯郸郡。汉初置广平国,武帝改为平干国,宣帝复为广平国。后汉光武省广平,入钜鹿郡,后为魏郡之西部。魏改为广平郡,晋因之。后魏为广平郡。后周置洺州。隋炀帝初置武安郡。大唐初,刘黑闼都之,克平,置洺州,或为广平郡。领县十:
永年汉曲梁县地。又汉广平县故城,在今县北。隋以炀帝讳,改曰永年。
鸡泽有沙河。
曲周汉旧县,故城在今县西南。纣钜桥仓亦在于此。
清漳南近漳水。
邯郸战国时赵国所都,自敬侯始都之。有丛台、洪波台。亦汉旧县。邯,山名。郸,尽也。汉赵王如意温明殿在此焉。
临洺汉易阳县。北齐置襄郡。
武安汉旧县。有武安城,赵奢与秦军战,鼓噪,武安屋瓦皆震,即此也。
洺水有衡漳渎。或云禹贡曰“覃怀厎绩,至于衡漳”,即此也。
肥乡汉列人县故城在今县东北。有漳水。
平恩汉旧县。
钜鹿郡东至清河郡二百三十里。南至广平郡临洺县六十五里。西至乐平郡县二百四十里。北至赵郡一百七十里。东南到广平郡曲周县一百十里。西南到广平郡武安县一百二十里。西北到太原府乐平县五十里。东北到信都郡二百六十里。去西京一千六百七十里,去东京八百五十里。户六万七千六百六十,口四十六万二千七百八十。
邢州今理龙岗县。古祖乙迁于邢,即此地,亦邢国也。春秋时,卫侯灭邢;鲁僖公时,晋伐卫取邢,其地遂属晋。七国时,属赵。秦为钜鹿、邯郸二郡地。项羽分赵,立张耳为常山王,居信都,更名信都曰襄国,即其地也。汉属钜鹿、常山二郡及赵、广平二国地。后汉因之。晋为钜鹿、赵二国。石勒都于此。张宾进说曰:“襄国因山凭险,形胜之国,可都之。”后魏为钜鹿郡。隋置邢州,炀帝初置襄国郡。大唐为邢州,或为钜鹿郡。领县九:
龙岗秦为信都县,项羽改为襄国。汉至隋始改为龙岗。夷仪岭在县北百五十里,左传云“邢迁于夷仪”,即此。
南和汉旧县。后周置南和郡。
平乡亦汉旧县地。或云秦置钜鹿郡于此,即古大鹿之野。有沙丘之台,纣所筑,即始皇死处。
钜鹿汉南栾县地。汉钜鹿县,今平乡县地。
沙河汉襄国县地,隋置。
任汉张县地。
内丘汉曰中丘,隋以国讳改之。
青山隋置。
尧山
信都郡东至平原郡二百十里。南至清河郡百三十里。西至赵郡百六十里。北至河间郡二百三十里。东南到博平郡三百里。西南到钜鹿郡二百六十里。西北到饶阳郡百三十里。东北到景城郡三百五十里。去西京一千九百五十里,去东京一千一百里。户十一万一千八百八十,口八十二万六千七百七十。
今之冀州理信都县。古冀、兖二州之域。禹导河自大坯山北过洚水,至于大陆。按地理志,洚水南自清河郡,经城县界入当郡南宫县界,又东北入信都县界。水经云:“洚故渎又东北经辟阳亭北,又经信都城东,散入泽渚。按:辟阳亭在今郡理东南三十五里,今县乃汉信都国城,则郡理东入兖州之域,郡理西入冀州之域焉。春秋时晋地,战国时属赵。秦为钜鹿郡地。汉高帝置为信都国,景帝改为广川国,宣帝复为信都国。后汉明帝更名乐成国,安帝更名安平国,汉末兼置冀州。领郡国九,理于此。晋亦然。后魏为长乐郡,兼置冀州。北齐、后周皆因之。隋初郡废,而冀州如故;炀帝初州废,复置信都郡。大唐为冀州,龙朔二年改为魏州,咸亨三年复旧,或为信都郡。郡今理,即汉信都国城。领县九:
信都汉旧县。禹导河北过洚水,即此。亦曰枯洚渠,西南自南宫县界入。汉昌城县故城在今县北。又有汉扶柳县故城,在今县西。
南宫汉旧县。汉吕后封张敖子偃为南宫侯,即此。洚水故渎南自清河郡经城县界入。
堂阳汉旧县。在堂水之阳。
武强汉武隧县。
下博汉旧县。
枣强汉旧县。又有汉广川县故城,在今县东北。
衡水有衡漳故渎。
阜城汉旧县。
武邑汉旧县。洚水西南自衡水县界,而东北经县城西北。
赵郡东至信都郡一百六十里。南至钜鹿郡一百七十九里。西至太原府五百五十九里。北至常山郡一百里。东南到信都,隔河相去一百六十五里。西北到常山郡一百七十里。西南到钜鹿郡一百九十五里。东北到博陵郡三百十七里。去西京一千八百五十里,去东京一千三百十里。户六万一千一百六十三,口三十七万四千七百十二。
赵州今理平棘县。春秋时晋地,战国时属赵。秦为邯郸、钜鹿二郡地。后汉属常山国、钜鹿郡地,兼置冀州。领郡国九,理鄗,今高邑县。晋为赵国,亦置冀州。领郡国十三,理房子,今县。后魏为赵郡,明帝兼置殷州。北齐改殷州为赵州,郡仍旧。隋改置栾州,炀帝改为赵州,寻复为赵郡。大唐为赵州,或为赵郡。领县九:
平棘汉南平棘县故城在今县南。又有汉宋子县故城,在今县北。有槐水。
元氏汉旧县。汉常山郡故城在今县西。后汉光武征彭宠,阴后生明帝于此。
昭庆汉广阿县。后魏置殷州及南钜鹿郡,后改为南赵郡。隋为大陆县,有大陆泽。旧是象城,天宝中改焉。
栾城汉之关县地。
赞皇有赞皇山。
高邑汉之鄗县。光武即位,更名高邑。鄗音呼各反。
柏乡汉鄗县地。汉光武即位坛在此。汉南□县故城在今县东北。
临城汉旧县也。有泜水。旧是房子,天宝中改焉。
宁晋汉瘿陶县。
常山郡东至博陵郡一百二十四里。南至赵郡一百里。西至太原府五百十六里。北至安边郡四百九十里。东南到博陵郡鼓城县一百九十里。西南到太原府乐平县三百二十里。西北到雁门郡五百四十里。东北到博陵郡一百二十里。去西京一千七百七十里,去东京一千一百三十里。户五万三千五百十,口三十一万七千七百十七。
镇州今理真定县。春秋时鲜虞国之地。左传曰:“晋荀吴以上军伐鲜虞。”注云:“中山新市县也。”战国时属赵。赵之东恒邑也。秦属钜鹿郡。汉高帝置恒山郡,后避文帝讳,改曰常山郡,亦属真定国。后汉属常山国。晋复为常山郡,后魏因之。后周置恒州,领常山郡。隋初废,炀帝初州废,复置常山郡。大唐武德元年复置恒州,或为常山郡。天宝十五载改为平山郡,元和十五年改为镇州。领县九:
真定汉中山国之东恒邑,亦汉旧县。汉新市县故城在东北也。
鹿泉井陉口在此,今谓之土门。汉韩信破赵军,杀陈余于此。
井陉汉旧县,古井陉。武德初置井州,今县城实中,甚固。
灵寿本中山国之都也。汉旧县,故城在今西北。卫水在今西山东北,入滹沱河。滹音乎,沱音陀。
稿城后周置钜鹿郡。隋置廉州。汉稿县故城在今县西。肥垒,故肥子国,汉以为县,亦在今县西南。
九门汉旧县。
石邑汉旧县。井陉山甚险固,故李左车说陈余曰:“井陉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请守之。”不从。故城 在今县西北,俗谓之人文城。有卑山,卑音蔽。今名抱犊山,西面危绝,山顶有二泉。后魏葛荣乱,百姓抱犊上山,因名焉。
房山汉蒲吾县。房山在县西北,俗名曰王母山,上有西王母祠。
行唐汉旧县。滋水所出。
博陵郡东至河间郡二百八里。南至赵郡三百十七里。西至常山郡一百二十四里。北至安边郡四百九十里。东南到饶阳郡一百七十里。西南到常山郡一百二十里。西北到常山郡行唐县七十里。东北到文安郡二百五十里。去西京二千一百里,去东京一千二百里。户七万六千六百,口四十七万七千二百六。
定州今理安喜县。帝尧始封唐国之地。战国初为中山国,后为魏所并,后又属赵。秦为上谷、钜鹿二郡之地。汉高帝置中山郡,中山记曰:“城中有山,故曰中山。”景帝改为中山国。后汉因之,晋亦不改。后燕慕容垂移都于此,都中山,置中山尹。至慕容宝,为后魏所陷。北岳常山在焉。后魏为中山郡,兼置安州,道武帝改为定州。后周置总管府,领鲜虞郡。隋初郡废,炀帝初置博陵郡,后改为高阳郡。大唐为定州,或为博陵郡。领县十一:
安喜古中山鲜虞地。汉卢奴县。有卢水,水黑曰卢,不流曰奴,因名焉。
北平秦曲逆县,汉为蒲阴县。蒲水所出,在今县西北。
鼓城春秋鼓子国也。汉临平县故城在东南。又有汉下曲阳县在西。
恒阳汉上曲阳县也。常山在县北一百四十里,常水所出。
新乐春秋时鲜虞国,汉新市县地,盖尧帝始封之唐国也。
义丰汉安国县。又有汉解渎亭,在今县东北。
望都汉旧县。尧始封于此。尧山在北。尧母庆都山在南。有中人亭、左人亭,即今县城也。倒马故关在县西北,极险要也。
无极汉旧县。
唐昌汉苦陉县。又有中山故城,在县东北。有汉石臼河。又西北有故关邑城,即汉关县。
深泽汉南深泽县。
陉邑
河间郡东至景城郡二百里。南至信都郡二百三十里。西至博陵郡二百八里。北至文安郡一百八里。东南到景城郡弓高县一百四十七里。西南到饶阳郡一百五十里。西北到上谷郡二百十里。东北到景城郡鲁城县二百五十七里。去西京二千二百里,去东京一千三百四十里。户九万五千二百四十,口六十四万二千五百六十二。
瀛州今理河间县。春秋时属晋,七国时属赵。秦上谷郡之地。汉属涿郡,后为河间国。后汉及晋因之。后魏为河间郡,孝文帝分置瀛州。隋初废河间郡,置瀛州;炀帝初州废,复置河间郡。大唐因之。领县六:
河间汉州乡县,后汉改武垣县。汉武帝得钩弋夫人于此。
博野汉博陵郡,后徙安平。又有汉蠡吾县故城,在今县西。蠡音礼。
束城汉旧县。后魏置束州。
乐寿汉曰乐城县,故城在今县西北。汉又曰中水县,居两河之间,故曰中水。
高阳汉旧县。后置高阳郡。有易水。
平舒晋置章武郡。
文安郡东至……南至河间郡一百八里。西至上谷郡露山一百七十里。北至范阳郡二百八十里。东南到景城郡二百六十里。西南到博陵郡二百五十里。西北到上谷郡一百八十里。东北到北平郡八百里。去西京二千三百十里,去东京一千四百四十四里。户五万五百十,口三十二万六千四百五十。
莫州今理鄚县。其地历代所属与瀛州同。大唐景云二年,分瀛州置鄚州。开元十年,改鄚为莫。其后或为文安郡。领县六:
鄚汉旧县。
清苑汉乐乡县。汉高帝过赵,封乐毅之后乐巨叔于此。
任丘有狐狸淀。淀,堂练反。
文安汉旧县,故城在东北。
长丰
唐兴
饶阳郡东至景城郡三百十五里。南至魏郡五百里。西至常山郡一百八十里。北至上谷郡三百里。东南到信都郡一百三十里。西南到赵郡一百九十里。西北到博陵郡一百七十里。东北到河间郡一百五十里。去西京二千五十里,去东京一千二百五十里。户四万八千八百五十八,口三十四万六千四百七十二。
深州今理陆泽县。战国时属赵。秦为上谷、钜鹿二郡地。汉为涿郡地。后汉属安平国,桓帝以后为博陵郡。晋为博陵国。后魏为博陵郡,北齐亦同。隋初郡废,置深州;炀帝初州废,以其地分入博陵、河间二郡。大唐复置深卅,或为饶阳郡。领县四:
饶阳汉旧县。有芜蒌亭在此。又有古博陵城、饶阳城。滹沱河旧在县南,即光武所渡。魏武王因饶河故渎,决令北注新沟,所以在今县北。蒌,力俱反。
安平汉旧县。
鹿城汉贳县故城在西南。又有汉鄡城在东。衡漳水,今名卫水,亦名苦水,西南自赵郡宁晋县界流入。贳音时夜反。鄡音苦尧反。
陆泽禹贡大陆泽,亦在此。
上谷郡东至范阳郡二百十四里。南至文安郡一百八十里。西至安边郡飞狐县一百四十里。北至妫川郡怀戎县南界废固城镇……东南到文安郡一百八十里。西南到博陵郡北平县一百四十里。西北到安边郡三百二十里。东北到范阳郡良乡县界八十里。去西京二千二百九十七里,去东京一千四百六十二里。户四万四千九百十二,口二十四万五千八百七。
易州今理易县。春秋至战国属燕。秦置上谷郡。晋书曰:“在谷之上头,故曰上谷。”汉属涿郡,后汉因之。晋为范阳国。后魏亦为上谷郡。隋初置昌黎郡,后兼置易州。炀帝初州废,置上谷郡。大唐因之。领县八:
易汉故安县故城在今县南。有涞、易二水。有燕台,昭王求仙处。又有汉范阳县故城,在县东南。
遂城古武遂也。秦筑长城之所起。
涞水汉之遒县。遒,即由反。
容城汉旧县。
满城
五回
楼亭
阪城
范阳郡东至渔阳郡二百十里。南至文安郡二百八十里。西至上谷郡二百十四里。北至妫川郡二百十里。东南到……西南到……西北到……东北到归化郡八十里。去西京二千五百二十三里,去东京一千六百八十里。户七万九百六,口三十九万五百八十五。
幽州今理蓟县。古之幽州,盖舜分冀州为之,置十二牧,则其一也。言北方太阴,故以幽冥为号。幽州,因幽都山以为名也。山海经有幽都山,今列北荒矣。昔颛顼都于帝丘,其地北至幽陵,即此。殷复省幽州入冀州。周礼职方曰:“东北曰幽州,其山曰医无闾,山在辽东,今于柳城郡东置祠遥礼。薮曰貕养,貕养泽,在今东莱郡昌阳县界。川曰河、泲,河在景城郡无棣县界。旧泲合在今北海郡博昌县界。今无泲,即济水。浸曰灾、时。灾在今淄川郡淄川县界。时在今北海郡临淄县界。其利鱼盐。民一男三女。畜宜四扰,马、牛、羊、豕也。谷宜三种。”黍、稷、稻。初武王定殷,封召公奭于燕。及秦灭燕,以其地为渔阳、上谷、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汉高帝分上谷郡置涿郡。武帝置十三州,此为幽州,领郡国十。其后开东边,置玄菟、乐浪等郡,亦皆属焉。玄菟、乐浪等郡,并今辽水之东,宜在禹贡青州之域。后改燕国曰广阳郡。后汉置幽州,并因前代。理于蓟,今县。晋亦置幽州。领郡国七,理于涿,今范阳郡。晋乱,陷于石勒、慕容俊、苻坚,后入于魏,其后分割不可详也。今之幽州,谓范阳郡。古涿鹿也。应劭曰“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是也。即燕国之都焉,谓之渤碣之间,亦一都会也。蓟县,燕之所都。渤,渤海。碣,碣石也。秦为上谷郡之地。汉高帝分置燕国,后又分燕置涿郡及广阳国,有独鹿、鸣泽。独鹿,山名。鸣泽,泽名。皆在于此。后汉为涿、广阳二郡地。魏更名范阳郡。晋为燕、范阳二国,兼置幽州。领郡国七,理于此。慕容俊尝都之。后魏置幽州。北齐置东北道行台。后周置燕、范阳二郡。隋初并废,炀帝初并置涿郡。大唐为幽州,或为范阳郡。领县十一:
蓟燕国都,碣石宫。汉为蓟县。旧置燕都。有桑干水。慕容俊都于此也。
归义汉易县也。公孙瓒于此筑城,名曰易京。后汉史曰:“
瓒修营垒楼观,临易河,通辽海,以铁为门。乃曰:‘兵法云“百楼不攻”,今吾诸营,楼橹千重,积谷三百万斛,足以待天下之变。’为袁绍所破。”后石季龙征慕容皝,回,恶其固而毁之,在今县南十八里。又有巨马水。
范阳汉涿县。在范水之阳。汉涿郡故城亦在此。又有汉广阳国城,亦在西南。有督亢陂,溉田膏腴,荆轲献图于秦。
安次汉旧县。
固安汉方城县地也。
昌平汉旧县,故城在今县东南。古居庸关在县西北,北齐改为纳款。淮南子云“天下九塞”,居庸是其一也。旧置东燕州。
潞汉旧县。有潞河。汉平谷县故城在今县北。又有汉安乐县故城,在西北。
永清旧是会昌,天宝中改焉。
良乡汉旧县。
武清
广宁
顺义郡置在范阳郡城内,去西京及四至八到并与范阳郡同。户五千七百十八,口一万八千一百五十。
顺州理宾义县。在范阳郡城。大唐天宝初置,寻又改为顺义、归化二郡。领县一:
宾义
归化郡东至渔阳郡二百十五里。南至范阳郡八十里。西至妫川郡二百里。北至密云郡七十里。东南到渔阳郡 二百十里。西南到范阳郡八十里。西北到……东北到密云郡七十里。去西京二千七百里,去东京一千八百五十里。户八百七十七,口三千三百六十九。
顺州之北境。理怀柔县。天宝初,置归化郡与顺义郡。领县一:
怀柔
归德郡东至密云郡八十里。南至范阳郡九十里。西至范阳郡昌平县五十里。北至山五里。东南到后魏废易京城四十里。西南到芹城五里。西北到干河山五里。东北到宋城镇二十五里。去西京二千一百六十三里,去东京一千八百七十六里。户二千二百四十六,口一万一千五百九十一。
燕州 秦上谷郡地,历代土地与范阳郡同。隋文帝时,粟末靺鞨有厥稽部渠长,率数千人,举部落内附,处之柳城、燕郡之北。炀帝为置辽西郡,以取秦汉辽西之名也,统辽西、怀远、垆河三县。大唐为燕州,或为归德郡。领县一:
辽西
妫川郡东至密云郡二百十里。南至范阳郡二百里。西至安边郡二百二十九里。北至张说新筑长城九十里。东南到范阳郡一百五十里。西南到安边郡四百四十里。西北到新长城为界一百八十里。东北到长城界九十八里。 去西京二千九百五十里,去东京一千九百里。户二千三百五十,口一万五百四十。
妫州今理怀戎县。春秋、战国并属燕。秦为上谷郡地,二汉因之。晋属广宁郡。后魏孝明帝废。北齐置北燕郡。隋属涿郡。大唐武德七年,讨平高开道,后置北燕州。贞观八年,改为妫州。其后或为妫川郡。领县二:
怀戎汉潘县地。汉上谷郡城在此。有涿鹿山及蚩尤城、阪泉地及涿水、羹颉山、涿泉。鸣鸡山本名磨笄山,赵襄子灭代,其姊磨笄自杀,因为名。代人怜之,立祠,有群鸡鸣于祠上,故名鸣鸡山。史记云:“燕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造阳即此。汉武破匈奴,取河南地,弃上谷之斗僻县造阳地以与胡。韦昭云“在上谷”。晋太康地志又云“在五原塞之北”。疑太康志误。
妫川
渔阳郡东至北平郡三百里。南至三会海口一百八十里,西至范阳郡二百十里。北至庆长城塞二百三十五里。东南到北平郡石城县一百八十五里。西南到范阳郡雍奴县界一百二十五里。西北到密云郡二百十七里。东北到北平郡石城县界废卢龙戍二百里。去西京二千八百二十里,去东京二千二十里。户四千八百二十九,口二万五千四百八十七。
蓟州今理渔阳县。战国时属燕。秦置渔阳郡,二汉因之。隋文帝徙玄州于此,并立总管府;炀帝初废,置渔阳郡。大唐属幽州。开元十八年,析幽州置蓟州,或为渔阳郡。领县三:
渔阳汉旧县。有鲍丘水,又名潞水。古北戎无终子国也。一名山戎,凡三名。七国时属燕。燕后,以为右北平郡。
三河
玉田
密云郡东至渔阳郡二百十七里。南至范阳郡潞县界五十五里。西至范阳郡昌平县界一百三十里。北至长城四十五里。东南到渔阳郡三河县七十五里。西南到范阳郡昌平县七十里。西北到长浓水镇四十五里。东北到长城障塞一百十里。去西京二千六百八十里,去东京一千八百四十五里。户六千一百三十八,口三万一千六百三十七。
檀州今理密云县。春秋及战国并为燕地。秦汉并属渔阳郡。后魏置密云郡,兼置安州。后周改安州为玄州。隋徙玄州于渔阳,今渔阳郡。寻复于今郡置檀州;炀帝初,置安乐郡。大唐为檀州,或为密云郡。领县二:
密云有潞水,自塞外流入。
燕乐后魏置广阳郡。有长城。
北平郡东至柳城郡七百里。南至海二百里。西至渔阳郡三百里。北至上洽口八十里。东南到临榆关一百八十里。西南到马城县一百八十里。西北到石城县一百四十里。东北到柳城郡七百里。去西京四千三百二十里,去东京三千五百二十里。户三千三十一,口一万三千七百七十五。
平州今理卢龙县。殷时孤竹国。春秋山戎、肥子二国地也。今卢龙县。有古孤竹城,伯夷、叔齐之国也。战国时属燕。秦为右北平及辽西二郡之境,二汉因之。晋属辽西郡。后魏亦曰辽西郡。隋初置平州,炀帝初州废,复置北平郡。大唐因之。领县三:
卢龙汉肥如县。有碣石山,碣然而立在海旁,故名之。晋太康地志云:“秦筑长城,所起自碣石,在今高丽旧界,非此碣石也。”汉辽西郡故城在今郡东。又有汉令支县城。临闾关今名临榆关,在县城东一百八十里。卢龙塞在城西北二百里。
石城汉旧县。
马城
柳城郡东至辽河四百八十里。南至海二百六十里。西至北平郡七百里。北至契丹界五十里。东南到安东府二百七十里。西南到北平郡七百里。西北到契丹界七十里。东北到契丹界九十里,契丹衙帐四百里。去西京五 千里,去东京四千一百十里。户八百七十四,口三千。
营州今理柳城县。殷时为孤竹国地。汉徒河县之青山,在郡城东百九十里。棘城即颛顼之墟,在郡城东南一百七十里。春秋时,地属山戎。战国时属燕。秦并天下,属辽西郡。二汉及晋皆因之。慕容皝以柳城之北,龙山之南,所谓福德之地也,乃营制宫庙,改柳城为龙城,遂迁都龙城,号新宫曰和龙宫。皝时有黑龙白龙各一,斗于龙山,皝率属僚观之,祭以太牢,二龙交首嬉戏,解角而去。皝大悦,号曰和龙宫。后燕慕容宝、北燕冯跋,相继都之。至慕容云,为冯跋所灭;至冯弘,为后魏所灭也。后魏置营卅。后周武帝平齐,其地犹为高宝宁所据。隋文帝时讨平宝宁,复以其地为营州;炀帝初州废,置辽西郡。大唐复为营州,或为柳城郡。领县一:
柳城有龙山、鲜卑山,在县东南二百里,棘城之东塞外亦有鲜卑山,在辽西之北一百里,未详孰是。青山、石门山、白狼山、白狼水。又有汉扶黎县故城,在东南。其龙山,即慕容皝祭龙所也。有饶乐水、汉故徒河县城、和龙城。室韦、靺鞨诸部并在东北,远者六千里,近者二千余里,西北与奚接,北与契丹相接。
通典卷第一百七十九
州郡九
古冀州下今置郡府十九 县一百三
河东蒲八县河东 桑泉 猗氏 安邑 解 虞乡 宝鼎 永乐
绛郡绛十一县正平 曲沃 翼城 绛 闻喜 垣 夏 龙门 稷山 万泉太平
平阳晋九县临汾 襄陵 霍邑 冀氏 汾西 洪洞 神山 赵城 岳阳
高平泽六县晋城 陵川 沁水 端氏 高平 阳城
上党潞十县上党 长子 潞城 壶关 铜鞮 武乡 屯留 黎城 涉 襄垣
乐平仪四县辽山 榆社 和顺 平城
阳城沁三县沁源 和川 绵上
大宁隰六县隰川 大宁 石楼 永和 温泉 蒲
文城慈五县吉昌 仵城 文城 吕香 昌宁
西河汾五县隰城 介休 灵石 孝义 平遥
太原并十三县太原 晋阳 文水 阳曲 乐平 清源 太谷 祁 榆次 盂 寿阳 广阳 交城
昌化石五县离石 定胡 平夷 临泉 方山
楼烦岚四县宜芳 合河 静乐 岚谷
雁门代五县雁门 五台 繁畤 崞 唐林
定襄忻二县秀容 定襄
安边蔚三县灵丘 飞狐 安边
马邑朔二县善阳 马邑
云中云一县云中
单于府一县金河
河东郡东至绛郡三百七十里。南至弘农郡一百七十里。西至冯翊郡八十里。北至绛郡二百七十里。东南到陕郡二百九十里。西南到华阴郡一百五十里。西北到冯翊郡韩城县一百四十里。东北到绛郡三百七十里。去西京三百六十里,去东京五百四十里。户七万二百七,口四十六万一千八十。
蒲州今理河东郡。唐虞所都蒲阪也。春秋时地属魏,及晋献公灭魏,以其地封大夫毕万。毕万,毕公高之后,魏犨祖父也。毕万之后,十代至文侯,列为诸侯,与韩赵三分晋,地属魏。至惠王,以安邑近秦,乃徙都大梁。秦兼天下,置河东郡,历两汉不改。博物志云:“有山泽近盐沃土之人,不才。汉兴,少有名人大衣冠,三代皆衰绝也。”魏晋亦然。后魏亦为河东郡,兼置雍州,及属秦州。后周改为蒲州,亦兼置河东郡。隋初郡废,炀帝初州废,复置河东郡。大唐初,为蒲州。开元九年五月,置中都,改为河中府,寻罢仍旧。时扬州功曹参军、丽正殿学士韩覃上疏曰:“臣闻礼记月令曰:‘孟夏之月,无起土功,无聚大众。’昔鲁夏城中丘,春秋书之,垂为后诫。今建国都,乃长久之大业也。犯天地之***,袭春秋之所书,夺人盛农之时,愚臣窃以为甚不可也。至若两都旧制,分官众多,费耗用度,尚以为损,岂况更建中都乎?夫河东者,国之股肱郡也。劲锐强兵,尽出于是。其地隘狭,今又置都,使十万之户将安投乎!且陋东都而幸西都,自西都而造中都,取乐一君之欲,以遗万人之患,务在都国之多,不恤危亡之变,悦在游幸之丽,不顾兆庶之困,非所以深根固蒂不拔之长策矣。昔汉帝感钟离之言,息事德阳之殿,赵主采续咸之谏,止造邺都之宫。臣愚诚愿下明诏,罢中都,则福履无疆,天下幸甚。”至六月三日,诏停。或为蒲州,或为河东郡。领县八:
河东汉蒲阪县。春秋秦晋战于河曲,即其地也。有蒲津关,后魏大统四年,造浮桥;九年,筑城为防。大唐开元十二年,河两岸开东西门,各造铁牛四,铁人四。其牛下并铁柱连腹,入地丈余,并前后铁柱十六。妫汭水,今有舜庙在焉,其庙周宇文护所造。又有雷首山,夷齐居其阳,所谓首阳山也。有风陵堆,与潼关相对。
桑泉有三疑山。汉解县故城,今县东南。
猗氏汉旧县,猗顿所居,古郇国也。有古令狐城,左传云晋文公从秦返国,“济河,围令狐”,即此。
安邑尧舜旧都。今县西有鸣条陌,汤与桀战于此。汉旧县。
解隋曰虞乡,武德元年改之。
虞乡汉解县地。后于虞乡城置解县,更于解西五十里别置虞乡县。
宝鼎汉汾阴县。有后土祠、汤庙。
永乐武德二年,分芮城县置。
绛郡东至高平郡四百五十里。南至陕郡二百二十里。西至冯翊郡四百十里。北至文城郡二百七十里。东南到河南府五百里。西南到河东郡三百七十里。西北到文城郡三百里。东北到平阳郡一百四十里。去西京五百二十里,去东京六百三十里。户八万二千二百,口五十一万七千三百十。
绛州今理正平县。春秋时为晋国,即故绛与新田之都也。后韩魏赵灭晋,其地属魏。秦属河东郡。秦末,甚地属魏豹。汉定魏地,还属河东郡,后汉因之。魏晋属河东、平阳二郡地。后魏置东雍州。其龙门、万泉即属秦州。西魏、后周以为重镇。后周改曰绛州,兼置正平郡。隋初郡废,炀帝初州废,复置绛郡。大唐为绛州,或为绛郡。领县十一:
正平汉临汾县地。有汾浍二水。有高齐故武平关,在今县西三十里,故家雀关在县南七里,并是镇处。
曲沃汉绛县地。春秋时晋曲沃地。台骀神祠在此。
翼城古晋之翼邑,汉绛县地。
绛春秋晋武公自曲沃徙此。汉闻喜县地。
闻喜亦故曲沃地,汉左邑县之桐乡也。汉武行幸至此,闻南越破,以为闻喜县。东北有董池陂,杨柳可为箭。高候原在县北,即十六国刘曜破石勒将石季龙处也。
垣汉旧县。东北有王屋山,沇水所出。有古皋落城,西魏于此置邵郡,以备东魏。
夏汉安邑县地。盖以夏禹所都为名。夏都安邑城,在今县北十五里。
龙门古耿国。有龙门山,即大禹所凿。三秦记云:“鱼鳖上之即为龙,否则点额而还。”汉皮氏县故城在今县南。今县则后魏秦州所理。
稷山汉闻喜县地。后魏龙关郡。后周勋州故城在今县西南十二里,即王思政所筑玉璧城,为周氏重镇,齐神武再攻围,皆不克。
万泉汉汾阴县。
太平汉临汾县。
平阳郡东至上党郡三百九十里。南至绛郡一百四十里。西至文城郡二百十五里。北至西河郡三百九十里。东南到高平郡四百十里。西南到文城郡二百十里。西北到大宁郡二百五十里。东北到阳城郡二百五十里。去西京七百五十里,去东京七百二十里。户六万四千八百,口四十二万一千八百八十。
晋州今理临汾县。亦尧舜之都,所谓平阳也。春秋时属晋,战国时属魏。秦为河东郡地,二汉因之。魏分置平阳郡,晋因之。刘元海称汉僭位,建都于此。后魏为平阳郡,兼置唐州,后改为晋州,后置总管府。东魏、北齐皆为重镇。隋初改平阳为平河郡,寻废;炀帝初,置临汾郡。大唐为晋州,或为平阳郡。领县九:
临汾汉平阳县有姑射山,又有故尧城县。
襄陵汉旧县。有赵襄子墓。又有晋襄公之陵,因以为名。后魏擒赫连昌,又分此县置擒昌县。
霍邑汉彘县。隋置今县。周厉王无道,周人流王于彘,即此地。有霍山,即职方冀州之镇,一名太岳山,禹贡所谓岳阳。
冀氏汉陭县地。后魏置冀氏县。陭音居义反。
汾西后魏置汾西郡。
洪洞春秋杨国,晋灭之为杨邑。汉为杨县也。故洪洞城在今县北,东魏、北齐镇也,四顾重复,控据要险。
神山武德二年置浮山县,后改焉。
赵城古造父邑。
岳阳汉谷远县地,隋改之。有千亩原,左传曰晋侯千亩之战,即此。
高平郡东至汲郡四百一十里。南至河内郡一百四十里。西至绛郡二百五十里。北至上党郡一百九十里。东南到河内郡武德县二百里。西南到河南府二百八十里。西北到平阳郡四百十里。东北到邺郡三百二十里。去西京一千四十里,去东京六百六十里。户二万七千五十,口十四万三千七百。
泽州今理晋城县。春秋时属晋,战国属韩,其后属赵。至秦,破赵于长平,坑卒四十万,即此地也。秦平天下,为上党郡地。汉属河东、上党二郡地,后汉因之,魏晋亦同。后魏以其地置建州及高都、长平、安平三郡。北齐亦为建州及置平阳、高都二郡。后周并二郡为高平郡。隋初郡废,置泽州;因濩泽水为名。炀帝初州废,置长平郡。大唐为泽州,或为高平郡。领县六:
晋城汉曰高都县,隋曰丹川。有天井关,在县南太行山上,关前有天井泉三所。
陵川汉泫氏县地。隋开皇中置。泫,胡畎反。
沁水后魏泰宁郡。
端氏七国时,韩魏赵分晋,封晋君于端氏也。汉为县,故城在今县西。
高平汉泫氏县。西北有泫谷水,故为名。头颅山,秦白起坑赵卒,筑台于垒中,因山为台。故光狼城,白起筑。
阳城汉曰濩泽县也。有嶕峣山、濩泽水、析城山,禹贡所谓“砥柱、析城”也。
上党郡东至邺郡三百里。南至高平郡一百九十里。西至平阳郡三百九十里。北至乐平郡四百七十里。东南到邺郡林虑县界一百四十里。西南到阳城郡沁源县界一百九十里。西北到太原府四百五十里。东北到广平郡武安县界二百四十里。去西京一千一百九十里,去东京四百六十里。户六万七千九百四十四,口三十七万二千三百六十。
潞州今理上党县。春秋时,初为黎国,后狄人夺其地。左传曰,晋伯宗数狄罪,曰夺黎氏地也。赤狄潞子婴儿为晋所灭,其地尽属焉。战国初,为韩之别都,以远韩近赵,后卒降赵。秦置上党郡,汉亦为上党郡,魏及晋不改。后魏亦为上党郡。后周置潞州。隋置韩州,炀帝初复置上党郡。大唐为潞州,或为上党郡。领县十:
上党古黎侯国,西伯戡黎,即此。汉为壶关县。
长子汉旧县。漳水所出。周史辛甲所封。左传曰“晋人执卫石买于长子”,即此。
潞城春秋潞子国。汉旧县。
壶关古黎国地。有羊肠阪,王莽命五威后关将军王嘉曰“羊头之阨,北当燕赵”。后魏移壶关县于此。有壶山。
铜鞮水名。汉县。春秋晋国铜鞮邑,羊舌赤为邑大夫。有阏与故城,汉韩信擒代相夏说于此。
武乡汉垣县地。
屯留汉旧县。又有汉徐吾故城,在今县西北。有鹿渎山,绛水所出。
黎城汉潞县地。隋改置之,因县东故黎城为名。有壶口故关。
涉汉旧县。有清漳水。
襄垣汉旧县。
乐平郡东至广平郡三百六十里。南至上党郡四百七十里。西至太原府三百四十里。北至太原府乐平县二百六十里。东南到上党郡九十里。西南到上党郡一百里。西北到太原府三百四十里。东北到钜鹿郡二百四十里。去西京一千三百九十里,去东京七百九十里。户九千五百六十,口五万二百九十六。
仪州今理辽山县。春秋时属晋。战国初属韩,后属赵。秦为上党郡,二汉因之。晋为乐平郡。后魏为辽阳郡。隋属太原郡。大唐武德三年,分并州之地置辽州;八年,改为箕州。先天元年,改为仪州,或为乐平郡。领县四:
辽山汉垣县地。晋为辽阳县。隋置今县。北有鬼谷。
榆社汉垣县地。晋于此置武乡县。石勒是此县人,有石勒沤麻池。
和顺汉沾县地,即韩之阏与邑。
平城汉垣县地。
阳城郡东至上党郡铜鞮县七十里。南至平阳郡冀氏县一百五十里。西至平阳郡二百五十里。北至西河郡二百八十里。东南到上党郡屯留县一百四十里。西南到平阳郡二百五十里。西北到西河郡二百八十里。东北到上党郡界九十里。去西京一千七十里,去东京六百四十里。户六千一百六十六,口三万三千三百九十。
沁州今理沁源县。春秋时属晋,后属韩,又属赵。秦、二汉为上党郡地,魏晋亦同。后魏属义宁郡。隋初置沁州,炀帝初州废,复为沁源县,属上党郡。大唐复置沁州,或为阳城郡。领县三:
沁源汉谷远县,后魏改为沁源。有沁水。
和川
绵上
大宁郡东至平阳郡二百五十里。南至文城郡二百里。西至延安郡三百九十里。北至昌化郡二百五十里。东南到平阳郡二百五十里。西南到文城郡二百里。西北到黄河为界一百八十里。东北到西河郡二百六十里。去西京九百十里,去东京八百八十里。户一万九千二百十,口十三万四千四百二十。
隰州今理隰川县。春秋时晋之蒲城也。七国时属魏。秦、二汉为河东郡地。魏晋属平阳郡。后魏、北齐为沁州。后周置沁州及龙泉郡。隋初郡废,后复置西汾州,寻又改为隰州;炀帝初州废,置龙泉郡。大唐为隰州,或为大宁郡。领县六:
隰川汉蒲子县。春秋时蒲城,晋重耳所居。
大宁汉北屈县地。
石楼有石楼山。汉土军县,后魏吐京郡。
永和汉狐讘县。后周临河郡。讘,章涉反。
温泉
蒲汉蒲子县地。
文城郡东至平阳郡二百十里。南至绛郡二百七十里。西至咸宁郡一百七十里。北至大宁郡二百里。东南到绛郡三百里。西南到冯翊郡韩城县界百七十里。西北到延安郡二百九十里。东北到西河郡五百里。去西京七百二十 里,去东京六百九十里。户一万一千五百六十,口六万六千三十。
慈州今理吉昌县。春秋时晋之屈邑。献公子夷吾所居。禹贡壶口之山在焉。战国时为魏地。秦、二汉属河东郡。魏晋属平阳郡。东魏置定阳郡及南汾州。北齐改南汾州为西汾州。后周改为汾州。隋初郡废,置耿州,居耿吉城。后复为汾州;炀帝初州废,置文城郡。大唐为慈州,或为文城郡。领县五:
吉昌汉北屈县。左传曰,晋有“屈产之乘”。此有骏马。有壶口山。故姚襄城在县西,即姚襄所筑,西临黄河,控带龙门、孟门之险,周、齐交争之处。
仵城汉北屈县地。后魏仵城郡。
文城有孟门山,与龙门相对。龙门之上古龙门,禹所凿。汉北屈县地。
吕香汉临汾县地。
昌宁汉临汾县地。后魏内阳郡。
西河郡东至上党郡四百四十里。南至平阳郡三百九十里。西至昌化郡一百六十里。北至太原府二百里。东南到阳城郡二百八十里。西南到大宁郡二百六十五里。西北到楼烦郡,中间有界相隔,山谷险隘。东北到太原府二百里。去西京一千二百六里,去东京九百三十里。户五万八千五十,口三十二万六千二百八十。
汾州今理隰城县。春秋时晋地。六国时属赵,秦属太原郡。二汉属太原、西河二郡地,魏因之。晋属太原郡、西河国地。后魏又为西河郡,兼置汾州。北齐置南朔州。后周改曰介州。隋置西河郡。大唐为汾州,或为西河郡。领县五:
隰城汉兹氏县。今有美稷乡,即汉美稷县地。又有汉京陵县,即晋赵文子与叔向观于九原之所。
介休有绵上山、介之推祠。汉旧县也。昭余祁,俗名邬城泊,职方并州之薮。
灵石有介山。汉介休县地。今县东南有高壁岭、雀鼠谷、汾水关,皆险固之处。
孝义汉中阳县。
平遥
太原府东至赵郡五百五十里。南至上党郡四百五十里。西至昌化郡三百九十里。北至定襄郡一百八十里。东南到乐平郡三百四十里。西南到西河郡二百里。西北到楼烦郡二百五十里。东北到雁门郡五百里。去西京一千三百里,去东京八百八十五里。户十二万六千一百九,口七十六万八千四百六十四。
并州今理晋阳、太原二县。古之并州,盖舜分冀州为之,置十二牧,则其一也。以其地在两谷之间,故为并州,亦曰在卫水、常水之间。常水在今博陵郡,卫水在今常山郡。注已具上卷。周礼职方曰:“正北曰并州,其山曰常,薮曰昭余祁,常山在今博陵郡常阳县界。昭余祁在今西河郡介休 县界。川曰呼池、呕夷,呼池发源在今雁门郡繁畤县界。呕夷在今安边郡灵丘县界。呼音呼。池音驼。□曰涞、易。涞水在今安边郡飞狐县界。易水发源在今上谷郡易县界。其利布帛。人二男三女。畜宜五扰,牛、马、羊、犬、豕。谷宜五种。”秦兼天下,为太原郡。汉武帝置十三州,此为并州。领郡九,兼得雍州之域,今上郡以北朔方、九原、榆林、新秦、银川之地。后汉并因之。理于晋阳,今府。灵帝时,羌胡大扰,定襄、云中等郡,并流徙分散。献帝时,省入冀州。魏文帝复置并州,自陉岭以北并弃之。今雁门郡及以北之地悉弃之。至晋,亦置并州。领郡国六,理晋阳。惠帝时,并州之地尽为刘元海所有。其后刘曜徙都长安,自平阳今平阳郡以东地,尽入石勒,及苻坚、姚兴、赫连勃勃,并于河东郡置并州,姚兴又分河东为并冀二州。及后魏以后,分坼不可详也。今之并州,为太原府。古唐国也。昔帝尧为唐侯所封之国,按今博陵郡界有尧城,为尧始封之国,当是徙于此也。后迁平阳。及夏禹所都之地,禹都或为今太原,或在今平阳,或在今河东郡安邑,或在今河南府阳翟也。亦高辛氏子实沈及金天氏子台骀之所居焉。左传云:“帝迁高辛氏子实沈于大夏,主参。金天氏之裔曰允格、台骀,以处太原。”注云:“大夏,太原晋阳县也。”周成王又封弟太叔虞于此,成王灭唐,而封太叔,故参为晋星是也。叔虞子燮改为晋侯。唐有晋水,故改为晋。中国曰太原,夷狄曰大卤。晋荀吴败狄于大卤,即太原晋阳县也。晋、大卤、太原、大夏、夏灵、晋阳六名,其实一也。春秋时为晋国,后为赵邑。智伯与韩、魏围晋阳岁余,引汾水灌城,不没者三板。晋灭,属赵。秦置太原郡,二汉因之,兼置并州。领郡九,理于此。曹公围袁尚于邺,时袁绍外生高干为并州刺史。牵招说干曰:“并州左有恒山之险,右有大河之固,北有强胡,速迎尚并力观变。”干不能用之。魏改为太原国,并州仍旧。晋因之。领郡国六,理于此。后魏为太原郡,兼置并州。北齐、后周皆因之。隋初废郡,置并州,又改为太原郡。大唐为并州,高祖匡隋室,起义兵。于长寿元年,置北都,后复为并州。开元十一年,改为太原府;天宝元年,加号为北京。领县十三:
太原汉晋阳县也。隋文帝移晋阳县于州城中,旧晋阳置今县。有晋水。
晋阳隋文帝新移。有龙山、蒙山。
文水汉大陵县。有文水、沁水。
阳曲汉狼孟县故城,在县东北。河千里,一曲当其阳,故曰阳曲。汉阳曲县,今定襄郡定襄县是也,后汉移置今县。有干烛谷,即羊肠阪也。
乐平旧乐平郡,隋置辽州。
清源汉榆次县地。隋于古梗阳城置今县。有清源水。
太谷县西有太谷。汉阳邑县地。
祁汉旧县。晋大夫祁奚之邑,晋灭祁氏,分为七县,以贾辛为祁大夫。后汉忠烈温序墓在西北。
榆次春秋晋魏榆地,石言于此。汉旧县。
盂汉旧县。有呼池水,自雁门郡界来。
寿阳晋旧县。
广阳汉上艾县,后魏改曰石艾,国家又改之。县东有故关,甚险固。
交城有羊肠山,隋炀帝改为深谷岭。
昌化郡东至西河郡一百六十里。南至大宁郡二百五十里。西至上郡二百三十里。北至楼烦郡二百三十里。东南到大宁郡二百五十里。西南到大宁郡石楼县一百五十里。西北到楼烦郡二百三十里。东北到太原府三百九十里。去西京一千二百三十里,去东京一千一百十里。户一万三千三百七十,口六万四千三百四十。
石州今理离石县。战国初,赵之离石邑,后为秦、魏二国之境。秦本纪云“秦昭王伐赵,取离石”是也。秦为太原郡地。二汉属西河郡南单于庭,即左国城。晋属西河国,刘元海起事于此,后石勒置永石郡。北齐置怀政郡,后改为离石郡,兼置西汾州。后周改西汾为石州。隋初郡废,而石州如故;炀帝初州废,置石郡。大唐为石州,或为昌化郡。领县五:
离石汉旧县。后南单于庭左国城在此。有离石水,一名赤洪水,高欢大破尔朱兆于赤洪岭,盖近此。
定胡汉离石县地。后周置定胡郡,在今县西。隋置孟门关,其地险固。
平夷
临泉
方山有赤洪水源,东流入离石县界。
楼烦郡东至定襄郡界二百四十里。南至昌化郡界二百三十里。西至榆林郡界一百八十里。北至马邑郡三百里。东南到太原府二百五十里。西南到银川郡三百里。西北到榆林郡九十里。东北到雁门郡三百里。去西京一千四百里,去东京一千二百二十里。户一万五千六百八十,口七万二千二百六。
岚州今理宜芳县。春秋晋国之分,晋灭之后为胡地,有楼烦王居焉。其后,赵惠文王破楼烦而取其地。其后,北境属燕。秦、二汉为太原郡地。晋末,陷刘元海。后魏末,于其地置岚州。隋炀帝置楼烦郡。大唐为岚州,或为楼烦郡。领县四:
宜芳有古秀容城,即汉汾阳县,属太原郡。积粟所在,谓之羊肠仓,石磴萦委,若羊肠焉。
合河汉汾阳县地。北齐置蔚汾县,合河关在北。
静乐汉汾阳县地。有隋炀帝汾阳宫。有管涔山,刘曜隐处,汾水所出。
岚谷
雁门郡东至安边郡二百六十里。南至太原府五百里。西至楼烦郡一百六十里。北至马邑郡一百四十里。 东南到常山郡五百四十里。西南到定襄郡二百五十里。西北到马邑郡二百二十里。东北到安边郡界三百十里。去西京一千六百四十里,去东京一千三百二十里。户二万一千二十,口十万一千四百五十。
代州今理雁门县。古唐国之地。春秋时晋国之分。及三卿分晋,其地属赵。赵襄子杀代王而取其地。赵武灵王破楼烦,而置云中、雁门、代郡。后北境属燕。秦为太原、雁门二郡之境,汉因之,后汉及晋亦同。后魏置梁城、繁畤二郡。后周置肆州。隋文帝改为代州;炀帝初州废,置雁门郡。大唐为代州,或为雁门郡。今郡城,后魏所置。郡南三十里有东陉关,甚险固。领县五:
雁门汉广武县故城在西南。又有故平县,后汉末平城县也。有夏屋山,赵襄子会代王,因杀之于此。有句注山,一名西陉山也。
五台汉虑虒县。隋改卢夷县为五台。有五台山。虑音庐,虒音夷。
繁畤汉旧县。有呼池河,源出县东南泒阜山。
崞汉旧县。又有汉楼烦郡故城,在今县东。东魏置廓州。崞音郭。
唐林
定襄郡东至雁门郡界九十里。南至太原府一百八十里。西至楼烦郡二百四十里。北至雁门郡二百五十里。 东南到太原府界一百二十里。西南到太原府及楼烦郡界一百二十里。西北到楼烦郡一百二十里。东北到雁门郡界二百五十里。去西京一千四百八十里,去东京一千六十里。户一万五千三十八,口七万七千九百三十。
忻州今理秀容县。战国属赵。秦为太原郡地,二汉因之。后魏置肆州。后周徙肆州于雁门郡。隋初置新兴郡及云州,后改新兴郡为忻州;因忻口为名。炀帝初,废云州及忻州,以其地属楼烦、定襄二郡。大唐复分置忻州,或为定襄郡。汉有定襄郡,在今马邑郡地。领县二:
秀容汉汾阳县。有岚水。
定襄汉阳曲县。有石岭关,甚险固。
安边郡东至上谷郡三百二十里。南至常山郡四百里。西至雁门郡二百六十里。北至蕃境,无郡。东南到博陵郡四百九十里。西南到雁门郡三百十里。西北到马邑郡四百六里。东北到妫川郡四百四十里。去西京九百里,去东京一千五百里。户四千六百十,口一万八千二百。
蔚州今理灵丘县。周礼并州川曰呕夷,□曰涞易。呕夷水在灵丘县界,涞水在飞狐县界。战国初属赵,后又属燕。秦、汉、晋属代郡。后魏置怀荒、御夷二镇。东魏置北灵丘郡。后周置蔚州。隋置上谷郡。大唐置蔚州,或为安边郡。领县三:
灵丘汉旧县。有赵武灵王陵。
飞狐汉广昌县地。飞狐口在县北,即汉之飞狐道,通妫川郡怀戎县。又有磨笄山,与妫川郡山相连。隋置今县。
安边
马邑郡东至安边郡四百六十里。南至雁门郡一百四十里。西至楼烦郡三百四十里。北至单于府三百五十里。东南到雁门郡一百二十里。西南到楼烦郡三百里。西北到单于府三百五十里。东北到故云州二百六十里。去西京一千七百七十里,去东京一千三百四十里。户六千三百,口二万五千八百。
朔州今理善阳县。战国属燕。秦属代、雁门二郡地。汉为定襄、雁门二郡地。后汉属云中、雁门二郡。汉末,因乱又置新兴郡。汉末大乱,匈奴侵边,自定襄以西,尽云中、雁门之间遂空。建安中,魏武王集荒郡之人,立新兴郡。晋怀帝时,刘琨表以鲜卑猗卢为大单于,封代公,徙马邑,即其地也。其后称魏,建都于今郡北,兼置怀朔镇。及迁洛后,遂于郡北三百余里置朔州,葛荣之乱又废。北齐复置朔州。隋初置总管府;炀帝初府废,置代郡,寻属马邑郡。后魏初,云中在今郡北三百余里定襄故城。北齐置朔州,在故都西南新城,一名平城也。后移于马邑,即今郡城也。大唐初为朔州,或为马邑郡。领县二:
善阳有秦马邑城武州塞,即此地。亦汉定襄县地,后魏桑干郡,北齐广安郡。有紫河发源于此。
马邑汉旧县。
云中郡东至桑干郡督宅一百五十里。南至雁门郡界一百六十里。西至东尖谷五十里。北至长城蕃界三百里。东南到榆林郡四百里。西南到神堆栅九十里。西北到却蕃栅一百六十里。东北到阳阿谷蕃界三百四十里。去西京二千七十里,去东京一千六百四十里。户三千一百六十,口七千九百三十。
云州今理云中县。战国属赵。秦置云中郡,二汉因之。晋属新兴郡。后魏道武帝自云中徙都平城,即此,云中,今马邑郡北。平城即今郡,隋云内县常安镇也。置代尹。自天兴元年都平城,至孝文帝太和十九年迁洛阳后,改代尹为万年尹。隋初属马邑郡。大唐置云州,或为云中郡。领县一:
云中汉旧县。隋曰云内县。白登山,白登台,汉高帝初,被匈奴围于此。有故高柳城、参合陂。后魏盛乐县亦在今郡界。单于台,在今县西北百余里。汉孝武元封元年,勒兵十八万骑,出长城,北登单于台。
单于府东至……南至榆林郡一百二十里。西至……北至……东南到马邑郡三百五十里。西南到……西北到……东北到……去西京二千二百五十里,去东京二千里。户二千一百,口一万三千。
单于大都护府,战国属赵,秦汉云中郡地也。大唐龙朔三年,置云中都护府,又移瀚海都护府于碛北,瀚海都护旧曰燕然都护府。二府以碛为界。麟德元年,改云中都护府为单于大都护府。领县一:
金河有长城。有金河,上承紫河及象水。又南流入河。李陵台、王昭君墓。
风俗
冀州,尧都所在,疆域尤广。梁州境宇虽遐远,而杂以夷獠。中夏唯冀州最大。山东之人,性缓尚儒,仗气任侠,太行、恒山之东。而邺郡,高齐国都,浮巧成俗。自北齐之灭衣冠,士人多迁关内,惟伎巧商贩及乐户移实郡郭,由是人情险诐,至今好为诉讼。山西土瘠,其人勤俭,而河东,魏晋以降,文学盛兴,魏丰乐侯杜君畿为河东守,开置学官,亲执经教授,郡中化之,自后河东特多儒者。闾井之间,习于程法。并州近狄,俗尚武艺,左右山河,古称重镇,韩信谓陈豨曰:“代,天下精兵处也。”后汉末,天下扰乱,高干为并州刺史,牵招说干曰:“并州左有恒山之险,右有大河之固,北有强胡,可以守也。”寄任之者,必文武兼资焉。
通典卷第一百八十
州郡十
古兖州今置郡府十 县七十一
灵昌滑七县白马 酸枣 胙城 灵昌 韦城 卫南 匡城
濮阳濮五县鄄城 雷泽 临濮 范 濮阳
济阳济五县卢 平阴 阳谷 东阿 长清
魏郡魏十县贵乡 元城 馆陶 临黄 莘 魏 顿丘 昌乐 朝城 冠氏
博平博六县聊城 博平 高唐 清平 堂邑 武水
东平郓五县须昌 钜野 寿张 郓城 宿城
平原德七县安德 安陵 平原 蓨 平昌 将陵 长河
乐安棣五县厌次 □河 阳信 渤海 蒲台
景城沧十二县清池 长芦 乐陵 盐山 景城 弓高 饶安 南皮 东光 临津 鲁城 无棣
清河贝九县清河 清阳 武城 漳南 临清 经城 夏津 宗城 历亭
古青州今置郡府七 县三十二
北海青七县益都 北海 临淄 寿光 千乘 博昌 临朐
济南齐八县历城 临济 章丘 丰齐 禹城 临邑 全节 亭山
淄川淄五县淄川 长山 邹平 高苑 济阳
高密密四县诸城 莒 高密 安丘
东莱莱四县掖 胶水 即墨 昌阳
东牟登四县蓬莱 文登 黄 牟平
安东府
古徐州今置郡府五 县三十三
彭城徐七县彭城 沛 蕲 滕 萧 丰 符离
临淮泗六县临淮 宿迁 下邳 涟水 虹 徐城
鲁郡兖十一县瑕丘 金乡 任城 邹 曲阜 泗水 干封 方与 中都 龚丘 莱芜
东海海四县朐山 东海 沭阳 怀仁
琅玡沂五县临沂 沂水 承 费 新太
古兖州
禹贡曰:“济河惟兖州,东南据济水,西北距河也。济水及河,并具注序目篇。九河既道,河水分为九,各从其道也。九河已具注序目。雷夏既泽,雍沮会同。雷夏,泽名,在今濮阳郡雷泽县。言此泽还复其故,而雍沮二水同会其中也。沮音千余反。厥土黑坟,色黑而坟起也。其草繇,其木条。繇,悦茂也。条,条畅也。繇音遥。浮于济漯,达于河。”浮,以舟渡也。济水已具注序目篇。漯水在汉水之东郡东武阳县,今魏郡莘县有东武阳城,无此水矣。因水入水曰达。漯音他合反。舜置十二牧,兖其一也。周礼职方曰:“河东曰兖州。其山岱,泰山,今鲁郡界。薮曰大野,一名钜野泽,在今东平郡钜野县。川曰河、泲,□曰卢、潍。卢水在济阳郡卢县。潍水在今高密郡莒县。与禹贡不同。潍音维。其利蒲、鱼。人二男三女。畜宜六扰,六扰,六畜。谷宜四种。”黍、稷、稻、麦。盖以兖水为名。又兖之为言端也,信也。端言阳精端端,故其气纤杀也。其在天文,营室、东壁则卫之分野,汉之东郡及魏郡之黎阳,皆其分野。今灵昌、濮阳之西北境,济阳之西北境,博平之西南境,皆是。兼得魏、宋、齐、赵之交。汉之酸枣县,今灵昌之西 境,宜属魏。汉之东平及东郡之须昌、寿张,今东平及濮阳之东南境,皆宜属宋。汉之泰山,渤海之高乐、高城、重合、阳信,平原,今济阳之东南境,平原、乐安、景城之南境,博平之东境,皆宜属齐。汉之信都、清河、渤海郡,南至浮水,今清河,博平之北境,景城之北境,皆宜属赵。秦平天下,置郡,此为东郡,今灵昌、濮阳、济阳、魏郡、博平皆是。砀郡之东北境,今东平郡。齐郡之北境,今平原、乐安郡。钜鹿、上谷二郡之东境。今清河、景城郡是。汉武置十三州,此为兖州。领郡国八。后汉并因前代。理昌邑,今鲁郡金乡县也。魏晋亦置兖州,领郡国八,理廪丘,今濮阳郡雷泽县。永嘉之后,陷于石勒。宋武平河南,又得其地,置兖州。领郡六,初理滑台,后理瑕丘。滑台,今灵昌郡。瑕丘,今鲁郡县。自二汉以后立兖州,非悉是古州疆域,所领郡国,东境兼入青州之地,西境则入荆河州之地。宋末,其地入后魏,自后分割不可详焉。大唐分置十五部,此为河南道。灵昌、濮阳、济阳、东平等郡皆是也。河北道,清河、魏郡、博平、平原、乐安、景城等郡是也。
灵昌郡东至濮阳郡二百二十里。南至陈留郡二百二十里。西至汲郡一百一十里。北至汲郡一百六十里。东南到济阴郡二百五十里。西南到荥阳郡二百八十里。西北到汲郡一百三十里。东北到邺郡二百十里。去西京一千三百六十里,去东京五百二十六里。户六万八千三百八十,口三十九万七千六百七十。
滑州今理白马县。其地得豕韦氏之国。豕韦氏,彭姓之国,祝融之后陆终第三子。白翦封于彭。春秋时属卫,战国亦属卫,其西境属魏。秦、二汉置东郡。晋为陈留、濮阳二国。宋武平河南,置兖州,以为边镇。领郡六,理于此。自晋末武帝作相,平慕容超之后,尽得河南之北境,镇守在此。后属后魏,亦为东郡。其城古滑台城,甚固。宋文帝遣将王玄谟攻围之二百余日,不拔。隋初置杞州,后为滑州,又改为兖州,寻废兖州,置东郡。大唐复为滑州,或为灵昌郡。领县七:
白马汉旧县也。春秋时,卫国曹邑。左传云:“狄灭卫,立戴公,以庐于曹。”即此。至文公,迁于楚丘,又迁于帝丘。有瓠子堤。黎阳津,一名白马津,郦生云“守白马之津”是也。
酸枣秦拔魏,置县。汉因之,以其地多酸枣,因以为名。县东北有延津,袁绍渡处,津南立壁以拒曹公。绍将淳于琼宿乌巢,在县东,为曹公所袭破之于此。
胙城汉南燕县,古南燕国,姞姓,后曰东燕。左传曰“蒋、胙、邢、茅”,注云:“东燕西南有胙亭。”姞,其讫反。胙音祚。
灵昌汉南燕县。
韦城古豕韦国。
卫南卫文公自曹邑迁楚丘,即此城。
匡城汉长垣县,古匡邑,故城在今县南。匡人围孔子,即此。春秋“会于匡”,即此是也。又有汉长罗县故城,在今县东北。古蒲邑在北界,子路为之宰。 濮阳郡东至东平郡一百八十里。南至济阴郡一百七十里。西至灵昌郡二百二十里。北至魏郡一百六十里。东南到鲁郡三百六十里。西南到陈留郡三百十里。西北到邺郡三百三十里。东北到济阳郡二百四十里。去西京一千五百八十里,去东京七百三十五里。户五万七千五百,口三十九万二千六百二十。
濮州今理鄄城县。鄄音绢。颛顼及昆吾氏之墟也,故谓之帝丘。今濮阳县也。昆吾氏当夏后氏之代。春秋及战国初为卫国之都。春秋经曰:“卫迁于帝丘。”后为宋所侵,尽亡其邑,独有濮阳。秦灭濮阳,置东郡。二汉属东郡、济阴二郡地。晋分置济阴郡、濮阳国,兼置兖州。领郡国八,理于此。后魏为濮阳郡,后周因之。隋文帝初郡废,后置濮州;炀帝初州废,以其地分入东郡、东平、济北三郡。大唐复置濮州,或为濮阳郡。领县五:
鄄城汉旧县也。魏陈王植初封鄄城侯于此地。
雷泽汉成阳县。郭缘生述征记曰:“尧冢在县东南。”有雷夏泽。又汉廪丘县故城在今县北。亦古郕伯国也。
临濮有清丘,左传“宋人、晋人盟于清丘”是也。
范汉旧县。春秋时,晋大夫士会之邑。
濮阳汉旧县。即昆吾之墟,亦曰帝丘。卫自楚丘迁于此城。诗云:“爰有寒泉,在浚之下。”寒泉在县东南,浚城在。汉武帝塞河瓠子口,沈白马玉璧,将军以下皆负薪,在今县西。
济阳郡东至鲁郡三百八十里。南至东平郡一百二十里。西至博平郡五十里。北至博平郡七十里。东南到鲁郡三百里。西南到濮阳郡二百四十里。西北到博平郡五十四里。东北到济南郡二百六十里。去西京一千八百二十里,去东京九百八十里。户三万八千五百十,口二十一万六千九百七十。
济州今理卢县。战国初,齐、卫之境。秦属东郡。汉末,属东郡、泰山二郡地。后汉属东郡及济北国。晋为济北国。宋为济北郡。后魏因之。隋初置济州,炀帝初复为济北郡。大唐武德四年,平王充,改为济州,或为济阳郡。今郡理即古碻磝城。沈约宋书作“敲嚣”字。碻磝津有城,故以为名。郭缘生述征记云即汉茌平县也。水经注云:“宋元嘉七年,到彦之北征,拔之,后失。至二十七年,以王玄谟为宁朔将军,前先锋入河,平碻磝,守之。”后魏书,泰常八年,于此立济州中城。其外城,后魏正光中刺史刁宣所筑。后周武帝筑第二城,即碻磝故城也。碻,苦高反。磝,古老反,又磝音敖。茌音助淄反。领县五:
卢汉旧县。有长城,东至海。史记苏代说燕王曰:“齐有长城、巨防。”巨防即防门也。汉临邑县故城在今县东,即马防城也。有卢水。
平阴汉肥城县故城在今县东南。左传齐晋战鞍城,亦在县东。故长城首起县北。又有巫山,一名孝堂山,即郭巨葬母之所。
阳谷汉须昌县地。
东阿春秋时,齐之柯邑。汉旧县也。又有汉谷城县故城在东。有鱼山,一名吾山。汉武瓠子歌曰“吾山 平,钜野溢”,谓此山。有谷城山,张良葬黄石之地。
长清汉卢县地。春秋时,齐石窌邑。窌音力又反。
魏郡东至博平郡武水县一百三十里。南至濮阳郡一百六十里。西至邺郡二百十里。北至清河郡二百十里。东南到濮阳郡一百五十里。西南到邺郡内黄县界九十里。西北到广平郡平恩县界九十里。东北到去西京一千五百六十里,去东京七百五十里。户十四万九千七百二十,口六十万八千五百。
魏州今理贵乡、元城二县。夏观扈之国。春秋晋地。战国时属卫、魏。秦属东郡。二汉属魏、东二郡地。二汉、魏、晋之魏郡,皆今邺郡地。魏分置阳平郡,晋因之。宋文帝置东阳平郡,后魏因之。后周置魏州。隋改为武阳郡。大唐武德四年,讨平窦建德,改置魏州。龙朔二年,改为冀州,改冀州为魏州。仍置大都督府。其魏、贝、博、棣、沧、德六州并隶焉。寻复旧,开元二十八年九月,刺史卢晖移通济渠,自石灰窠引流至州城西,都注魏桥,夹州制楼百余间,以贮江淮之货。或为魏郡。领县十:
贵乡汉元城县地。有屯氏河。大河故渎,俗曰王莽河。
元城汉旧县。有沙麓山。又有马陵,即孙膑斫树杀庞涓之处。麓音鹿。膑,毗忍反。
馆陶汉旧县。
临黄汉观县地。有新台,卫宣公作新台于河上是也。
莘汉东武阳故城在今县南。又有阳平县,隋新置莘州也。
魏汉旧县。有白沟水,炀帝引通济渠,亦名御河。
顿丘汉旧县,在今县北阴安城是也。鲋鰅山,颛顼葬其阳,九嫔葬其阴,今名广阳山。有秋山,帝喾葬处。鲋音附,鰅音颙。
昌乐汉旧县。
朝城
冠氏
博平郡东至济南郡二百九十里。南至济阳郡七十里。西至魏郡冠氏县八十里。北至清河郡一百三十里。东南到济阳郡五十里。西南到魏郡冠氏县八十六里。西北到清河郡一百三十里。东北到平原郡及县界三百六十里。去西京一千七百七十里,去东京九百三十里。户五万一千二百二,口四十七万六百五十。
博州今理聊城县。春秋时齐之西界聊摄地也。战国时为卫、齐、赵三国之交。秦属东郡。汉为东郡、平原、清河三郡境。后汉属东郡、平原二郡地。晋属平原国。宋分置魏郡。后魏因之,其后置南冀州。隋初废,后置博州;炀帝初州废,以其地属武阳郡。大唐复置博州,或为博平郡。领县六:
聊城汉旧县。有台城。又有汉茌平县故城,在今县东。
博平齐之博陵邑也。有摄城。汉博平县故城在今县东界也。
高唐汉旧县。有乌犊河。
清平汉清阳县,隋置今县。
堂邑汉旧县。
武水汉阳平县地。隋改今县。
东平郡东至鲁郡二百里。南至济阴郡三百五十里。西至濮阳郡一百八十里。北至济阳郡一百二十里。东南到鲁郡一百九十里。西南到济阴郡四百里。西北到济阳郡东阿县四十里。东北到济阳郡平阴县界五十里。去西京一千七百六十里,去东京九百十里。户四万二千七百五,口二十六万七千三百十。
郓州今理须昌县。春秋时为鲁之附庸须句国也。左传云“伐邾取须句”是也。战国时属宋。秦属砀郡。汉属东郡、东平国地,后为东平国。晋、宋、后魏并因之。后周宣帝置鲁州,寻废。隋文帝置郓州,炀帝初为东平郡。州理古须句县。大唐为郓州,或为东平郡。领县五:
须昌古须昌国。有梁山。汉无盐县故城在今县东。又有汉东平国故城,并在今县东。有郈乡亭,左传云“季、郈之鸡斗”,即此。
钜野有大野泽,一名钜野泽,尔雅十薮,鲁有大野。春秋云西狩获麟,亦在此地。
寿张汉寿良县,光武叔父名良,故改之。有梁山,汉梁王武北猎梁山,有牛足出背上。
郓城左传云:“晋人执季文子于苕丘,还待于郓。”注云:“郓城也。”
宿城
平原郡东至乐安郡二百四十里。南至博平郡二百六十里。西至信都郡二百十里。北至景城郡二百三十里。东南到济南郡二百三十里。西南到清河郡二百六十里。西北到信都郡三百三十里。东北到景城郡二百三十里。去西京一千九百八十二里,去东京一千一百三十八里。户七万八千二百七十,口六十万七千五百三十。
德州今理安德县。春秋及战国皆属齐。秦置齐郡。汉高帝分置平原郡,后汉因之。晋为平原国。宋为平原郡。后魏、后周并为平原郡。隋初废,后置德州;炀帝初复为平原郡。大唐武德四年,平窦建德,复置德州,其后或为平原郡。领县七:
安德汉旧县。又有汉鬲县故城在西北。又有汉重平县故城,亦在西北。古马颊、覆□二河在此。
安陵汉脩县地。
平原汉旧县。又有汉鄃县故城,在今县西南。
蓨汉条县,周亚夫封为条侯。又有汉观津县故城,在今县东北。蓨音条。
平昌汉旧县。
将陵汉安德县地。
长河旧云广川县。
乐安郡东至海二百二十里。南至淄川郡二百十里。西至平原郡二百四十里。北至景城郡二百五十里。东南到北海郡三百十里。西南到济南郡二百四十里。西北到景城郡二百三十里。东北到海百九十里。去西京二千二百十里,去东京一千三百七十里。户三万九千一百五十,口二十三万八千一百五十。
棣州今理厌次县。春秋、战国属齐。秦为齐郡之地。汉属平原、渤海、千乘三郡地。后汉为平原郡、乐安国地。晋为乐安、乐陵二国地。宋为乐陵郡。后魏又为乐陵、乐安二郡地。隋属渤海郡。大唐武德四年,又分置棣州,或为乐安郡。领县五:
厌次汉旧县,又为富平县。
□河汉朸县。朸音力。□音商。
阳信汉旧县。
渤海
蒲台汉湿沃县。
景城郡东至海一百八十里。南至平原郡二百三十里。西至河间郡一百二十里。北至范阳郡五百七十里。东南到乐安郡二百三十里。西南到信都郡三百五十里。西北到文安郡二百六十里。东北到北平郡五百里。去西京二千三百十里,去东京一千三百八十里。户十一万八千六百七十八,口七十万二千三百。
沧州今理清池县。春秋、战国时为齐、赵二国之境。秦钜鹿、上谷二郡地。汉高帝置渤海郡,后汉因之,晋亦然。宋文帝置乐陵郡,孝武分置渤海郡。后魏因之,太武帝初,改渤海郡为沧水郡,孝文帝时复旧;至孝明帝,分瀛、冀二州,置沧州及浮阳、乐陵、安德三郡。隋初郡废,后以其地置棣州;炀帝改为沧州,寻为渤海郡。大唐为沧州,或为景城郡。领县十二:
清池汉浮阳县地。在浮水之阳。
长芦汉参户县地。
乐陵汉旧县,故城在今县东。又曰重合县。古钩盘河在县东南。
盐山春秋时齐无棣邑。汉高城县故城在南。
景城汉旧县。
弓高汉旧县。
饶安汉千童县。古鬲津河在此。
南皮汉旧县。章武有北皮亭,此故曰南皮。
东光汉旧县。古胡苏河在此。
临津
鲁城汉章武县。
无棣古齐境北至无棣,在此。汉阳信县地。隋文帝置县,取县南无棣沟为名。永徽元年,薛大鼎为刺史,其沟隋末填废,鼎奏开之,外引鱼盐于海。百姓歌曰:“新河得通舟楫利,直达沧海鱼盐至,昔日徒行今骋驷,美哉薛公德滂被。”周礼曰“川曰河”,谓此县界。
清河郡东至博平郡一百三十里。南至魏郡二百十里。西至钜鹿郡二百四十里。北至信都郡一百三十里。东南到博平郡一百三十里。西南到广平郡曲周县一百三十里。西北到信都郡九十里。东北到平原郡二百六十里。去西京一千八百十里,去东京九百九十里。户十一万六千一百三十,口八十三万二千五百。
贝州今理清河县。兖、冀二州之域。河自大岯山北过绛水,至于大陆。按检地志云:“枯绛渠在经城县界,北入信都郡界。”又按:经城县在郡理西北五十四里,今郡理乃在绛水之东,古兖州之域。其在绛水之西诸县,是古冀州之域,即此地界也。春秋时属齐,其后属晋。七国时属赵。秦为钜鹿郡,汉分置清河郡。后汉为清河国,晋因之。后魏、北齐并为清河郡。后周因之,兼置贝州。隋初郡废,炀帝初,复置清河郡而废州。大唐为贝州,或为清河郡。领县九:
清河汉旧县。后汉桓帝改为甘陵县,故城在今县西北。
清阳汉曰贝丘。汉应劭曰:“齐侯田于贝丘,即此。”梁刘昭又云:“在北海郡博昌县。”而未知孰是。亦汉清阳县。
武城汉曰东武城县。七国时,赵封平原君胜于此。盖定襄有武城,同属赵,故此加东界也。
漳南汉东阳县。有后魏故索卢城。
临清汉清泉县。
经城汉经县也。有枯绛渠,北入信都郡南宫县界。
夏津
宗城汉广宗县也。汉界桥在今县东,袁绍破公孙瓒在此地也。
历亭汉东阳县。
风俗
兖州旧疆界于河济,地非险固,风杂数国。卫、魏、宋、齐、赵五国之地。秦汉以降,政理混同,人掅朴厚,俗有儒学。及西晋之末,为战争之地,三百年间,伤夷偏甚。自宇内平一,又如近古之风焉。
古青州
禹贡曰:“海岱惟青州,孔安国以为东北据海,西南距岱。此则青州之界,东跨海矣。其界盖从岱山东历密州,东北经海曲莱州,越海分辽东乐浪三韩之地,西抵辽水也。嵎夷既略,潍、淄其道。嵎夷,地名,即旸谷所在也。略,言用功少也。潍、淄,二水名,皆复古道。潍水出今高密郡莒县潍山。淄水,今淄川县。厥土白坟,海濒广泻。濒,水涯也。泻,卤咸之地。濒音频,又音宾。泻音昔。莱夷作牧。莱山之夷地,宜畜牧。今东莱郡。浮于汶,达于济。”汶水出今鲁郡莱芜县界,言渡水西达于济。舜分青州为营州,皆置牧。郑玄云:“舜以青州越海分置营州。”其辽东之地安东府,宜禹贡青州之域也。周以徐州合青州,其土益大。周之青州兼有徐、兖二 州之分。周礼职方曰:“正东曰青州,其山曰沂,薮曰孟猪,沂山,在今琅玡郡沂水县,即沂水所出也。孟猪,泽名,今睢阳郡宋城县,即明猪属。禹贡荆河州与职方山薮不同也。川曰淮、泗,浸曰沂、沭。沭水出东海郡沭阳县。沭音述。其利蒲、鱼。人二男二女。畜宜鸡狗,谷宜稻麦。”盖以土居少阳,其色为青,故曰青州。在天官,虚、危则齐之分野。汉之淄川、东莱、琅玡、高密、胶东、济南,皆其分也。秦平天下,置郡,此为齐郡,今北海、济南、淄川、东莱、东牟等郡地是。琅玡之东境,今高密郡地也。辽东。今安东府。秦乱,项羽宰割天下,以其地为国,曰胶东、以田巿为王,理即墨,今东莱郡县。齐、以田都为王,理临淄,今北海郡县地也。济北。以田安为王,理博阳。谓之三齐。汉武置十三州,此亦为青州,领郡国有六。后汉因之。领郡国五,理临淄,今北海郡县是也。魏晋亦因之。领郡国六。晋又置平州,领郡国五,理昌黎,今安东府也。怀帝末,没于石勒、慕容皝。及慕容恪灭冉闵,克青州。至苻氏平燕,复有其地。及苻氏败后,刺史苻朗以州降晋,晋以为幽州。以辟闾浑为刺史,镇广固。安帝时,平州又陷于慕容垂。其青州又为慕容德所据,复改为青州,慕容超移青州于东莱。后为刘裕所克,复置青州。时以羊穆之为刺史,镇广固。平州自慕容垂后,又没于冯跋,旋为后魏所有。其青州,宋分为青、冀二州,青领郡九,理临淄。冀领郡九,理历城,今济南郡县。后入后魏。其后分析,不可具举。大唐分置十五部,此为河南道、北海、济南、淄川、东莱、高密。河北道。今安东府。
北海郡东至东莱郡界二百一十六里。南至高密郡三百四十五里。西至淄川郡一百二十里。北至乐安郡界二百四十八里。东南到高密郡三百一十九里。西南到淄川郡一百里。西北到乐安郡三百一十九里。东北到海一百八十八里。去西京二千四百六十里,去东京一千六百七里。户六万九千七百四十五,口四十二万一千二百。
今之青州理在益都县。少皞之代有爽鸠氏,虞、夏时有季荝,仕侧反。汤末有逢公伯陵,逢音蒲江反。殷末有蒲姑氏,皆为诸侯国于此地。周成王时,蒲姑氏与四国作乱,成王灭之,以封太公,是为齐国,所谓营丘,后徙都临淄,亦其地。今临淄县。秦属齐郡。汉置北海郡。晋为北海、乐安二国之地,兼置青州。领郡国五,理于此。永嘉末,陷于石勒。冉闵乱,段龛据之。慕容恪攻围数月而克。其后南燕慕容德建都于此。慕容德初议所都,尚书潘聪曰:“青齐沃壤,号曰‘东秦’。土方二千,四塞之固,负海之饶,可谓用武之国。广固者,曹嶷之所营,山川险峻,足为帝王之都。”从之。至慕容超,宋武帝来伐,超固守,攻围七月而拔之。宋置青州,领郡九。理于此。后入后魏,又置青州。宋将沈文秀为青州刺史,守东阳城,为后魏将慕容白曜攻围三年,无救而陷。后周置齐郡。隋文帝初郡废,炀帝初州废,置北海郡。大唐为青州,或为北海郡。领县七:
益都晋广固城在益都县西四里,则晋曹嶷所筑。有大涧甚广,因曰广固。城侧有五龙口,宋武帝围慕容超塞之,城中人多病,遂下之。检地志云:“东阳城即郡理东城是也。”晋时城,宋将竺夔守之,后魏攻围数月不拔。
北海汉平寿县也。后汉北海国在此。齐置北海。
临淄齐国都也。临淄一名营丘,为海岱之间一都会也。项羽封田都为齐王于此。汉旧县,后为营陵县。有葵丘,连称所戍。牛山、康浪水,宁戚所歌。有时水也。
寿光汉旧县也。有淄、渑二水。古纪国城在县西南,亦有寒浞国。又汉剧县故城在县南。
千乘汉旧县。有盐官。后汉又置乐安郡。柏寝台,齐景公与晏子游处。
博昌汉旧县。又有汉乐安国故城,在今县南。周礼曰“川曰泲”,为此县界也。有贝中聚,按后汉书博昌县有贝中聚,梁刘昭注云:“左传齐侯田于贝丘,杜氏注云今博昌南有贝丘是也。”而后汉应劭注汉书云“清河郡贝丘县即齐侯田于此”,今清河郡即贝丘县也。未知孰是。
临朐有伯氏骈邑。古东阳城,一名凡城。左传云“晏弱城东阳以逼莱”,齐境上邑。汉邑。汉都昌县故城在东北。朐音衢。
济南郡东至淄川郡二百里。南至鲁郡三百三十四里。西至博平郡二百九十八里。北至乐安郡三百五十三里。东南到鲁郡四百四十五里。西南到济阳郡三百六十六里。西北到平原郡二百四十五里。东北到乐安郡二百四十里。去西京二千一百八里,去东京一千三百四十五里。户六万二千四百三十七,口三十五万八千八。
齐州今理历城县。春秋、战国并属齐。秦属齐郡。汉韩信伐齐,至历下,即其地也。文帝分置济南国,景帝改为济南郡,后汉、晋因之。宋亦为济南郡,兼置冀州。领郡九,理于此。后魏改为齐州,兼置济南郡。后周亦为济南郡。隋初郡废,炀帝初置齐州。大唐复为齐州,或为临淄郡,复改为济南郡。领县八:
历城汉旧县。有华不注山,左传云:“晋师逐齐侯,三周华不注。”其山直上如□。
临济汉朝阳县。
章丘汉阳丘县地。有东陵山,盗跖死处。
丰齐汉茌县,天宝初改。
禹城汉高唐县故城在西。汉祝阿县,天宝初改。春秋时亦曰祝柯,犹古东柯后为东阿。
临邑汉济阴县故城在西。
全节春秋时谭国城在县西南。汉台县故城在今县北,则汉以来平陵县也。贞观中,都督齐王据州反,士人李君球据县不从,因改名全节。
亭山汉东平陵县也。
淄川郡东至北海郡一百二十里。南至鲁郡三百七十里。西至济南郡二百里。北至……东南到琅玡郡五百二十里。西南到济南郡二百里。西北到……东北到北海郡一百里。去西京二千三 百五里,去东京一千四百四十七里。户四万二千八百八,口二十四万一千三百。
淄州今理淄川县。禹贡曰“潍淄既道”,即其地也。春秋、战国皆齐地。秦属齐郡。汉属济南、乐安二国之地,又置淄川国。晋属乐安国。后魏置东清河郡,北齐废之。隋置淄州,炀帝初,并其地入齐郡。大唐复置淄州,或为淄川郡。领县五:
淄川汉般阳县。有淄水。汉莱芜县故城在东南。汉淄川国亦在此。古齐长城。
长山汉于陵县。又汉济南郡故城在今县西北。长白山,陈仲子夫妻所隐处。
邹平汉旧县。北齐平原郡。
高苑汉旧县。千乘国故城在今县北。又有被阳故城在西南。被音皮。
济阳
高密郡东至东莱郡三百七十里。南至东海郡四百七十二里。西至琅玡郡三百七十里。北至北海郡三百四十五里。东南到海一百八十里。西南到琅玡郡三百七十里。西北到北海郡三百三十二里。东北到东莱郡胶水县界一百六十里。去西京二千七百里,去东京一千八百六十九里。户二万六千九百八十,口十三万二千三百二十四。
密州今理诸城县。战国属齐。秦属琅玡郡。汉属琅玡郡、高密国、城阳国地。后汉属琅玡郡、北海国地。晋属城阳郡。后魏复置高密郡,后置胶州。隋初为密州,以密水为名。炀帝改为高密郡。大唐因之。领县四:
诸城汉东武县,乐府有东武吟。又汉诸县故城在今县西南。古齐长城东南自上大朱山起,尽州南界二百五十里。又有汉黔陬县故城在东北。琅玡山,秦始皇幸齐,遂登琅玡,作层台山上。
莒古莒国。战国时,燕将乐毅破齐,独莒不下。汉海曲县故城在今县东。王莽末,赤眉贼之始,吕母起于此。赤眉樊崇、谢禄等将兵十余万,围莒,数月不能下。又有姑幕县故城在今县东北,则古蒲姑氏之国。春秋向邑故城在今县南。潍水,源出县东北潍山也。
高密汉高密郡。古夷安故城,则今县外城。夷泽,灌田万顷。
安丘汉旧县。有渠丘亭。古昌安故城即今县外城。古淳于城在今县东北。汉故平昌县城在县南。
东莱郡东至东牟郡四百里。南至高密郡三百六十里。西至海二十九里。北至海五十里。东南到海二百五十里。西南到北海郡界二十九里。西北到海二十一里。东北到东牟郡四百里。去西京二千七百六里,去东京一千八百五十三里。户二万六千九百四十六,口十五万八千三百三。
莱州今理掖县。春秋莱子国也。禹贡曰“莱夷作牧”是也。齐侯迁莱子于郳,五奚反。在齐国之东,故曰东莱。战国属齐。秦属齐郡。两汉为东莱郡。晋为东莱国。宋为东莱郡。后魏复为东莱郡,后置光州。隋改为莱州,炀帝改为东莱郡。大唐为莱州,或为东莱郡。领县四:
掖汉旧县。掖,水名。又有汉曲城县故城在东北。有三山,史记封禅书云:祠三山,为阴主。万里沙,汉武帝元封元年,旱,祷之。
胶水汉胶东国地。
即墨汉旧县。又有汉不其县故城,在今县西。有乐毅城。又有沽水,左传云“沽尤以西”,即此也。今县东南有大劳山、小劳山,燕乐毅破齐,田单守,不下。又有汉壮武县故城,在其西也。
昌阳汉旧县。有貕养津,周礼曰,幽州其薮貕养。又有汉挺县故城,在其西北也。
东牟郡东至文登县东海四百九十里。南至东莱郡昌阳县二百一十里。西至海四里。北至海三里。东南到文登县东界海四百六十里。西南到东莱郡四百里。西北到海四里。东北到海五里。去西京三千一百二十五里,去东京三千三百七十里。户二万一百八十五,口十一万五千六百六十二。
登州今理蓬莱县。春秋牟子国也。战国属齐。秦属齐郡。汉以下并属东莱郡。大唐武太后分莱州,置登州,或为东牟郡。领县四:
蓬莱
文登汉腄县地。有文登山。又有之罘山,秦始皇立颂之所。有始皇石桥。罘音扶。
黄有莱山。汉旧县。
牟平汉旧县。
安东府东至越喜部落二千五百里。南至柳城郡界九十里。西至契丹界八十里。北至渤海一千九百五十里。东南到……西南到鱼胞栅五十里。西北到契丹衙帐一千里。东北到契丹界八十里。去西京五千三百二十里,去东京四千四百四十里。户……口
安东大都护府,舜分青州为营州,置牧,宜辽水之东是也。已具注序篇。春秋及战国并属燕。秦、二汉曰辽东郡,东通乐浪。乐浪本朝鲜国。汉元封三年,朝鲜人斩其王而降,以其地为乐浪、玄菟等郡,后又置带方郡,并在辽水之东。浪音郎。晋因之,兼置平州。领郡国五,州理于此。自后汉末公孙度自号平州牧,及其子康,康子文懿,并擅据辽东,东夷九种皆服事之。魏置东夷校尉,居襄平,而分辽东、昌黎、玄菟、带方、乐浪五郡为平州,后还合幽州。及文懿灭后,有护东校尉居襄平。晋咸宁二年,分昌黎、辽东、玄菟、带方、乐浪等郡国五置平州,以慕容廆为刺史,遂属永嘉之乱,为众所推。及其孙俊,移都于蓟。其后慕容垂子宝,又迁于和龙。廆,胡罪反。大唐置安东都护府,前上元中,移于所。今府于辽东城。
风俗
青州古齐,号称强国,凭负山海,擅利盐铁。管仲谓楚师曰:“
我齐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穆陵山在今琅玡郡沂水县界。无棣,今景城郡县。又燕王谓苏秦曰:“吾闻齐地,清济浊河,可以为固。长城、巨防,可以为塞。”今济阳郡卢县界有防门山,又有长城东至海。太公用之而富人,管仲资之而兴霸。人情变诈,好行机术,岂因轻重而为弊乎!固知导人之方,先务推以诚信。汉高帝詈娄敬曰:“齐虏以口舌得官。”又汲黯斥公孙弘云“齐人多诈”也。逮于汉氏,封立近戚。汉初,田肯说高帝曰:“齐,东有琅玡、即墨之饶,南有泰山之固,西有浊河之险,北有渤海之利。隔悬千里,齐得十二焉。故号东西秦,非亲子弟勿王。”武帝临极,儒雅盛兴。晋惠之后,沦没僭伪。慕容建国,二代而亡。今古风俗颇革,亦有文学。自国初立都督府,命亲王镇之。汉氏之制,信可取也。
古徐州
禹贡曰:“海岱及淮惟徐州,东至海,北至岱,南及淮。淮、沂其乂,蒙、羽其艺。淮、沂二水已理, 蒙、羽二山皆可种艺。蒙山在琅玡郡费县。羽山在东海郡朐山县。淮水出今淮安郡桐柏山。沂水出琅玡郡沂水县是也。厥土赤埴坟,草木渐苞。埴,黏土也。渐苞,言相渐及包裹而生。羽畎夏翟,峄阳孤桐。羽畎,羽山之谷也,出夏翟。翟雉之羽可为旌旄者也。峄山之阳,有特生之桐,可中琴瑟。峄山,在今鲁郡邹县也。浮于淮、泗,达于河。”渡二水而入于河也。亦舜十二牧之一。周并徐州属青州,今分入兖州之域。盖取舒缓之义。或云因徐丘以为名。在天文,奎、娄则鲁之分野,汉之东海南有泗水,至淮,得临淮之下相、睢陵、僮、取虑,皆其分也。今鲁郡之东南境及琅玡之南境,东海、临淮之北境,皆其地。虑音闾。兼得宋、齐、吴之交。汉之楚国、山阳,今彭城及鲁郡之西境,皆宜属宋。汉之琅玡、泰山,今琅玡之北境,鲁郡之北境,皆宜属齐。汉临淮之南境,宜属吴也。秦平天下,置郡,此为泗水、今临淮、彭城郡是也。琅玡之西境、今琅玡郡。薛郡。今鲁、东海等郡。汉又加置东海郡。汉武帝置十三州,还以其地为徐州。领郡国四。后汉并因前代。理于郯,今临淮郡下邳县。魏晋亦曰徐州。领郡国七,理彭城,今郡。自元帝渡江,徐州所得,唯半而已。余并没于石氏。宋初因之,领郡十三,理彭城。明帝初,地入于后魏,其后不可详焉。大唐分置十五部,此为河南道。彭城、临淮、鲁郡、东海、琅玡郡。
彭城郡东至临淮郡三百七十一里。南至淮水中流四百四十一里,与寿春郡寿春县为界。西至谯郡五百里。北至鲁郡三百四十里。东南到临淮郡三百六十里。西南到谯郡五百里。西北到鲁郡三百六十里。东北到琅玡郡三百五 十四里。去西京二千九百九里,去东京一千二百五十七里。户六万六百七十,口四十五万六百七十七。
今之徐州,理彭城县。古大彭之国。春秋、战国为宋地,春秋经曰围宋,彭城即本宋邑。后属楚,谓之西楚,项羽建都于此。秦属泗水郡。汉为楚国、沛郡地。后汉及晋并为彭城国。晋立徐州以为重镇。领郡国七,理于此也。宋因之,领郡十二,理于此。又为彭城、沛二郡地。文帝元嘉中,王玄谟上表曰:“彭城南□大淮,左右清汴,表里京甸,捍接边境,城隍峻整,襟卫周固。又自淮以西,襄阳以北,经涂三千,达于济、岱,六州之人,三十万户,常得安全,实由此镇。”后魏大将尉元上表曰:“彭城,宋之要藩,南师来侵,莫不因之,以陵诸夏。”舆地记云“郡城由来非攻所能拔”,言其险固也。后魏得之,置徐州,兼立东南道行台。后周立总管府。大将王轨破陈军于吕梁,擒吴明彻,悉降其众也。隋改彭城郡。大唐为徐州,或为彭城郡。领县七:
彭城古大彭国。有候水,一名汴水,自萧县界来。有梁项羽戏马台,宋武又戏马焉。
沛汉旧县,即广成故城。有沛宫,汉高帝置酒之所。有泗水亭。又有汉留县故城,在今县东南。微山,微子葬处。
蕲秦旧县。陈涉起蕲,即此地。有蕲水。蕲音其。
滕古小邾国。汉蕃县。又邾国之滥邑故城,在今县东南,即汉昌虑县也。左传“邾庶其以滥来奔”,即此地。又有汉薛县故城,在今县东。
萧古萧国。汉旧县。又有汉扶阳故城,在今县西北。
丰汉高帝大邑,亦汉旧县。
符离秦汉旧县。又有秦相县故城,在今县西北。项羽破汉军于灵壁东,睢水为之不流,即此县界也。
临淮郡东至淮阴郡一百九十里。南至淮一里,与淮阴郡盱眙县分界。西至钟离郡二百十里。北至东海郡五百四十里。东南到淮阴郡盱眙县,淮水中流为界。西南到钟离郡二百二十里。西北到琅玡郡六百七里。东北到东海郡界海口四百四十里。去西京二千三百八十八里,去东京一千五百四十五里。户三万九千四百四,口二十万七千三百八十八。
泗州今理临淮县。古徐国地。春秋为鲁国之地。战国鲁、宋、吴三国之境。秦属泗水郡。汉属临淮、东海、沛三郡地。后汉以其地合于下邳国,兼置徐州。领郡国四,理于此。宋为南彭城、下邳二郡地。后魏亦为下邳郡,兼置南徐州。东魏改为东楚州。后周改为泗州。隋改为下邳郡。大唐为泗州,或为临淮郡。领县六:
临淮新置。
宿迁春秋时,钟吾子国。东晋置宿迁郡。明帝太宁中,兖州刺史刘遐自彭城退屯泗口,即此。安帝义熙中,置城,在今县东南。东临泗水,南近淮水,自后常为重镇。又有汉僮县故城在西南。秦下相城在县西 北,项羽即下相人。
下邳夏时邳国。韩信为楚王,都下邳,即今县城。汉临淮郡在此。又有汉武原故县城,在今县北。又有汉睢陵县故城,在今县东南。又汉郯县故城,在其北。
涟水汉厹犹县。魏曰海安郡。萧齐尝置冀州,寄理于此,以为边镇。厹音仇。
虹汉夏丘县故城,即今县城也。
徐城古徐子国。汉以为县。有徐君墓,季札挂剑处。
鲁郡东至琅玡郡三百八十二里。南至彭城郡三百九十六里。西至东平郡二百里。北至济阳郡三百里。东南到彭城郡三百六十四里。西南到睢阳郡四百一十七里。西北到东平郡一百九十里。东北到济南郡三百五十里。去西京一千九百五十八里,去东京一千一百六十里。户八万五千三百四十五,口五十三万三千八百一十四。
今之兖州,理瑕丘县。始禹导兖水而为济,截河南渡东流,与荷泽、汶水会,又北东入于海。兖州在济河之间,因济水发源为名,今郡理乃非境也。至周置兖州,始县兼得今郡之地。而济水自王莽末入河,同流于海,则流河南之地无济水矣。自后所立,皆集旧名,兼有济南、济北、济阳、济阴郡国,盖建置之际,未之审详。古少皞之墟也。禹贡徐、兖二州之域。任城、龚丘县即兖州界,余并徐州域。春秋□战国并鲁国,亦邾国之境,邾国,黄帝之后,陆终之子曹姓所封也。今邹县也。今黄州亦邾国之地。陆终之后所封,盖陆终有六子,各为国也。 任国,太皞之后,风姓,今任城是也。后亦为宋、齐所侵,东岳泰山在焉。秦为薛郡。汉高后更为鲁郡□泰山、山阳郡地。后汉为任城国、山阳、泰山郡地,兼置兖州。领郡国人,理于此。晋改为鲁郡。宋为泰山、高平、鲁三郡地□兖州。领郡六,理于此。后魏亦为鲁郡。北齐改为任城郡。隋初置兖卅,炀帝改为鲁郡。大唐初,伪鲁徐圆朗都之,克平,复改为兖卅,后为鲁郡。领县十一:
瑕丘汉旧县。东北有檀乡。又有汉樊县故城,在今县西南。
金乡汉东缗县,左传云“齐侯伐宋围缗”,即此地。又有汉昌邑县故城也。
任城古任国,汉为县。又有汉亢父县故城,在今县南。
邹故邾国城在县东南,周回十四里,上冠山峰,下属岩壑,穷险因之。胜景有邹山、峄山。汉旧县地,又曰南平阳县。
曲阜故鲁国都也。委曲长七八里,故曰曲阜。孔子庙、旧宅,并在城中,背洙面泗,矍相圃之东北,又有汉鲁恭王殿,阶犹存。有沂水、孔子墓。汉鲁县也。
泗水汉卞县地,亦泗水国也。又有汉汶阳故城,在今县东南。有尼丘山、洙泗水。又有汉梁父县故城在北。有泮水也。
干封有泰山。
方与汉旧县。
中都古中都城也。
龚丘汉曰宁阳县。桃乡县故城在东北也。
莱芜汉旧县地。汶水所出,而流出沛。
东海郡东至东海县水路十九里。南至临淮郡五百四十里。西至临淮郡下邳县五百五里。北至高密郡四百七十二里。东南到临淮郡涟水县二百五十七里。西南到沭阳县百六十三里。西北到琅玡郡二百三十二里。东北到东海县界八十里。去西京二千五百八十七里,去东京一千七百六十九里。户二万七千五百三十二,口十七万三千七百二十四。
海州今理朐山县。春秋及战国为鲁之东境,后属秦,为薛郡地,后分薛郡为郯郡。汉改郯为东海郡,后汉及晋因而不改。宋亦然,兼侨立青、冀二州。梁置南北二青州。后入后魏。东魏改为海州。隋改为东海郡。大唐为海州,或为东海郡。领县四:
朐山有羽山,殛鲧处。东北有琅玡山。汉朐县故城在今县西南。秦始皇立石以为东门,即此地。萧齐置青州于此。
东海田横所保郁州,亦曰郁州。汉赣榆县也。宋明帝泰始以后,青冀二州侨立于此。后东魏于此置临海镇。赣音古滥反。
沭阳汉厚丘县地。梁置潼阳郡。有沭水。沭音述。
怀仁东魏置义塘郡。有夹山,即夹谷,齐鲁会处。
琅玡郡东至东海郡二百三十二里。南至临淮郡六百里。西至鲁郡三百八十二里。北至北海郡四百五十一里。东南到东海郡二百三十二里。西南到彭城郡三百五十四里。西北到淄川郡五百三十里。东北到高密郡三百七十里。去西京二千二百五十一里,去东京一千四百三十五里。户三万二千三百五十二,口十八万五千三百八十四。
沂州今理临沂县。春秋时,齐、鲁二国之地。战国属齐、鲁二国之境。秦琅玡郡。汉为东海、琅玡二郡地,后置琅玡国。魏晋亦置琅玡国。宋为琅玡郡。齐不得其地。后魏置北徐州。后周改为沂州。隋复为琅玡郡。大唐为沂州,或为琅玡郡。领县五:
临沂汉即丘县故城在今县东南,左传云祝丘是也。又有汉开阳县及襄贲县故城在今县南。贲音肥。
沂水有穆陵山。沂山,沂水所出。左传曰“南至于穆陵”。汉都阳县故城,在今县南。北界有大岘,即齐地南面险固处。晋安帝时,宋武帝伐慕容超,超大将公孙五楼请据大岘,超不从,故败。
承汉兰陵县故城,在今县东是也。
费古鲁费邑,后为季氏邑。有蒙山。又有东蒙山,在蒙山之东,故名焉。又有颛臾城。又有汉南武阳县故城,在今县西。又有古武城,子游为宰即此。
新太汉蒙阴县故城在今县东南。具山、堂阜,今县东也。
风俗
徐方邹鲁旧国,汉兴犹有儒风。自五胡乱华,天下分裂,分居二境,尤被伤残。彭城要害,藩捍南国,必争之地,常置重兵。数百年中,无复讲诵。况今去圣久远,人情迁荡。大抵徐兖,其俗略同。
通典卷第一百八十一
州郡十一
古扬州上今置郡府十二 县五十九
广陵扬七县江都 江阳 海陵 高邮 *** 扬子 天长
淮阴楚五县山阳 盐城 盱眙 淮阴 安宜
钟离濠三县钟离 定远 招义
寿春寿五县寿春 安丰 霍丘 盛唐 霍山
永阳滁三县清流 全椒 永阳
历阳和三县历阳 乌江 含山
庐江庐五县合肥 慎 巢 庐江 舒城
同安舒五县怀宁 宿松 望江 太湖 桐城
蕲春蕲四县蕲春 黄梅 蕲水 广济
弋阳光五县定城 光山 固始 仙居 殷城
宣城宣十县宣城 当涂 泾 溧水 溧阳 南陵 绥安 宁国 太平 青阳
秋浦池四县分宣州置郡 青阳 秋浦 至德 石埭
古扬州
禹贡曰:“淮海惟扬州,北据淮,东南距海。旧曰南距海,今改为东南。具注序目篇。彭蠡既潴,阳鸟攸居。彭蠡,泽名,今在浔阳郡彭泽县。水所停曰潴。阳鸟,随阳之鸟也。言彭蠡之水既见蓄聚,则阳鸟所共居之。阳鸟,鸿雁之属。三江既入,震泽厎定。三江,谓北江、中江、南江也。震泽,吴南太湖名,今吴兴郡界。厎,致也。篠簜既敷,篠,竹箭。簜,大竹也。敷,谓布地而生。草夭木乔。夭,盛貌。乔,高也。夭音于骄反。厥土涂泥。地泉湿。岛夷卉服。海曲谓之岛。岛夷,海中之夷。卉服,絺葛之属也。卉,许贵反。沿于江海,达于淮、泗。”顺流而下曰沿。沿江入海,自海入淮,自淮入泗。舜置十二牧,扬州其一。周礼职方曰:“东南曰扬州。其山曰会稽,今在会稽郡山阴县。薮曰具区,川曰三江,浸曰五湖。川,水之通流者也。五湖,在吴郡、吴兴、晋陵三郡。其利金锡竹箭。民二男五女。畜宜鸟兽,鸟,孔雀、翡翠之属。兽,犀、象之属。谷宜稻。”扬州,以为江南之气躁劲,厥性轻扬。亦曰州界多水,水波扬也。在于天官,斗则吴之分野,汉之会稽、九江、丹阳、章郡、庐江、广陵、六安、临淮,皆其分也。今广陵、 淮阴、钟离、寿春、永阳、历阳、庐江、同安、宣城、丹阳、晋陵、吴郡、吴兴、余杭、新定、新安、会稽、余姚、临海、缙云、永嘉、东阳、信安、鄱阳、浔阳、章郡、临川、庐陵、宜春、南康、建安、长乐、清源、漳浦、临汀等郡地也。按吴国之分,虽强盛之时,殊不全得扬州之地。今配星次,且约汉书。其历代所属,则各具于诸郡。兼得楚及南越之交。汉之江夏、汝南地,今蕲春、弋阳宜属楚。汉之南海之地,今潮阳宜属越之地。亦古荒服之国。春秋时属吴、越二国。越灭吴,尽并其地。战国时属楚。秦兼天下,置郡,此为九江、今广陵、淮阴、钟离、寿春、永阳、历阳、庐江、同安、蕲春、弋阳、鄱阳、章郡、临川、庐陵、南康、宜春等郡是。障、今宣城、新安、新定、丹阳郡之西境及吴兴郡之西境皆是。会稽、今丹阳郡之东境,晋陵、吴郡、余杭、会稽、余姚、东阳、信安、缙云、临海、永嘉,吴兴郡之东境,皆是。闽中、今建安、长乐、清源、漳浦、临汀等郡皆是。南海郡之东境。今潮阳郡是。汉改九江曰淮南国,及封皇子长为淮南王,封刘濞为吴王,二国尽得扬州之地。武帝置十三州,此为扬州。领郡六。后汉因之。理历阳。汉末移理寿春。刘繇又移理曲阿。历阳、寿春并今郡县。曲阿今丹阳郡丹阳县。濞,疋备反。三国时,淮南属魏,而江南属吴也。魏晋亦置扬州。理寿春。平吴,领郡十八,理建业,今丹阳郡江宁县。元帝渡江,扬州遂为王畿,领江东、浙江地。宋孝武分浙江东为东扬州。后罢扬州,以其地为王畿,而东扬州直云扬州,寻复旧。领郡十八,理建康,即建业。顺帝改刺史曰牧。又分置南兖州、领郡九,理广陵。南徐州、领郡十七,理京口,今丹阳郡。南荆河州领郡十三,理历阳。江州。领县九,理浔阳,今郡。齐并因前代,唯徙置荆河州、领郡,理寿春。北兖州、领郡七,理淮阴,今郡。北徐州。领郡五, 理钟离,今郡。梁陈分裂不可详焉。大唐分置十五部,此为淮南道、广陵、庐江、蕲春、同安、永阳、钟离、寿春、淮阴、历阳、弋阳。江南道、丹阳、晋陵、吴郡、余杭、会稽、余姚、东阳、新定、信安、吴兴、缙云、临海、永嘉、新安、长乐、清源、建安、临汀、漳浦、潮阳。江南西道。宣城、章郡、鄱阳、南康、临川、庐陵、浔阳、宜春。
广陵郡东至海五百六里。南至丹阳六十三里。西至永阳三百里。北至淮阴三百里。东南到海四百六里,无郡县。西南到历阳三百六十里。西北到淮阴郡盱眙县二百五十里。东北到淮阴郡盐城县三百六十里。去西京二千五百六十七里,去东京千七百四十九里。户七万三千三百八十一,口四十六万九千五百九十四。
今之扬州,理江都、江阳二县。春秋时属吴,故左传云“吴城邗,邗音寒。沟通江淮”是也。吴灭属越,越灭属楚。秦灭楚,属九江郡。汉为广陵国,后属荆国,后更属吴;景帝更名江都国,武帝更名广陵国。后汉为广陵郡。魏为重镇,文帝黄初六年,征吴,幸广陵故城,临江观兵,见江涛,叹曰:“天所以限南北也。”使张辽乘舟,与曹休至海陵。是岁,辽薨于江都。后属吴。孙亮建兴二年,使卫尉冯朝城广陵。晋亦为广陵郡。东晋末,以广陵控接三齐,故青、兖二州刺史皆镇于此。宋亦置广陵郡,文帝兼置南兖州。领郡九,理于此。齐并因之。梁亦曰南兖州。北齐改为东广州,复曰南兖州。后周改为吴州。隋初为扬州,置总管府;炀帝初府废,又为江都郡,后帝徙都而丧国焉。炀帝制。江都太守秩与京尹同。大唐初为兖州,后改为邗州,后又改为扬州,为大都督府,其后或为广陵郡。领县七:
江都秦广陵县。
江阳高齐曰广陵,隋改之。
海陵汉旧县。
高邮汉旧县。
***楚棠邑,伍尚为棠邑大夫,即此也。汉曰棠邑县。晋安帝置秦郡。北齐置秦州。后周改为方州。有瓜步山、石梁溪。
扬子
天长梁于石梁置泾州。
淮阴郡东至海二百十五里。南至广陵郡三百里。西至临淮郡一百九十里。北至临淮郡涟水县淮水七十五里。东南到广陵郡海陵县八十五里。西南到钟离郡招义县四百二十里。西北到临淮郡二百六十三里。东北到淮口入海水路一百七十九里。去西京二千五百一里,去东京千六百六十里。户二万六千一百一十八,口一十四万二千九十。
楚州今理山阳县。春秋时属吴,吴将伐齐,自广陵掘江通淮,即此也。战国时属楚。秦属九江郡。汉属临淮郡。后汉属广陵郡、下邳国。晋属临淮、广陵二郡地。东晋为重镇,元帝 以刘隗屯守。隗,午最反。穆帝时,中郎将荀羡北征诗序云:“淮阴旧镇,地形都要,水陆交通,易以观衅。沃野有开殖之利,方舟运漕,无地屯兵,及营立城池焉。”安帝时,立山阳郡。宋因之。北对清、泗,临淮守险,有阳平石鳖,田稻丰饶。其后侨立兖州。入齐,因以兖州为重镇。梁初得之,后入后魏。隋初废山阳郡,后置楚州;炀帝初州废,并入江都郡。大唐武德四年,为东楚,八年改为楚州,或为淮阴郡。领县五:
山阳汉射阳县地。晋立山阳郡。或云:汉吴王濞反于广陵,山阳王率众于此拒之,因以山阳为名。
盐城汉盐渎县。晋安帝更名为盐城。
盱眙秦东阳县城在县东,陈婴为东阳令史,即此。项羽立楚怀王,都盱眙。至汉,以为县。晋安帝立盱眙郡。有都梁山。宋文帝时,后魏太武帝南侵,臧质守盱眙,魏师以数十万众攻围三旬,不拔而退,即今县城。
淮阴
安宜汉平安县地。魏邓艾筑石鳖城,在今县西八十里,以营田也。
钟离郡东至淮阴郡四百二十里。南至庐江郡三百三十里。西至彭城郡界九十五里。北至临淮郡二百二十里。东南到永阳郡二百二十六里。西南到寿春郡二百二十里。西北到彭城郡四百五十八里。东北到临淮郡二百一十里。去西京二千一百五十里,去东京千三百一十三里。户二万五百五十三,口十三万八千三百六十一。
濠州今理钟离县。春秋末钟离子之国。昔禹会诸侯于涂山,即其地也。今钟离县西百里有涂山是也。左传注曰:“涂山在寿春县东北。”太康地记云:“涂山,古当涂国。”应劭曰“禹所娶涂山侯国”,即此也。旧有当涂县,晋安帝立马头郡,北齐因之,隋改为涂山县。今废。鲁成公时,叔孙侨如会吴于钟离。昭公时,楚子为舟师以略吴疆,吴遂灭巢及钟离而还。楚平王时,吴之边邑卑梁女子,与楚边邑钟离小僮争桑,两家交怒相攻,遂灭卑梁人。卑梁大夫怒,发邑兵攻钟离。楚王闻之,怒,发国兵灭卑梁。吴王大怒,亦发兵,使公子光攻楚,遂灭钟离、居巢,楚恐而城郢。则钟离互为吴、楚之边邑。战国时属楚。秦属九江郡,二汉因之。晋初属淮南郡,后侨置徐州;安帝时,置钟离郡。宋齐因之,兼置徐州,领郡理于此。亦为重镇。明帝时,频为后魏攻围,徐州刺史萧惠休、萧坦守,不下而退。梁因之。北齐改钟离郡为西楚州。隋改曰濠州,因濠水为名。濠音豪。炀帝复置钟离郡。大唐武德八年,为濠州,或为钟离郡。领县三:
钟离汉旧县。县东四里有古钟离城,即鲁昭公四年楚城钟离,至二十四年为吴所灭是也。又县东一里有废小东城,宋书云:泰始二年,筑之,以镇濠口。又郡东有公路城,即袁术所筑。有梁荆山堰城,在郡城西百一十二里。梁武帝天监十三年,魏降人王足陈计,求堰淮水以灌寿阳,足引北方童谣曰:“荆山为上格,浮山为下格,潼泡为激沟,并灌钜野泽。”潼音同。泡,浦包反。武帝遂发徐扬人,率二十户取五丁以筑之。令太子右卫率康绚护堰之作,役人及战士,有众二十万。于钟离南起浮山,北抵巉石,依岸以筑土,合脊于中流。至十四 年四月,堰将合,淮水漂疾,辄复决溃,众患之。或谓江淮多有蛟龙,能飞风雨,决坏崖岸。其性恶铁,因是引东西二冶故铁器,大则釜鬲,小则鋘锄,数千万斤,沈于堰所,犹不能合。乃伐树为井干,填以巨石,加土其上。缘淮百里内,冈陵木石,无巨细必尽。负担者肩上皆穿,夏日疾疫,死者相枕,蝇虫昼夜声相合。是冬又寒甚,淮泗尽冻,死亡者十七八。十五年四月,堰乃成。其长九里,下阔百四十丈,上广四十五丈,高三十丈,深十九丈五尺。夹之以堤,并树杞柳。军人安堵,列居于上。其水清洁。俯视居人坟墓,了然皆在其下。或人谓绚曰:“四渎,天所以节宣其气,不可久塞。”而水之所及,夹淮方数百里地。魏寿阳城戌,移顿于八公山。此南居人,散就冈垄。至秋八月,淮水暴长,堰果悉坏决,奔流于海。有濠水,即庄、惠观鱼之处。
定远汉曲阳县,在淮曲之阳,故名之,其故城在今县西。又有秦汉东城县,在今县东南,逐项羽之处,梁置临濠郡。有古阴陵城,即项羽奔至阴陵失道之所,王莽改为阳陵。
招义汉淮陵县也,宋侨置济阴郡于此。
寿春郡东至钟离郡二百二十里。南至同安郡八百里。西至汝阴郡二百五十八里。北至汝阴郡下蔡县二百九里。东南到庐江郡三百里。西南到弋阳郡四百六十三里。西北到汝阴郡二百五十八里。东北到钟离郡二百二十里。去西京二千一百一十九里,去东京千三百九十里。户二万九千七百十七,口十五万三千一百九十二。
寿州今理寿春县。战国时楚地。秦兵击楚,楚考烈王东徙都寿春,命曰郢,即此地也。今郡 罗城,即考烈王所筑。今郡子城,即宋武帝所筑。秦灭楚,虏王负刍,其地为九江郡。江自庐江分为九道。后项羽封英布为九江王,都六,即此也。汉高帝更名淮南国,武帝复为九江郡。后汉因之,兼置扬州。领郡六,理于此。袁术为曹公所击败,奔九江,后遂僭号,以九江太守为淮南尹。魏曰淮南郡,仍旧扬州,为重镇。毌丘俭、诸葛诞为刺史,皆镇于此。三国时,江淮为战争之地,其闲数百里,无复人居。晋平吴,其人各还本故,复立为淮南郡,兼置扬州。领郡十八,理于此。其后中原乱,胡寇屡南侵,又以苏峻、祖约之乱,淮南人渡江者转多,乃于江南侨立淮南郡及当涂、逡遒等县。逡七循反。遒音秋。东晋亦为重镇。明帝时,祖约屯守,后陷石勒。季龙死后,复理之。今郡西十五里,即谢玄破苻融之处。晋伏滔云:“彼寿春者,南引汝颍之利,东连三吴之富。北接梁宋,平涂不过七百;西接陈许,水陆不出千里。外有江湖之阻,内保淮、淝之固。龙泉之陂,良田万顷;舒六之贡,利尽蛮越也。”宋属淮南郡。初,晋元帝永昌中,荆河州刺史祖约镇于此,后或理江北,或理江南,无定所也。至宋义熙十二年,刘义庆又镇此,以抚边荒,捍御疆埸。齐因之,兼置荆河州,领郡理于此。为重镇。齐高帝初,遣垣崇祖镇寿阳,谓之曰:“我新有天下,后魏必送刘昶为辞。寿春贼之所冲,深为之备。”俄而魏大将军王肃送刘昶,兵二十万掩至而败还。后魏曰扬州。萧齐东昏永元初,守将裴叔业,以城叛降后魏。梁置南荆河州。武帝普通七年克之,擒魏将李宪,寻改为南荆河州。后周曰扬州。隋文帝改曰寿州,炀帝初,复为郡。大唐为寿州,或为寿春郡。领县五。
寿春汉旧县。东晋以郑皇后讳,改为寿阳,宜春曰宜阳,富春曰富阳,凡名“春”,悉改之。今县东四十 余里,宋殷琰筑四垒于此。此郡在齐梁闲有淮南、梁郡、北谯、汝阴等郡,隋初并废。有八公山。
安丰春秋时六国,昔皋繇所封,葬于此。有汉六安郡故城在南。梁置陈留、安丰二郡。有芍陂,楚孙叔敖所起,崔寔月令曰“叔敖作期思陂”,即此。后汉王景为庐江太守,重修起之,境内丰给。其陂径百里,灌田万顷。齐梁帝立屯田,无复输运。芍音鹊。
霍丘汉松滋县。梁置安丰郡,即今县城。魏毋丘俭败,安丰津都尉部人斩之,即城北津是也。
盛唐汉霍山县,天宝中改焉。晋永和中,谢尚镇马头城,即今县北也。
霍山天宝中,割盛唐县置,汉潜县是也。
永阳郡东至广陵郡三百里。南至历阳郡一百九十八里。西至钟离郡二百六十里。北至淮阴郡一百六十二里。东南到历阳郡乌江县一百六十一里。西南到庐江郡慎县界一百六十二里。西北到钟离郡一百二十六里。东北到淮阴郡盱眙县二百四十四里。去西京二千五百六十四里,去东京千五百八十七里。户二万六千二百一十一,口十四万一千二百二十七。
滁州今理清流县。战国时属楚。秦及二汉,九江郡之地。晋属淮南郡。宋属新昌郡。齐置南谯郡。梁属南谯州。梁末属北齐,兼置新昌郡,又徙南谯州于新昌,即今郡是也。隋初废新昌郡,改南谯为滁州;炀帝初州废,并其地入江都郡。大唐复置滁州,或为永阳郡。领县三:
清流汉全椒县地。旧曰顿丘,隋改名。
全椒汉旧县也。梁置北谯郡,北齐改为临滁郡,后周复曰北谯。隋为滁县,大业初为全椒。有汉阜陵县故城,在今县之南也。
永阳
历阳郡东至宣城郡二百五十六里。南至宣城郡二百五十六里。西至庐江郡二百九十五里。北至永阳郡一百九十八里。东南到宣城郡二百五十六里。西南到庐江郡三百八十五里。西北到庐江郡三百二十三里。东北到广陵郡三百六十里。去西京二千六百五十二里,去东京千八百一十里。户二万二千一百三十二,口十一万六千一十六。
和州今理历阳县。战国时楚地。秦属九江郡。二汉因之,汉末兼置扬州。领郡六。自寿春徙理于此。吴为重镇。建安十七年,筑濡须坞,吕蒙、周泰皆为守将。二十一年,曹公自来攻围。吴黄武二年,魏军又攻,不拔。晋为淮南郡地,东晋为历阳郡。宋因之,兼置南荆河州。领郡十三,理于此。齐梁并因之。梁末属北齐,置和州及历阳郡。隋炀帝初州废,而历阳郡如故。大唐复为和州,或为历阳郡。领县三:
历阳汉旧县。后汉扬州刺史所理。西南百八十里有濡须水,孙权筑坞于此,以拒曹公。
乌江本乌江亭,汉东城县也。梁置江都郡,北齐改为密江郡,陈改为临江郡,后周改为乌江郡,隋为乌江县。
含山
庐江郡东至历阳郡二百九十五里。南至同安郡四百里。西至寿春郡界二百一十五里。北至钟离郡三百三十里。东南到栅口三百八十四里。西南到同安郡四百七十六里。西北到寿春郡三百里。东北到永阳郡全椒县一百四十五里。去西京二千三百八十七里,去东京千五百六十九里。户三万八千三百二十九,口十七万七千九百三十四。
庐州今理合肥县。古庐子国也。春秋舒国之地。昔成汤放桀,芮伯命巢,左传曰“自庐以往”,又云“徐人取舒”,舒国,今舒城县。皆此地也。战国时属楚地。秦属九江郡。汉为九江、庐江二郡,后汉亦然。魏为重镇,建安二十年,张辽守之。吴主孙权率十万众攻围,辽以八百人破之。明帝时,以满宠都督扬州诸军,镇于此。满宠上表,请合肥县西北三十里,有奇险可依,更立城名新城。吴主孙权自出,欲围新城,以其远水,积二十日,不敢下船而退。后诸葛恪围新城,亦不克。晋为淮南、庐江二郡地。梁置汝阴郡及南荆河州,寻改为合州,为重镇。隋初改为庐江州,炀帝初州废,置庐江郡。大唐为庐州,或为庐江郡。领县五:
合肥汉旧县,故城在北。夏水出城父东南,至此与肥水合,故曰合肥。有濡须水。梁曰汝阴县。北齐分置 北陈郡。古巢湖在今县东南。
慎汉逡遒县故城在东南。魏置平梁郡。
巢汉居巢县也。古巢伯之国。汤放桀于南巢,即此也。曹公末年,使夏侯惇屯于此。楚范增墓在县东。
庐江梁置相州。汉龙舒县故城在西。故汉庐江郡亦在此。
舒城古舒国也。
同安郡东至宣城郡八百五十里。南至浔阳郡五百七十二里。西至蕲春郡四百里。北至庐江郡四百里。东南到浔阳郡五百七十二里。西南到蕲春郡三百七十二里。西北到寿春郡八百里。东北到庐江郡四百七十六里。去西京二千八百六十一里,去东京千八百九十三里。户三万五千五百二十四,口十六万一千四十。
舒州今理怀宁县。古皖国也,春秋时有皖国。史记曰,皖,夏姓,皋繇之后。皖音患。亦舒国之地。舒国说在庐江郡。战国时属楚。秦属九江郡。二汉属庐江郡。献帝时,吴克皖城,遂为重镇。赤乌四年,诸葛恪屯之。晋安帝置晋熙郡,宋齐皆因之。梁置荆河州,后改为晋州。北齐改曰江州。陈又曰晋州。隋初曰熙州,炀帝置同安郡。大唐为舒州,或为同安郡。领县五:
怀宁汉皖县。有灊山,一名天柱山。有皖水。灊音潜。
宿松汉皖县地。梁置高塘。有雷水。江水自鄂陵分为九派,会于此县界洲上,三百余里合流,谓之九江口。东得武林洲,即桑落洲之下尾。
望江汉皖县地。晋大雷戍在此。陈置大雷郡。
太湖汉皖县地。隋曰晋熙。
桐城
蕲春郡东至同安郡四百里。南至江夏郡永兴县界四百二十里。西至齐安郡二百三十里。北至寿春郡霍丘县界四百五十里。东南到浔阳郡二百五十里。西南到江夏郡五百里。西北到弋阳郡殷城县界三百九十五里。东北到同安郡三百七十二里。去西京二千五百六十里,去东京千八百二十四里。户二万五千六百二十,口十七万一百九十八。
蕲州今理蕲春县。春秋以来皆楚地。秦属九江郡。二汉属江夏郡。吴为蕲春郡,晋省而属弋阳郡。北齐置雍州,后周改曰蕲州。隋炀帝初州废,置蕲春郡。大唐复为蕲州,或为蕲春郡。领县四:
蕲春汉旧县。北齐置齐昌郡。
黄梅汉蕲春县地。有黄梅山。宋置南新蔡郡。隋以为黄梅县。
蕲水有蕲水也。
广济蔡山出大龟,尚书云“九江纳锡大龟”,即此。
弋阳郡东至寿春郡霍丘县界二百一十里。南至齐安郡三百五十里。西至义阳郡二百二十里。北至汝南郡褒信县,淮水中流分界六十七里。东南到寿春郡霍山县界三百二十八里。西南到齐安郡三百五十里。西北到义阳郡二百四十七里。东北到寿春郡四百六十三里。去西京一千八百六十五里,去东京九百七十五里。户三万七百七十,口十四万七千二百二十九。
光州今理定城县。春秋时黄国也,亦弦国之地。鲁僖公五年,楚人灭弦。弦在弋阳轪县。轪,徒计反。秦属九江郡。二汉属汝南、江夏二郡。魏分置弋阳郡,晋、宋、齐皆因之。梁末,置光州。后魏置弋阳郡。北齐为南郢州。后周为淮南郡。隋炀帝初,为弋阳郡。大唐为光州,或为弋阳郡。领县五:
定城春秋黄国也。汉有弋阳县,故城在今县西。
光山春秋弦国之地。汉西阳县也。晋为光城县。
固始春秋时寝县。寝或为沈。楚封孙叔敖之子在此。有叔敖祠。北齐置北建州,寻废州,置新蔡郡。后周置浍州。
仙居汉轪县也。今县北四十里,有古轪县城。今县东有弦亭。
殷城汉期思县地。梁以项城为殷城,以镇流人。大苏山,在今县东南四十里,出石斛。
宣城郡东至吴兴郡三百八十七里。南至新安郡三百八十三里。西至庐江郡六百四十三里。北至丹阳郡四百五十里。东南到余杭郡四百九十六里。西南到浔阳郡一千八里。西北到历阳郡二百五十六里。东北到晋陵郡五百里。去西京二千九百五十里,去东京二千四百二十里。户十一万七千一百九十五,口八十七万九千四百四十四。
宣州今理宣城县。春秋时属吴,后属越,越灭属楚。秦属障郡。二汉为丹阳郡。吴为重镇。孙皓时,以何植为牛渚督。晋师来伐,遣王浑向牛渚。晋武帝分置宣城郡。丹阳郡移于建康是也。宋齐梁陈皆因之。陈以为重镇。隋平陈,郡废,置宣州;炀帝改为宣城郡。大唐为宣州,或为宣城郡。领县十:
宣城汉宛陵县。有敬亭山。
当涂有芜湖。牛渚圻亦谓之采石,险固可守处。姑熟浦。汉芜湖县故城在今县东南。隋平陈,韩擒虎袭陷之,遂灭陈。今县城即晋姑熟城也。又于湖故城在县南。
泾汉旧县,故城在今县东,有泾水、陵阳山。
溧水水名。
溧阳汉旧县,伍子胥奔吴,乞食,即此。有溧水也。
南陵汉宣城县故城在东。又有汉当涂县故城,在东南。梁置南陵郡,陈置北江州。有战鸟圻,孤在江中,本名孤圻,昔晋桓温举兵东下,住此。圻中宵鸟惊,温谓官军围之,既而定,群鸟惊噪,俗因曰战鸟。有鹊洲,左传云“昭公五年,楚败吴于鹊岸”,即此也。
绥安梁末置大梁郡,又改为陈留郡。有汉广德故城。
宁国
太平
青阳
秋浦郡东至……南至……西至……北至……东南到……西南到……西北到……东北到……去西京去东京……户一万九千……口八万七千九百六十七。
池州今理秋浦县,分宣州置。历代土地与宣州同。领县四:
青阳
秋浦
至德
石埭
通典卷第一百八十二
州郡十二
古扬州下今置郡府二十七 县一百三十七
丹阳润六县丹徒 丹阳 句容 江宁 延陵 金坛
晋陵常五县武进 晋陵 义兴 无锡 江阴
吴郡苏七县吴 长洲 常熟 嘉兴 海盐 华亭 昆山
吴兴湖五县乌程 武康 安吉 德清 长城
余杭杭九县钱塘 富阳 临安 于潜 唐山 紫溪 盐官 新城 余杭
新定睦六县建德 寿昌 桐庐 分水 遂安 还淳
新安歙四县歙 休宁 黟
婺源
会稽越六县会稽 山阴 剡 萧山 余姚 诸暨
余姚明四县鄮 奉化 慈溪 翁山
临海台六县临海 始丰 乐安 宁海 黄岩 象山
缙云处五县苍 松阳 缙云 遂昌 青田
永嘉温四县永嘉 横阳 安固 乐城
东阳婺六县金华 义乌 永康 武义 东阳 兰溪
信安衢六县信安 须江 龙丘 常山 盈川 玉山
鄱阳饶五县鄱阳 余干 乐平 浮梁 弋阳
浔阳江三县浔阳 彭泽 都昌
章郡洪六县南昌 高安 丰城 新吴 武宁 建昌
临川抚四县临川 南城 崇仁 南丰
庐陵吉五县庐陵 太和 安福 新淦 永新
宜春袁三县宜春 萍乡 新喻
南康虔六县赣 雩都 虔化 大庾 信丰 南康 近置安远
建安建六县建安 浦城 邵武 建阳 将乐 沙
长乐福八县闽 侯官 福唐 长乐 连江 长溪 古田 尤溪 近置永泰
清源泉四县晋江 南安 莆田 仙游
漳浦漳三县漳浦 龙溪 龙岩近置
临汀汀三县长汀 龙岩近为沙县 宁化
潮阳潮三县海阳 潮阳 程乡
丹阳郡东至晋陵郡一百七十五里。南至宣城郡四百五十里。西至广陵郡***县四百五十三里。北至广陵郡六十三里。东南到晋陵郡一百九十六里。西南到宣城郡界四百五十里。西北到广陵郡六十三里。东北到广陵郡界四十五里。去西京二千六百四十三里,去东京一千七百九十八里。户十万三千三百六十四,口六十八万七千三百。
润州今理丹徒县。春秋时属吴,战国属越,后属楚。秦为会稽、鄣二郡之境。自句容以西属鄣郡,以东属会稽郡。汉初为荆国,荆王刘贾墓在今郡城内。吴王濞反,濞,披义反。后属江都国。武帝分属丹阳、会稽二郡地。后汉为丹阳、吴二郡之地。吴主孙权初镇丹徒,谓之京城,后都于秣陵,改为建业。至孙皓,为晋将王浚所灭。晋平吴,为毗陵、丹阳二郡地,兼置扬州。领郡十八,理于建业,即江宁县。元帝渡江,都建业,改丹阳太守为丹阳尹。尔雅曰“绝高为京”。其城因山为垒,缘江为境,似河内郡,内镇优重。宋置南东海郡及南徐州,领郡十七,理于此。而扬州如旧。齐梁以后并因之,以至于陈,京口常为重镇。隋大将贺若弼自广陵来袭,陷之,遂灭陈。隋平陈,郡废,于石头城置蒋州,又废南□州为延陵镇,后又分置润州于镇城。州东有润浦。炀帝初,卅废。延陵、曲阿、句容等县悉属江都郡,而江宁县则属丹阳郡地。大唐初,辅公祏据之。克平,合旧丹阳、南徐之地,并为润州,或曰丹阳郡。领县六:
丹徒古朱方,后名谷阳。春秋时,齐庆封奔吴,与之朱方,即此也。秦时有瞻气者,云其地有天子气,使赭衣徒三千人凿南坑,以败其势,故云丹徒。吴嘉禾三年,改丹徒曰武进。晋太康三年,复曰丹徒。隋曰延陵。有句骊山,黄鹤山,北固山,京岘山亦曰京口,谯山戍。
丹阳古云阳也。秦始皇改曰曲阿,汉因之。汉丹阳郡所领丹阳县,非今县也。梁改为兰陵郡,大唐天宝初,改为丹阳。有练湖,亦曰后湖。
句容汉旧县。有茅山,一名句容山,言其山形如句字之曲,县名取其义。有下蜀戍。
江宁本名金陵,秦始皇改为秣陵。汉丹阳县在此。建安十六年,吴改为建业。晋武平吴,还为秣陵,又分秣陵立临江县。二年,改临江为江宁。三年,分秣陵水北立建业,避愍帝讳,改为建康。后又分置同夏县。隋平陈,并三县,置江宁县,又置蒋州,后废。大唐初,复为蒋州,寻废为江宁县。有钟山、蒋山、石头城、玄武湖、石头镇。
延陵晋太康二年,分曲阿之延陵乡立之。有季札庙。非古之延陵,古之延陵今晋陵县是。又非隋之延陵, 今丹徒县即其地。
金坛有长塘湖。
晋陵郡东至吴郡二百里。南至吴兴郡三百三十二里。西至丹阳郡一百八十里。北至广陵郡三百四十八里。东南到吴郡二百里。西南到宣城郡五百里。西北到丹阳郡一百九十六里。东北到吴郡屈曲三百六十一里。去西京二千八百三十三里,去东京一千九百八十三里。户十万二千三百一十九,口六十五万一千七百三十八。
常州今理晋陵、武进二县。春秋时吴地。战国时属越,后属楚。秦汉会稽郡之地。后汉顺帝以后属吴郡。吴分吴郡、无锡以西为屯田,置典农校尉。晋武帝省校尉,以属毗陵郡。其后东海王越嫡子毗封于毗陵,元帝以毗讳改为晋陵郡。宋齐因之。隋平陈,废晋陵郡,置常州。或曰常州置于常熟县,故以为名。炀帝初州废,又置毗陵郡。大唐为常州,或为晋陵郡。领县五:
武进晋太康二年,分丹徒、曲阿立武进县,即今县是。
晋陵本名延陵,汉改曰毗陵,后与郡俱改为晋陵。季札所居也。北浦在东,北入于海。季札墓在今县北七十里,申浦之西。
义兴汉阳羡县故城在南。晋以周□行义讨石冰,割吴兴之阳羡并长城之北乡为义兴郡,以表□功。隋平 陈,废郡为义兴县。有太湖、滆湖、洮湖。荆溪,周处斩蛟于此。有君山、章山、国山。滆音核。
无锡汉旧县。史记曰“太伯始居吴”,即此地也。亦楚春申君之邑。有九龙山。
江阴晋曰既阳。有芙蓉湖,一名上湖。
吴郡东至海三百六里。南至吴兴郡三百一十里。西至晋陵郡义兴县界一百三十三里。北至晋陵郡二百里。东南到东海钊山四百五里。西南到吴兴郡二百二十二里。西北到晋陵郡一百九十五里。东北到常熟县界三百二十九里。去西京三千九百九十九里,去东京二千二百二十一里。户七万六千一百四十七,口六十二万四千四百一十三。
苏州今理吴、长洲二县。春秋吴国之都也。自阖闾以后,并都于此。其南百四十里,与越分境。昔吴伐越,越子御之于檇李,檇音醉。则今嘉兴县之地。檇李城在今嘉兴县南三十七里。战国时属越,后属楚,秦置会稽郡。项羽初起,杀会稽太守殷通,即此,汉亦为会稽郡,后顺帝分置吴郡。晋宋亦为吴郡,与吴兴、丹阳为三吴。齐因之。陈置吴州。隋平陈,改曰苏州;因姑苏山为名。炀帝初,复曰吴州,寻为吴郡。大唐为苏州,或曰吴郡。领县七:
吴汉旧县。有太湖、洞庭山,左传吴师伐越,败之于夫椒,即太湖中椒山。有松江。太伯祠,后汉桓帝时,太守麋豹所建。后至晋内史虞潭改理焉。阖闾墓即虎丘寺。要离墓在今县西。梁鸿墓在要离墓之北。
长洲有吴之长洲苑,因以为名。
常熟汉吴县司盐都尉署。吴平,割属既阳县。晋立南沙县。隋改为常熟县。
嘉兴春秋时,地名长水。秦为由拳县,汉因之,吴时有嘉禾生,改为禾兴县。后以孙皓父名和,又改为嘉兴。
海盐本名武原乡,秦以为海盐县。
华亭天宝中置,地有华亭谷,因以为名。吴陆机、陆云宅,即此。
昆山汉娄县地。本因吴之娄门为名。
吴兴郡东至吴郡三百一十里。南至余杭郡一百九十里。西至宣城郡三百八十七里。北至吴郡二百一十里。东南到余杭郡盐官县界一百七十二里。西南到宣城郡界二百六十一里。西北到晋陵郡三百三十二里。东北到吴郡二百二十二里。去西京三千三百四十一里,去东京二千二十四里。户六万八千五百八十一,口四十六万一千四百七十九。
湖州今理乌程县。春秋时属吴,吴灭属越,越灭属楚,兼得古之防风国焉。史记曰:“汪罔氏之君守封禺之山。”汪罔氏即防风国。罔音忙。秦为会稽、鄣二郡之境,汉亦同。后汉属吴郡。吴分吴、丹阳二郡,置吴兴郡。晋、宋、齐因之。梁末改为震州,后复为吴兴郡。隋平陈,郡废,后置湖州。其名震州、湖州,皆因州东有太湖,一名震泽故也。震泽亦名具区泽。炀帝初,废湖州,分其地入余杭及吴二郡。大唐复置湖州,或为吴兴郡。领县五:
乌程秦汉旧县。隋废,东迁县入。南有衡山,左传云“吴伐越,至于衡山”,即此是也。
武康古防风国。舆地志曰:“汉乌程县之余不乡地。汉末童谣云,天子当兴东南三余之闲,吴乃改会稽之余暨为永兴,分余不为永安,以协谣言。晋以平阳已有永安县,故改此永安为武康。”有前溪、封山、禺山、青山。
安吉故鄣县地。吴兴记曰:“汉张角之乱,此郡独守险助国,汉朝嘉之,故灵帝分县南乡置安吉县。”
德清旧名临溪。有吴光山,余不溪,孔愉放龟于此。
长城有卞山、若溪,吴王阖闾使弟夫概居此,筑城狭而长。晋武帝置县,因以为名。县西八十里鄣郡故城,即秦鄣郡县城也,今号为府头是也。
余杭郡东至吴郡三百九十里。南至会稽郡一百三十里。西至新安郡四百十六里。北至吴兴郡百九十里。东南到洛思山,至会稽郡,总一百七十二里。西南到新定郡一百九十里。西北到宣城郡四百九十六里。东北到吴郡三百六十九里。去西京三千五百五十六里,去东京二千七百一十九里。户八万六千四百五十四,口五十七万八千九十五。
杭州今理钱塘县。春秋越国之西境,越国西北至语儿,在今吴郡嘉兴县南,与吴分界。后属楚。按周显王四十六年,楚威王伐越,破之,杀其王无疆,尽取其地,至于浙江之北。秦汉并属会稽郡。后汉顺帝以后属吴郡。晋属吴兴、吴二郡地。宋、齐、梁因之。陈以为钱塘郡。隋平陈,置杭州;炀帝初州废,置余杭郡。大唐为杭州,或为余杭郡。领县九:
钱塘汉旧县。钱塘郡记云:“昔郡功曹华信议立此塘,以防海水。始开募有能致土石一斛,与钱一千。旬日之闲,来者云集。塘未成,谲不复取,皆弃土石而去,塘以之遂成。”有石膏山,药用为最。
富阳汉曰富春。吴置东安郡。晋孝武改曰富阳。西有孙洲。
临安吴置临水县,晋武更名。
于潜汉旧县。有天目山、桐溪。
唐山
紫溪
盐官临平湖。
新城浙江西南名曰桐溪,吴立为新城。
余杭
新定郡东至余杭郡三百十五里。南至东阳郡一百五十五里。西至新安郡三百七十三里。北至余杭郡界二百七十五里。东南到东阳郡一百八十里。西南到信安郡三百一十里。西北到新安郡三百七十里。东北到余杭郡三百十五 里。去西京三千六百五十九里,去东京三千里。户五万四千七百四,口三十六万二千三百八十九。
睦州今理建德县。春秋时属吴,后属越,又属楚。秦为鄣郡地。汉为丹阳郡地。后汉以后并属吴郡。梁陈为新安郡。隋平陈,废郡,后置睦州;以俗阜人和、内外辑睦为义。炀帝置遂安郡。有仙坛山。大唐置睦州,或为新定郡。领县六:
建德汉富春县地。有七里濑。
寿昌汉富春县地。
桐庐汉富春县地。有严子陵钓台。
分水
遂安汉旧置新定县,晋太康新改。
还淳
新安郡东至余杭郡四百七十九里。南至新定郡遂安县二百四十六里。西至宣城郡秋浦县四百九十六里。北至宣城郡泾县二百九十三里。东南到新定郡三百七十里。西南到鄱阳郡七百九十五里。西北到宣城郡泾县界二百八十五里。东北到宣城郡三百八十三里。去西京三千六百六十七里,去东京二千八百四十六里。户三万九千七百五十七,口二十六万四千三十二。
歙州今理歙县。春秋时属吴,后属越,后又属楚。秦属鄣郡。二汉属丹阳郡。吴孙权分丹阳立新都郡。晋平吴,改曰新安,宋齐并因之。隋平陈,置歙州;炀帝初州废,置新安郡。大唐为歙州,或为新安郡。领县四:
歙汉旧县。
休宁晋海宁县,隋改名。
黟汉旧县。林历山,四面峻险,吴时山越所保,贺齐破于此。黟音伊。
婺源
会稽郡东至海四百九十八里。南至东阳郡四百八十里。西至余杭郡一百三十里。北至海四十里。东南到临海郡五百里。西南到东阳郡四百八十里。西北到余杭郡一百三十里。东北到浃江海际三百九十八里。去西京三千七百二十里,去东京二千八百七十里。户八万八千三百三十七,口五十二万九千六百七十四。
越州今理会稽、山阴二县。春秋时越国之都,至周显王时,为楚所破。其浙江南之地,越犹保之,而臣服于楚。秦属会稽郡,汉因之。后汉顺帝徙置会稽郡。时阳羡人周喜上书,分浙江以西为吴郡,以东为会稽郡。顺帝永和五年,马臻为太守,创立镜湖。在会稽、山阴两县界,筑塘蓄水,水高丈余,田又高海丈余。若水少则泄湖灌田,如水多则闭湖泄田中水入海,所以无凶年。其堤塘,周回三百一十里,都溉田九 千余顷。会稽记云:“创湖之始,多淹□宅,有千余人怨诉臻,遂被刑于巿。及遣使按履,总不见人籍,皆是先死亡者。”晋为会稽国。宋为会稽郡,尝置东扬州,理于此。寻罢州。齐因之。梁又加置东扬州。隋平陈,改东扬州为吴州,置总管府;炀帝初府废,置越州,寻复为会稽郡。大唐为越州,或为会稽郡。领县六:
会稽汉旧县。禹葬会稽,即此地也。有会稽山、禹穴、镜湖、若耶溪、雷门。
山阴汉旧县。越绝书曰句践小城,山阴是也。兰亭,王羲之曲水序,于此作。
剡汉旧县。武德四年,平李子通,置嵊州。六年废。有天姥山、剡溪。嵊,时证反。
萧山国家初置永兴县,后改焉。
余姚汉旧县。又有汉上虞县故城,在西。有四明山。
诸暨汉旧县。越王允常居。
余姚郡东至海中黄公山,水行二百八十里。南至临海郡宁海县,水行一百八十里。西至会稽郡余姚县界一百七十里。北至会稽郡余姚县界海际,水行一百八十里。东南到海中锯门山四百里,与临海郡象山县分界。西南到睦昭岭一百七十里,与会稽郡剡县分界。西北到会稽郡界一百七十里。东北到大海浃口七十里,从海际浃口往海行七百五十里,至海中检山。去西京四千一百里,去东京三千二百五十里。户四万一千六百三十,口十七万 七千五百六十。
明州今理鄮县。本会稽郡之鄮县,鄮,莫侯反。大唐开元中,分置明州,或为余姚郡,以境内四明山为名,领县四:
鄮汉句章县故城在今县西,鄞县故城在今县东南。越王句践平吴,徙夫差于甬东。韦昭曰:“即句章东浃口外洲。”鄞音银,亦汉鄮县地。
奉化
慈溪
翁山
临海郡东至海际一百八十里。南至永嘉郡百五里。西至缙云郡四百里。北至会稽郡五百里。东南到大海二百九十三里。西南到括苍山足七十里,极大山。西北到东阳郡六百一十二里。东北到当郡象山县东锯门山四百六十里,极大海。去西京四千三百四十六里,去东京三千三百二十里。户五万五千六百五十八,口三十二万四千九百六十一。
台州今理临海县。春秋及战国时属越。秦汉属会稽郡,亦东瓯之境。武帝时,闽越围东瓯,徙国于江淮之闲。其地属会稽郡东部都尉。理于此。后汉亦属会稽郡。吴置临海郡。晋宋齐梁皆因之。隋平陈,郡废,属永嘉郡。大唐武德四年,平李子通,置海州;五年,改为台州。因天台山为名。或为临海郡。领县六:
临海汉回浦县地,后为章安县。吴分章安置临海县。
始丰吴初置始平县,晋太康元年更名始丰。有天台山。
乐安晋永和三年分始平南乡置。
宁海晋置。
黄岩
象山
缙云郡东至临海郡四百里。南无处可至。西至……北至东阳郡二百五十八里。东南到永嘉郡三百里。西南到……西北到信安郡一百六十六里。东北到……去西京四千三百里,去东京三千五百里。户四万二千二百,口二十五万二千。
处州今理苍县。春秋、战国时并属越。秦汉属会稽郡,亦瓯越之地。晋分置永嘉郡,宋齐因之。隋平陈,改为处州;后炀帝初,复置永嘉郡。大唐改为处州,或为缙云郡。因山为名。领县五:
苍有苍山、恶溪、石门山、瀑布水。
松阳吴旧县。
缙云有缙云山。
遂昌
青田
永嘉郡东至大海八十六里。南至长乐郡,水陆相乘千五百二十里。西至缙云郡二百六十七里。北至临海郡五百里。东南到横阳县界将军岭,去县二百十五里。西南到建安郡界桐檐山,去横阳县三百五十里。西北到缙云郡三百里。东北到临海郡泛海行五百里。去西京四千七百三十七里,去东京三千九百三十七里。户四万二千二十八,口二十万五千三百十四。
温州今理永嘉县。春秋、战国时并属越。秦、二汉为会稽郡之东境。晋为临海郡地,明帝分属永嘉郡,宋以后因之。隋平陈,废永嘉郡,炀帝初又属永嘉郡。大唐前上元二年,分置温州,或为永嘉郡。领县四:
永嘉汉冶县地,后汉改为章安,后又以章安东瓯乡为永宁县。初汉惠帝立越东海王摇于东瓯,即此。隋改名。
横阳旧曰始阳。
安固吴曰罗阳,后曰安阳,晋改名。
乐城晋孝武帝置。
东阳郡东至会稽郡四百八十里。南至缙云郡二百五十八里。西至信安郡一百九十二里。北至新定郡一百八十里。东南到临海郡六百一十二里。西南到缙云郡松阳县界一百五十五里。西北到新定郡一百八十里。东北到会稽郡四百八十里。去西京三千九百五十里,去东京三千三十五里。户十四万三千八百八十三,口七十万七千四百二十七。
婺州今理金华县。春秋、战国时并越地。秦属会稽郡。二汉置会稽西部都尉。理于此。吴置东阳郡,晋、宋、齐皆因之。梁、陈置金华郡。隋平陈,置婺州,以当天文婺女之分为名也。炀帝初州废,置东阳郡。大唐为婺州,或为东阳郡。领县六:
金华汉乌伤县地。后汉末,分为长山县。有长山、金华山、龙山、赤松涧。
义乌汉乌伤县。
永康汉乌伤县地。
武义吴赤乌八年,置武义县。
东阳有东阳山。
兰溪
信安郡东至东阳郡一百九十二里。南至缙云郡三百五十六里。西至鄱阳郡九百九十二里。北至新定郡三百一十里。东南到缙云郡一百六十六里。西南到建安郡千一百里。西北到鄱阳郡界二百一十九里。东北到新定郡三百一十里。去西京三千八百四里,去东京二千九百九十里。户六万七千三百二十九,口四十二万九千一百六十二。
衢州今理信安县。本婺州地,大唐武德四年,平李子通,分置衢州;州西有三衢山。七年,平辅公祏,废之。垂拱二年,复置衢州,或为信安郡。领县六:
信安汉太末县地。后汉末,分置新安县。晋改名石桥山。晋王质烂柯处。有泉岭山,在县南二百里。汉朱买臣云:“东越王居保泉山,一人守险,千人不得上。”即今建安郡北界也。
须江江郎山,发地如□,有三峰。
龙丘秦汉太末县也。
常山
盈川
玉山有玉山岭。
鄱阳郡东至信安郡九百九十二里。南至临川郡四百二十里。西至章郡担石湖,中流为界,一百七十里。北至浔阳郡三百七十四里。东南到信安郡须江县青草洲七百八十五里。西南到章郡章县城子桥中百六十里。西北到浔阳郡三百七十四里。东北到新安郡七百九十五里。去西京三千二百六十三里,去东京二千四百一十三里。户四万三千一百四十九,口二十三万九千三百八十八。
饶州今理鄱阳县。春秋时楚之东境,后属吴。楚昭王时,吴伐楚取番,是也。战国时属楚。秦属九江郡。二汉属章郡。吴主孙权分置鄱阳郡。初理鄱阳县,后徒理吴芮故城。晋、宋、齐因之。梁置吴州,陈废。隋置饶州,以其产物丰饶。炀帝初,置鄱阳郡。大唐复为饶州,或为鄱阳郡。领县五:
鄱阳秦番县。有番江,又有汉鄱阳县故城在东。
余干汉余汗县。汗音干,越王句践之西界,所谓干越也。
乐平吴旧乐安县。
浮梁
弋阳吴旧葛阳县,隋改为弋阳。有弋水。
浔阳郡东至宣城郡一千八里。南至章郡三百二十五里。西至江夏郡五百九十三里。北至蕲春郡五百九十三里。东南到鄱阳郡三百七十四里。西南到江夏郡六百里。西北到蕲春郡二百五十里。东北到同安郡五百七十二里。去西京二千九百四十八里,去东京二千一百九十七里。户二万六千五十八,口十四万八千九百二十七。
江州今理浔阳县。禹贡荆扬二州之境。禹贡扬州曰“彭蠡既潴”,荆州曰“九江孔殷”。今彭蠡湖在郡之东南,五十二里。九江在郡之西北。今九江在郡镇之北,彭蠡在其东也。江水西自江夏郡永兴县流入。尚书禹贡曰“九江孔殷”,孔安国注云:“江分为九道,甚得地势之中。”按张须九江图云:“九江参差,随水势而分。其闲有洲,或长或短,百里至五十里。始别于鄂陵,终会于江口。一云白乌江,二云白蚌江,三云乌土江,四云嘉靡江,五云圳江,六云三里江,七云菌洲江,八云沙堤江,九云廪江。”浔阳记云:“九江在浔阳郡北,五里名曰乌江,远则百余里,是大禹所疏,桑落洲上下三百余里合流。”则彭蠡以东为扬州,九江以西为荆州。春秋属楚。秦属九江郡。二汉属庐江、章二郡地。晋初属庐江、武昌二郡,后割荆扬二州而置江州,初理章郡,后理于此。后又置浔阳郡。宋齐亦为浔阳郡,皆置江州。领郡九,理于此。中流襟带,常为重镇。隋置九江郡。大唐改为江州,或为浔阳郡。领县三:
浔阳浔,水名也。汉旧县在江北,今蕲春郡界,晋温峤移于此。隋改为彭蠡县,又改为湓城县。有湓水、浪井、彭蠡湖、云庐山。今县南楚城驿,即旧柴桑县也。又有蒲塘驿,即汉历陵县也。王莽改为蒲亭。今驿前有敷浅原,原西数十里有博阳山。宋武帝大破卢循于左里,即彭蠡湖口也。
彭泽汉旧县,梁置太原郡,领晋阳等四县。隋并废之,置龙城县,寻即改为彭泽。有马当山、杨叶洲。
都昌汉彭泽县地。有石壁。有桑落洲,晋将刘毅为卢循所败之处。
章郡东至信安郡界一千四里。南至庐陵郡五百三十里。西至长沙郡一千二百里。北至宣城郡千七百里。东南到临川郡二百里。西南到宜春郡五百二十五里。西北到浔阳郡三百三十五里。东北到鄱阳郡四百四十里。去西京三千九十三里,去东京二千二百十一里。户五万五千七百一十七,口三十六万一千二百二十。
洪州今理南昌县。春秋、战国时并属楚。秦属九江郡。汉改九江郡为淮南国。汉高帝分淮南国置章郡,今南康、庐陵、宜春、鄱阳、浔阳、临川、章郡地,尽属汉章郡。吴芮为长沙王,兼得其地。后汉亦为章郡。晋因之。东晋尝置江州。理于此。宋齐以后并为章郡。隋平陈,废郡,置洪州;炀帝初废州,置章郡。大唐为洪州,或为章郡。领县六:
南昌汉旧县。隋改为章县。有钟陵、龙沙。
高安汉建成县。
丰城汉南昌县地。吴分置富城县,晋太康元年,改为丰城。晋张华于此得古剑。
新吴汉灵帝置。
武宁吴置新安县,晋更名宁县,今曰武宁。
建昌汉曰海昏,昌邑王废后迁于此,故城见在。有杨柳津、上辽津,后汉艾县也。
临川郡东至鄱阳郡余干县三百二十里。南至南康郡一千一十里。西至庐陵郡五百二十五里。北至章郡二百四十里。东南到建安郡八百三十七里。西南到庐陵郡五百二十五里。西北到章郡二百四十里。东北到鄱阳郡四百二十里。去西京三千三百一十二里,去东京二千五百三十里。户二万八千五百七,口十七万一千九百二十。
抚州今理临川县。战国时属楚。秦属九江郡。二汉属章郡。吴分置临川郡,晋宋齐梁陈皆因之,隋平陈,置抚州;炀帝时州废,置临川郡。大唐为抚州,或为临川郡。领县四:
临川后汉临汝县,隋改为临川。
南城汉旧县。有五章山。
崇仁梁置巴山郡。
南丰
庐陵郡东至临川郡五百二十五里。南至南康郡四百二十四里。西至衡阳郡一千二百五十里。北至章郡五百三十里。东南无路可到。西南到桂阳郡九百里。西北到宜春郡三百一十里。东北到临川郡五百二十五里。去西京三千六百三十里,去东京二千八百四十三里。户三万九千六百五十一,口二十二万九千七百九十五。
吉州今理庐陵县。战国时属楚。秦属九江郡。二汉属章郡。孙策分置庐陵郡,晋宋齐梁陈皆因之。隋平陈,置吉州;炀帝初州废,置庐陵郡。大唐为吉州,或为庐陵郡。领县五:
庐陵汉旧县。有吉阳水。
太和旧东昌、西昌二县地。
安福吴置安城郡在此。隋废郡,改为安福。
新淦汉旧县。淦,沽滥反。
永新
宜春郡东至章郡水路七百四十里。南至庐陵郡三百一十里。西至长沙郡五百二十六里。北至章郡五百二十五里。东南到庐陵郡三百十一里。西南到长沙郡界二百三十里。西北到长沙郡五百二十六里。东北到章郡五百二十五里。去西京三千五百八十里,去东京二千五百六十八里。户二万九千三百九十一,口十五万三千八百二。
袁州今理宜春县。战国时属楚。秦属九江郡。二汉属章郡。吴分置安成郡,晋宋齐以下皆因之。隋平陈,置袁州;炀帝初州废,置宜春郡。大唐为袁州,或为宜春郡。领县三:
宜春汉旧县。晋改曰宜阳,隋复旧。
萍乡汉宜春县地。萍,浦丁反。
新喻汉宜春县地。
南康郡东至建安郡隔绝黄土岭一千八百二十里。南至海丰郡隔越参溪岭一千五百里。西至桂阳郡一千一十二里。北至庐陵郡四百二十里。东南到潮阳郡界一千五百六十五里。西南到始兴郡隔大庾岭七百里。西北到桂阳郡一千四十四里。东北到临川郡一千一十里。去西京四千二百十六里,去东京三千四百里。户三万七千九百八十二,口二十万七千九百九十二。
虔州今理赣县。赣,姑滥反。战国时属楚。秦属九江郡。二汉属章郡。吴属庐陵郡。及晋平吴,置南康郡。宋为南康国。齐、梁、陈皆为南康郡。隋平陈,置虔州;炀帝初州废,置南康郡。大唐为虔州,或为南康郡。领县六:
赣汉旧县。有章水、贡水合流,故曰赣。
雩都汉旧县地。
虔化汉赣县地。昔汉闽越反,汉使诸校屯梅岭,即今县界。
大庾有大庾岭,一名塞上岭,即五岭之一。昔汉时吕嘉反,汉军伐之。监军姓庾,城于此,故谓之大庾岭,刘嗣之南康记云:“
昔汉杨仆讨吕嘉,出章郡,下横浦,即今县西南,故横浦废关见在此。”
信丰
南康汉曰南野县。
建安郡东至缙云郡九百七十六里。南至长乐郡七百二十里。西至临川郡八百三十七里。北至信安郡千一百里。东南到长乐郡七百二十里。西南到临川郡二千四百里。西北到鄱阳郡二千三十里。东北到信安郡一千一百里。去西京四千九百三十五里,去东京四千一百三十五里。户二万一千四百五十九,口十四万二千一百六十四。
建州今理建安县。本闽越地。秦属闽中郡。汉属会稽郡。后汉因之。吴分置建安郡,晋、宋、齐、梁并因之。陈属闽州,后又属丰州。隋平陈,属泉州;炀帝初,属闽州,寻置建安郡而属焉。大唐武德四年,置建州,以建溪为名,或为建安郡。领县六:
建安汉冶县地。吴置建安县。有武夷山。
浦城
邵武
建阳
将乐
沙
长乐郡东至山六十六里,外至海。南至海二百里。西至山八十里,山外虔州雩都县界。北至山四十里,山外至永嘉郡界。东南水路到海一百六十四里。西南到清源郡五百里。西北到建安郡七百二十里。东北到永嘉郡水路千四百七十八里。去西京五千七百三十三里,去东京四千九百三十三里。户三万九千五百二十七,口二十一万七千八百七十七。
福州今理闽县。亦闽越地。秦为闽中郡。汉高帝立无诸为闽越王,都于此。□武帝时,闽越反,灭之,徙其人于江淮闲,尽虚其地。后有遁逃山谷者颇出,立为冶县地,盖以越王冶铸为名。属会稽郡,又名其地为东冶县。后汉改为侯官都尉,属会稽郡。后分冶地为会稽东南二部都尉,此为南部都尉。东部今临海郡是也。晋置晋安郡,宋、齐因之。陈置闽州,后又改为丰州。隋平陈,改为泉州;炀帝初州废,复改为建安郡。大唐初为建州,后此置泉州,移建州于建安县置。后此复为闽州。移泉州于晋江县。开元十三年,改为福州,或为长乐郡。领县八:
闽闽越王无诸都东冶,即此。汉东冶县,后改曰东候官。
候官
福唐
长乐
连江
长溪
古田
尤溪
清源郡东至海一百二十里。南至海一百八十里。西至棉田村二百八十五里。北至仙游县一百五十里。东南到海四十里。西南到漳浦郡六百里。西北到皂洋村一百里。东北到长乐郡五百里。去西京六千二百一十六里,去东京五千四百十三里。户二万四千五百八十六,口一十五万四千九。
泉州今理晋江县。秦汉土地与长乐郡同。晋为晋安郡,宋齐以后因之。自隋以来属泉州。大唐神龙以后,始移置泉州于此,或为清源郡。领县四:
晋江
南安吴置晋安县,晋置晋安郡在此。
莆田莆音蒲。
仙游
漳浦郡东至大海一百五十里。南至大海一百六十里。西至潮阳郡五百六十里。北至建安郡二千四百里。东南到黄如江一百里。西南到废怀恩县界一百里。西北到石□溪一百五十里。东北到清源郡六百里。去西京七千三百一十三里,去东京六千五百一十里。户二千六百三十二,口六千五百三十六。
漳州今理漳浦县。历代土地与长乐郡同。大唐分其地置漳州,或为漳浦郡。领县三:
漳浦
龙溪
龙岩近置。
临汀郡东至清源郡龙溪县一千四百五十里。南至潮阳郡程乡县界一千里。西至南康郡雩都县九百里。北至临川郡南丰县一千六百里。东南到漳浦郡废怀恩县界一千五百里。西南到潮阳郡程乡县界八百里。西北到临川郡南丰县一千六百里。东北到长乐郡一千三百六十里。去西京六千四百七十三里,去东京五千三百七十里。户五千三百三十,口一万五千九百九十五。
汀州今理长汀县。历代土地旧与长乐郡同。大唐开元二十六年,分置汀州,或为临汀郡。领县三:
长汀
龙岩近为沙县。
宁化
潮阳郡东至大海一百二十七里。南至大海八十五里。西至海丰郡海丰县五百七十里。北至南康郡一千五百六十七里。东南到大海六十九里。西南到潮阳县二百七十里。西北到郡内程乡县五百七十五里。东北到漳浦郡五百六十里。去西京七千六百六十七里,去东京六千七百七十五里。户一万三百二十四,口五万一千六百七十四。
潮州今理海阳县。亦古闽越地。秦属南海郡,秦末属尉佗。汉初属南越,后亦属南海郡。后汉因之。晋置东官郡,又分置义安郡。宋齐因之。梁置东扬州,后改为瀛州,及陈而废。隋平陈,置潮州;炀帝初,置义安郡。大唐复为潮州,或为潮阳郡。汉揭阳县地。领县三:
海阳
潮阳
程乡
风俗
扬州人性轻扬,而尚鬼好祀。每王纲解纽,宇内分崩,江淮滨海,地非形势,得之与失,未必轻重,故不暇先争。然长淮、大江,皆可拒守。吴、晋、宋、齐、梁、陈皆缘江淮要害之地置兵。闽越遐阻,僻在一隅,凭山负海,难以德抚。汉武帝时,东越王数反。朱买臣上言曰:“故东越王居泉山之上,一人守险,千人不得上。”永嘉之后,帝室东迁,衣冠避难,多所萃止,艺文儒术,斯之为盛。今虽闾阎贱品,处力役之际,吟咏不辍,盖因颜、谢、徐、庾之风扇焉。
通典卷第一百八十三
州郡十三
古荆州今置郡府三十三 县一百三十一
江陵荆七县江陵 枝江 松滋 当阳 公安 长林 石首
夷陵峡五县夷陵 宜都 远安 长阳 巴山
巴东归三县秭归 巴东 兴山
竟陵复三县监利 沔阳 竟陵
富水郢三县长寿 京山 富水
安陆安六县安陆 吉阳 应山 应城 云梦 孝昌
齐安黄三县黄冈 黄陂 麻城
汉阳沔二县汉阳 □川
江夏鄂五县江夏 永兴 武昌 蒲圻 唐年
义阳申三县义阳 罗山 钟山
长沙潭六县长沙 衡山 湘乡 益阳 浏阳 醴陵
巴陵岳五县巴陵 沅江 湘阴 华容 昌江
衡阳衡六县衡阳 湘潭 耒阳 攸 常宁 荼陵
零陵永三县零陵 湘源 祁阳
江华道四县营道 延唐 江华 永明
桂阳郴八县郴 高亭 蓝山 义昌 资兴 义章 南平 临武
连山连三县桂阳 阳山 连山
邵阳邵二县邵阳 武冈
武陵朗二县武陵 龙阳
澧阳澧四县澧阳 慈利 石门 安乡
黔中黔六县彭水 黔江 洪杜 洋水 信宁 都濡
宁夷思四县务川 宁夷 思印 思王
卢溪辰五县沅陵 溆浦 辰溪 卢溪 麻阳
卢阳锦五县卢阳 洛浦 招喻 常丰 渭阳
灵溪溪二县大乡 三亭
潭阳巫三县龙标 朗溪 潭阳
清江施二县清江 建始
涪川费四县涪川 多田 扶阳 城乐
夜郎珍四县营德 夜郎 丽皋 乐源
播川播四县播川 遵义 芙蓉 □川
义泉夷五县绥阳 义泉 都上 洋川 宜林
龙标业二县峨山 渭溪
溱溪溱二县荣懿 扶欢
古荆州
禹贡曰:“荆□衡阳惟荆州,北据荆山南□衡山之阳也。荆山在今襄阳郡南漳县。衡山在今衡阳郡湘潭 县。江汉同归于海,江汉二水归入于海。九江孔殷,孔,甚也。殷,中也。言江于此州界分为九道,甚得地势之中。今浔阳郡西北。沱潜既道,云土梦作乂。沱、潜,二水名。自江出为沱,自汉出为潜。云梦,泽名也。在今安陆郡。言二水既从其道,则云梦之土可为耕作畎亩之治。浮于江、沱、潜、汉,逾于洛至于南河。”逾,越也。言渡四水而越洛,乃至南河也。南河即在冀州南。舜置十二牧,荆州其一。周礼职方曰:“正南曰荆州,尔雅曰:“汉南曰荆州。”其山曰衡,薮曰云梦,川曰江汉,浸曰颍湛。衡山在湘南。云梦在华容。颍水出阳城干山,宜属荆河州,在此非也。湛,未详。其利丹银齿革。民一男二女。畜及谷宜与扬州同。荆,强也,言其气躁强;亦言荆,惊也。或取名于荆山焉。盖蛮夷之国,槃瓠之种,昔高辛氏有畜犬,曰槃瓠,帝妻以少女。其子孙滋蔓,号曰蛮夷,今长沙武陵蛮是也。诗人所谓蛮荆也。夏商以来,最为边患。周宣王中兴,乃命方叔南伐蛮方,故诗曰“蛮方来威”,又曰“蠢尔蛮荆,大邦为雠”。春秋至战国时,并为楚地。其在天文,翼、轸则楚之分野,汉之南郡、江夏、零陵、桂阳、武陵、长沙,皆其分也。今夷陵、巴东、江陵、竟陵、富水、义阳之东境、安陆、齐安、汉阳、江夏、巴陵、长沙、衡阳、零陵、江华、桂阳、连山、邵阳、武陵、澧阳、黔中、宁夷、卢溪、卢阳、灵溪、潭阳、清江等郡地是也。兼得韩秦之交。汉之南阳之地,今宜阳之西境,宜属韩。汉牂牁之地,今播川、义泉、涪川、夜郎、溱溪宜属秦。秦平天下,置郡,此为南郡、今江陵、夷陵、巴东、竟陵、富水、安陆、齐安、汉阳、江夏、清江等郡地皆是。黔中、今武陵、澧阳、黔中、宁夷、卢溪、卢阳、灵溪、潭阳等郡地皆是也。汉改秦黔中郡为武陵郡,即今武陵郡是。长沙、今长沙、巴陵、衡阳、零陵、江华、桂阳、连山、邵阳等郡是。南阳之东境。今义阳、汉东等郡是。汉武置十三州,此为荆州。领郡国八。其五溪中地,归汉以后,历代开拓,今播川、涪川、夜郎、义泉、龙标、溱溪等郡地。后汉并因之。初理武陵郡汉寿县,今武陵郡武陵县地,后理南郡,今江陵郡是。汉末,曹公赤壁败后,遂与吴蜀三分其地。北境属魏,西境属蜀,东境南境属吴。及刘备殁后,所分之地悉复属吴,而荆州南北双立。魏荆州理宛,今南阳郡。吴荆州理江陵,今郡也。晋亦置荆州。领郡十九。初理襄阳,平吴,理南郡,今江陵郡。王敦为刺史,理武昌,今江夏郡县也。其后迁徙无常处。自王抗以后,复理江陵,不复移改。宋分置荆州、领郡十二,理南郡。司州、领郡四,理义阳,今郡。郢州、领郡六,理南郡。雍州、领郡十七,理襄阳,今郡地。刺史所理则在古荆河州境,其统领郡县则古荆州之境。湘州。领郡十,理长沙,今郡。齐并因之。州境之内,含带蛮蜑,音但。土地辽落,称为殷旷。江左大镇,莫过荆扬,故谓荆州为陕西也。以比周邵分陕之义。其后割裂不可详也。大唐分置十五部,此为山南东道、江陵、竟陵、富水、夷陵、巴东、武陵、澧阳等郡地是也。江南西道、长沙、零陵、桂阳、江夏、江华、衡阳、巴陵、邵阳是也。黔中道,黔中、卢溪、卢阳、宁夷、清江、潭阳、龙标、义泉、灵溪、涪川、溱溪、播川、夜郎。兼分入淮南道安陆、义阳。及岭南道。连山。
江陵郡东至竟陵郡四百八十里。南至澧阳郡三百里。西至夷陵郡三百四十里。北至襄阳郡四百五十里。东南到巴陵郡五百七十五里。西南到澧阳郡二百六十五里。西北到夷陵郡远安县界三百五里。东北到富水郡二百二 十里。去西京一千七百七十三里,去东京一千三百一十二里。户二万八千九百三十二,口十三万七千五十四。
今之荆州,理于江陵县。春秋以来,楚国之都,谓之郢都,西通巫巴,东接云梦,亦一都会也。秦置南郡。汉高帝改为临江郡,景帝改为临江国,后复故。后汉因之。其地居洛阳正南。章帝徙钜鹿王恭为江陵王,三公上言,江陵在京师正南,不可以封,乃徙为六安王。蜀先主得之,以麋芳为南郡太守。后属吴,麋芳以郡来降,关羽因此遂败。常为重镇。吴师来伐,当阳侯杜元凯向江陵,斩其督伍延。晋平吴,置南郡及荆州。领郡十九,理于此。东晋以为重镇,桓冲屯上明,使刘波守江陵。宋齐并因之。宋领郡十二,齐领郡十。梁元帝都之,为西魏所陷,大将于谨平之。迁后梁居之,为藩国,又置江陵总管府。隋并梁,置江陵总管府如故,后改为荆州;炀帝初,复为南郡。大唐为荆州,或为江陵郡。领县七:
江陵故楚之郢地,秦分郢置江陵县,今县界有故郢城。有枚回洲。有夏水口,左传所云“沈尹戍奔命于夏汭”也。有荒谷,即莫敖所缢荒谷。西北有野父城。又有纪南城,楚渚宫。汉津乡故城在今县东也。
枝江古之罗国。汉旧县。楚文王自丹阳徙都,亦曰丹阳。其旧丹阳,在今巴东郡。
松滋东晋孝武时,荆州刺史桓冲以苻坚强盛,自襄阳退屯之,上疏曰:“孱陵县界,地名上明。在吴时,乐乡城以上四十余里地,北枕大江,西接三峡,田土膏良,可以资业军人。”遂为重镇。今县西有废上明城,即冲所筑。亦汉高城县地。有巴山。其乐乡城,即吴陆抗所筑。孱,士连反。
当阳汉旧县。又汉临沮侯国故城,在今县北。有绿林山,王莽末,贼所起。有漳沮二水,左传曰楚庄王“师于漳澨”,即此也。沮,七余反。澨音筮。
公安汉作唐县故城在西,亦二汉孱陵县地。后汉末,刘备为荆州牧,镇油口,即此。马头故城在今县西北,陆抗所屯,以御羊祜。陈亦为重镇,及隋军来伐,遣将陈纪守之。
长林有章山及云梦泽,郭璞曰:“云梦泽,湖丘。”是。
石首武德四年置。有石首山,因以为名。即汉华容县。
夷陵郡东至江陵郡三百四十里。南至江陵郡水路三百三十七里。西至巴东郡一百九十里。北至襄阳郡五百七十里。东南到江陵郡界四百四十一里。西南到清江郡九百里。西北到巴东郡界二百三十里。东北到江陵郡界九十里。去西京一千七百里,去东京一千六百四十里。户七千三百一十七,口四万二千六百六十八。
峡州今理夷陵县。春秋、战国时,并楚地。秦将白起攻楚,烧夷陵,即其地也。秦二汉并为南郡地。魏武平荆州,置临江郡。后刘备改为宜都郡。吴改夷陵为西陵,常为重镇。陆逊上疏曰:“夷陵要害,国之关限。若失之,非损一郡,则荆州可忧也。”晋、宋、齐并为宜都郡。梁改置宜州。西魏改曰拓州。后周改为峡州。陈尝得之,为重镇。隋开皇中,伐陈。陈人守荆门、狼尾滩,并宜都县界;安蜀城,夷陵县界也。大唐为峡州,或为夷陵郡,郡城即陆抗攻步阐,拒晋师之垒。以扼三峡之口,故为峡州,西通蜀江。领县五:
夷陵汉旧县也。吴之西陵。有黄牛山,高崖闲有石,色如人牵牛,人黑牛黄,故名之。湍险纡回,行者歌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有夷陵山。故城在西北。今县西有温泉。
宜都汉夷道县故城在今县西。有荆门山,后汉岑彭破田戎于此。公孙述又遣将任满拒吴汉,将作浮桥处,在今县西北五十里。水经云:“江水束楚荆门、虎牙之闲。”荆门山在南,上合下开,若门。虎牙山在北,石壁危江闲,有白文,类牙,故以为名也。荆门、虎牙二山,即楚之西塞狼尾滩。
远安汉临沮县。
长阳汉佷山县。孟康云:“佷音恒,出药草恒山。”古直城在今县西北五十四里,四面险绝,有林木池水。
巴山古捍关,楚肃王拒蜀处。今县北有山,曲折似巴字,因以为名。武落钟山有石穴,即廪君掷剑处。又有夷水,即廪君乘土船所也。
巴东郡东至夷陵郡一百九十里。南至清江郡五百五十里。西至云安郡三百三十二里。北至房陵郡五百里。东南到夷陵郡界一百二十二里。西南到云安郡三百三十二里。西北到云安郡界一百三十六里。东北到夷陵郡界三百十七里。去西京二千二百六十八里,去东京一千八百三十三里。户四千三百六十四,口二万一千五百三十四。
归州今理秭归县。历代土地与云安郡同,唯秦时属南郡,二汉为南郡。吴置建平郡,以为重镇。其地险固。孙皓末,晋将王浚自蜀沿流伐吴。吴之守将吾彦表谓皓曰:“请建平增兵,若建平不下,晋师终不敢过。”皓不从。即秭归县界。秭音姊。晋亦为建平郡,宋齐皆因之。隋属巴东郡。大唐武德二年,分□州秭归、巴东二县置归州,或云因归国为名。后为巴东郡。古□子国城在郡东二十里。领县三:
秭归汉旧县也。屈原此县人,既被流放,忽然暂归,其姊亦来,因名其地为姊归。空舲峡山。昔周成王封楚熊绎,初都丹阳,今东南故城是也。后移枝江,亦曰丹阳。后又移都郢,在江陵。后又移都寿春,亦曰郢。吴置建平郡,在此。太清镇在县东南八十五里,吴置以备蜀,居三峡要冲,塞山蛮之路、寇掠之道。
巴东汉巫县地。有石门山,陆逊追刘备处。
兴山初吴主孙休置,后废。武德中,又分秭归置。汉王嫱即此人。
竟陵郡东至汉阳郡五百里。南至巴陵郡五百五十里。西至江陵郡四百八十里。北至富水郡四百里。东南到蜀江水中流为界七百四十里。西南到赤岸港界三百五十七里。西北到乞火山界三百五十四里。东北到安陆郡三百四十里。去西京一千七百九十里,去东京一千五百一十八里。户七千六百九十,口三万六千九百九十九。
复州今理沔阳县。自春秋以来为楚地。秦属南郡。二汉南郡、江夏二郡地。晋分置竟陵郡,宋齐因之。后周以其地置郢、复二州。隋炀帝初州废,于旧郢州置竟陵郡。今富水郡 地。于旧复州置沔阳郡。大唐改为复州,或为竟陵郡。领县三:
监利汉华容县。干溪水涌出。春秋时,楚章华台在城内。陶朱公□在华容县西,碑见在。又有荆台是也。
沔阳汉云杜县故城在县西北。又有石城,在县东南三百里。有夏水、沔水。晋镇南将军杜元凯为荆州刺史,开阳口,达巴陵,径千余里,内避长江之险,外通零桂之漕,即此也。
竟陵汉旧县。又有汉邾县故城,在今县东。
富水郡东至安陆郡三百二十九里。南至竟陵郡四百里。西至江陵郡二百八十里。北至襄阳郡三百一十六里。东南到竟陵郡界百五十六里。西南到江陵郡界八十里。西北到襄阳郡界三百一十六里。东北到汉东郡四百六十里。去西京一千四百三十五里,去东京一千三百九里。户一万一千七百二,口五万五百九十。
郢州今理长寿县。历代所属与竟陵郡同。二汉属江夏郡。晋、宋以来竟陵郡地。梁南司、北新二州之境。西魏分属安州。后周分置石城郡,后于石城置郢州。隋炀帝初州废,置竟陵、安陆二郡。大唐并二郡为温州,后为郢州,或为富水郡。领县三:
长寿汉竟陵县故城在今县南。晋宋以来为长寿县。
京山晋宋以来曰新阳。梁置新州。西魏置温州。
富水后汉新巿县故城在今县东北。
安陆郡东至齐安郡三百一十二里。南至汉阳郡三百一十里。西至富水郡三百二十九里。北至义阳郡二百五十里。东南到汉阳郡三百一十里。西南到竟陵郡三百四十里。西北到汉东郡一百五十五里。东北到弋阳郡四百五十三里。去西京二千七百里,去东京一千二百九十九里。户二万一千八百三十五,口十三万二千一百四十九。
安州今理安陆县。春秋□子之国,□或作“郧”。□、郧、涢,皆音云。云梦之泽在焉。后楚灭□,封斗辛为郧公,即其地也。秦属南郡。二汉属江夏郡。晋初亦属江夏郡,后分置安陆郡。宋、齐因之。梁置南司州。西魏置安州总管府。后周置涢州及安陆郡。隋初废,炀帝初复为安陆郡。大唐为安州,或为安陆郡。郡城临涢水。领县六:
安陆汉旧县。有涢水,亦谓之涢口。有横山,即古陪尾山也。云梦泽在焉。
吉阳梁置汝南郡。
应山梁置应州及县。北有石龙山。
应城宋置。古蒲骚城在此。骚音萧。
云梦汉江夏郡故城在今县东南。
孝昌西魏置岳州及岳山郡。
齐安郡东至蕲春郡二百三十里。南至江夏郡二百八十五里。西至安陆郡三百十二里。北至弋阳郡三百五十里。东南到浔阳郡五百五十七里。西南到汉阳郡二百三十五里。西北到义阳郡五百六十里。东北到寿春郡五百八十四里。去西京二千二百五十五里,去东京一千四百七十里。户一万四千七百八十七,口八万四千一百八十二。
黄州今理黄冈县。春秋时邾国之地,今郡东南百二十里临江与武昌相对。有邾城,史记曰:“黄帝之末孙有陆终者,产六子,第五别为曹姓,历代不绝。至武王代纣之后,封其裔子挟于邾,为诸侯。”即此也。后为黄国之境,战国时属楚。秦属南郡。二汉为江夏郡。魏亦为重镇。魏文帝黄初中,吴扬声欲猎江北,荆河州刺史满宠度必袭西阳,而为之备,孙权闻之而退。吴后得邾城。孙权赤乌中,使陆逊攻邾,常以三万兵守之。晋为西阳国。宋为西阳郡。齐又分置齐安郡。北齐置衡州,领齐安一郡。陈废衡州。后周又置衡州及黄州。隋初改衡州为黄州;炀帝初州废,置永安郡。大唐为黄州,或为齐安郡。领县三:
黄冈汉西阳县地。齐曰南安。北齐置巴州。后周置弋州。
黄陂北齐置南司州,后周置黄州。武湖在县东,宋谢晦为檀道济所攻,败走,被武湖戍主执,即此。
麻城
汉阳郡东至江夏大江中流为界三里。南至竟陵郡八百里。西至竟陵郡五百里。北至齐安郡二百三十五里。东南到江夏郡七十里。西南到竟陵水路七百里。西北到安陆郡三百一十里。东北到江夏郡界七里。去西京二千三百八十四里,去东京一千五百二十九里。户六千二百五十二,口三万八千一百二十九。
沔州今理汉阳县。春秋郧国之地。战国时属楚。秦属南郡。二汉属江夏郡。魏初有之,为重镇。曹公定荆州后,以文聘为江夏太守,守沔口,止石梵,吴军来攻,不克。后属吴,亦为重镇。孙权嘉禾中,陆逊屯江夏、沔口。晋宋以来,并属江夏郡。后周置复州。隋炀帝初改为沔州,寻改为沔阳郡,则通有今竟陵郡之地。大唐武德中,讨平朱粲,析为沔州,或为汉阳郡。领县二:
汉阳汉安陆县地。隋初置汉津县,后改为汉阳。有汉水,一名沔水。又有沌水、滠水、鲁山。沌音屯。滠音摄。
□川汉安陆县地。后魏为□川郡,后废郡为县也。□音□。
江夏郡东至浔阳郡六百里。南至巴陵郡七百里。西至汉阳郡渡江二里。北至齐安郡二百八十五里。东南到章郡一千九百三十八里。西南到汉阳界七里。西北到汉阳北界渡江四里。东北到蕲春郡五百里。去西京二千三百四十六里,去东京一千五百三十里。户一万九千四百一十七,口十一万三千。
鄂州今理江夏县。自春秋以来皆属楚,有江汉二水。在州西合。秦属南郡。汉高祖置江夏郡。应劭曰:“沔水自江别至南郡华容为夏水,过郡入江,故曰江夏。”后汉因之,荆州牧刘表将黄祖守在此。按吴志孙策表曰:“臣到沙羡县祖屯处,破之。”吴分江夏,孙权初城江夏。更置武昌郡,孙权尝都之,孙皓又徙都之,常为重镇。孙权甘露初,城武昌,陆逊、诸葛恪、滕牧皆屯焉。及晋伐吴,使王戎袭武昌,胡奋袭江夏。历代亦为兵冲,其地亦曰夏口,东晋孝武时,桓石仁屯守。亦曰鲁口。以对鲁山岸为名也。晋宋并为江夏、武昌二郡。宋兼置郢州。领郡六,理于此。齐因之,亦为重镇。刘怀珍言于高帝曰:“夏口兵冲要地,宜得其人。”遂令柳崇镇兵。其后梁武帝自襄阳起兵东下,攻围二百余日,方降。梁末,北齐得之,遣慕容俨守。陈霸先将侯瑱攻围六月余,不下。后二国和通,乃归梁。瑱,他甸反。梁分置北新州,寻分北新置土、富、洄、泉、豪五州。隋平陈,改置鄂州;炀帝初州废,置江夏郡。大唐武德中,平萧铣,改为鄂州,或为江夏郡。领县五:
江夏汉以来沙羡县也。晋武改为沙阳,东晋侨置汝南郡,此为汝南县。有黄鹤山。
永兴汉鄂县。
武昌故东鄂也。孙权改为武昌,遂建都于此。东晋时,谢尚、庾翼并屯守于此。有樊山,谢眺诗曰“樊山开广宴”,即此。有峥嵘洲,晋将刘毅破桓玄处。
蒲圻汉沙羡县地,后置沙州。后汉建安中,吴王孙权破曹公军于赤壁,即今县界。并具巴陵郡篇目。
唐年
义阳郡东至弋阳郡二百二十里。南至安陆郡二百五十七里。西至淮安郡二百五十七里。北至汝南郡二百六十八里。东南到弋阳郡二百四十七里。西南到汉东郡二百四十四里。西北到淮安郡二百一十六里。东北到弋阳郡二百二十里。去西京一千七百九十六里,去东京九百四十二里。户二万五千六百三十,口十三万九千六百二十九。
申州今理义阳县。春秋时申国之地,或曰申国在今南阳郡南阳县。其后属楚。秦属南阳郡。二汉为南阳、江夏二郡。魏分南阳置义阳郡。晋宋并因之,宋又置司州。领郡四,理于此。齐并因之。有三关之隘,今义阳县界有故平靖关,其武阳、黄岘二关,在安陆郡应山县界也。北接陈、汝,控带许、洛。宋齐以来,常为边镇。梁曰北司州,后复置司州。梁天监二年,为魏将元英所陷。后魏改为郢州。后周改为申州。隋炀帝改为义州,寻为义阳郡。大唐为申州,或为义阳郡。领县三:
义阳汉平氏县。有浉水。浉音师。
罗山汉郢县。
钟山汉鄳县地。齐置齐安郡。又有汉钟武故城,在今县西南。石城山在今县东南,春秋之九塞,此即一也。晋于山上置义阳郡城。
长沙郡东至章郡一千二百二里。南至衡阳郡四百五十里。西至卢溪郡一千一百二十五里。北至巴陵水路五百五十里。东南到宜春屈曲五百二十六里。西南到邵阳郡五百三十四里。西北到武陵郡四百里。东北到巴陵郡七百里。去西京二千五百一十九里,去东京二千四百里。户三万二千二百二十六,口十四万六千六百。
潭州今理长沙县。古三苗国之地。自春秋以来,为黔中地,楚国之南境。秦为长沙郡。有万里沙祠,故曰长沙。汉为长沙国,初封番君吴芮为长沙王;都于此。及景帝,封子发又为长沙王。诸王朝宴,帝令迭舞,长沙王但张袖而已,帝怪问之,对曰:“臣国小地狭,不足以回旋。”帝悦,增以桂阳、武陵二郡。后汉复为长沙郡。晋因之。宋长沙国兼置湘州,领郡十,理于此。齐因之,又为长沙郡。夫湘川之奥,人丰土辟,南通岭峤,唇齿荆雍,亦为重镇。梁陈以来,皆因而不改。隋平陈,置潭州;取昭潭为名。炀帝初州废,置长沙郡。大唐为潭州,或为长沙郡。领县六:
长沙古青阳地。秦始皇时,荆王献青阳以西,即此也。汉改为临湘县。有湘水。贾谊宅,井仍存。
衡山汉湘南县,后置衡阳郡。
湘乡汉湘南县之湘乡也。长沙王子昌封湘乡侯。
益阳汉旧县。在益水之阳。故城在今县东。
浏阳汉旧县。浏音刘。
醴陵后汉旧县。有漉水,又名渌水,出县东漉山。
巴陵郡东至江夏郡七百里。南至长沙郡五百五十里。西至醴阳郡四百八里。北至竟陵郡五百五十里。东南到章郡一千八百五十六里。西南到武陵郡六百里。西北到江陵郡五百七十五里。东北到江夏郡七百里。去西京二千一百四十里,去东京一千八百一十六里。户一万一千六百七十六,口四万七千三十二。
岳州今理巴陵县。古苍梧之野,苍梧野不止于此郡界,侧近之地皆是。亦三苗国之地,亦古麇子国;春秋文公十一年,楚子伐麇,即此地也。凡今长沙、衡阳诸郡,皆古三苗之地。青草、洞庭湖在焉。二湖相连,青草在南,洞庭在北。春秋、战国时,并属楚,亦古罗国之地,楚辞之言汨罗是也。罗县北有汨水。汨音□。秦属长沙郡,二汉皆因之。吴因之,为重镇。建安中,孙权使鲁肃,孙皓时滕牧、万彧皆屯于此。晋因之,东晋亦为重镇。使陶侃镇守此。宋分置巴陵郡。齐因之。梁置巴州,湘东王遣陆法和等据赤亭,擒侯景将任约于此。今郡西华容界有赤亭城是也。城近赤亭湖,因以为名。隋平陈,改为岳州。炀帝初,改为罗州,寻为巴陵郡。郡人董景珍等,以罗县令萧铣为主,起兵于此。大唐武德四年,平萧铣,复为岳州,或为巴陵郡。领县五:
巴陵汉下隽县地。隽音词兖反。古巴丘也。有君山、洞庭湖、巴丘湖、青草湖。检地志云:“巴丘湖中有曹由洲,即曹公为孙权所败烧舡处,在今县南四十里。”又云:“今鄂州之蒲圻县,有赤壁山,即曹公败处。”按三国志云:“刘表卒,其子琮代屯襄阳。刘备屯樊。琮降曹公,备遂南走。曹公恐备先据江陵,将精骑急追,及于当阳之 长阪。备与数十骑走,斜趋汉津,济沔,到夏口。曹公进军江陵,得刘琮水军舡步数十万,自江陵征备,至巴丘,遂至赤壁。孙权遣周瑜水军数万,与备并力逆之。曹公泊江北岸。瑜部将黄盖诈降,战舰数千艘,因风放火。曹公大败,从华容道步归,退保南郡,备瑜等复追之。曹公留曹仁守江陵城,自径北归。”而汉阳郡图经云:“
赤壁城一名乌林,在郡西北二百二十里,在□川县西八十里,跨□南北。”此大误也。曹公既从江陵水军沿流,已至巴丘,则今巴陵郡赤壁只在巴陵郡之下,军败引还南郡,刘备、周瑜水军追蹑,并是大江之中,与□川西殊为乖角。今据检地志为是,当在巴陵、江夏二郡界。其汉阳郡图经及俗说,悉皆讹谬,所以备录国志,以为证据尔。
沅江汉益阳县地。因以沅水为名。梁置重华县,隋废之。又有重华城,亦谓之虞舜古城。
湘阴本罗子国,秦为罗县。梁置岳阳郡。隋置玉州。有玉笥山、湘水,又有地名黄陵,即舜二妃所葬之地。县北有汨水,即屈原怀沙自沈之处,俗谓之罗江。又有屈原□,今有石碑,文曰“楚放臣屈大夫之碑”,其余字灭矣。汉罗县故城在今县东北。
华容汉孱陵县也。隋置此县。古华容在竟陵郡。
昌江
衡阳郡东至庐陵郡九百里。南至零陵郡五百八十里。西至邵阳郡三百里。北至长沙郡四百五十里。东南 到桂阳郡三百里。西南到零陵郡三百七十里。西北到长沙郡湘潭县五百八十里。东北到庐陵郡九百里。去西京三千一百里,去东京二千七百六十八里。户三万四千三百三十,口十九万七千五百三十。
衡州今理衡阳县。春秋以来属楚。秦属长沙郡。汉属长沙国、桂阳郡地。后汉属长沙、桂阳二郡地。吴以其地置衡阳、湘东二郡,晋因之。宋为衡阳国及湘东郡,齐以下皆因之。齐常改衡阳国为郡。隋平陈,省湘东、衡阳二郡,置衡州;炀帝初州废,置衡山郡。大唐为衡州,或为衡阳郡。领县六:
衡阳汉酃县地。有酃水湖,酿酒醇美,所谓酃酒。晋武帝平吴,始荐酃酒于太庙,谓此。有蒸水。酃音灵。
湘潭有南岳衡山。汉阳山县。
耒阳汉旧县。有耒水。
攸
常宁
荼陵汉旧县。荼,弋奢反。
零陵郡东至江华郡三百里。南至平乐郡六百三十九里。西至邵阳郡武冈县界二百二十里。北至衡阳郡五百八 十里。东南到江华郡三百里。西南到始安郡五百五十里。西北到邵阳郡三百一十里。东北到衡阳郡五百七十里。去西京三千二百七十四里,去东京三千五十五里。户二万九千一十三,口十七万二千八百五十七。
永州今理零陵县。春秋楚国之南境。秦属长沙郡。汉武帝置零陵郡,后汉及晋皆因之。宋为零陵国。齐为零陵郡,梁、陈皆然。隋平陈,郡废,置永州;炀帝初州废,置零陵郡。大唐为永州,或为零陵郡。领县三:
零陵汉泉陵县故城在今县北。
湘源汉洮阳县故城在今县西北。
祁阳汉泉陵县地。吴置今县。
江华郡东至桂阳郡六百里。南至临贺郡四百里。西至平乐郡四百里。北至零陵郡三百里。东南到桂阳郡六百里。西南到永山,险峻无路。西北到零陵郡三百里。东北到始安郡五百里。去西京三千九百三十里,去东京三千五百八十里。户二万七千四百四十二,口一十六万三千二百。
道州今理营道县。舜封象有鼻国,即此也。春秋时楚地。秦属长沙郡。汉初属长沙国,后属零陵郡。后汉、魏及晋皆因之。宋齐为营阳郡。梁改营阳为永阳郡。隋平陈,郡废,悉并其地置永州;炀帝初州废,并属零陵郡。大唐既平萧铣,复割其地置营州。武德五年,改为南营州。贞观八年,改为道州,或为江华郡。有都庞岭,今谓之永明,有甿渚岭,今谓之白芒,即五岭之二也。领县四:
营道汉旧县。有营山,因以为名。
延唐汉泠道县,属零陵郡。有舂陵乡,元帝徙于南阳郡蔡阳县。国初置唐兴县。有九疑山,其山九溪皆相似,故名之,舜所葬。
江华
永明有永明岭。
桂阳郡东至庐陵郡一千二百五十里。南至始兴郡五百里。西至江华郡六百里。北至衡阳郡三百里。东南到南康郡千一十里。西南到连山郡三百九十里。西北到衡阳郡三百里。东北到庐陵郡界五百一十里。去西京三千三百里,去东京三千五十七里。户二万七千九百九十,口十七万四千一百三十。
郴州今理郴县。春秋、战国时皆楚地。秦属长沙郡。项羽徙义帝于长沙,都郴,即此地也。汉初以其地为桂阳郡。即长沙之南境。后汉、晋、宋、齐皆因之。陈以其地为桂阳、卢阳二郡。隋平陈,废二郡,置郴州;炀帝初州废,复置桂阳郡。大唐为郴州,或为桂阳郡。有骑田岭,今谓之腊岭,即五岭之一。领县八:
郴汉旧县。
高亭
蓝山
义昌
资兴
义章县北临章水。亦汉郴县地。
南平
临武有武溪。汉旧县。
连山郡东至桂阳郡南平县二百一十里。南至南海郡九百里。西至临贺郡二百六十九里。北至桂阳郡蓝山县二百五里。东南到始兴郡五百一十里。西南到临封郡六百三十里。西北到江华郡五百七十里。东北到桂阳郡三百九十二里。去西京三千八百五里,去东京三千五百八十九里。户一万一千一百八十,口五万六百二十九。
连州今理桂阳县。春秋时楚地。秦属长沙郡之南境。二汉属桂阳郡。吴属始兴郡。晋因之。宋明帝置宋安郡,后省宋安属广兴郡。宋改始兴为广兴,今始兴郡也。齐复属始兴郡。梁又分为阳山郡。隋平陈,郡废,炀帝初置熙平郡。大唐改为连州,或为连山郡。领县三:
桂阳汉旧县。在桂水之阳,前有洭水。有乳穴三十七,桂岭,贞女硖。有湟水,汉伏波将军路博德讨南越,出桂阳,下湟水,即此地。洭音匡。湟音皇。
阳山有乳穴十九。
连山
邵阳郡东至衡阳郡三百里。南至零陵郡三百里。西至卢溪郡八百里。北至长沙郡二百四十里。东南到零陵郡三百十二里。西南到潭阳郡屈曲一千八百六十里。西北到卢溪郡八百里。东北到长沙郡五百三十四里。去西京二千八百八十三里,去东京二千五百六十七里。户一万二千三百二十三,口八万九千一百五十四。
邵州今理邵阳县。春秋、战国时皆属楚。秦属长沙郡。汉属长沙国、零陵郡地。后汉属长沙、零陵二郡地。吴置邵陵郡,分零陵北部都尉置。晋因之。宋齐邵陵郡,梁陈亦然。隋平陈,废邵陵郡,并入长沙郡。大唐复分置邵州,或为邵阳郡。领县二:
邵阳汉昭陵县。
武冈汉都梁县之地。汉夫夷县故城在东北。
武陵郡东至巴陵郡六百里。南至长沙郡界一百一十里。西至卢溪郡四百六十五里。北至澧阳郡百八十里。东南到长沙郡四百里。西南到卢溪郡沅陵县三百九十六里。西北到澧阳郡石门县界一百里。东北到澧阳郡安乡县界一百二十八里。去西京二千五百二十一里,去东京一千八百五十八里。户七千七百二十二,口三万九千一十七。
朗州今理武陵县。春秋、战国时皆属楚地。秦昭王置黔中郡。汉高更名武陵郡,后汉、魏至晋皆因之。晋赵廞问潘京云:“贵州何以名武陵?”京曰:“鄙郡本名义陵郡,在辰阳县界,与夷相接,数为所攻,光武时移东出,共议易号。传曰止戈为武,诗称高平曰陵。”武陵记桃花源,即此地也。宋齐亦曰武陵郡。梁置武州,后改曰沅州。隋平陈,改为朗州;炀帝初州废,置武陵郡。大唐为朗州,或为武陵郡。领县二:
武陵汉临沅、汉寿二县地。有沅水,至长沙,入洞庭湖。有纯纪陂,今名白马陂,隋开皇中有刺史乔难陀修,其利不减郑白二渠。
龙阳吴时置。沅水入龙阳界,历凡洲,洲长二十里,即李衡种甘所。
澧阳郡东至巴陵郡二百里。南至武陵郡一百八十里。西至黔中郡二千里。北至江陵郡三百里。东南到武陵郡龙阳县界四百五十五里。西南到卢溪郡一千三十八里。西北到夷陵郡七百五十九里。东北到江陵郡公安县五百七十五里。去西京二千四里,去东京一千五百十八里。户一万六千一百九十,口八万二千二百四十六。
澧州今理澧阳县。春秋时楚地。秦属黔中郡。二汉属武陵郡,兼治荆州。领郡八,理于此。吴分置天门郡,晋、宋、齐皆因之。隋平陈,置松州,寻改为澧州;炀帝初为澧阳郡。大唐为澧州,或为澧阳郡。领县四:
澧阳汉零阳县地。有澧水。有崇山,即放欢兜之所。
慈利汉零阳县地。
石门汉零阳县地。吴时置天门郡。有溇水。
安乡汉孱陵县地,亦后汉汉寿县地。南朝置义阳郡。
黔中郡东至澧阳郡二千里。南至义泉郡六百里。西至涪陵郡三百六十里。北至南宾郡六百五十里。东南到宁夷郡三百一十里。西南到义泉郡三百五十里。西北到涪陵郡三百六十里。东北到清江郡五百五十里。去西京三千五百六十里,去东京三千二百七十七里。户四万一百八十五,口二十万三千三百五十七。
黔州今理彭水县。古蛮夷之国,春秋、战国皆楚地。秦惠王欲楚黔中地,以武关外易之,即此是也,通谓之五溪。五溪谓酉、辰、巫、武、沅等五溪也。古老相传云,楚子灭巴,巴子兄弟五人流入黔中,各为一溪之长。一说云,五溪蛮皆槃瓠子孙,自为统长,非巴子也。秦属黔中郡。汉属武陵郡,后汉因之,晋、宋、齐亦然。后周武帝时,蛮帅以其地归附,遂置奉州,复改为黔州。隋初亦置黔州,炀帝初为黔安郡。大唐复为黔州,或为黔中郡。领县六:
彭水汉酉阳县。
黔江
洪杜
洋水
信宁
都濡
宁夷郡东至灵溪郡三百里。南至涪川郡五百里。西至义泉郡六百里。北至黔中郡二百八十七里。东南到卢溪郡一千六百里。西南到义泉郡五百四十里。西北到黔中郡三百里。东北到黔中郡黔江县一百九十里。去西京三千九百五十里,去东京三千五百九十三里。户一千五百二十八,口八千一百。
思州今理务川县。历代土地与黔中郡同。隋属清江郡。大唐武德元年,以当牂牁之冲要,遂置务州。贞观八年,改为思州,或为宁夷郡。领县四:
务川汉酉阳县地。
宁夷
思印思印,水名。
思王
卢溪郡东至武陵郡四百六十五里。南至潭阳郡五百四十八里。西至卢阳郡六百七十里。北至灵溪郡三百六十八里。东南到邵阳郡八百里。西南到卢阳郡水路三百六十八里。西北到灵溪郡大乡县界一百九十里。东北到武陵郡界沅水路二百十九里。去西京三千五百二十八里,去东京三千二百九十里。户四千一百五十,口二万七千二百七十。
辰州今理沅陵县。古蛮夷之地,春秋楚国之境。秦属黔中郡。汉属长沙、武陵二郡地。后汉发南郡人入武溪,击诸蛮,不克。后马援至临沅而击破诸蛮,此其地也。后亦属武陵郡。晋、宋、齐并为武陵郡地。隋分置辰州,炀帝初为沅陵郡。大唐为辰州,或为卢溪郡。领县五:
沅陵汉下隽县也。有壶头山在东,武陵记云:“神仙多游集焉,后汉马援军渡处。”隽音字兖反。
溆浦汉义陵县。
辰溪汉曰辰阳县。即五溪之一。
卢溪有武溪水。县西有武山,武陵记云:“高可万仞,上有石窟,中有一石如狗形,云是槃瓠。”汉沅 陵县地。
麻阳
卢阳郡东至卢溪郡六百七十里。南至龙标郡渭溪县界一百五十里。西至渭阳县界百五十里。北至当郡招喻县界五十里。东南到潭阳郡三百里。西南到渭阳水路一百五十里。西北到当郡常丰县水路二百里。东北到卢溪郡麻阳县界水路三百里。去西京三千五百里,去东京三千三百里。户三千一百三十,口一万四千六百九十。
锦州今理卢阳县。历代土地与辰州同。大唐为锦州,或为卢阳郡。领县五:
卢阳
洛浦
招喻
常丰
渭阳
灵溪郡东至卢溪郡三百六十八里。南至卢阳郡五百六十里。西至宁夷郡三百里。北至澧阳郡二百五十里。东南到卢溪郡沅陵县界一百七十里。西南到当郡三亭县界二百里。西北到卢溪郡二百五十里。东北到澧阳郡慈利 县二百五十里。去西京二千八百九十三里,去东京二千六百九十六里。户二千六十七,口一万三千五百九十四。
溪州今理大乡县。历代土地与辰州同。大唐为溪州,或为灵溪郡。领县二:
大乡汉沅陵、零阳二县地。梁置今县。
三亭汉零阳县地。贞观初置今县。
潭阳郡东至卢溪郡五百三十八里。南至邵阳郡一千一百四十四里。西至乐古郡二千一百一十七里。北至卢溪郡九百里。东南到邵阳郡一千八百六十里。西南到溯沅口入朗八百里。西北到溯巫溪入卢溪郡九百里。东北到邵阳郡一千八百六十里。去西京三千一百五十八里,去东京三千八百三十三里。户五千三百六十一,口二万一千八百二十六。
巫州今理龙标县。古蛮夷之境,楚国黔中之地。秦属黔中郡。二汉属武陵郡,在巫水之阳。隋属沅陵郡。大唐为巫州。天授中,以巫山不在州界,遂改为沅州。开元十二年,复为巫州,或为潭阳郡。领县三:
龙标汉无阳县。
朗溪汉镡城县地。有沅溪水。
潭阳
清江郡东至夷陵郡九百里。南至黔中郡七百里。西至南浦郡六百八十里。北至云安郡五百里。东南到夷陵郡界三百里。西南到黔中郡界五百五十里。西北到云安郡界三百五十里。东北到巴东郡五百里。去西京二千七百九里,去东京二千八百十里。户三千八百十五,口二万五千三百八十。
施州今理清江县。春秋巴国之境。七国时,楚国巫郡之地。秦属南郡,二汉因之。后周置亭州及业州。隋炀帝初,并置庸州,寻废,置清江郡。大唐为施州,或为清江郡。领县二:
清江汉巫县地。今县西有都亭,夷水所出,一名清江,廪君乘土船于此。
建始汉巫县地。
涪川郡东至安南獠界二百三十五里。南至宁夷郡思王县界二十七里。西至当郡城乐县界二百四十里。北至宁夷郡五百里。东南到……西南到……西北到……东北到去西京四千三百里,去东京三千五百里。户二千,口一万一千。
费州今理涪川县。古蛮夷之国,汉属牂牁郡。山川险阻,为俚獠所居,多不宾附。至后周,始置为费州。因水为名。大唐初属务州,贞观初复置费州,或为涪川郡。领县四:
涪川
多田
扶阳在扶水北。
城乐
夜郎郡东无路。南至……西至……北至……东南到西南到……北到……东北到……去西京四千四百五十里,去东京四千九百六十里。户二千六百,口一万二千。
珍州今理营德县。古蛮夷之地。大唐贞观七年,置珍州,或为夜郎郡。领县四:
营德
夜郎
丽皋
乐源
播川郡东至义泉郡三百里。南至……西至……北至……东南到……西南到……西北到……东北到……去西京四千四百里,去东京四千九十里。户四千七百,口二万三千。
播州今理播川县。古蛮夷之域,黔中郡地,夜郎国之东南隅也。汉属牂牁,其后无闻。大唐置播州,或为播川郡。领县四:
播川
遵义
芙蓉
□川
义泉郡东至宁夷郡六百里。南至涪川郡五百二十三里。西至播川郡三百里。北至黔中郡六百里。东南到宁夷郡五百八十里。西南到……西北到……东北到宁夷郡……去西京四千三百八十七里,去东京三千九百七十五里。户千二百二十七,口六千三百五十二。
夷州今理绥阳县。徼外蛮夷之地。汉属牂牁郡。历代恃险,不闻臣附。隋炀帝时,始属明阳郡。大唐武德中,属义州。贞观中开南蛮地,置夷州,与费州同置。或为义泉郡。领县五:
绥阳
义泉
都上
洋川
宜林
龙标郡东至潭阳郡七百里。南至羁縻充州梓●县界四百里。西至涪川郡五百里。北至卢阳郡二百八十里。东南到潭阳郡界五百九十里。西南到充州梓●县界四百里。西北到卢阳郡界一百八十里。东北到涪川郡多田县界五百三十里。去西京四千一百九十七里,去东京三千九百里。户一千四百二十三,口七千三百。
业州今理峨山县。古蛮夷之地。大唐置业州,或为龙标郡。领县二:
峨山
渭溪
溱溪郡东至……南至……西至……北至……东南到……西南到……西北到……东北到……去西京三千四百八十里, 去东京四千二百里。户二千一百,口九千二百。
溱州今理荣懿县。古蛮夷之地。大唐置溱州,或为溱溪郡。领县二:
荣懿
扶欢
风俗
荆楚风俗,略同扬州,杂以蛮左,率多劲悍。南朝鼎立,皆为重镇。然兵强财富,地逼势危,称兵跋扈,无代不有。晋王敦、陶侃、桓温、桓玄、宋谢晦、南郡王义宣、袁顗、沈攸之、桂阳王休范,齐陈显达,梁武帝,陈王琳、华皎,皆自上流拥兵东下。是以上游之寄,必详择其人焉。
通典卷第一百八十四
州郡十四
古南越今置郡府七十一 计县二百九十四
南海广十二县南海 番禺 增城 □洭 东官 清远 怀集 浈阳 永固 化蒙 宝安 四会
始兴韶六县始兴 曲江 仁化 浈昌 翁源 乐昌
义宁冈二县新会 义宁
海丰循六县归善 海丰 兴宁 博罗 河源 雷乡
恩平恩三县阳江 恩平 杜陵
南陵春二县阳春 罗水
临贺贺六县临贺 桂岭 冯乘 荡山 富川 封阳
高要端二县高要 平兴
感义藤三县镡津 感义 安昌
晋康康四县端溪 晋康 悦城 都城
临封封二县封川 开建
开阳泷五县泷水 开阳 建水 永宁 正义
高凉高三县良德 电白 保定
连城义三县岑溪 永业 连城
新兴新三县新兴 永顺 索卢
铜陵勤二县富林 铜陵
怀德窦四县信义 怀德 潭峨 特亮
始安桂十县临桂 灵川 阳朔 □浦 建陵 永丰 永福 理定 全义 纯化
平乐昭三县平乐 永平 恭城
蒙山蒙三县立山 纯义 东区
开江富三县龙平 开江 思勤
苍梧梧三县苍梧 戎城 孟陵
浔江浔三县桂平 皇化 大宾
临江龚六县平南 武林 隋建 大同 阳川 宁风
郁林郁林五县石南 郁林 兴业 兴德 潭栗
平琴平琴四县容山 怀义 福阳 古符
安城宾三县岭方 琅玡 保城
贺水澄四县上林 止戈 无虞 贺水
常林绣三县常林 阿林 罗绣
象郡象三县武化 阳寿 武仙
龙城柳五县马平 龙城 洛封 洛容 象
融水融三县融水 黄水 武阳
朗宁邕七县宣化 朗宁 思龙 如和 武缘 封陵 晋兴
怀泽贵四县郁平 怀泽 义山 潮水
宁仁党四县善劳 抚安 善文 宁仁
宁浦横三县宁浦 淳风 乐山
横山田五县都救 惠佳 武龙 横山 如赖
脩德严三县来宾 脩德 归化
龙池山二县龙池 盆山
永定峦三县永定 武罗 灵竹
招义罗五县石城 吴川 南河 招义 零绿
南潘潘三县茂名 南巴 潘水
普宁容六县北流 普宁 陵城 渭龙 罗窦 欣道
陵水辩三县石龙 陵罗 龙化
南昌白五县博白 建宁 周罗 龙豪 南昌
定川牢三县南流 定川 宕川
宁越钦五县钦江 灵山 遵化 内亭 保京
安南府七县宋平 朱鸢 龙编 太平 交趾 武平 平道
武峨武峨五县如马 武劳 武缘 梁山 武峨
龙水粤四县龙水 崖山 东玺 天河
忻城芝一县忻城
九真爱六县九真 安顺 崇平 日南 无编 军宁
福禄福禄二县柔远 唐林
文阳长四县铜蔡 长山 其常 文阳
日南欢四县九德 越裳 怀欢 浦阳
承化峰五县嘉宁 承化 新昌 嵩山 珠绿
玉山陆三县乌雷 宁海 华清
合浦廉四县合浦 封山 蔡龙 大廉
安乐岩四县常乐 思封 高城 石岩
海康雷三县海康 遂溪 徐闻
温水禺四县峨石 温水 陆川 扶桑
汤泉汤三县汤泉 绿水 罗韶
临潭瀼四县临江 波零 鹄山 弘远
扶南笼七县武勒 武礼 罗龙 扶南 龙赖 武观 武江
正平环八县正平 福零 龙源 饶勉 思恩 武石 歌良 蒙都
乐古古三县乐古 古书 乐兴
珠崖崖四县舍城 澄迈 文昌 临高
昌化儋五县义伦 昌化 感恩 洛场 富罗
延德振五县宁远 延德 吉阳 临川 落屯
琼山琼五县琼山 曾口 容琼 乐会 颜罗
万安万安四县万安 陵水 富云 博辽
古南越
自岭而南,当唐、虞、三代为蛮夷之国,是百越之地,亦谓之南越,或云南越之君,亦夏禹之后。按瓯越、闽越,禹后少康之庶子所封之地。即南越,非其种也,故舆地志云东南有二越,其义详矣。或曰自交趾至于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故不得尽云少康之后。古谓之雕题,谓雕题刻其额也。礼记王制曰:“南方曰雕题。”非禹贡九州之域,又非周礼职方之限。晋书、隋书并谓交广之地为禹贡扬州之域。今稽其封略,考其镇薮,则禹贡、职方皆不及此,故列于九州之外。在天文,牵牛、婺女则越之分野,谓汉之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 真、南海、日南,皆其分也。今南海、义宁、海丰、恩平、南陵、招义、临贺、高要、浔江、感义、临江、扶南、晋康、临封、开阳、高凉、始安之南境、平乐、蒙山、正平、开江、连城、郁林、平琴、安城、贺水、常林、象郡、龙城、融水、朗宁、南潘、怀泽、宁仁、新兴、普宁、陵水、南昌、宁越、定川、宁浦、横山、脩德、龙池、安南、武峨、龙水、忻城、九真、福禄、文阳、日南、承化、铜陵、永定、玉山、合浦、安乐、海康、苍梧、怀德、临潭、乐古、温水、汤泉等郡是也。兼得楚之交。汉零陵、桂阳,今始安之北境及始兴,皆宜属楚。秦始皇略定扬越,谪戍五方,南守五岭。自北徂南,入越之道,必由岭峤,时有五处。塞上岭一也,今南康郡大庾岭是。骑田岭二也,今桂阳郡腊岭是。都庞岭三也,今江华郡永明岭是。甿渚岭四也,亦江华界白芒岭是。越城岭五也,今始安郡北,零陵郡南,临源岭是。西自衡山之南,东穷于海,一山之限也。后遣任嚣攻取陆梁之地,遂平南越,置郡,此为南海、今南海、始兴、义宁、海丰、恩平、南陵、临贺、高要、感义、晋康、临封、开阳、高凉、连城、新兴、铜陵、怀德等郡是。桂林、今始安、平乐、蒙山、开江、浔江、苍梧、临江、郁林、平琴、安城、贺水、常林、象郡、龙城、融水、朗宁、怀泽、宁浦、横山、脩德、龙池、永定等郡是。象,今招义、南潘、普宁、陵水、南昌、定川、宁越、安南、武峨、龙水、忻城、九真、福禄、文阳、日南、承化、玉山、合浦、安乐、海康、温水、汤泉等郡是。置南海尉以典之,所谓东南一尉者也。任嚣病且死,召赵佗谓曰:“番禺负山险阻,南北东西数千里,可以为国。”遂以赵佗为南海尉。秦末,赵佗遂王其地,汉因封之。佗后数代,其相吕嘉反;武帝使伏波将军路博德讨平之。分秦南海、桂林、象郡,置苍梧、郁林、合浦、日南、九真、交趾,并旧九郡是。元封初,又遣军自合浦徐闻入南海,至大洲,方千里,略得之。置儋耳、珠崖二郡。至元帝时,以其数反,罢弃之。后兼置交趾刺史。领七郡。其余土宇,自汉以后,历代开拓。今临潭、扶南、正平、乐古、珠崖、昌化、延德、琼山、万安等郡是。后汉建武中,交趾女子征侧、妹征贰反,于是九真、日南、合浦蛮俚皆应之,自立为交趾帝。使马援平定交部,始调立城郭,置井邑。至献帝,乃立为交州。领郡七。时张津为交趾刺史,士燮为交趾太守,其上表请立为卅,置牧,初理龙编县,即今安南府县也。乃置交州牧,徙理苍梧广信县,即今郡苍梧县也。建安十六年。又徙理南海番禺县,即今郡县也。寻又移理龙编。其边州,诏使持节给鼓吹,以重威镇,加九锡六佾之舞。汉末,其地并属吴,仍分为广州。领郡三,理番禺。后蜀以建宁太守遥领交州。晋平蜀,亦然。及平吴,仍旧交广二州。并因前代,交领郡七,广领郡十。宋分为广州、领郡十七,理番禺。交州、领郡五,理龙编。越州。领郡三,理临漳,今合浦郡。齐并因之。广州领郡二十三,交州领郡九,越州领郡二十。梁陈以来,废置混杂,不能悉举。大唐分为十五部,此为岭南道。所领郡尽得古南越之地,并如其目,不复重出也。
南海郡东至海丰郡四百里。南至恩平郡五百里。西至高要郡二百四十里。北至始兴郡八百里。东南到恩平郡四百里。西南到高要郡界二百三十里。西北到连山郡九百里。东北到海丰郡界三百五十里。去西京五千四百四十七里,去东京四千九百里。户五万八千八百四十,口二十万一千五百。
广州今理南海、番禺二县。秦置南海郡。二汉因之,兼置交州。领郡七。后汉末理于此。吴因之,分置广州。领郡三,理于此。晋、宋、齐皆因之。晋领郡十,宋领郡十七,齐领郡二十三,皆理于此。梁陈并置都督府。隋平陈,置总管府,后又置番州;炀帝初,复置南海郡。大唐改为广州,或为南海郡。领县十二:
南海有玉山,菖蒲涧。天井冈,俗云越王井也。石门水,一名贪泉,即吴隐之所酌赋诗处。
番禺秦汉旧县。有禺山,尉佗葬于此。
增城汉番禺县地。吴置东官郡于此。有增江。
□洭汉旧县也。□音含,洭音匡。
东官
清远汉中宿县地。县北陨山,尉佗于此山上立万人城。浈阳硖,在县南。
怀集汉四会县地。
浈阳汉旧县。浈音贞。
永固
化蒙
宝安
四会汉旧县。宋置绥建郡于此。
始兴郡东至南康郡界七百里。南至南海郡八百里。西至桂阳郡五百里。北至仁化县三百二十里,重山无路。东南到南海郡界七百里。西南到桂阳郡师子冈界四百二十里。西北到南陵郡界二百二十里。东北到仁化县三百二十里。去西京四千九百三十二里,去东京四千一百四十二里。户二万四千二百,口十六万八千九十。
韶州今理曲江县。春秋、战国时,皆楚地。秦属南海郡。二汉属桂阳郡。吴分置始兴郡,晋因之。宋改为广兴郡。齐又为始兴郡。隋平陈,废始兴郡,并其地属南海郡。大唐置韶州,或为始兴郡。领县六:
始兴梁置安远郡。
曲江有玉山。汉旧县。
仁化
浈昌
翁源陈清远郡。
乐昌
义宁郡东无路。南……西……北……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去西京六千三百五里。去东京……户五千六百五十。无口数。
冈州今理新会县。秦、二汉并属南海郡地。东晋末,分置新会郡,宋齐梁陈并因之。隋平陈,郡废,置封州,后又改为允州,后又改为冈州。炀帝初,州废,并入南海郡。大唐复置冈州,或为义宁郡。领县二:
新会有桂山,山出翡翠、孔雀、玄猿。
义宁汉番禺县地。宋置。
海丰郡东至潮阳郡五百一十七里。南至南海郡四百里。西至南海郡增城县界……北至南康郡隔山岭一千六百五十里。东南到潮阳郡界八百里。西南……西北到南海郡增城县界百五十七里。东北去西京五千六百里,去东京四千八百里。户九千五百二十。无口数。
循州今理归善县。秦、二汉南海郡地,晋亦然。宋属南海、东官、永平三郡地,齐因之。隋平陈,置循州;炀帝初州废,置龙川郡。大唐复为循州,或为海丰郡。领县六:
归善秦汉龙川县地。有罗、浮二山。
海丰汉旧县。
兴宁汉龙川县地。
博罗汉旧县。
河源
雷乡
恩平郡东……南……西……北……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去西京六千五百里,去东京五千六百里。户九千。无口数。
恩州今理恩平县。秦属南海郡。二汉为合浦郡地。大唐贞观中置恩州,或为恩平郡。领县三:
阳江
恩平
杜陵
南陵郡东至南海郡六百四十二里。南至恩平郡九十三里。西至高凉郡三百三十里。北至铜陵郡百二十三里。东 南到恩平郡百三十里。西南到高凉郡三百三十里。西北到开阳郡界……东北到新兴郡二百六里。去西京五千六百四十里,去东京五千四百五十里。户七百四十,口二千八百。
春州今理阳春县。秦属南海郡。二汉属合浦郡地。隋属高凉郡。大唐武德四年,平萧铣,置春州,或为南陵郡。领县二:
阳春汉高凉县地。
罗水天宝后置。
临贺郡东至连山郡二百六十里。南至临封郡三百六十六里。西至苍梧郡,山岭重叠,不知里数。北至江华郡四百里。东南到南海郡八百七十六里。西南到苍梧郡四百二十二里。西北到开江郡三百二十里。东北到零陵郡山岭,无里数。去西京……去东京……户……无口数。
贺州今理临贺县。秦属南海郡。二汉属苍梧郡。吴分置临贺郡,晋因之。宋文帝改为临庆国。齐复为临贺郡,陈因之。隋平陈;置贺州;因贺水为名。炀帝初,废为县,属始安、熙平二郡。大唐复置贺州,或为临贺郡。领县六:
临贺汉旧县。有贺水。
桂岭汉临贺县地。
冯乘汉旧县。
荡山
富川汉旧县。
封阳汉旧县。
高要郡东至南海郡二百四十里。南至新兴郡一百四十里。西至晋康郡一百六十里。北至南海郡清远县一百二十四里。东南到南海郡二百里。西南到新兴郡一百三十里。西北到晋康郡一百二十四里。东北到南海郡一百二十里。去西京四千九百三十五里,去东京四千九百一十三里。户九千五百五十三,口二万一百二十。
端州今理高要县。秦属南海郡。两汉并属苍梧郡,晋亦然。宋齐并属南海郡。陈置高要郡。隋平陈,郡废,置端州;炀帝初州废,置信安郡。大唐为端州,或为高要郡。领县二:
高要汉旧县。
平兴汉高要县地。
感义郡东至连城郡二百五十里。南至连城郡二百里。西至临江郡百四十九里。北至苍梧郡九十七里。东南到苍梧郡一百九十八里。西南到普宁郡二百五十一里。西北到临江郡一百四十九里。东北到苍梧郡一百九十八 里。去西京五千五百九十六里,去东京五千二百里。户三千九百八十,口
藤州今理镡津县。秦属南海郡。二汉并属苍梧郡。晋属永平郡。隋平陈,置藤卅;炀帝初州废,后置永平郡。大唐复为藤州,或为感义郡。领县三:
镡津有瘴江。汉猛陵县地。
感义
安昌
晋康郡东至高要郡百六十里。南至开阳郡二百三十里。西至临封郡百三十里。北至临封郡百三十里。东南到新兴郡二百七十里。西南到苍梧郡二百八十四里。西北到临封郡百三十里。东北到南海郡三百四十里。去西京五千七百五十里,去东京五千一百五十里。户五千一百,口一万七千二百一十。
康州今理端溪县。秦属南海郡。二汉属苍梧郡。晋分置晋康郡,宋齐以下因之。隋平陈,废晋康,并入信安郡。今高要郡也。大唐复为康州,或为晋康郡。领县四:
端溪汉旧县。
晋康
悦城
都城汉端溪县地。
临封郡东至晋康郡百三十里。南至晋康郡百三十里。西至苍梧郡八十里。北至临贺郡三百六十六里。东南到晋康郡百三十里。西南到晋康郡界百三十里。西北到苍梧郡五十五里。东北到南海郡九十五里。去西京四千八百八十里,去东京四千五百一十里。户三千九百十,口八千九百二十。
封州今理封川县。晋以前土地与晋康郡同。梁置梁信郡,兼置成州。隋平陈,废梁信郡,改成州为封州;炀帝初,州废为封川县,属苍梧郡。大唐复置封州,或为临封郡。领县二:
封川
开建汉封阳县地。
开阳郡东至晋康郡三百三十里。南至南陵郡三百八十六里。西至高凉郡百八十里。北至连城郡二百七十七里。东南到铜陵郡二百六十里。西南到怀德郡百八十里。西北到思麻岭四十七里。东北到晋康郡二百三十里。去西京六千一百二里,去东京五千四百里。户七百十,口一千八百三十。
泷州今理泷水县。泷,数江反。秦、二汉土地与晋康郡同。梁置泷州。隋炀帝初,州废,泷州置永熙郡。大唐复置泷州,或为开阳郡。领县五:
泷水汉端溪县地。
开阳
建水
永宁
正义
高凉郡东至南陵郡三百三十里。南至南潘郡九十里。西至……北至开阳郡三百五十里。东南到南潘郡九十里。西南到……西北到怀德郡九十二里。东北到开阳郡界三百五十里。去西京六千二百六十二里,去东京五千五百二十里。户五千八百五十,口一万八千一百四十。
高州今理良德县。秦以前土地与晋康郡同。二汉属合浦郡。吴置高凉郡,晋因之。初吴又立高兴郡;晋亦有之,其后悉并于高凉郡。齐亦为高凉郡。梁兼置高州。隋平陈,郡废,而高州如故;炀帝初州废;属高凉、永熙二郡地。大唐复为高州,或为高凉郡。领县三:
良德
电白梁置电白郡。
保定旧保安县,后改为保定。
连城郡东至苍梧郡嶂岭一百七十里。南至怀德郡三百三十里。西至普宁郡九十里。北至感义郡二百里。东南到怀德郡一百七十六里。西南到普宁郡二百里。西北到感义郡二百里。东北到开阳郡二百九十里。去西京去东京……户一千一百一十,口七千三百三。
义州今理岑溪县。秦属南海郡。二汉属苍梧郡。大唐武德四年,置南义州。贞观元年废,以其地属南建州;二年,复置义州。其后或为连城郡。领县三:
岑溪
永业
连城汉端溪县地。
新兴郡东至义宁郡界四十一里。南至恩平郡界八十二里。西至晋康郡二百七十二里。北至高要郡一百四十里。东南到义宁郡三十四里。西南到铜陵郡一百七十里。西北到晋康郡二百七十二里。东北到高要郡一百四十里。去西京五千五十三里,去东京五千里。户四千五十,口九万一百五十。
新州今理新兴县。秦属南海郡。二汉属合浦郡。晋分置新宁郡,宋齐因之。梁置新州。隋属信安郡。大唐亦为新州,或为新兴郡。领县三:
新兴
永顺
索卢
铜陵郡东至新兴郡百七十五里。南至铜陵县八十五里。西至开阳郡二百六十里。北至晋康郡界五十里。东南到新兴郡三十五里。西南到南海郡六百三十五里。西北到晋康郡二百七十三里。东北到新兴郡百七十五里。去西京五千三百九十里,去东京五千三百六十里。户六百八十二,口一千九百三十三。
勤州今理富林县。秦属南海郡。二汉属合浦郡。隋属信安郡。大唐置勤州,或为铜陵郡。领县二:
富林
铜陵
怀德郡东至开阳郡百八十里。南至南潘郡百五十里。西至普宁郡二百里。北至连城郡二百三十里。东南到高凉郡九十二里。西南到温水郡百九十里。西北到连城郡百七十六里。东北到开阳郡一百八十里。去西京六千一百二里,去东京五千四百里。户一千三百九十,口七千三百三十。
窦州今理信义县。秦属南海郡。二汉属苍梧郡。隋属永熙郡。大唐武德五年,置南扶州。贞观八年,改为窦州,或为怀德郡。领县四:
信义
怀德
潭峨
特亮并汉端溪县地。
始安郡东至江华郡五百里。南至平乐郡二百一十里。西至融水郡四百九十三里。北至邵阳郡六百八十五里。东南到临贺郡五百三十里。西南到龙城郡八百里。西北到潭阳郡界百五十里。东北到零陵郡五百五十里。去西京四千七百六十里,去东京四千四十里。户一万二千七百七十,口七万一千一十八。
桂州今理临桂县。战国时楚国及越之交。秦为桂林郡地。二汉属零陵、苍梧二郡。吴分置始安郡,晋因之。宋改始安为始建国。齐复为始安郡。梁置桂州。隋平陈,置总管府;炀帝初府废,复置始安郡。大唐为桂州,或为始安郡。有越城岭,今谓之临源岭,即五岭之一。领县十:
临桂汉始安县。有漓水,一名桂江。又有□水,亦曰□江。其源多桂,不生杂树。
灵川
阳朔
□浦汉旧县。
建陵
永丰
永福汉始安县地。
理定汉始安县地。隋曰兴安,近改。
全义
纯化
平乐郡东至临贺郡界百五十四里。南至开江郡百六十六里。西至始安郡二百二十里。北至零陵郡六百三十九里。东南到开江郡界六十二里。西南到始安郡界一百里。西北到始安郡二百里。东北到江华郡四百里。去西京四千四百三十里,去东京四千二百一十里。户二千三百三十四,口二万一千四百一十九。
昭州今理平乐县。秦桂林郡地。二汉属苍梧郡,晋因之。宋属始建国。齐属始安郡,隋亦然。大唐武德四年,置乐州。贞观八年,改为昭州,取昭潭为名。长沙郡本潭州,亦取昭潭为名, 则彼此皆有昭潭。郡北有昭冈潭,只在江中,盖因冈为名。或为平乐郡。领县三:
平乐
永平
恭城有目岩山,其岩如人目瞳子,黑白分明。有荣山,山多目容。
蒙山郡东至开江郡九十七里。南至始安郡二百四十九里。西至始安郡建陵县九十里。北至始安郡□浦县四十里。东南到废博劳县界九十二里。西南到象郡百七十六里。西北到始安郡五十里。东北到开江郡界三十六里。去西京水陆五千一百里,去东京四千七百里。户一千一百一十六,口五千九百三十三。
蒙州今理立山县。秦桂林郡地。二汉属苍梧郡。隋为始安郡。大唐置蒙州,或为蒙山郡。郡东有蒙山,山下有水名蒙水,山下居人亦皆姓蒙。领县三:
立山
纯义
东区音欧。并汉□浦县地。
开江郡东至临贺郡三百二十里。南至苍梧郡二百二十八里。西至蒙山郡九十七里。北至平乐郡百六十六里。 东南到苍梧郡顿岭九十里。西南到临江郡古槎山百五十里。西北到始安郡大阵山八十里。东北到临贺郡北都洞二百里。去西京五千一百三十里,去东京四千八百五十里。户一千四百六十,口八千五百八十。
富州今理龙平县。秦桂林郡地。二汉属苍梧郡地。梁为开江、武成二郡地,陈置静州,改开江、武成二郡为逍遥郡。隋平陈,并废为县,属始安郡。大唐又置静州,贞观八年改为富州,因富水为名。或为开江郡。领县三:
龙平
开江
思勤并汉临贺县地。
苍梧郡东至临封郡八十里。南至……西至感义郡百九十里。北至开江郡界……东南到临封郡五十五里。西南到……西北到开江郡六十里。东北到临贺郡四百十里。去西京五千五百里,去东京五千一百里。户一千一百,口六千二百七十。
梧州今理苍梧县。秦属桂林郡。二汉为苍梧郡,兼置交州,领郡七,理于此。晋以后并因之。梁属成州。隋平陈,改为封州;炀帝初州废,属苍梧、永平二郡地。大唐为梧州,或为苍梧郡。领县三:
苍梧汉广信县城,即此地。
戎城
孟陵汉猛陵县。
浔江郡东至临江郡百三十里。南至常林郡二百五十里。西至怀泽郡百五十里。北至蒙山郡三百六十里。东南到常林郡界百二十里。西南到郁林郡界二百三十里。西北到象郡三百六十里。东北到临江郡界百二十里。去西京五千九百六十里,去东京五千七百里。户一千九百三十,口六千八百三十。
浔州今理桂平县。秦属桂林郡。二汉以后并属郁林郡。隋属永平、郁林二郡地。大唐置浔州,或为浔江郡。领县三:
桂平汉布山县地。
皇化汉阿林县地。
大宾汉布山县地。
临江郡东至感义郡百四十九里。南至常林郡九十五里。西至浔江郡百三十里。北至蒙山郡二百四十九里。东南到感义郡界八十三里。西南到浔江郡……西北到蒙山郡八十四里。东北到开江郡……去西京五千七 百二十一里,去东京五千三百六十一里。户五千,口二万一千。
龚州今理平南县。秦属桂林郡。二汉属苍梧、郁林二郡地。晋因之。大唐置龚州,或为临江郡。领县六:
平南
武林汉猛陵县地。
隋建汉猛陵县地。
大同汉布山县地。
阳川
宁风
郁林郡东至平琴郡九十里。南至定川郡一百一十里。西至安乐郡百一十六里。北至怀泽郡百五十里。东南到定川郡百一十里。西南到安乐郡百一十里。西北到怀泽郡百五十里。东北到宁仁郡七十五里。去西京五千五百七里,去东京五千一百六十八里。户九千一百十,口九万六百九十。
郁林州今理石南县。秦属桂林郡,汉改为郁林郡,后汉亦同。梁置定州,后改为南定州。隋平陈,改为尹州;炀帝初为郁州,寻改为郁林郡。大唐为郁林州,或为郁林郡。领县五:
石南陈置石南郡于此。
郁林
兴业
兴德
潭栗
平琴郡东至宁仁郡二十二里。南至定川郡一百里。西至郁林郡九十里。北至常林郡九十二里。东南到定川郡百一十里。西南到……西北到怀泽郡百五十里。东北到宁仁郡……去西京六千四百八十里,去东京五千八百三十里。户七百四十,口三千九百九十。
平琴州今理容山县。旧郁林郡地。大唐置平琴州,或为平琴郡。领县四:
容山
怀义
福阳
古符
安城郡东至怀泽郡界九十七里。南至永定郡二百五十里。西至贺水郡百六十五里。北至象郡界百二十里。东南到怀泽郡百七十里。西南到朗宁郡二百五十七里。西北到贺水郡百二十里。东北到象郡三百二十里。去西京四千五百里,去东京四千一百里。户一千三百六十,口八千五百八十。
宾州今理岭方县。秦属桂林郡。二汉为郁林郡,晋、宋、齐因之。隋属郁林郡。大唐置宾州,或为安城郡。领县三:
岭方汉旧县。
琅玡
保城梁置安城县于此。后改为保城。
贺水郡东至安城郡百六十五里。南至朗宁郡三百里。西至乐古郡五百七十九里。北至脩德郡四百三十五里。东南到安城郡百二十里。西南到……西北到……东北到……去西京四千六百里,去东京四千三百里。户一千八百,口二千三百三十。
澄州今理上林县。土地与宾州同。大唐置澄州,或为贺水郡。领县四:
上林汉岭方县地。
止戈汉岭方县地。
无虞汉岭方县地。
贺水汉潭中县地。
常林郡东至……南至宁仁郡五十里。西至怀泽郡百里。北至怀泽郡百里。东南到西南到……西北到……东北到……去西京六千二百里,去东京五千四百里。户一千七百二十,口一万二百三十。
绣州今理常林县。秦属桂林郡。二汉属郁林郡,晋以后因之。隋属郁林郡。大唐平萧铣,置绣州,或为常林郡。领县三:
常林
阿林汉旧县。
罗绣
象郡东至蒙山郡百七十六里。南至怀泽郡三百里。西至龙城郡二百里。北至始安郡四百七十里。东南到浔江郡三百六十里。西南到脩德郡二百九十里。西北到龙城郡二百里。东北到龙城郡界二百二十里。去西京四千九百八十九里,去东京四千六百八十里。户二千九百七十,口一万八千九十。
象州今理武化县。秦属桂林郡。二汉属郁林郡地。吴又分置桂林郡,晋、宋、齐皆因之。隋平陈,置象州,因象山为名。炀帝废入始安郡。大唐复置象州,或为象郡。秦之象郡,今合浦郡是也,非今象郡。领县三:
武化
阳寿
武仙并汉中留县地。
龙城郡东至始安郡四百七里。南至归化州百二十里。西至龙水郡二百九里。北至融水郡三十里。东南到象郡二百里。西南到脩德郡百八十里。西北到龙水郡二百四十里。东北到始安郡八百里。去西京五千四百七十里,去东京五千六百里。户一千四百四十二,口万五百五十。
柳州今理马平县。秦土地与象郡同。晋以后属桂林郡。隋属始安郡。大唐平萧铣,置昆州,贞观八年改为柳州,或为龙城郡。领县五:
马平
龙城
洛封
洛容
象并汉潭中县地。
融水郡东至始安郡四百九十三里。南至龙城郡三十里。西至武陵山二百里。北至潭阳郡三百八十五里。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去西京五千二百七十里,去东京四千四百七十里。户一千二百三十,口七千五百。
融州今理融水县。土地与龙城郡同。大唐置融州,或为融水郡。领县三:
融水
黄水
武阳
朗宁郡东至永定郡三百里。南至临潭郡二百八十二里。西至横山郡六百四十二里。北至贺水郡三百里。东南到宁越郡三百五十里。西南到羁縻左州五百里。西北到思恩州四百九十里。东北到安城郡二百五十七里。去西京五千六百里,去东京五千三百二十七里。户二千八百九十,口七千三百。
邕州今理宣化县。秦属桂林郡。二汉以后属郁林郡。大唐武德四年,置南晋州,贞观五年改为邕州,或为朗宁郡。领县七:
宣化汉岭方县地。
朗宁
思龙
如和
武缘汉岭方县地。
封陵
晋兴
怀泽郡东至常林郡一百里。南至郁林郡百五十里。西至宁浦郡二百里。北至象郡三百里。东南到郁林郡百五十里。西南到安城郡九十四里。西北到安城郡百七十里。东北到浔江郡百五十里。去西京五千三百八十里,去东京五千一百二十里。户三千二十六,口九千三百。
贵州今理郁平县。古西瓯、骆越之地。秦属桂林郡,徙谪人居之。自汉以下,与郁林郡同。大唐置贵州,或为怀泽郡。领县四:
郁平
怀泽
义山
潮水汉广郁县地。
宁仁郡东至常林郡八十里。南至定川郡百里。西至平琴郡二十二里。北至常林郡五十里。东南到普宁郡百五十里。西南到平琴郡五十五里。西北到常林郡百里。东北到常林郡三十五里。去西京六千四百三十八里,去东京五千七百里。户一千三百,口六千二百二十。
党州今理善劳县。秦桂林郡地。大唐置党州,或为宁仁郡。领县四:
善劳
抚安
善文
宁仁
宁浦郡东至怀泽郡二百里。南至宁越郡三百五十里。西至永定郡百五十里。北至安城郡二百六十里。东南到乐山县百七十里。西南到宁越郡百四十五里。西北到永定郡百五十七里。东北到当郡宁浦县百五十五里。去 西京五千五百三十五里,去东京四千七百里。户一千九百二十,口八千三百四十。
横州今理宁浦县。秦桂林郡。二汉郁林、合浦二郡地。吴置宁浦郡,晋因之,宋齐不改。梁又分置简阳郡。隋平陈,二郡并废,置简州,后又为缘州;炀帝废州,属郁林郡。大唐割为横州,或为宁浦郡。领县三:
宁浦汉广郁县地。
淳风汉高淳县地。
乐山汉高凉县地。
横山郡东、南、西、北、东南、西南、西北、东北以上疆境与朗宁郡同。去西京五千二百里,去东京四千八百六十里。户四千一百六十,口一万七百二十。
田州今理都救县。土地与朗宁郡同。大唐为田州,或为横山郡。领县五:
都救
惠佳
武龙
横山
如赖
脩德郡东至象郡阳寿县百三十里。南至象郡武化县百一十里。西至怀泽郡九十三里。北至归化州百五十里。东南到象郡界百八十里。西南到怀泽郡百三十里。西北到贺水郡八十五里。东北到龙城郡二百四十里。去西京五千三百二十七里,去东京四千八百九十三里。户一千八百一十,口七千五十。
严州今理来宾县。秦桂林郡地。大唐干封三年,置严州,或为脩德郡。领县三:
来宾
脩德
归化
龙池郡东……南……西……北……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去西京五千八百里,去东京四千三百里。户一千三百,口五千二百。
山州今理龙池县。土地与白州同。大唐为山州,或为龙池郡。领县二:
龙池
盆山
永定郡东至宁浦郡百五十里。南至宁浦郡百四十里。西至朗宁郡三百里。北至安城郡二百五十五里。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去西京五千三百里,去东京四千九百里。户七百七十,口三千八百。
峦州今理永定县。秦属象郡。大唐置淳州,天宝元年改为永定郡,干元元年复为淳州,永贞元年改为峦州。领县三:
永定
武罗
灵竹
招义郡东至当郡吴川县大海一百四十里。南至海康郡二百五十里。西至合浦郡二百五十里。北至陵水郡一百五十里。东南到海康郡一百七里。西南到零绿县一百二十里,至大海。西北到南昌郡二百三十里。东北到陵水郡百五十里。去西京七千四百十五里,去东京五千七百五里。户一千二百六十八,口九千四百一十。
罗州今理石城县。秦属象郡。二汉属合浦郡地。宋属高凉郡,齐因之。梁陈置罗州因宋 置罗县为名。及高兴郡。隋平陈,郡废,罗州如故;炀帝初州废,并其地入高凉郡。大唐复为罗州,或为招义郡。领县五:
石城
吴川
南河
招义
零绿
南潘郡东至高凉郡九十里。南至大海百五十六里。西至陵水郡百二十二里。北至怀德郡百五十里。东南到大海百六十里。西南到陵水郡百里。西北到温水郡百十五里。东北到高凉郡九十里。去西京七千百八十七里,去东京六千三百八十九里。户二千九百五十,口八千九百六十。
潘州今理茂名县。秦属象郡。二汉属合浦郡。大唐武德四年置南宕州,宕,徒浪反。八年改为潘州,或为南潘郡。领县三:
茂名
南巴
潘水
普宁郡东至感义郡二百五十九里。南至怀德郡二百里。西至温水郡九十五里。北至临江郡百九十里。东南到感义郡二百五十里。西南到宁仁郡百五十里。西北到隋建县三百六十里。东北到连城郡百里。去西京五千九百十里,去东京五千四百八十里。户四千九十,口一万七千八十。
容州今理北流县。秦属象郡。二汉属合浦郡。隋为合浦、永平二郡地。大唐平萧铣后,置铜州,贞观八年改铜州为容州,州有容山。或为普宁郡。州南去三十余里,有两石相对,状若关门,阔三十步,俗号鬼门关。汉伏波将军马援讨林邑蛮,路由于此。立碑,石龟尚在。昔时往交趾,皆由此关。其南尤多瘴疠,去者罕得生还,谚云:“
鬼门关,十人去,九不还。”领县六:
北流
普宁
陵城
渭龙
罗窦
欣道
陵水郡东至南海郡千一百四十四里。南至招义郡界五十五里。西至南昌郡二百三十里。北至温水郡三百八十二里。东南到南潘郡四十里。西南到招义郡百五十里。西北到南昌郡三百里。东北到……去西京五千七百十八里,去东京五千三百七十里。户一千六百二十,口五千三百二十。
辩州今理石龙县。秦属象郡。二汉属合浦郡。大唐置辩州,或为陵水郡。领县三:
石龙
陵罗
龙化并汉高凉县地。
南昌郡东至陵水郡三百里。南至招义郡三百三十里。西至朗平山八十里。北至定川郡一百里。东南到招义郡二百三十里。西南到合浦郡二百里。西北到定川郡七十五里。东北到温水郡二百里。去西京六千一百七十五里,去东京五千九百一十九里。户二千五百二十,口九千四百九十。
白州今理***。秦属象郡。二汉属合浦郡。隋属合浦郡。大唐平萧铣,于此置南州,寻改为白州,或为南昌郡。领县五:
博白
建宁
周罗
龙豪
南昌并汉合浦县地。
定川郡东至普宁郡百二十五里。南至南昌郡百里。西至郁林郡百一十里。北至宁仁郡百里。东南到南昌郡……西南到……西北到郁林郡百里。东北到……去西京六千一百五里,去东京五千八百三十六里。户一千六百四十,口一万一千七百五十。
牢州今理南流县。秦属象郡地。二汉属日南郡。吴省。晋平吴,复置。宋分置南流郡。齐梁曰定川郡。隋属合浦郡。大唐置义州,后改为智州,又改为牢州,或为定川郡。领县三:
南流
定川
宕川
宁越郡东至安乐郡四百里。南至大海二百五十里。西至临潭郡六百三十里。北至宁浦郡三百五十里。东南到合浦郡七百里。西南到玉山郡六百里。西北到朗宁郡三百五十里。东北到怀泽郡四百六十里。去西京五千二百五十里,去东京四千二百里。户二千三百四十,口一万四千四十。
钦州今理钦江县。晋以前与白州同。宋齐以来置宋寿郡。梁又置安州。隋平陈,郡废而安州如故,后改安州为钦州;炀帝初州废,置宁越郡。大唐为钦州,或为宁越郡。领县五:
钦江
灵山
遵化
内亭
保京并汉合浦县地。
安南都护府东至朱鸢县界水路五百里。南至朱鸢县界阿劳江口水路百四十九里。西至九真郡界水路四百一十六里。北至武平县界江源二百五十里。东南到朱鸢县界五百里。西南到文阳郡水路一百五十里。西北到承化郡嘉宁县江镇一百五十里。东北到交趾县十里。去西京七千二百五十三里,去东京七千二百二十五里。户二万四千七百三十,口九万九千六百五十。
安南府今理宋平县。秦属象郡。汉交趾、日南二郡界,今南方夷人,其足大指开广,若并足而立,其趾则交,故名交趾。后汉因之,兼置交州。领郡七,理于此。晋、宋、齐并因之。晋领郡七,宋领郡八,齐领郡九,皆理于此。宋又置宋平郡,齐因之,亦为交趾郡地。梁、陈因之。隋平陈,郡废,置交州;炀帝初州废,置交趾郡。大唐为交州,后改曰安南都护府。领县七:
宋平宋置宋平郡在此。
朱鸢吴军平县地。旧置武平郡。鸢,以专反。
龙编汉旧县。
太平
交趾汉龙编县地。
武平吴旧县。
平道齐置昌国县。
武峨郡东……南……西……北……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去西京七千三百里,去东京六千八百里。户一千八百五十,口五千三百二十。
武峨州理武峨县。土地与安南府同。大唐置武峨州,或为武峨郡。领县五:
如马
武劳
武缘
梁山
武峨
龙水郡东……南……西……北……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去西京……去东京户一千二百二十,口三千二百三十。
粤州理龙水县。土地与安南府同。大唐为粤州,或为龙水郡。领县四:
龙水
崖山
东玺
天河
忻城郡东……南……西……北……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去西京……去东京户一千二百,口五千三百。
芝州理忻城县。土地与安南府同。大唐为芝州,或为忻城郡。领县一:
忻城
九真郡东至安南府……南至日南郡界……西……北……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去西京八千八百里,去东京八千一百里。户四万七百,口十三万五千三十。
爱州今理九真县。秦象郡地。汉武置九真郡,后汉同。晋亦属九真郡,宋齐因之。梁置爱州。隋为九真郡。大唐为爱州,或为九真郡。领县六:
九真
安顺
崇平
日南并汉居风县地。
无编汉旧县。又有汉西于县故城,在今县东。
军宁
福禄郡东……南……西……北……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去西京……去东京户……口
福禄州理安远县。土地与九真郡同。大唐为福禄州,或为福禄郡。领县二:
柔远
唐林
文阳郡东……南……西……北……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去西京……去东京户六百三十,口三千四十。
长州理文阳县。土地与九真郡同。大唐为长州,或为文阳郡。领县四:
铜蔡
长山
其常
文阳
日南郡东至福禄郡界一百里。南至罗伏郡界一百五十里。西至环王国界八百里。北至九真郡界六百里。东南到海百五十里。西南到当郡界四百里。西北到灵跋江四百七十里。东北到陵水郡五百里。去西京陆路一万二千四百五十里,水路一万七千里。去东京陆路一万五百九十五里,水路一万七千二百二十里。户九千六百一十九,口五万三千八百一十八。
欢州今理九德县。古越裳氏国,重九译者也。秦属象郡。二汉属九真郡。吴分置九德郡,晋、宋、齐因之。隋置欢州,后为日南郡。大唐为欢州,或为日南郡。领县四:
九德晋旧县。
越裳吴旧县。
怀欢音欢。
浦阳晋旧县。
承化郡东……南……西……北……东南到安南府西南……西北……东北……去西京七千七百一十里,去东京户一千九百二十,口五千一百一十。
峰州今理嘉宁县。古文朗国,有文朗水。亦陆梁地。秦属象郡。二汉属交趾郡。吴分置新兴郡。晋武改为新昌郡,宋齐因之。陈兼置兴卅。隋平陈,郡废,改为峰州;炀帝初州废,并入交趾郡。大唐复置峰州,或为承化郡。领县五:
嘉宁
承化
新昌并汉麊泠县地。麊音麋。
嵩山
珠绿
玉山郡东至合浦郡界三百里。南至大海,不知里数。西至武安州三百七十里。北至恩平郡七百五十里。东南到海,不知里数。西南到当郡宁海县二百四十里。西北到苏茂郡一百三十里。东北到宁越郡六百 里。去西京七千二十里,去东京七千四百二十里。户四百九十,口二千七百一十。
陆州今理乌雷县。秦象郡地。汉以来属交趾郡。梁分置黄州及宁海郡。隋平陈,郡废,改黄州为玉州;炀帝初州废,并其地入宁越郡。大唐复置玉州,上元二年改为陆州,州界有陆水。或为玉山郡。领县三:
乌雷
宁海
华清
合浦郡东至南昌郡二百里。南至招义郡三百五十里。西至宁越郡五百里。北至怀泽郡一百里。东南到南昌郡三百五十里。西南到招义郡五百七十里。西北到安南都护府一千里。东北到宁越郡七百里。去西京六千五百四十里,去东京五千八百三十里。户三千一十,口一万三千二十。
廉州今理合浦县。秦象郡地,汉置合浦郡,后汉同。吴改为珠官。晋又为合浦郡。宋因之,兼置临瘴郡及越州。领郡三,理于此。时西江督护陈伯绍请置,遂以为刺史,始立州镇,穿山为城门,威服俚獠。齐又因之。炀帝改为禄州,寻改为合州,又废州置合浦郡。大唐置廉州,州界有瘴江。或为合浦郡。领县四:
合浦
封山
蔡龙
大廉并汉合浦县。
安乐郡东……南……西……北……东南西南…… 西北……东北……去西京……去东京户一千一百一十,口五千一百三十。
岩州理安乐县。土地与合浦郡同。大唐为岩州,或为安乐郡。领县四:
常乐
思封
高城
石岩
海康郡东至大海二十里。南至珠崖郡四百三十里。西至大海二百里。北至招义郡二百五十里。东南到大海十 五里。西南到大海一百里。西北到招义郡一百六十里。东北到招义郡界二百五十里。去西京六千五百一十里,去东京五千九百三十里。户四千三百三十,口二万五百七十。
雷州今理海康县。秦象郡地。二汉以后并属合浦郡地。梁分置合州,大同末,以合肥为合州,以此为南合州。隋平陈,又为合州;炀帝初州废,以属合浦郡。大唐置雷州,或为海康郡。领县三:
海康
遂溪
徐闻
温水郡东至连城郡一百九十里。南至陵水郡三百里。西至南昌郡二百里。北至普宁郡一百十里。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去西京五千三百五里,去东京五千里。户三千一百八十,口一万二百二十。
禺州今理峨石县。秦属象郡。大唐置宕州,后改为东峨州,又改为禺州,或为温水郡。领县四:
峨石
温水
陆川
扶桑
汤泉郡东……南……西……北……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去西京六千八百三十里,去东京六千四百二十里。户一千三百,口五千二百二十。
汤州今理汤泉县。秦属象郡。大唐置汤州,或为汤泉郡。领县三:
汤泉
绿水
罗韶
临潭郡东至宁越郡六百三十里。南至……西至……北至朗宁郡二百八十二里。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去西京去东京…………户一千六百六十,口五千三百二十。
瀼州今理临江县。瀼音而章反。隋大将军刘方始开此路,置镇守,寻废不通。大唐贞观中,清平公李弘节寻刘方故道,开置瀼州,以达交趾。今州在郁林之西南,交趾之东北。州界有瀼水。其后或为临潭郡。领县四:
临江
波零
鹄山
弘远
扶南郡东……南……西……北……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去西京……去东京户三千六百六十,口一万二百。
笼州今理武勒县。大唐使清平公李弘节招降,置笼州,或为扶南郡。领县七:
武勒
武礼
罗龙
扶南
龙赖
武观
武江
正平郡东……南……西……北……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去西京……去东京户……口
环州今理正平县。大唐李弘节招降,置环州,或为正平郡。领县八:
正平
福零
龙源
饶勉
思恩
武石
歌良
蒙都
乐古郡东……南……西……北……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去西京六千七百里,去东京六千三百里。户二百六十,口一千三百。
古州今理乐古县。土地与临潭郡同。大唐置古州,或为乐古郡。领县三:
乐古
古书
乐兴
珠崖郡东……南……西……北……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去西京七千四百里,去东京六千七百里。户二千五百,口一万二千。
崖州今理舍城县。海中之洲也。其洲方千里。汉武置珠崖、儋耳二郡;昭帝省儋耳,并珠崖;元帝又罢珠崖郡,以其阻绝数反,故罢弃之。与今海康郡之徐闻县对,自徐闻径度,便风扬帆,一日一夕即至。梁置崖州。隋置珠崖郡。大唐为崖州,或为珠崖郡。领县四:
舍城
澄迈
文昌
临高
昌化郡东至延德郡四百里。南……西……北……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去西京七千四百四十二里。去东京户一千三百九,口七千三百。
儋州今理义伦县。土地与珠崖郡同。汉置儋耳郡。大唐置儋州,或为昌化郡。领县五:
义伦汉儋耳县城即此。
昌化
感恩
洛场
富罗隋毗善县,武德五年改置。
延德郡东至万安郡百六十里。南至大海七里。西至昌化郡四百二十里。北至琼山郡四百五十里。东南到大海二十七里。西南到大海十里。西北到延德县九十里。东北到琼山郡四百五十里。去西京八千六百六里,去东京七千七百九十七里。户八百一十五,口二千八百二十。
振州今理宁远县。土地与珠崖郡同。隋置临振郡。大唐置振州,或为延德郡。领县五:
宁远
延德
吉阳
临川
落屯
琼山郡东……南至延德郡四百五十里。西……北……东南西南到延德郡四百五十里。西北……东北……去西京八千六百里,去东京七千二百里。户六百四十,口一千六百八十。
琼州今理琼山县。土地与珠崖郡同。大唐割崖州置琼州,或为琼山郡。领县五:
琼山
曾口
容琼
乐会
颜罗
万安郡东……南……西至延德郡界……北……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去西京八千六百里,去东京七千七百九十里。户七百二十,口一千六百。
万安州今理万安县。土地与珠崖郡同。大唐置万安州,或为万安郡。领县四:
万安
陵水
富云
博辽
风俗
五岭之南,人杂夷獠,不知教义,以富为雄。父子别业,父贫乃有质身于子者。其富豪并铸铜为大鼓,初成,悬于庭中,置酒以招同类。又多构雠怨,欲相攻击,则鸣此鼓,到者如云。有鼓者号为都老,群情推服。本之旧事,尉佗于汉,自称蛮夷大长老夫臣佗,故俚人呼其所尊为倒老也。言讹故又称都老云。珠崖环海,尤难宾服,是以汉室尝罢弃之。汉元帝时,珠崖数反叛,贾捐之上书,言不可烦中国师徒,请罢弃。帝从之。大抵南方遐阻,人强吏懦,豪富兼并,役属贫弱,俘掠不忌,古今是同。其性轻悍,易兴迷节。自尉佗、征侧之后,无代不有扰乱,故萧齐志云:“凭恃险远,隐伏岩障,恣行寇盗,略无编户。”爰自前代,及于国朝,多委旧德重臣,抚宁其地也。